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晋单45号
释义

晋单45号原名忻黄单81号,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优质、高产、多抗玉米杂交种选育”课题组于1996年育成,2002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于坚杆、大穗、中晚熟的高产型品种,可作为我省淀粉专用型玉米的替代品种,广泛应用于玉米淀粉加工,为我省玉米的转化、增值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品种来源

晋单45号是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1996年以自选系C278为母本,以旱21R为父本,杂交选育的单交种。C278由源于美国的中间材料,经6代自交分离选育而成,旱21R选自78599种质。杂交模式为改良Reid群×外杂选亚群。

区试表现

1998年参加省中晚熟预试,产量名列29个参试品种之首,平均比对照农大60增产49.1%。1999年参加省中晚熟组区试,7个点平均产量8959.5kg/公顷,平均比对照晋单36号增产17.9%,位居12个参试品种第一位;2000年省中晚熟区试,11个点平均产量10063.5kg/公顷,比晋单36号增产10%,比农大108增产7.7%,位居13个参试品种首位。两年区试平均比对照晋单36号增产12.7%,比农大108增产7.7%,两年18个点,16个点增产,增产点占89%。

生产试验与示范

2000年生产试验点6个,平均产量10444.5kg/公顷,比对照晋单36号增产20%,比农大108增产5.6%;2001年生产试验8个点,平均产量9733.5kg/公顷,比农大108增产15.27%,两年平均产量10038kg/公顷,平均比晋单36号增产20%,比农大108增产10.7%,两年位居第一。

1999年以来,在山西、辽宁、内蒙、河南、宁夏等地大面积示范,产量水平13500~15000kg/公顷,一般较农大108,沈单10号增产10~15%,表现出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显著特点。

特征特性

植物学特性:山西忻州春播130d左右,需≥10℃的有效积温2800℃?d。幼苗叶绿色,叶鞘紫色,第一叶长圆形,株型呈塔型,苗期长势弱。成株期叶色深绿,叶片宽厚,茎杆粗壮,气生根发达。株高280cm ,穗位120cm,茎粗3.5cm,主茎叶数22片,雄穗中等发达,分枝数15-16,花药黄,花粉量足,果穗苞叶松,花丝粉红色,果穗粗筒型,穗长22-25cm,穗粗5.8cm,行数18行,行粒数45,穗粒数800粒,单穗重300g左右,出籽率85%,籽粒桔黄色,深马齿,千粒重420g左右。总的特点是气生根发达,稳产性好,适应性广,产量水平高。

抗病性:据山西农科院小麦所抗病签定结果为:高抗矮花叶病(病情指数1.4%),高抗丝黑穗病(病情指数2.5%),高抗青枯病(免疫),中抗粗缩病(病情指数18%),抗大斑病(病情指数2.5%),抗小斑病(病情指数7.4%)。

品质性状:据农业部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结果为:粗蛋白9.26%,粗脂肪4.16%,赖氨酸0.32%,粗淀粉72.58%。普通玉米淀粉含量只有60-69%,淀粉含量70%以上的玉米统称为高淀粉玉米,因此,晋单45号可作为理想的高淀粉玉米在我省大力推广。

适应性及栽培技术

适应区域:适于省春播中晚热区,华北、西北及西南春播区种植,水旱皆宜。

播种期:品种生育期为130d左右,播种时应适期早播,时间掌握在4月15~20日之间,以保证有充足和适宜的灌浆期。

种植密度:晋单45号属中杆大穗品种,株型属于平展型,不宜密植,以单杆大穗取胜,一般中水肥地留苗42000~43500株/公顷,高水肥地45000株/公顷左右。

施肥技术:播前施足底肥,有条件的适当多施有机肥,每公顷施硝酸磷肥375~750公斤,追肥尿素每公顷225~300公斤,追肥应在大喇叭口期及时施入。

种植方式:可等行距种植,也可宽窄行配置。西北地区可作为玉米、小麦套作方式的首选品种。

种子生产技术

四月中下旬下种,先播母本,待母本顶土时,播种父本,父母本行比1:4为宜,母本60000株/公顷,父本留苗15000株/公顷,制种产量可达6000-9000 kg/公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