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靳谭古亭 |
释义 | 在2002.4.9公布的姜堰市第4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一个靳潭古亭,可谓匠心独具。 靳潭古亭位于姜堰市淤溪镇靳潭村,清乾隆年间始建,直到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落成,已有近200年历史,现保存完好。该亭由当地开明绅士袁鸿鸣聘请江浙地区享有盛名的雕刻大师呕心沥血创作完成,作为以雕刻为主、具有可移动性的木质古亭,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堪称精品。2002年,靳潭古亭被公布为姜堰市文物保护单位。 靳潭古亭主祀镇水之神真武大帝,是苏北里下河地区庙会文化的生动见证。在长期的民俗文化活动中,该亭被视为吉祥安康的化身,受到当地民众的拥戴。在近200年的历史进程中,依然完整保持着始建时的风貌特征,内部构造一如当年。虽历尽沧桑,其风骨容颜不改当初。“文革”中,古亭保护受到威胁。幸亏古亭能够分层卸合,热心而善良的干部群众将其分多处隐藏保护好。当地干群冒风险保护古亭,谱写了许多动人的佳话。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村民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下,以保护文物为己任,历尽艰辛使亭端狮雕重返故地,并将古亭装合复原。1993年,靳潭“三一”盛会,古亭以其当年风骨神韵重焕光彩。 结 构 靳潭古亭为红木质地,分为五层,每层均设有榫卯,必要时可分层卸合,严丝合缝,井然有序。 底层为抬盘合体,选用整块大料作座心,呈正六边形。第二层为亭足部位,与底盘配套呼应,设虎足形亭足,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有力。其上部六面分设缠枝纹、松鹿纹、莲瓣纹、麒麟纹、龙马纹镂空雕刻,栩栩如生。第三层为亭主体(中部),分内外两层。外层,亭门左右各设金龙蟠玉柱,仿真形象,玲珑剔透;门两侧及其余各面下部女墙形花板均设缠枝纹镂空雕刻,既对称平衡,又飞扬灵动,可谓美轮美奂。内层,亭门左右及上方门楣设凤戏牡丹纹镂空雕刻;除背面外,其余四面设八仙人物镂空雕刻,每面由两个人物及其法器巧妙构成,构思大胆,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第四层为亭檐,重檐结构,上下檐六角鳌鱼勾心斗角,极具张力;斗拱雀替做工一丝不苟,力顶千钧。第五层为亭顶,上檐六角至顶端六根遒劲有力的圆滑线条,富有象征意义,与佛教文化十分吻合,体现“六根渐尽”、“始于一端、尽于一体”的义规。每个坡面设七根平行的流畅线条,喻意深刻。顶面呈球冠形,与底层六角基座上下呼应,天圆地方浑然一体。 古亭顶端蹲坐一尊狮形瑞兽,两前爪各执一物,左为绣球,右为金钱,寓意美满富贵。嘴唇微张显豁达,鼻梁高耸显坦荡,双目睁开显安详,天庭饱满显威严,双角冲天而不露锋芒,充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真善美、追求幸福祥和的真谛。 价 值 靳潭古亭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文化价值。 作为纯木结构的古亭,其建筑美学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古亭净高3.15米,分为5层,可卸合,整体结构严谨,层层吻合,毫厘不爽,轻叩其任意一处皆作金属声。其次,整体设计风格独特,亭式结构的造型美堪称一绝,体量虽大而尽显精巧伶俐。重檐卷角、顶端坐狮极富张力而不露锋芒。斗拱雀替结构合理,完全遵照建筑力学原理。 就历史价值而言,古亭是历史的见证,是人定胜天的形象写照。我国清代经康乾盛世,生产力得到稳步发展,社会长治久安,百姓康乐太平。里下河地区河网密集,治水是永恒的社会课题。民众向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建造雕刻古亭、主祀真武大帝以镇水患,是百姓的美好祈求,体现中华图腾理念。盛世建造此亭,给子孙留下一笔物质与精神财富,是始创者的良苦用心。 古亭的文化价值也很丰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中华龙文化特征。亭门两侧龙蟠玉柱是工匠的鼎力之作。对称平衡,寓动于静,造型夸张。从龙的形象特点来认识,不仅可以观照当时的社会文化心理,也能够看出龙文化传承的历史足迹。其次是宗教文化的历史特征。我国自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趋势合乎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需要,至清乾嘉年间,宗教文化中,多教并行发展,相互交流。古亭建筑、雕刻艺术中体现出来的八仙形象、莲瓣形象,平衡对称、偶合缝双、隐而不露等形象,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宗教文化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气质。再次是雕刻艺术的魅力。通观古亭整体,建筑美学的成功之处毋庸置疑,其雕刻艺术的成功有这样三点:一是构思大胆创新,八仙人物两两结合,妙趣盎然;再是镂空刀技奇特,虚实安排十分得当,线条处理无一不精到;三是各种造型重在写实,以刀功技艺的纯熟充分展示图画逼真、如临其境的美学追求。 特 色 靳潭古亭的设计制作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清、奇、古、怪。 谓其清:其一,整座亭从台柱腿脚到飞檐翼角,无论是雕梁画栋抑或是斗拱昂枋乃至门窗隔扇、滴水瓦当,还有装饰的人物山水、走兽飞禽,一应数以万计的部件,皆用清一色柏木精制而成。其二,亭体设计秀丽玲珑、清瘦挺拔。且看那廊腰漫回、檐牙高啄、昂头翘首、围角飞张,宛如窈窕少女,亭亭玉立。再评木作结构,清一色榫铆企口,其斗角勾心,镶嵌无缝,浑若天成。细赏花板装饰,虽图案古拙、用刀粗犷,却线条优美、舒展流畅。观其亭如品清茶一盏,似聆幽乐一曲,清香隽永、回味悠长,大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之意境。 曰其奇:该亭从制作精美的飞檐翘角,到别具匠心的抬梁式梁柱,以及纤细多姿的斗拱昂枋,加上精雕细刻的金狮围廊栏杆,都生动地写出了清代华丽而略显烦琐的建筑装饰风格特色。所奇的是,在亭子的台基上,却又出现了佛教莲瓣卷草花纹的须弥座。撑砥基座的老虎爪,做得简洁精悍,体现的是明代木作简练的特点。还有那古拙的图案、古典的题材,都在告诉人们,距今两百年前的艺人已经明白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道理。 道之古:看一下亭正面的两尊粗犷的盘柱金龙,即令人有另一番感受。它们张牙舞爪、上下翻飞,活脱一对古朴的汉代龙图腾。也许为了表现真武大帝的远古、威严,作者又匠心独运地在亭子的顶尖处安置了一尊古吉祥物——“四不像”(传说中姜子牙曾骑之指挥了周伐商汤的战争)。无论是何目的,这一设计已轻易地将人们的思路拉回到二三千年以前的远古时代。 再说怪:形怪、图怪、才怪。 此亭,严格说来并非是亭。其上部像亭,下部则又像家具。若称家具又不确切,其中部留有像轿子一样的抬杠穿孔,可由八人或十六人肩抬以出游展示。虽如是,但又绝不是轿。似乎可称为龛,因为里面常年供奉着真武大帝神像,但亦不准确。亭乎?家具乎?轿乎?龛乎?皆是,皆不是。此为形怪也。 亭底座的虎爪、虎脸充分体现了老虎的八面威风。而凶猛的虎脸上方雕刻的不是“王”字花纹,而是金狮卷毛发,带来祥和平安的氛围。观其上方,两层十二角飞檐上,各镶嵌着一尊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出海蛟龙,似欲腾飞而去,却又幻化成跃龙门的鲤鱼。寓意深刻,用心良苦。隔扇板以及裙板上雕刻的栩栩如生的明、暗八仙,其雅俗共赏之美自不必说。且看正门上本应是五福临门的图案,艺人不知是因为疏忽还是因为匆忙,竟然刻成了四福,让人一时难悟其道。是为图怪。 据说靳潭古亭从构思、制图、选料、木加工、雕刻到油漆、装金,全出自一人之手,作者技艺大全,足以证明。又闻该艺人倾毕生之精力只完成了“两座半”作品,第三座完成一半时,作者即逝世,留下半座残缺作品,成了永久的遗憾。 遥想当年,艺人在那没有任何机械,甚至连普通的胶水、砂纸都没有的条件下,创作这样一座木雕古亭完全靠手工一锤一斧的敲打、一刀一凿的镂刻、一榫一铆的拼接,何等的才华,何等的毅力!怪人也,怪才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