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津液失常 |
释义 | 简介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所发生的紊乱或障碍现象。主要表现为津液的亏损不足和输布排泄障碍的病理变化。人体的津液代谢必须保持平衡,即进入体内的水液和排出体外的水液在数量上应保持相对的平衡。津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协同来完成的。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中,离不开气的气化功能和升降出入运动。气化功能健旺,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才能正常;升降出入运动正常,津液在体内的升降环流才能协调,津液的吸收和排泄才能维持相对的平衡。在人体津液代谢中,肺、脾、肾、膀胱、三焦及肝等脏腑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尤以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转输,以及肾的蒸腾气化,对于津液的清浊升降运动起着主导作用。 津液代谢失常主要表现为津液亏损不足和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两个方面。 机理津液代谢,包括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三个方面,它是由多个脏腑共同完成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对津液代谢过程的简要概括。津液代谢过程中,其生成、输布、排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病变,都会影响津液代谢的全过程,导致津液代谢失常。在临床实践中,常将津液代谢失常分为津液不足和津液停聚、代谢紊乱二部分。津液不足,又称津液亏损,详细内容请参考“伤津与脱液的机制”一节,通常所说的津液代谢失常,主要是指津液的输布、排泄异常。输布和排泄是津液代谢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环节,二者互为影响。因此,二者虽然可以分别论述,但实际上却不能截然分开。 1. 肺脾肾三脏气化失司,是津液代谢失常的根本所在 肺脾肾三脏气化失司,津液停滞。津液正常输布和排泄主要依靠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以及三焦水道的通调。三脏功能失常,气化失职,水液内停。 脾失健运,水液内停。脾主运化,使水液能上输于肺,亦可敷布全身,下溉肾与膀胱。若饮食、劳倦伤脾,或湿邪外袭,内困脾气,以致脾运失健,气化失司,水液不能上输下转,停滞为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肺失通调,水出高原。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为其能通调水道,则水液能够布散周身以行润养之职,又能下输膀胱,以排出余液、浊气。外邪犯肺,肺气失于宣降,水道失于通调,则津液壅滞上焦,泛溢周身,或停积为痰。 肾失蒸化,水液内停。肾为水火之宅,阳气之根。肾中元阳蒸津化液,为诸脏腑气化之动力。同时,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藏津液,气化则出而为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久病所伤,累及于肾,肾阳不足,气化无论,津液既不能上达,而诸脏腑阳气亦因之不充,气化失职,水液不布,膀胱气化无力,开合失司,小便排泄异常。 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是人体水液代谢的根本动力。三脏功能失和,必然导致津液代谢失常。《景岳全书·肿胀》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就是对肺脾肾三脏失调而致津液代谢失常的概括。 三焦水道失畅,水液停滞不布。体内津液的输布,以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为动力,以三焦为通行之道路。《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说明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三焦水道通畅,水液才能正常输化。若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则肺脾肾诸脏蒸化、输布津液的功能也因之而发生障碍,出现水液代谢的失常。三焦内括诸脏,其气化功能又与脏腑气化相关联,因此,三焦气化失司,津液代谢失常必然与脏腑气化功能的异常相联系。 2.心、肝二脏失常影响津液代谢 心病导致津液代谢失常。心居上焦,为阳中之太阳,以火为用。心中阳热之气,“推动着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津液的运行布散同样以此阳热之气为之鼓动”。人之一身,心为君主,统领诸脏,协调各种生理活动,津液代谢亦在其中。心还参与了津液的排泄过程,如汗液之排泄有度,以心血为基础,以心阳为动力,又赖心神为主持;小便排泄司于膀胱,其主在心。因此,心病可以导致津液代谢失常。心阳不振,心虚水停,或为水饮凌心,或泛溢为肿。《金匮要略》所说的“心水”,即属此类。它如心阳不振,津停为痰;心气、心阳不足,汗出异常等等都是心病所导致的津液代谢异常。 肝失疏泄,水道不通。体内水液运化输布以三焦为通路,肝气疏泄可以通利三焦而疏通水道,因此,肝也与水液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肝失疏泄,气化不行,水道失于通利,水液因之郁积不行,小便排出不畅,则水泛为肿,津凝成痰,小便或癃或淋。 3.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与常见病证 痰饮水湿是津液代谢失常的主要病理产物。痰、饮、水、湿一源四岐,同为津液不归正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一经产生,常留滞体内,引起诸多病理变化,表现为多种证候,或为湿病,或为痰病,或为饮病,或为水肿。 津液代谢失常的常见病证有: 痰病。痰之为害,致病广泛。但大致不出两类,一是排出体外,视之可见的有形之痰;二是但见其征不见其形的无形之痰。从痰病所着部位而言,则有痰蕴于肺、痰蒙心窍、痰阻脾胃、痰结于肝、痰动与肾、痰结颈前、痰着肌肤、痰留关节经络等。 饮病。饮邪亦称“水饮”、“痰饮”。是指痰饮中之清稀者,最常留于胸腹、胁肋、四肢。饮邪清稀,其性属阴,常积于体内某一部位。饮病常以饮邪伏着部位来命名,饮停胃肠者为痰饮;水流胁下者为悬饮;饮溢四肢者为溢饮;饮犯胸肺者为支饮。 湿病。津液代谢失常所致湿病,属于内湿。内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湿自内生,常随体内阳气之偏盛偏衰而有热化寒化之异。热化为湿热,寒化为寒湿。湿热为害,以湿为主,而热为阳邪,热蒸湿动,变化不居,致病多端,上达头面诸窍,下至前后二阴,内而脏腑,外而肌肤,无所不致,为害甚广。寒湿内蕴,阴凝之性加重,最易阻遏气机,困伤脾阳。内湿为病,常见呕吐、泄泻、黄疸、臌胀、淋证、痢疾、癃闭、带下等证。 水气病。水气病又称水肿。是体内津液输布失常,停积潴留,泛溢肌肤,积于脏腑,或结于局部而形成的病证。常见如水肿、胸水、腹水、积液等。 小便异常。小便是津液代谢过程的重要一环,是津液排泄的主要途径。尿液是人体津液代谢过程的最终产物,它的形成与肺、脾、肾、心、肝等脏腑密切相关,而以肾最为紧要。肾脏气化,司二阴开合,与膀胱共同配合,完成小便的暂时贮存与排泄功能。《素问·水热穴论》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临床所见,津液代谢失常影响小便排泄的病证主要有:淋证、癃闭、关格、遗尿、尿浊等”。总之,津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这一过程需要肺、脾、肾、肝、心、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共同作用相互协调才能完成。因此,在内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上述脏腑气化功能失常,都会导致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亏损不足津液在数量上的耗伤亏少,导致内则脏腑,外而孔窍皮毛失其濡润滋养,产生一系列干燥失润的病理状态。多由燥热之邪灼伤津液,或大汗、失血、吐泻、多尿,或过用误用辛燥之剂耗伤津液所致。津和液在性状、分布和生理功能等方面有所不同。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内可充盈血脉,润泽脏腑,外可达于皮毛孔窍,易于耗散也易于补充。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以濡养脏腑,充养骨髓、脑髓、脊髓,滑利关节为主,一般不易损耗,一旦亏损则不易于迅速补充。津液不足临床可见多种症状。如口唇肌肤津液不足,则见咽干唇焦而口渴,皮肤干燥,毛发枯槁,甚则目陷、螺瘪而脉细。汗孔化源不足,则汗少或无汗,小便短少。筋骨失养可见转筋挛急。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障碍在津液代谢过程中,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和排泄,从而导致津液停滞于体内的病理变化。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输布,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痰成饮。其形成原因有肺失宣发和肃降功能,脾的运化和转输功能减退,肝失疏泄功能,三焦水道不利等。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液贮留,溢于肌肤成为水肿。津液化为汗液,主要是肺的宣发在起作用;津液化为尿液,主要是肺的肃降和肾的气化在发挥作用,故肺肾功能减退,则可导致水肿。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障碍,可产生内生水湿、痰饮凝聚、水液潴留等多种病变。内生水湿可见胸闷呕恶,脘腹痞满,头身困重,口腻不渴,腹泻便溏,面黄肤肿等症。痰饮凝聚可见多种痰证或饮证,如痰阻于心、肺、胃、经络、筋骨、头部和咽喉等不同部位有不同症状,饮停聚的部位不同而有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等不同名称。水液潴留可见水肿或腹水。 津液与气血关系极为密切,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津停气阻、气随液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等病理变化。津停气阻,主要指津液代谢失常,水液潴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如水饮阻肺,肺气壅滞,宣降失职,可见胸满咳嗽,喘促不能平卧;水饮凌心,可见心悸心痛;饮停中焦,可见头昏困倦,脘腹胀满,纳呆,恶心呕吐;饮停四肢,可见肢体沉重胀满等症。气随液脱,主要指津液丢失过多,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多由于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脱液,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等所致。津枯血燥,主要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枯必然引起血燥,可出现心烦,鼻燥咽干,或五心烦热,口渴喜饮,消瘦,尿短赤,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津亏血瘀,主要是指津液亏损,血行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多由高热、烧伤、吐泻、大汗出等因素所引起。其临床表现,除可见津液不足症状外,则应兼见舌质紫绛,或有瘀点、瘀斑,甚则皮肤出现斑疹等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