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鱼桥村 |
释义 | 金鱼桥村位于嘉兴市城区西北6公里处,嘉塍公路穿村而过,境内河港纵横,交通便利。金鱼桥村因村委会驻地金鱼桥而得名。相传明代建造村中石桥挖桥基时发现一对金鱼,传为奇事,桥便得名金鱼桥,远近闻名,遂成地名。本世纪50年代初为双南乡芳宇村,后为第六代表区。 中文名称:金鱼桥村 所属地区: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 电话区号:0573 邮政区码:314024 地理位置:嘉兴市城区西北6公里处 面积:2.38平方公里 人口:6000人(2006年) 概况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金鱼桥村总面积2.38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408亩,其中旱地325亩。共有15个村民小组(分布10个自然村),总户数334户,常住人口1034人,外来人口5000人,总人口达6000人。2006年人均收入7040元,村级经济总入11.8万元(属秀洲区村级经济溥弱村之一)。农户家庭收入主要靠企业上班,其次是种植业(种粮和种菜为主)。 全村现有在册党员27人,共青团员7人,村三套班子共4人、其中后备干部1人.市派农村指导员1人,大学生村官1人。发展该村千方百计做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一工作,积极寻找增收项目资金和规范空闲房屋出租手续,使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3 万余元,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补助等资金,做到能基本收支平衡。为农户增收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排涝闸和排灌设施的正常运作,确保农业生产和蔬菜基地种植旱涝保收,使农户的家庭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简介金鱼桥村地理位置 1956年成立嘉北乡第六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为嘉北人民公社金鱼桥大队,1966年更名勤俭大队,1963年与跃进、新兴合并为东方红大队,1961年又分开称伟民大队,1981年复称金鱼桥大队。1984年更名为金鱼桥村,属嘉兴市城区嘉北乡。村境内自然村,以金鱼桥为中心,依次分布北周浜、庙头村、雅家浜、山家埭、杨家桥、金家扇、喇叭塘、河泥浜等9个。1992年,全村320户,995人。有耕地2330.5亩,其中水田2004.7亩,旱地325.8亩,专业桑地186亩。 清末及民国期间,兵荒马乱,金鱼桥村区荒田较多,外来移民纷纷落户于此。到50年代,江苏建湖、盐城的移民占50%以上;绍兴移民占10%,世居农民不到40%。村委会驻地金鱼桥,1949年前只有21户,仅有一座破旧关帝庙,没有商店。现设村办公室、卫生室、小学,三、四层楼房的厂房拔地而起,友谊皮件厂等8家企业都集中于此,村中还设有茶店、饭店等5家商店,居住着52户村民,嘉塍公路在此设有车站。这古老的村庄正逐渐形成新兴农村集镇。 艰苦创业金鱼桥村生产的软箱金鱼桥村人世代务农,以种植水稻为主,1979年以来,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领导班子,齐心抓经济,艰苦创业,使该村以显著的经济实力及精神文明建设而名闻全区。村党支部书记卜增良从60年代起任村干部,1971年任支部书记至今,几十年勤勤恳恳,为村经济发展和提高村民生活,竭尽全力。他和支部委员徐福生、张田如、邹金米,支部委员、村委会主任贡泉根,村委会委员吴明华、毛根妹,形成一个坚强的核心,成为金鱼桥人致富的领头雁。金鱼桥村现是一个以生产外销皮制服装工业为主体,以工促农,农工商全面发展的行政村。1992年全村总收入1358.2万元,其中工业收入1183.1万元;农业收入139.3万元,商业收入35.8万元。为区级文明单位,被中共嘉兴市城区区委、区人民政府授予明星村称号。 1979年,村党支部在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全村富裕起来,必须走发展村办企业的道路。创办了队办企业嘉北金鱼桥五金厂。当时办厂没有资金,支部书记卜增良等人四处借款,仅借到3000元,在一间破房子中,靠13把榔头生产出箱包搭扣,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当时公路没有通,交通主要靠摇船、走路,卜增良等村干部不仅自己要动手做,还要外出联系业务,多少次白天在工厂,夜晚跑业务,还要操心全村生产。有一次夜晚谈好项目回村途中,卜增良不慎跌入龙沟,第二天他带伤坚持上班。榜样的力量是无声的命令,在创办企业的日子里,村领导班子齐心协力,艰苦创业,几个月来人消瘦了,企业却壮大了,1983年五金厂获利20万元。之后,村党支部及时制订了办好骨干企业,带动全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经过市场调查,该村从生产箱包搭扣转向生产软包、软箱,新办民政装潢皮件厂,当年产值200多万元,利润20多万元。1988年又将新建的村办公楼让出,投资40多万元,新办以出口皮制服装为主的友谊皮件厂,实现当年办厂,当年产品出口。几年来陆续办起7家企业。1993年,金鱼桥村又投资100万元新建康佳印染厂。 村领导和企业厂长为提高产品质量,专门到外地引进技术人员,派出工人到外地培训,内部建立岗位责任制,成立严格的质检制度,使友谊皮件厂生产的鹏飞牌软箱系列、鹏灵牌皮衣系列款式新颖、质量上乘,多次在省市获奖,产品供不应求。该厂平均每年设计近十只新产品打入市场,1993年生产的羊皮衬衫、水貂皮大衣、羊皮大衣、风衣成为欧美市场的抢手货。1989年产值523万元,出口总额380万元;1992年出口总额1050万元。1993年出口总额将达到2300万元。友谊皮件厂成为嘉兴市城区出口创汇大户,多次被评为省、市、区出口创汇先进集体。1991年金鱼桥村又投资50多万元新建四层楼新车间,添置120台工业缝纫机,1993年又投入10多万元购进日本进口软皮缝纫机,以提高产品质量。 金鱼桥村抓工业一是靠村领导团结一致,齐心创业;二是敢于提拔和使用年青骨干,大胆引进人才。现任友谊皮件厂厂长张顺福原是五金厂一名供销员,被村党支部委以重任后,不负众望,使友谊皮件厂迅速发展。张顺福已连续三年被中共嘉兴市城区区委、区人民政府授予优秀企业家称号。近两年来,该村还引进15名技术人才,加强了各企业的技术力量。 金鱼桥村在创办工业的同时,积极兴办商业,1988年村投资20万元成立轴承五金经营部,1992年升级为轴承五金工具供应公司,1992年销售额400多万元,创利20多万元。村还办有农副产品经营部等商业企业。在发展集体企业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家庭工业,现有家庭织机38台。该村有60多位油漆、装潢工自由组合,活跃在嘉兴市区千家万户,承揽装潢业务,在全乡及市区颇有名气。 农业发展金鱼桥村 1949年后,金鱼桥村的农业生产年年有突破,特别在村办工业蓬勃发展后,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稳定了农业生产。金鱼桥村人均耕地2.33亩,土地劳动负担重,加上地势低洼,特别是位于村西北片1000多亩烂水田,粮食单产不到250公斤,致使全村粮食产量徘徊不前。1973年冬,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农民,苦战一个月,在后金港与金桥港之间新开一条宽16米、长800米的河道,并新开配套沟渠,河两头安装排涝闸、机埠,把烂水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丰产田,粮食单产翻一番。金鱼桥人大年三十不休息,开河改造烂水田成为当时全乡、全县的新闻。 1985年以来,村每年补贴农田水利建设3万多元,排水灌溉费2万多元。历年来村投资新建机埠10只,新筑衬砌渠道500米,购置联合收割机、拖拉机等一大批农业机械,实现了农田机械化。1992年全村产粮1623.5吨,亩产810公斤,油菜籽45吨,蚕茧1.59吨。金鱼桥村在农业规模经营、调整产业结构等农业改革中一直走在前面。1989年土地调整中,在人均耕地4.2亩的2组,村民王文根接包34.6亩,加上原有的承包田共51.23亩,与村委会签订5年承包合同,成为全区最大的种粮大户,已连续3年种粮收入超万元。1993年王文根又承包加工厂,合股开粮店,实现粮食产销一条龙。1990年在人均耕地3.8亩的6组,村民吴金木也承包47.3亩,成为连续2年收入超万元的种粮大户。 金鱼桥村积极推广"一优二高"农业,先后种植紫香七号、嘉兴香米等优良品种,历年来良种率98%以上。该村还有鱼塘50亩,新辟果园、桑园、蔬菜地等开展多种经营。1992年全村生猪饲养量1942头、羊32头、家禽1.7万羽,还种植葡萄、草莓、桃、梨等,牛蛙养殖也在起步。 村强民富1971年金鱼桥村结束了点煤油灯历史,家家电灯照明,集体用上电动农机。1985年先后投资11.6万元,成为全区首批实现电力"五线制"的村,家家装上照明电表和动力电表,光拉线用的水泥电杆就更新了200多根。 1980年嘉塍公路通车后,彻底改变了金鱼桥村的交通条件,1985年起村先后投资15万元,历时数年,铺设水泥路5.5公里,使全村组组通水泥路。该村农民由于移民多,大多数人住草棚,到70年代初还有70%住草棚,北周浜、金家扇等自然村家家住草棚,如今全村家家住新房,80%住楼房,村民饮水条件亦已大大改善。自1970年金鱼桥村全面实行合作医疗制度至今,现村有卫生室,有乡村医生,为村民医疗保健服务;与此同步,村还全面实施丧葬补贴,火化率100%。该村先后2次投资5.8万元新建改建小学,兴办幼儿园和农民科技夜校,办有党员、团员活动室,妇女之家、民兵之家、老年活动室、茶室、文化站、广播站、卡拉OK室等,每年还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文娱活动,丰富村民生活。1969年开始,村里家家有广播喇叭,1989年全村普及电视,现彩电已占40%以上。 随着全村工农业迅速发展,金鱼桥村集体积累越来越雄厚,村民越来越富裕。现村有集体固定资产200多万元,有厂房5000多平方米,桑塔纳轿车、50铃面包车各1辆,微型车2辆,卡车2辆。全村农民人均收入1540元,比1983年增加10倍,村民购买汽车、机动船、拖拉机、摩托车已是普通的事,村民拥有机动船3艘、汽车5辆、三轮卡10辆、摩托车8辆,电视机、录音机、自行车、电风扇等家用电器已普及,自行车户均近3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