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金新
释义

中国民主促进会杭州市第八届与九届委员、十届与十一届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杭州市第七届、八届、九届委员。杭州师范大学《语文新圃》执行主编;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中学生优秀作文》特约编委、执行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作文指导报》特邀编委;广西教育出版社《同龄鸟》特聘编委;曾任天津新蕾出版社《作文通讯》编委,主持刊物工作近十年。执教于杭州学军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简介

网名笔名

金新,网名:凡事快一拍

金新,笔名:闲人、牛头、马面、子规、凡庸、靳一戈、龙吟、雪湖、东阳裔、处世金针……

贡献

长期勤奋笔耕。在《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考试》、《语文新圃》、《新语文》、《教学月刊》、《阅读新大陆》、《高中生之友》、《作文通讯》、《中学生优秀作文》等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00多篇。在《南方周末》、《中国经济时报》、《中国教育报》、《文汇报》、《齐鲁晚报》、《太原晚报》、《杂文报》、《教师报》、《联谊报》、《联合时报》、《青年时报》、《都市快报》、《浙江日报》、《浙江工人日报》、《杭州日报》、《贵港日报》、《杂文选刊》、《杂文月刊》、《今日青年》等报刊上发表散文、杂文、随笔2000余篇;作品屡屡获奖:《一衣三十不了情》、《“逆天”与“顺天”》分别得杭州市一等奖与三等奖,常常收入新闻单位或作家编纂的集子:《从“鱼+羊=鲜”说开去》收入华艺出版社的《人民心声》,《“三旨相公”说》收入浙江人民出版社的《西窗烛》,《看客》、《反叛意味着什么》收入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轻松百分百”阅读》丛书,《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举报信》、《螃蟹·西红柿·素质教育》、《弘扬“春晖精神”》、《恳请全国人民向王旭明道歉》、《夏洛克的遗憾》、《“华人的耻辱”与“皇权的罪恶”》、《“爱斯基摩结构”的影子》、《“诺奖预言”与“才子出家”》,分别收入花城出版社《2003中国杂文年选》、《2004中国杂文年选》、《2005中国杂文年选》、《2006中国杂文年选》、《2007中国杂文年选》、《2008中国杂文年选》、《2009中国杂文年选》》、《2010中国杂文年选》,每每转载于文摘类报刊:《别让家长成为孩子的“替身”》、《假如我们的教育也像蜗牛》转载于《文摘周报》,《孔子为何批评弟子的“高尚”》转载于《晚报文萃》,《想起了爱因斯坦的小板凳》转载于《青年博览》,《“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转载于《杂文选刊》,《“吃早饭”与“升国旗”》转载于《杂文月刊》,《“官员入股”与“保姆上床“》、《偷得浮生半日闲?》转载于《法制博览·经典杂文》,《“下台阶”与“铺台阶:》转载于《读者俱乐部》,《思维两境界》转载于《青春岁月》。出版教育教学类书78本,文艺类书12本;著书每每受重视: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学生热门话题》,被教育部列为“学校图书馆装备用书”;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精彩阅读》、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语文新天地·精华本》(2010浙江省全民阅读活动百种推荐书目),广受读者欢迎。录制电视专题片3部;其中饮食文化专题片《南宋菜与八卦楼》,在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中播放。

金新近年杂文创作

第一辑 政经锻剑

“公民写作”与“臣民写作”

“规范从政行为”说

“弱势群体”与“群体弱势”

商海舞弊者十“鉴”

有一种真理并不是事实

与何满子先生书

“哭宴”申诉备忘录

“吃早饭”与“升国旗”

“生命的高度”之逆思考

从“屁股移位”与“脑袋搬家”想到“权势良知”

黄金高·黄胖·小金库

由“流言”说到歌唱家的喉咙与经济学家的嘴巴

“护官符”与“升官符”

人是没有羽毛两脚直立的动物?

如何关怀弱势

“话要倒过来说”

当官有忌说

“官员入股”与“保姆上床”

送牌匾与发奖状

沉静后的思索

从萨哈夫的幸运看美国法律的虚伪及其他

美国佬为伊拉克人带来了什么

从“北大+陈章良=200万美元”说起

万书记来了,遗憾,遗憾……

“县长亲自出庭”的新闻思考.

赵更效“重来”的前提

意料中的迟到公正

夹着尾巴做人

“青天”与“法治”

警惕理念的误区

真理的涅磐

常识的警告

个性的错位

违法的文明

荒唐提案的二元思考及其“荒唐”对策

恳请全国人民向王旭明道歉

“五元电影”的身价

“曲线”改革及其它

“合理推论”未必合理

且说“入乡随俗”

从“跪”说开去

帮凶

第二辑 教育扬眉

一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举报信

螃蟹·西红柿·素质教育

钱理群,快跑!

“泛责任”是一种怎样的责任

组阁与攘鸡

千万别相信江西人

重提“师道尊严”

何必撞南墙

心灵的自由

蜜蜂·苍蝇·才子卖肉

与韩寒书

“反叛”意味着什么

从心理系学生跳楼看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

“煮鸡蛋”与“拒状元”及其他

我算老几

素质无奈应试何

淑女绅士观的底蕴是什么

没有选择的选择

“课程改革”与“老鹰再生”

从“托福”到“爱普”

超“零 岁 教 育”

奇迹的痛苦

名著的悲哀

允许落后

用笔杀人

南京又遭“大屠杀”

想起了爱因斯坦的小板凳

科研的底线

慎以惜时论短长

别让孩子成为家长的替身

应试教育的舌头没骨头

“第三学期”与“放春假”

爱心的误区

春晖精神今安在

春天的联想

遗传与模仿

电脑与人脑

研究“研究性学习”

同志的身体,童稚的思维

博士与教授

美丽的谎言

“采点”质疑

教育的荒地

另一种形象工程

提出问题的问题

警惕一种教育扼杀

忧伤的忧伤

教育秀,何时休

关键

偶然

课件

假象

出书

第三辑 文史杂俎

文学大师的标准是什么

名声·名实·名节

大师是怎样造就的

可怜生前身后名

文坛登龙捷径说

文体的等级

脆弱的文坛

螳螂的悲剧

“未名雅士”与“都市柴门”

由柳开食人肝想起

现“炒”现“卖”

文以辩洁为能

圆月·文人·奴才

为文风格说

学术与权术

学术著作一大抄

谨防文墨功能的矮化

荐贤者方为贤

求深与厚实

一叶知秋与一叶障目

“下台阶”与“铺台阶”

愚民的产生

请君莫打政治牌

假如瓦特不造假

“崇高光辉”的贬值

戏说“戏说”

大勇若怯

三旨相公

泽被后世

信步岳庙情漫漫

且说“标新立异”

“比喻的遗憾”与“遗憾的比喻”

打“牌”

是谁咬掉了他的鼻子

水有“皮”有“骨”吗

一只小猫引起的悲剧

快马追“而”

“而”字四法

第四辑 浮生雅遣

为什么生活

一衣三十不了情

爱情无须婚礼

面对闲言碎语

闲话“距离”

看客

阿Q·鲁宾孙·阳光心态

桃园书忆

“爱斯基摩结构”的影子

独处与交往

垅上不复旧日景

疾风骤雨赴玉屏

掇英扬州瘦西湖

清东陵断想

“呼拉圈热”及其它

从“鱼+羊=鲜”说开去

大炼钢铁

“逆天”与“顺天”

金新最新杂文创作

———————————————————————————————————————————

1、9月19日《太原晚报》“名家”副刊(14版)

2、9月24日《中国经济时报》个人专栏

“诺奖预言”与“才子出家”

金新

社会评价

———————————————————————————————————————————

谈艺录·——读金新先生作品心得

刘阳

读金新先生作品,每有心得,陆续有所思,有所记,久之生刊布之意,以求正于先生及广大方家。

(一)声口效果

《文坛登龙捷径说》有句云:“幸亏‘天生我才必有用’,换一种活法,曲线求生以天空海阔,且正当其时。”

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成语,我们早已说惯了“海阔天空”,但是,请注意,在此先生倒错为“天空海阔”。这决非笔误,而是出于声口效果考虑有意为之。因为这样一来,“阔”字作为仄声字,恰好与“时”这个平声字对衬,读来十分畅顺。谓予不信,可以分别轻声读并比较两种表达在原句中的不同声口效果。

确实,着意声口效果而不露斧痕,巧妙借鉴古代诗文的有关技法,是先生为文的一贯特色,体现了很高的文艺修养。不妨再举一例。《学术著作一大抄》有句云:“其每每子曰诗云,旁征博引,一旦穷形极相则无任何新意,甚至无自己观点。”标准的说法应是“穷形尽相”或者“极尽穷相”,先生在不改变意思的前提下易“尽”为“极”,坡度放缓,全句读来遂觉稳妥多了。

(二)文言白话两相安

《弱化作文教学的功利性》有这样一个句子:“工于此法者,穷察文题,甚而至于章熊之类日常嗜好情节,并由甲导乙……”

此处“章熊”一词,笔者遍查辞书,遍询师友,迄未得正解。然而,于白话语境中陡然插入一二文言词语,自有一种“说不出的文字机趣风味”,谓之“陌生化”可也。兹复举两例:《素质无奈应试何》之“如东坡脱颖,厥有应试文《忠厚刑赏之至论》传世”之“厥有”,《看客》之“汽车已停在囊者远处所见的那低矮的蒙古前”之“曩者”,俱属此类。

(三)游戏笔墨不游戏

《名声·名实·名节》结尾议论曰:“有名无实谓之‘虚’,虚不受补,越往脸上贴金越事与愿违;有名无节谓之‘屈’,失节折节,越追名逐利越南辕北辙。”一“虚”一“屈”,一般人仅以为游戏笔墨(谐音)而已。然则,皮相之论也。

《老子》通行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 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窃以为正是上句游戏笔墨表象下的伏脉所在。经此解读,庶几才得以与下文之“人生在世之于名,宜顺乎自然”接连一气——“顺乎自然”之庄生,不正步武“虚而不屈”之老聃乎?

(四)成语新意

《“呼拉圈热”及其它》肯定思维之稳定性,有云:“(那些思想成熟的人)‘晨、钟、暮、鼓’非其所为。”

这实在又是先生自出机杼之妙句。因为,“晨钟暮鼓”当然是一个成语,先生孩童般地在中间点窜以三个顿号,活画出那些朝此夕彼、见异思迁、“三分钟热度”者的作风,既生动形象宛若漫画,似又无形中赋予传统成语以新意。

(五)虚词连用

《螳螂的悲剧》由螳螂而联想到谭嗣同,盖棺定论曰:“戊戌六君子唯其俨然螳螂之风骨。”

“唯其”、“俨然”均为脱胎于古语的虚词,先生在此高度精练地撮合到一起,圆转自如,如盐化水,尽得不俗韵味。

(六)用典雅俗

先生以后学难以企及的功力每每用典,且有雅俗之分。兹各举一例。以雅典言,《谨防文墨功能的矮化》开篇不同凡响:“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其语出清人张潮《幽梦影》惊才绝艳之名句;以俗典论,《面对闲言碎语》自我打趣曰:“一笔好字,二等文思,三寸之舌,四季小调,五子围棋,六出戏曲,七字律诗,八面玲珑,酒里乾坤,十等雅量。”则语出从前绍兴师爷之刀笔状、口头禅。尤妙者,“十等雅量”也。

(七)点述与简述

先生《出书》首段曰:“如今的出书,似乎颇有点儿像当年的全民大炼钢铁,仿佛人人都可以来‘书’一下。这些只能谓之大路货的书每每辞采义理贫乏,却往往装帧精美,发行量牛气冲天。”使用的是点述法,以扼要交代现象之概貌。所以然者,盖因此乃人人有目共睹的客观事实。

次段紧接着又曰:“相形之下,那些十年磨一剑的学术扛鼎之作却是另一番情形。”并举出学者陈桥驿、作家邵燕祥书稿竞相“泥牛入海无消息”之尴尬窘状以作鲜明对比,则是使用了简述法,以详细描绘现象之经过。所以然者,盖因此乃并非人人都知道的客观事实。

窃以为,点述与简述,体现了先生在为文说理掇据方面的独特眼光,即处处照顾到读者的理解。先生屡屡以吴晗《谈骨气》为例发明这个成如容易却艰辛的道理。此不亦拳拳人文关怀耶?此不亦先生之“接受美学”耶?

(八)英雄所见略同

先生《商海舞弊者十“鉴”》第八鉴云:“满口大话,信口雌黄,直说得虾米会跳,白鲞会游,见人将信将疑,心有所动,即快刀斩乱麻,包好物品,开毕货单,不容人思之再三,以致骑虎难下。”与朱国良先生《学会“道德保健”》之“一个德行不怎么样的人,任凭说得‘虾皮会跳,白鲞会游’,人们还会说他缺了一样宝贵的东西,那便是‘德’” 所用民谚一致。

先生《谨防文墨功能的矮化》又针砭时弊曰:“不过,对眼下有些洋洋洒洒的文学评论则不然……其许文深邃高雅远不如经史子集,浅显通俗大不如顺口溜打油诗,考证起‘鲁迅喜啖风干荸荠’、‘阿 Q 原型是个胖子’、‘曹雪芹爱喝二锅头’之类,倒还得心应手,可评论起作品来,却隔靴搔痒、言不及义。”又与国良先生《无聊的考证》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自不必说。但我不知道有些人的书是怎么读的,什么‘鲁迅喜啖风干荸荠’、;什么‘阿 Q 原型是个胖子’、什么‘曹雪芹爱喝二锅头’”所举实例一致。

足证英雄所见略同。先生《谈高考作文的“宿构”》给出了朴素的答案:“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的间接知识远远多于直接知识。”

(九)锻打句子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语言更是写作才情与个性的集中显现。善为文者,往往爱好“造句”,将寻常句子或拉长,或捶扁,或匠心接榫,极尽锻打之鬼斧神工。先生概莫能外。请看以下两例。

其一,《求深与厚实》有句云:“日前,某资深学者在《文汇报》撰文,针对一青年鄙薄读书的求深、理论的厚实展开批评,颇以为‘吾侪十年磨一剑,哪里像今天的青年人成名来得容易。’辞锋锐利,很大程度上切中时弊,对著书立说者不乏警钟奏鸣。”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末句“不乏警钟奏鸣”。我们一般总讲“不乏警钟奏鸣的意义”或者“不乏警钟奏鸣的价值”之类,可先生在此居然一举略去这个琐屑的宾语,乍一瞧匪夷所思,吟读三遍后,不禁击节赞叹于其以简驭繁之高妙。

其二,《文体的等级》论述中国杂文演进的两股源流,总结曰:“各占江山半壁风骚领。”又是奇句。从正常语式看,应作“各占江山半壁领风骚”,甚至应作“各占江山半壁,每半壁江山各领风骚。”然而,先生是住在文字里的人,其想落天外之运思,又岂是我辈俗人所可度之?

(十)暗处押韵

前已论及先生着意声口效果的为文特色,此处所述,仍是声口效果的一种表现。例多不胜举,也举三个。《文以辩洁为能》有句云:“‘文以辩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大凡文章高手‘意则期多,字唯求少。’”引刘彦和句之“巧”,与引李笠翁句之“少”,暗处押韵;《“曲线”改革及其它》振作文末曰:“(改革)犹如随着小小寰球弧度的变幻,旭日东升般辉煌灿烂。”“幻”与“烂”暗处押韵。《请君莫打政治牌》亦卒章显志曰:“学术问题不能政治解决,政治问题不能学术解决;混淆了学术与政治的界限,前车之鉴在不远!”“限”与“远”不唯暗处押韵,而且平仄相衬。其好处是朗朗上口,收音声和谐之美。

需要指出的是,此种技巧只可随兴为之,不可刻意雕琢,要在一念之间而已。否则,“为文而造情”,文将不文矣。后学者亟当谨记。

(十一)神来之笔

《该找找原因了》先举天堂杭州西子湖游人减少之现状,再举四川鬼城“虽地域一般,可游人如云似织”之事实作对比,然后反问道:“为何‘天堂有路却不走,地狱无门偏进去’呢?”

绝对的神来之笔!绝对的“脚踩西瓜皮”!可证灵感现象在为文过程中确乎是客观存在的。

(十二)妙喻解颐

应该说,善用比喻、善打比方是一个人智慧的展现。先生正是此道中人,咳唾随风抛掷可惜也。姑且就教育题材,先替先生立此存照三则。

一、《立论》谈到一些为人师者的所谓教学论文立论不善创新,只满足于陈谷子烂芝麻,有绝妙比喻曰:“吃下去的饭菜消化后是会变肥料的。”此喻既直接摹状那些手不堪笔之为人师者之笔下文句,又间接形容其许人的为文作风,一箭双雕。

二、《任尔东西南北“题”》一针见血剥去时下中学作文教学猜题押宝繁荣假象之实质,有绝妙比喻曰:“青楼艺术”。

三、先生另有一文,惜忘其名,以柳子厚《小石潭记》之写鱼名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来比喻使学生得到充分个性发展的理想教育环境,栩栩然妙哉!余尝谓近世西哲(如海德格尔)好谈“此在在世”、“此在在世界中的存在”,实可与此喻相映发也。

(十三)第三种视角

一件事情,只要不是空穴来风,必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不过,一般人为文时常常不是只注意主要矛盾(第一种视角),就是只注意次要矛盾(第二种视角)。先生则不然。以“滥竽充数”这件事情为例,一般人议论时常常不是只从南郭之“欺世盗名”立论,就是只从齐宣王之“昏庸失察”立论,先生则别出手眼,从其余两百九十九名乐工之“苟且相安”立论,引申出改革中同志间如何有效开展相互批评与监督的话题,终于发前人所未发。此诚为先生擅长的一种运思视角,可谓“第三种视角”。更有意思的是,这种视角每每被先生用于各种争鸣场合,可见其不是“第一种”,也不是“第二种”,而确乎是“第三种”。这里举两例。

其一,《帮凶》有感于七年前陕西某县轰动全国的“你娶县长女儿我要你爹性命”一事,针对老渔先生立足于“当代专制之扣问”之祭文,另行偏取视角曰:“怎么就没人想一想那为虎作伥的县公安局在此事中扮演的帮凶角色呢?”这就是“第三种视角”。

其二,《万书记来了,遗憾,遗憾……》有感于主旋律电影《生死抉择》意味深长之情节:市长李高成在腐败包围中“双拳难敌四腿”,到了省委严副书记主持召开市委扩大会议时,已处于最危急的时刻,会上,李的“错误事实”已被宣布,其即将成为腐败的牺牲品,此时,市委书记将刚刚回国的省委万书记请到会场,正因为万书记的到来,形势陡然逆转,李才能够发表动人心弦的讲演,为洗刷冤屈作出有力的辩驳。针对孙道权先生“李高成来了,很好,很好……”之赞叹,另行偏取视角曰:“万书记来了,遗憾,遗憾……”这也是“第三种视角”。

(十四)虚中蕴实

先生立论说理,当然是以独创性为追求的,但若以为先生“为独创而独创”,以致混同于时下一些视逻辑如草芥的酷评家的“语不惊人死不休”,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窃以为,先生的观点往往是独创性的,而说理过程中每每捎带到的论据,却是普遍性的,客观存在的,前者为“虚”,后者为“实”,虚中蕴实,致使立论在独创的同时获得了普遍的保证,小而言之体现了思维之独创性与稳定性的有机结合,大而言之放之四海而皆准。

这样说比较抽象,还是仍来看下面三个例子。

其一,《要素质还是应试——由托福和爱普想到》由托福、爱普考试之热衷于四选一,联想到国内应试教学之标准化试题,并作出了尖锐批评,这观点属于个人独创,是为“虚”;但在分析美国为何对中国学生设置种种语言关卡,而在国内“一个学生即使文化考试不及格,仅凭一篇作品就能敲开大学之门”之事实时,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恰恰在于:“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这论据属于客观存在,是为“实”。

其二,《“生命的高度”之逆思考》针对动物寓言“老鼠掉进米缸里,乐而乐斯拼命吃,不多日米尽底现”,针锋相对曰:既然米缸是用来盛米的,春华秋实周而复始,就不大可能会有被老鼠吃完的一天,这观点属于个人独创,是为“虚”;接下去笔锋一转立即辅以例证:“胡长清,成克杰之流巨贪惊世,可占国民生产总值九牛一毛而已,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得很呦,尽管尚有不少地区还没有脱离温饱。” 这论据属于客观存在,是为“实”。

其三,《戏说历史》对时下种种插科打诨、嬉皮笑脸之“戏说历史”风予以迎头一击,这观点属于个人独创(尽管自谦“前人之述备矣”),是为“虚”;接下去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怎么就没见那些名人的后代起来反抗呢?” 这论据属于客观存在,是为“实”。此话怎讲?据2000年1月9日《文摘报》载:清朝道光皇帝勤亲王奕琮的曾孙女爱新觉罗·紫薇日前发表声明说,电视剧《还珠格格》歪曲历史,编造哗众取宠的爱情故事。“清王朝虽然不存在了,但是皇族后代还在世,这样编造他们先祖的身世,无论从历史、伦理道德还是法律上对清朝皇室的后代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自从《还珠格格》登场,人们就把我同剧中的‘紫薇格格’相提并论,常常有人说‘她才是真正的紫薇格格’,这令我感到极大的愤慨与不公。难道四十年来‘爱新觉罗·紫薇’的名字是假的吗?到今天还需向众人去申辩自己的真与假吗? “来自国内国外的电话连续不断,甚至半夜三更都不得安宁,许多《还珠格格》的痴迷者把我当成紫薇格格……我们作为普通的公民也有权利保护自身的尊严。”

(十五)引文艺术

先生学养丰赡,引用前代诗文多不落俗套。也仅举两例:或径直引,如《垅上不复旧日景》写满觉陇清静地杯盘狼藉,“此情此景不禁想起了明人唐寅《落花诗》句‘富贵园林一洗贫’,悲秋之情油然而生。”或错落引,如《名声·名实·名节》“(那些不学无术者)不堪为学之寂寞之严谨,却深知‘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者,名声与实际之谓也。因而‘惧名实之不副,耻才能之无奇’,以致‘失其所业’,则到处或合作署名,或共同策划,文化揩油,智力剥削。”“盖儒者”句出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惧名实”句则出自祢衡《鹦鹉赋》,信手摭拾,信笔拈来也。

(十六)野史杂俎

先生于正史外,每好读野史,于文中亦滴水折光。《“合理推论”未必合理》云:“据野史记载,明人洪承畴为清所俘,在狱中,他大义绝食,意在殉国。清太后躬亲急趋窥探,见其正拂拭蒙尘,衣冠楚楚,即‘合理推论’曰:‘惜一衣如此,宁不惜命乎?’嗣后果若所云,狱中归降。”此事早有耳闻而不知所本。《文以辩洁为能》云:“据说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去世后,他的弟子苏轼前去吊唁,祭文仅二十字:‘孟轲亚父父之教也,虽死犹生,惟其不可得矣,尚飨。’”此事则全不知所本。盼博学君子详考证之。

(十七)透视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自然是认识事物的必由之路,但不少人立论往往把现象误当成本质,津津乐道,浅尝辄止,浑不知缺乏剔骨还父、剔肉还母的“透视”功夫。先生有感于此,除了在理论上反复阐明外(如《“作文”断想》之《构思·桃花源·连理之木》一节),更在实践中“躬耕垄亩”身体力行。请看以下两例。

其一,《信步岳庙情漫漫》由游杭州岳王庙、谒精忠岳武穆而想及史实,得出这件事情的本质并不在于秦桧的阴险,而在于:真正的元凶不是秦桧,而是宋高宗,秦桧充其量只是一颗奉命的棋子,高宗才是总揽生杀大权的幕后指挥者。一扫陈言,发人深思。

其二,《“淑女绅士”观的底蕴是什么》针对南京某中学提倡做有“淑女气质、绅士风度”的学生,得出这件事情的本质并不在于“这个口号反映了保守的传统教育理念,有复古的倾向”这种被许多人习见的批评,而深挖一层提醒人们:“绅士淑女这一‘立人’标准的确立并不是‘居高临下’通盘考虑的结果,竟然是缘于偶然得之。”从而得出这件事情的本质其实在于:“这是一种典型的‘拍脑袋’教育思想,缺乏深层次的思维框架。”慧眼独具,辞必己出。

(十八)议论分寸

议论自可生风,但须注意分寸。倘若只顾发表议论而不注意掌握分寸,便有过激之嫌,而过激之文是有违理性的。先生为文则高度严谨。也请看以下两例。

其一,《博士与教授》举杨振宁对国人唤他博士而不以教授名之颇有微词一事,针砭时下重学历轻学力之风,有句云:“其实杨先生的情绪并非至关,值得关注的倒是职称是如何一步步变为福利与投机的象征的,尽管是在某种程度上、一定范围内。”此处,假如少了“某种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十字,怕就因一棍子打死而走向绝对了。

其二,《闲话“距离”》之豹尾:“‘距离’——人生不可或缺的动力源之一种。”此处,假如少了“之一种”三字,怕也就因以偏概全而流于决定论了。

(十九)工对

余尝谓先生为文得力于古文颇多,笔墨浸淫,常带工对风味。这既体现于先生虽不多见、偶尔一睹字字珠玑的写景散文中,如《疾风骤雨赴玉屏》几乎通篇以工对句状摹黄山玉屏峰奇景,《五泄纪行》写诸暨五泄四时变化“春缓如婀娜的少女,夏促若咆哮的江河,秋慢似龙钟的老妪,冬急像奔腾的野马”,最是体现先生举重若轻的工对笔致。这也体现于先生大量的论说文中,例多不胜举,举一以反三:《远离风格》“业已成名成家以据有风格而傲傲然者有之,傍名人名家以仰视风格而憨憨然者有之,热衷挖掘微言大义以鼓吹风格而欣欣然者亦有之”,显然幽它一默。

(二十)曲笔

曲笔,实即我国传统之春秋笔法。先生对其颇推崇,屡屡抉发之,如《析理之角度与序列》云:“以叙代析之绝笔,谓‘春秋笔法’,孔子首创。……孔子之《春秋》的记事虽简短,一般每件事仅一两句话,却往往微言大义,有着很丰富的内涵。……一字褒贬、笔削春秋之‘春秋笔法’藏析锋露叙端,每为杂文掇用,含蓄者,不议一字,令善者击节而噫嘻,恶者顿足而呜乎。”先生正是此中高手。兹举三例,供会心人鉴赏。

一、《有关“知性”、“公民写作”与其它》指出笔者行文一面反对公民意气,一面又树立鲁迅作为标杆之弊,结尾曰:“鲁迅意气用事的情况还少吗?纵然我非常尊敬鲁迅先生,但我还是要说,在意气用事这一点上,梁实秋可少多了!”这里,表面上说我们今天应该学梁多于学鲁,暗地里则喻笔者为鲁,喻自己为梁,谦虚而幽默,尽在不言中。

二、《“五元电影”的身价》由五元电影始作俑者赵国庆“何以登上赫赫有名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蓄疑发端,举丹尼尔·韦伯斯特幼年善待土拨鼠之例探讨答案,结尾曰:“关注民生,应该说每个统治者都是知道的,但却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主动者为的是人权,是崇高而伟大的;被动者为的是统治,是卑鄙而渺小的。”刻意表里,皮里阳秋。

三、《由柳开食人肝想起》提出了“知人论世”的重大人生课题,但又无奈于付诸实施之难,结尾曰:“应该承认,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尤其是被不同的实践所证明的优越的社会制度里,信口雌黄也许是出于无奈,而无奈是难以认识抑或品德的砝码去衡量的。”不落言筌,韵似晚钟。

(二十一)方言与音译

先生对语言之驾驭,已趋大俗大雅、道在屎溺之境。以各地方言信手入文,便见一斑。尽显阅历之广博。之中,既不乏皇城根下之本埠语,如《“公民写作”与“臣民写作”》讥刺不学而好发怪论者某君曰:“老道实辟,盖在于‘欲速则不达’,因了棒杀与哗众取宠之故,连书名都来不及细看。”其中“失辟”为杭州方言,意为犯过失,《素质无奈应试何》记双休日新华书店购教辅之学生家长人满为患之状,“营业员不解地发牢骚:‘给学校送了征订单不睬,喜欢来轧闹猛。’”其中“轧闹猛”亦为杭州方言,意为凑热闹;又不乏十里洋场之外埠语,如《商海舞弊者十“鉴”》第六鉴仿不法小贩杀猪价之口吻曰:“侬个种派头买勿起,便宜货要伐?”则是正宗上海方言。方言与普通话恰到好处地揉以一体,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除此以外,先生偶然之外国语音译亦极逗人,如《贺卡之忧》列举涉世不深之中学生之贺卡故作高深语“I love you”,中译为“爱老虎友”——起钱钟书先生于地下,闻此噱亦当捧腹矣。

(十二)文字禅机

前已论及先生对于道家主旨有相当会心(“虚而不屈”与“顺乎自然”),实际上先生对于佛家义理亦有相当会心。《垅上不复旧日景》不云乎:“境由心造。”《谨防文墨功能的矮化》更自况道:“虽谈不上一马平川会难解之义,悟最上禅机,倒亦囊中探物知晓冬读经以神专,夏读史以时久,秋读诸子以致别,春读诸集以机畅。”所以,由先生对西来意之参悟,延及先生对文字禅机之解会,实有其来自。我指的是这样的句子——如《想起了庖丁解牛》一语道破十余年前从美国舶来、一度风行国内教育界之AB测试卷之先天弊端:

“A卷与B卷之间的有意重复不能弥补AB卷与AB卷之间的无意重复。”

说得何等睿智!再如《心灵的选择》谈到作文教学猜题押宝之徒费精力,揭示出:

“‘命题’相对来说是抽象的,‘材料’与‘话题’相对来说是具象的。‘命题’转换成‘材料’或‘话题’只不过是抽象则具象之,换句话说大约就是把高度概括化的意蕴相对具体化;反之则不过是具象则抽象之,换句话说大致就是将相对具体化的语义高度概括化。”

说得何等精到!复如《闲话“距离”》论述“距离”对于人生在世之哲学意义:

“‘距离’不可无,无则是相对的;‘距离’亦不可有,有却是绝对的。它在相对与绝对的矛盾转化中升华,求得高度的辩证统一:人的学识修养日益增加,审美意识日趋强化,思想境界日臻提高。”

说得何等曲径通幽!像此类句子,皆有一股朦朦胧胧的智慧风貌,牵引人去参悟之,是所谓文字禅机。

(二十二)欲擒故纵

先生为文喜作反语,欲擒故纵,正话反说,曲线求生。仅举三例:《何必撞南墙》表面上极力为从教十八年却换了四所公办学校、在一些所谓名家眼里犹如丧家之犬的山东教师王泽沼叹息不值,《钱理群,快跑》表面上极力对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到南师附中上课拎一把汗,“萌生一种拯救钱先生于水火之中的强烈冲动”,实则寄寓了对积重难返的中国应试教育现状的强烈愤慨,《与何满子先生书》表面上为提出拍一部关于张志新烈士之电影之建议之何先生忧心忡忡,“您说,倘若张志新的电影拍完放映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您不是在讽刺我们的人民只有信仰抑或理论的盲从,而没有自己的思想吗?”担心其一如唐玄宗时同名女史之下场,实则表达出对翻身碰头、自由难伸之处境之深切鞭挞。

(二十四)态度变化

仔细观察,会发现在一段时间中,先生的前后态度取向有所微妙变化。变化有二途。一者为正向,指态度较之从前有了拓深,如稍前之《三旨相公》借北宋神宗时宰相王圭尸位素餐、“取圣旨”、“领圣旨”、“传圣旨”如此而已之失职状,联想到当下“慢吞吞看报,笃悠悠品茶,何乐而不为”之“踢皮球”之官场相似现状,予以针砭,稍后之《另一种“三旨相公”》则进而联想到当下哲学社会科学界一些不思创新、陈陈相因的人,显然有了拓深,这并不难理解;另一者为负向,指态度存在一百八十度转弯,如《远离风格》肯定韩寒:“才子文章去应试,狗屎不如,喧哗一时的韩寒现象即为明证。”《任尔东西南北“题”》亦肯定韩寒:“对于‘善于’写文章的人一般来说题目是无所谓好坏的。韩寒就一团纸丢入半杯水中的简单举动,不是写出了他的成名作《杯中窥人》吗?”但《与韩寒书》却转而否定韩寒,认为:“应该说,韩寒是中国语文教育的悲剧!韩寒是受害者!”如何理解先生这种态度上的朝此夕彼,笔者至今仍未找到合理的解释。

(二十五)探幽索隐

先生才智超群,每每见常人之所未见,破译文坛高级微言大义,其目力吾侪弗及远甚。《脆弱的文坛》记有张中行先生昔年与某文坛耋宿笔讼一事,行公“居然自责学问不深”,仅于文末施以春秋笔法一击:“今岁此地不寒,室内尤暖,而肥猪出后门之际,狡鼠则必来,应时,从吾乡美俗,祝恭喜发财。”(参见《张中行作品集》第六卷)认为曰“猪”曰“鼠”,正合“应时”(猪年过后是鼠年),置之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定国情语境,言外大有不屑同流之深层意在焉。类此等等,不一而足,体现了先生“狠毒”的阅世眼光。

(二十六)词性移换

前已论及先生在锻打句子方面的不俗功力,句子由词语组成,其实先生也擅长锻打词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广义上的)词性移换,具体而言,兼指修辞意义上的词性(色彩)转移和语法意义上的词性(功能)转换,两者常交织在一起,亟需灵心妙悟之。仅举五例。《说“规范从政行为”》描述当前城市道路屡屡无计划开挖之状,形同“开膛破肚”,将一般用于人的“开膛破肚”一词移而施之于物,惊人悸人;《商海舞弊者十“鉴”》描绘不法商贩注水欺世,“鸡爪浸以福尔马林冰清玉洁”,将一般颂扬人的“冰清玉洁”一词移而施之于物,诱人吓人;《文坛登龙捷径说》描摹人情世态,“有不食人间烟火友,扣问如今文坛亮丽最佳途径,答之曰:做一个评论家。”将形容词性的“亮丽”一词创造性地换成动词性;至若《求深与厚实》之“辉煌文学创作”与《文体的等级》之“再造现代辉煌”,则分别将形容词性的“辉煌”一词分别创造性地换成动词性与名词性。曲尽其妙,妙不可言。

(二十七)析理如拳击

窃谓先生为文析理,娴熟于形式逻辑,似有一条基本原则:“A不是B。因为,B是C,而C不是A,故A不是B。”如《博士与教授》驳“杨振宁是博士”这种论调,有曰:“(杨)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博士,以此谓之,岂有崇敬之意?”因为杨的学生不是杨本人,所以不能说“杨振宁是博士”。又如《文体的等级》驳“文体有等级,杂文比小说低等”这种论调,有曰:“查一查中国文学史,平心而论,吴先生的话也有一定道理,文体确实有等级,只不过受贬者恰恰是其所溺爱之小说罢了。”因为文体的等级只是历史演变过程造就的暂时性距离,“一旦形成,岂有优劣之分?”而从历史演变看,恰恰是小说比杂文低等,所以不能说“文体有等级,杂文比小说低等”。这启示我们,析理就像是一场拳击,针对靶子,应当对准头部,迎头一击,而不应游离靶子,王顾左右,比如泰森,咬了对方的耳朵。

(二十八)先声夺人

意犹帅也。题犹眼也。综观先生作品的题目,也颇可玩味。大致以类型论,有并列式,如《学术与权术》、《“护官符”与“升官符”》、《“逆天”与“顺天”》、《“公民写作”与“臣民写作”》、《“弱势群体”与“群体弱势”》、《博士与教授》、《螃蟹·西红柿·素质教育》、《“下台阶”与“铺台阶”》等,在比较中凸显内涵的反差;有偏正式,如《迟到的公正》、《爱心的误区》、《个性的错位》、《愚民的产生》、《教育的荒地》、《美丽的谎言》、《名著的悲哀》、《心灵的选择》、《春天的联想》、《提出问题的问题》等,修饰确切,倾向明晰;有发挥式,如《从“鱼+羊=鲜”说开去》、《“曲线”改革及其它》、《“呼拉圈热”及其它》、《“县长亲自出庭”的新闻思考》、《想像·联想及其扩充》等,连类触及,极尽给予深度;有嵌套式,如《素质无奈应试何》套用老人家“华陀无奈小虫何”,《任尔东西南北“题”》袭用郑板桥“任尔东西南北风”,《垅上不复旧日景》借用陆放翁“沈园无复旧池台”等,别有一番盎然意味;有谐音式,如《一衣三十不了情》,“一衣”谐音“依依”,大有古色古香之风,《同志的身体,童稚的思维》,“同志”谐音“童稚”,大有文字游戏之趣;有直陈式,如《大勇若怯》、《素质教育的舌头没骨头》、《别让孩子成为家长的替身》、《爱情无须婚礼》等,观点鲜明;有设问式,如《鱼目何以能混珠》、《“泛责任”是一种怎样的责任》、《为什么生活》、《我算老几》等,悬念引人;还有翻案式,前已论及先生赋予成语新意,此正斯类之集大成,如《且说“标新立异”》针对“标新立异”这个一直来被解释成贬义的成语,举伽利略殉身科学之例指出“科学的发展在于创造发明,而创造发明就是与众不同,就是标新立异”;《且说“入乡随俗”》针对“入乡随俗”这个人们习焉不察的成语,举王力“我们晒太阳”之例,批判了其所包含着的思维上的从众性;《“见风使舵”刍议》针对“见风使舵”这个一直来也被解释成贬义的成语,举改革之例指出其所包含着的灵活性、变化性因素(与时俱进),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应当在改革浪潮中见准风、使稳舵”,均在八十年代振聋发聩。

(二十九)无我与有我

我反复苦心比较吴非(生肖属虎)与先生行文笔致异同,试图“一睹龙虎斗之壮观景象”(先生《脆弱的文坛》语),所得总体印象是:吴非之文重体验,几乎每篇都有“我”;而先生之文重说理,几乎每篇都无“我”。确实,先生宏文甚少出现“我”,所睹不过寥寥几处,已足令人珍视。如《爱情无须婚礼》回忆而立之年他人结缡、己身一叶落而知秋之朦胧微妙心境,有云:“然而,我是弱者,无法抗拒世海俗流,只能让心灵的小舟深深地维系在内心的港湾,偶尔,小舟冲樊笼,我决定尝试一次小小的改良。”此等颇带今日“小资”、“伤少”(朱伯荣先生语)情调的句子出自先生笔下,使人惊奇惊喜复惊叹!又如《别让孩子成为家长的替身》提到:“不瞒读者诸君,我是一个双重人格者,我曾经义愤填膺地抨击一位家长深受“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影响,硬逼有文学天赋的儿子去报考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化学系;可我的儿子今年将参加高考,我同样会不顾他的爱好迫使他去报考我所希望的专业。”真性情跃然纸上,真块垒涌于笔端。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先生文中亦甚少出现“你”字(大量出现的则是“君不见”、“君不闻”之类),所睹可能只有一处,即《学术著作一大抄》次段:“你不妨留意眼下有些所谓的学术著作,其每每子曰诗云,旁征博引,一旦穷形极相则无任何新意,甚至无自己观点。”总的说来,先生仍爱好且擅长说理,旨近无我之境。在豪放与婉约之间,先生更属于前者,字里行间每有一种张扬之气,一股高蹈之象,颜延之评嵇中散所谓“龙性不可驯”是也(先生恰属龙!)。

(三十)秽词入文

与先生相交莫逆之朱先生国良月旦评曰:“金先生是一个文如其人的人。喜时,他侃侃而谈,状若稚童;怒时,他金刚暴目,披靡无惧。”然而万万不可以为先生是那种冲冠一怒就失去理智、口不择言之俗人。其激昂文中极少出现秽词,便是明证。偶尔一睹,亦实在不过是情郁于中而已,非唯不觉失态,反而增添了数分文字机趣风味。粗略统计,经国文章中出现“屎”字、“屁”字各一处,且均与狗相连:《远离风格》之“才子文章去应试,狗屎不如”;《何必撞南墙》之“您应该安心教学,何必去写什么《我不鼓掌》的杂文。”出现与五谷之气相连之轮回所在亦仅一处:《课件》之“课件走入课堂,能否带来效应,时髦点说素质效应?倘若不能,那么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今天,此等涂鸦包装的劳什子还真不如能自动温水冲洗臀部的马桶,给不方便处带来方便。”

(三十一)以个例驳全称判断

先生尚有一绝,即以个例驳全称判断,四两拨千斤。如《“合理推论”未必合理》以陈景润糊涂于衣冠住行,却摘下了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之例,一举驳倒“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一千载以下被文人墨客奉为圭臬的人生信条,痛快之至。又如《多余的话——与刘阳先生书》驳笔者所论“应当分清写时评侧重需要的抽象思维(非想像,当然也非幻想即虚幻想像)和写小说侧重需要的具象思维(包含想像而不唯想像,虚幻想像即幻想乃其下品)”,曰:“这是否意味着科幻小说均属下品?成都的《科幻世界》杂志里科幻小说很多,发行量创中国前列,牛气冲天,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文化的衰落?未可知之!”——“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三十二)名作求疵

先生于有经纬定评之传世名作,为之指瑕求疵,对之献疑挑刺,目光如炬,目盲心苦。仅举两例可也。《想象·联想及其扩充》指出吴伯萧之《早》一文为了说明早的重要性,运用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这个典故,“这是个错误,这个典故不唯很难与‘早’相连,而且还与《早》的主题相悖,让人想到‘迟’的后果。”《学会双重》又指出:“特别是记叙性质的文章,就是蒲松龄也有败笔之时。他的《螳螂捕蛇》:‘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林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之间写蛇之大‘见巨蛇围如碗’,远不如写螳螂之小‘然审视殊无所见’;盖因多个‘巨’字,若能‘巨不言巨’,那该多好。”这是何等精审的谈艺录!斯足为吾辈后学所弗及矣!

(三十三)文笔张力 “张力”一词,纯系二十世纪美国新批评派文论术语,意近乎欲开还闭、似说还休之微妙情态,余尝以虎跑泉若溢非溢、满而不漫之妙状譬喻之。先生素不喜此词泛滥于文学评论,某当红评论家之小丑作派犹有甚焉。仅举先生反感之两斑。《名声·名实·名节》显性针砭曰:“(某‘名流’)一进入会议高潮动真格的,即现‘庐山真面目’,倘删除八股文里的张力、张力等生吞活剥的名词,竟是白开水一杯,索然无味。”《文坛登龙捷径说》隐性调侃曰:“是故,不妨赤膊上阵踢皮球:前锋‘昆德拉’实力派、中锋‘张力’空头鬼、后卫‘整合’心虚崽,外加‘阐释’号概念牌啦啦队一声吼:‘这就是诺贝尔!’全方位地毯式轰炸沽名钓誉,舍我其谁?”妙笔间打出原形,而挫骨扬灰。 然而,这只表明先生拒斥那种连含义都未弄清便仓皇上阵误导读者、以售其谬的浅入浅出之举,却不意味着先生自身文笔无张力之美可寻。事实上,文字觑天巧的先生,点撇捺间每每自然氤氲出无穷张力美感来。试举一例请体味之。《“生命的高度”之逆思考》有句云: “既然米缸是用来盛米的,春华秋实周而复始,就会不断充实,那补给的速度肯定远远大于老鼠鲸吞的节奏,‘生命的高度’在随机升降,永远不会到来。胡长清、成克杰之流巨贪惊世,可占年国民经济总额九牛一毛而已,我们的综合国力大得很呦,尽管尚有少数地区的少数同胞未能解决温饱问题。” 这段中,后一句便典型体现出张力之美:明明巨贪惊世,却占九牛一毛;明明国力超大,却尚遗有弱势。上一句刚要冲天而起,下一句旋即压下势去,相反而相成,此张力之谓也。我们注意到,当这样一句句写下来时,先生用的是逗号,那见证着,这种张力之美的一气呵成,在先生实是信手间不经意之举。看似平常背后,凝聚着几多深厚笔力! 或问:运张力之斤成风,先生何以能臻至这般笔力?答曰:藕断丝连之思维跳跃性使然。此为文最高境界(张中行先生语)。同在一片天空下,有人热衷炮制“只有写才会写”之应试秘笈以加官进爵,吸应试血身登青云;有人甘于践行“只有写才会写”之人生追求以笔耕砚田,擎素质旗心忧天下。噫吁兮,“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诗人目力不余欺。

(三十四)旨隐意藏 前人云,“最是文人不自由”。良不诬也。受特定时空中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的无形掣肘,习文运笔是乐事却有时也是苦事。先生曾于文中径直发出“编辑手下留情”的幽默反讽。我想提请有心人注意,读先生作品,你果真洞察到了那每每无奈隐藏于“冰山一角”后的深意么? 姑避抽象,选一例言。《个性的错位》开首以大段文字,谈论人才的错位,你竟以为那就是先生真正的醉翁之意?错了。愚以为,先生真正想写的,或者说真正引发先生执笔为此文之引信,乃“传媒消息,从8月13日开始,杭州市与北京、天津、深圳等4个试点城市,同时推出二OO二式机动车号牌,即个性化牌照”所折射出的“该个性的不个性化,不该个性的或至少是可个性可不个性的却个性化;这分明是个性的错位”之悲哀。这才是图穷所见之匕啊! 可是,报刊自有其游戏规则,俗人如先生者亦不必太上忘情于稿酬,能不无奈于此类障眼法乎?噫,知先生者谓先生心忧,不知先生者谓先生何求,朋友,你属于哪种呢?

(三十五)事实肯定与价值否定 前已论及先生文笔张力之美。换个角度看,这尚是张力之美在先生作品中的微观体现。其实,还可以在更高层次上、从宏观角度领略先生文笔张力,那体现在行文结构上。具体而言,不难发现,先生不少杂文,都采用了肯定与否定同时彰显的二元背反结构。让我们通过以下两例来稍作分析。 例一:《“合理推论”未必合理》前五段集中笔墨,从形式逻辑由于“概念的静止抽象,缺乏辩证估量”而每每导致群众推论干部学雷锋之举乃“敲敲打打一阵子,热热闹闹一下子”,指出这是一种未必合理的形而上学推论。但嗣后笔锋一转,又云: “不过,这一明显片面的‘合理推论’,在某种程度上倒不失为一剂强心针,它能有效提醒在上者时刻保持清醒的工作头脑,既要‘身入’,更要‘心入’,取信于民,方是为政之要。” 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回旋了文意,适当指出上述“合理推论”在有限范围内的作用——提醒干部时时揽镜自照、以身作则。于前面否定之余,稍事肯定,议论波折,尽显结构之张力美。 例二:《“比喻的遗憾”与“遗憾的比喻”》虽为先生早年之作,却是一篇在今天看来仍颇具学术含量的力作。先生发挥钱氏锺书“喻之两柄”之义绪,从修辞学角度指出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有其难以规避的先天局限。紧接着却又笔锋一转,指出比喻虽各具遗憾而令人无话可说,现实生活中却由此而不乏油滑操控比喻侧重点、堂皇各执一端“怎么说都行”的遗憾比喻之举,并举震惊华夏的“渤海二号”出事后、有关当事人在“犯罪”与“学费”之间巧妙斡旋、以求自保的丑态。论证一波三折,鞭辟入里。这同样在结构上呈示出先予肯定、后予否定的张力美来。 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我们应看到,先生上述肯定与否定张力并存的为文结构,还体现出从事实层面向价值层面的递嬗与拓深:逻辑学意义上的否定性形而上学推论,属事实(知识)揭示,现实生活中干群关系的肯定性推论,则属价值揭示;修辞学意义上客观存在的“比喻的遗憾”,属事实(知识)揭示,现实生活中主观导致的“遗憾的比喻”,则属价值揭示。类此等等,有心人不可不辨。

(三十六)嗜用叹号 先生为文,颇喜用感叹号。似可证生活中先生乃“从我之说即为我学生”(陈寅恪语)、傲雪寒梅、孤标特立之士。这里欲提出的是,先生为文之际也常掇用“?!”这一标点组合。此尚待现代汉语专家裁断。在此仅举两例以备考。《现“炒”现“卖”如何》有如此标点组合云:“倘不如此,何以书为?!”《慎以惜时论短长》卒章显志,亦有如此标点组合云:“请慎以惜时论短长,如何?!” 值得指出的是,可能受叹号定势的无形影响,先生某些作品虽整体极为扛鼎,然结论的一下子滑出来,未免太快了些,似可更臻含蓄。也举散文两例,看是否能佐证上述感觉。《一衣三十不了情》振作文末曰:“小小服装,演绎着大千世界。”《看客》亦振作文末曰:“善于游戏的民族,往往是产生看客的温床。”虽都至情至理,难免直接了点。当然,见仁见智,说到底,“上述断想系信口信笔而成,蜻蜓点水不足为训,窃以为。”(用先生《“作文”断想》语)。

(三十七)现炒现卖 先生早于十余年前,即已发挥钱锺书、朱光潜诸前贤治学精义,拈出“现炒现卖”的思想方法,以为较之那种片面醉心于积累以致一事无成的传统风习,倒不妨“学到点什么,马上就拿出来贩卖”。这很益人心智。先生亦正是这样做的。时常有人问,“怎样成为金先生?”窃以为,这一问的真正用心应落在先生诸如此类的思想方法上。请看《“护官符”与“升官符”》其中的一句: “倘若‘数十名党政干部齐刷刷地跪在香案前埋升官符之‘穷’则思变为不屑一论的个例,那么《中国青年报》之《地方官员进京集体拜年何时了》的新闻就不是特称佐证,值得‘观人风者’一虑了。” 细品之下不难发觉,此句中所掇之《中青报》新闻素材,就是开笔后随机捕获、被现炒现卖了一把者。只不过较之原有生发文势的“山西交口县部分干部会同新闻记者和数百名群众,近日挖出县领导数年前埋在县委大院的镇邪物和升官符,包括腐朽不堪的桃木弓箭、锈迹斑斑的铜镜、若干画有升官符号的砖瓦等”这则新闻来,换用了点到为止的点述论证法而已。 如果说2001年以前,执金不换捏毛颖子纸上为文的先生就此表现尚不明显,那么,2001年以后,随着先生换用电脑为文,互联网检索之便,使先生之文愈来愈显现出此种特征。从当代解构批评的立场看,这为我们深入解读先生为文的细微意识流程,提供了必要的符码。

(三十八)自称 考究先生在不同文章中的不同自称,是很有意思的。从中,似可一窥对象的轻重、语境的缓疾、态度的刚柔等。试看以下几例。 有用“愚”者。《“作文”断想》:“日前,愚应邀外出讲学,途经江南水乡绍兴,品味元红酒、咀嚼茴香豆之余,竟窥见那田家的爱物老牛正穿了鼻孔,亦步亦趋于田间,无可奈何的神情另人动容。”《“比喻的遗憾”与“遗憾的比喻”》:“初冬,愚应邀策划笔会。” 有用“笔者”者。《谨防文墨功能的矮化》:“笔者年逾不惑未至知天命,应属庭中望月。” 有用“鄙人”者。《科研的底线》:“鄙人不才,但好歹在国内外一些名牌报刊杂志上露过相。” 有用“拙人”者。《想起了报人李文伯先生》:“拙人《博士与教授》曾针对教育产业化月……” 有用“在下”者。《教坛登龙捷径说》:“王开东先生自称得在下杂文笔法。” 且立此存照。有心人当可从中寻绎出先生为文之际的丰富情感心志活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9: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