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释义

简要概况

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实验室前身是组建于1987年的中国科学院腐蚀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993年国家计委批准建设,1995年通过验收,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任实验室主任王福会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宋诗哲教授。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内外开放,是开展腐蚀与防护基础研究、学术交流和高级人才培养的基地。

研究领域

实验室围绕腐蚀科学前沿,针对石油、化工、煤炭、核能、海洋开发、交通、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行业的重要腐蚀与防护问题,研究材料的腐蚀规律和控制方法、材料和表面防护层在环境因素作用下的腐蚀失效机理、材料腐蚀寿命预测方法及理论,发展腐蚀监/检测技术。

实验室设立的三个研究方向分别为:

(1)腐蚀电化学与自然环境腐蚀。电化学腐蚀机理与控制策略;腐蚀监检测理论与技术;化学/电化学防护膜/层技术与理论;自然环境腐蚀的模拟研究;

(2)高温腐蚀与防护。合金的氧化机理;氧化膜的形成、破裂、修复规律及表征;高温混合气氛腐蚀与防护;防护涂层的形成与失效;束流表面改性;

(3)力学—化学腐蚀与防护。应力腐蚀开裂;环境因素对疲劳裂纹萌生的影响;氢脆损伤与规律;多相流中材料的腐蚀、冲蚀和空蚀破坏机理与防护。

学术团队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各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5人;在实验室工作的流动人员(客座、博士后、研究生)近60人。目前,由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主持的主要项目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1项、863项目1项、国家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项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等。

项目成果

自实验室建设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6项(二、三等奖各3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其它部委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共计获科技成果奖励33项,获专利权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0余篇,出版论著9部;培养博士54人,硕士58人,有12名博士后出站。已经在腐蚀电化学基础理论及测试技术、高温氧化机理及防护涂层技术、应力腐蚀裂纹等方面取得了较有影响的研究结果,在国际腐蚀科学领域有一定影响力。实验室设立对学科发展有重大意义或应用前景的研究项目作为实验室重点开放课题,同时实验室也接受全国腐蚀科技工作者自选的课题申请,并根据申请指南进行遴选予以资助,鼓励来实验室合作并利用实验室条件开展创新性研究。经十余年的建设,实验室已拥有较为配套的研究条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实验室发展模式,并在引导和促进我国腐蚀与防护科学技术发展,增进与国外腐蚀界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实验室将在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加强与国内外产业界的互利合作,提升解决重大腐蚀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力争在5~10年内,将自身建设成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并能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大技术支持的,具有活力的国际一流的腐蚀科学实验室。

交流合作

实验室已与美国劳伦斯柏克利实验室,英国伯明翰大学、莎莉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意大利热那亚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韩国科学技术学院、机械与材料研究院和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历史沿革

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腐蚀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983年,在新成立的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上,时任所长师昌绪院士、院技术科学部刘翔声主任和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李铁藩研究员等提出“办开放型研究所”的思想。在此思想的指导下,逐渐奠定了“开放办所”的模式。在柯伟所长和曹楚南研究员具体组织下,研究所自筹资金组建腐蚀科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曹楚南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李铁藩研究员任学术委员会主任(1987—199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4: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