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金陵名人堂
释义

金陵名人堂是南京邮电大学学生自创自办的一个讲座活动,专门邀请社会各界名人到南邮演讲,以拓展大学生知识和视野。名人堂自2003年创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数十场次,邀请的名人涵盖国内外各行业。活动深得南邮学子欢迎,并已成为江苏省“十佳学生社团活动”之一,蜚声国内高校。

名人堂创办历程

5月16日中午,烈日当头。季小乔西装革履,行走在大街上,不时抬手擦擦额头上的汗。为了能见上某知名企业家,他提前2个多小时,从十几公里外的学校坐车进城。“联系了十多次,终于答应下午面谈。”季小乔一脸平静地说,“能不能接受邀请去作讲座,还不知道,但我必需显示诚意。”

2003年10月,还是新生的季小乔在南京邮电大学内办起了“金陵名人堂”,从此,东奔西跑,煞费苦心,诚邀中外名人前来讲演。如今,“金陵名人堂”已成为江苏省“十佳学生社团活动”之一,蜚声国内高校。

自己掏钱初创“名人堂”

2003年9月,21岁的季小乔从江苏盐城农村进入南京邮电大学开始高校生活。“学校位于离城20公里的仙林,当时还处于建设中,想买份报纸看都十分难,课余生活比较单调。”这时,季小乔动起脑筋,“我是个武术特长生,为什么不能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同学们做点事呢?”

教武术的海报一贴,应者甚众。课余,季小乔带大家习起武来,并成立了武术协会。一段时间后,季小乔觉得“武有余、文不足”,开始坐车到南京大学听讲座。“我高中是在北京边打工边完成的,由于靠近清华、北大,闲暇时常到这两所名校听讲座,很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讲座听多了,季小乔想法也多起来。一次在到城区的公交车上,突发灵感,“何不邀请一些名人到自己的学校开人文讲座呢?这样,同学们可以足不出校,就能分享专家学者睿智,聆听大师真知灼见。”

想到就做,季小乔说自己是一个敢于尝试的人。开学前一个月,他来到学校,发现校区报刊杂志非常缺乏,就一大早跑到城里买进报纸,然后到学校出售,每天能净赚一百多块。卖了半个月后,因故歇业。

请名人来做讲座,先得有个名字。苦思冥想,“金陵名人堂”五个字在季小乔的心头蓦然升起。和武术协会的同学一说,大家一致称好,并把“名人堂”地点定在学校教室,开讲时间放在晚上,这样不影响正常教学。

没有资金,季小乔就自掏腰包,“卖报赚的一点钱,准备用于生活费的,全部拿了出来。”

请来了《江泽民传》作者

“金陵名人堂”首场讲座开讲人是南京厚德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谭肖明,“他是一个同学的亲戚,我们登门拜访后,他很快就答应下来。讲座总共花了不到200块钱,主要用在布置会场和海报宣传上。”季小乔满脸笑意,“首场讲座吸引了近千学生,掌声如潮。”

一周后,南大中文系教授、博导李开也被邀请到“金陵名人堂”。前来听讲座的学生把大阶梯教室挤得水泄不通,后来的人只能站在走道上。

之后,著名超导电子学家、南京大学超导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吴培亨教授,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江泽民传》作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博士等一批中外名人先后登堂讲演。

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每天的行程都安排得满满的,为了能邀请到他,季小乔光从仙林往城里就跑了七次,电话打得更是不计其数。宋院长被季小乔的诚意打动,抽出时间到“金陵名人堂”演讲。

2005年6月5日下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子奈来南京参加会议,已和他电话联系3个多月的季小乔得知后,立即赶到会场。李子奈一做完报告,季小乔就上前紧紧“缠住”他,恳请他去“金陵名人堂”。李子奈被其感动,推掉一位政府要员安排的活动,当晚赶到南京邮电大学,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来“金陵名人堂”讲演的名人中,季小乔邀请时间最长的达一年多,“只要对方不坚决拒绝,我就不停地追下去。”“关键是一个“诚”字。”回首2年来请名人的经历,季小乔总结道,“我是一名普通学生,一没有钱,二没有社会关系,有的只是一颗诚实的心。”

茅于轼让他最感动

近3年来,季小乔邀请过的名人共有100多,但目前来“金陵名人堂”讲演的只有24位,其他人都以各种理由婉言谢绝了。“有的名人真的是工作繁忙,难以脱身,但更多的是因为钱。”“要钱不是丑事,但有的名人做得有点过了。”

去年下半年,经过季小乔上百次的联系,身在北京的国内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答应来讲演。“当时,我非常高兴,迅速在校内贴出海报。不料,讲演前一天,这位名人打来电话,开口要价一场5万元。”季小乔说,“太突然了,而且价码太高,让人难以接受。”

“金陵名人堂”是公益性的,季小乔也是一个清贫学生,“超过千元,我就拿不出。后来学校重视名人堂,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但也是象征性的,最多时也就几千元。”季小乔说,在邀请名人时,一般都会如实说明情况,“一些名人很能理解,来讲演的24位中,有的不仅不收一分钱讲课费,有时还倒贴钱。”

最令季小乔感动的名人是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76岁的高龄,独自一人从北京坐火车过来。”季小乔动情地说,“到南京时是凌晨4点多,下火车后,他稍作休息,就来到学校,站到名人堂的讲台上。讲演结束后,不要一分钱,还谢绝我们的安排,连夜乘火车回北京。”

困惑有些人说他出风头

多次成功邀请名人之后,“金陵名人堂”的名气越来越响,校团委便将其纳入麾下。校团委书记张志华说,这是一项有利于丰富仙林大学城文化生活的活动,学校应该予以支持。

但事情的发展并不如季小乔所想,随着他邀请来的名人越来越多,他开始感到周边环境在悄悄发生变化,一些矛盾与困惑随之而来。

去年夏天,季小乔利用放假跑到北京,费尽周折,才见到中科院一位著名院士,并说服他来“金陵名人堂”演讲。“回南京不久的一个星期一上午,这位院士致电表示星期三过来演讲,我当时十分兴奋,立即张贴海报。可海报贴出一个多小时,有一位校领导突然找到我,要求取消这次讲座,否则一分钱经费也不给。”季小乔说,“当时就懵了……”

类似的情况出现过好几次,在邀请什么样的名人上,季小乔与个别领导发生分歧,“原因很多,有经费的问题,也有别的……”季小乔欲言又止,“最后都是我让步,不能不听领导的啊。”

凭借“金陵名人堂”体现出来的能力,季小乔在大三的时候当上了校学生会副主席。

张志华的桌子上经常会收到有关于季小乔的“检举信”,“很多同学都认为‘金陵名人堂’被看成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出风头的只是他一个人”。

张志华说,每次收到检举信,他一般都要召开学生会成员开会做思想工作。“有谁能像季小乔那样为了请一个名人,去跑几十趟。有谁能像他那样,寒冬大半夜里去挂横幅的!”

担忧名人堂明天何处去

季小乔家在农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为了供他上学,家里几乎倾其所有。

季小乔在学校的生活十分简朴,但在“金陵名人堂”上却大方异常。“每个月都要贴进去几百元,”季小乔感慨,“有时身上真的连半个铜板也没有。”

著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赠送季小乔一幅字:“学好经济学,为更多的人做事”,他一直挂在床头,作为自己的人生铭言,“能为同学和学校做点有益的事,没有什么不值得的”。

如今,季小乔已读大三,还有一年就毕业。“我现在考虑得较多的倒不是学业和以后的工作,而是“金陵名人堂”的未来。”季小乔一脸沉重,“有人曾当面对我说,没必要费精力到外面请名人,每个月在南京本地请几个老师来讲讲就行了。”

季小乔不无担忧道,“‘金陵名人堂’因名人而受同学们欢迎,因为这些名师甚至是大师的真知灼见吸引了大家,也是因为名人而闻名国内高校,如果某一天名人堂再见不到名人,还能够像现在这样有魅力有影响吗?”

名人目录

金陵名人堂目录

主讲 主题

第1讲 谭肖明 从创业者到职业经理人的心路历程

第2讲 李 开 论中国传统文化

第3讲 陶本传 毛泽东及其接班人的演变

第4讲 吴维宏 市场经济下的管理创新

第5讲 解文欣 台海局势聚焦

第6讲 童 星 科学发展观

第7讲 宋林飞 落实科学发展观,培育新经济周期

第8讲 冒 荣 细品大学文化 亲炙大师魅力

第9讲 聂在平 人文关怀 学术倾听

第10讲 崔之青 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

第11讲 袁亚非 十年打造五十亿

第12讲 钱志新 江苏区域发展战略

第13讲 严 强 当代国际关系下的中国石油战略

第14讲 赵本夫 平易文人 生动文学

第15讲 韩星臣 做人 做事 做学问

第16讲 茅于轼 制度经济和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第17讲 杨宗义 纵论创业与战略

第18讲 李子奈 纵横捭阖,挥洒计量大手笔;汪洋大海,纵论前沿经济学

第19讲 潘知常 从《红楼梦》看中国传统文化

第20讲 庞绍棠 理性思考战争 激情碰撞人性

第21讲 汪建国 商海演兵 策略制胜

第22讲 李开复 作最好的演讲 作最好的自己

第23讲 严俊昌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24讲 孔庆东 北大醉侠走进南邮金陵名人堂

第25讲 罗伯特·库恩 走进真实:科学、意义与未来

第26讲 吴培亨 做人,做学问

第27讲 赵绪成 艺术与人生

第28讲 姚淦铭 聆听老子智慧 灌溉学子心灵

第29讲 朱善利 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现代化

第30讲 周晓虹 揭开中国中产阶级的面纱

第31讲 陈兴汉 商道与人道

第32讲 孙照渤 全球气候和人类文明

第33讲 王 蒙 情醉红楼一梦 尽展文化大观

第34讲 李天生 瑟瑟雨夜,融融南邮

第35讲 六小龄童 美猴王的戏外人生

第36讲 陈均远 见证现代生命起源

第37讲 王思潮 情醉天体飞行物 探索地球外文明

第38讲 刘训美 美的精灵 美的使者

第39讲 张召忠 信息化战争

第40讲 姚建铨 太赫兹技术及其应用

第41讲 李述汤 纳米科学和技术

第42讲 朱成山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第43讲 冯 刚 大学文化与高校德育

第44讲 管 峻 书法

第45讲 贺超兵 归零在启程

第46讲 苏少林 转型时代——电信业的现状与趋势

第47讲 朱 评 地域文化和地域经济

第48讲 高同庆 从中国电信转型谈高校人才培养

第49讲 吴维敏 漫谈艺术

第50讲 蔡申平 对人生的认知

第51讲 马骏 动物类型与名将

第52讲 王宁 全球化与文化研究

第53期 阎康年 近代科学的起源和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最新一期

3月26号下午,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中科院阎康年教授做客我校第53期“金陵名人堂”,并为同学们做了题为《近代科学起源和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校团委书记张翼老师主持。

阎教授的讲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内容展开:1、古希腊科学思想繁荣和成就;2、古希腊,罗马科技成就与中亚东方科技成就的汇合;3、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产生的主要条件;4、李约瑟论题:古代科技发达的中国为什么未能产生近代科学;5、中国古代未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分析。

讲座中,阎教授重点阐述了近代科学产生的四个必要条件,即科学实验、严密逻辑或数学分析、科学实验与数学分析紧密结合、形成公理化的理论体系,并强调这四点缺一不可。关于中国为什么未能产生近代科学,阎教授认为,这与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有关,并举了李时珍、徐霞客的例子作为佐证。同时,阎教授也指出:中国未产生近代科学并不是特例,所有的文明古国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我们应找出其中的原因,并努力赶上发达国家。

最后的互动环节中,阎教授对同学们的提问一一作了耐心细致的回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3: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