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殿森林公园 |
释义 | 金殿森林公园坐落在昆明东北郊鸣风山上,古称“铜瓦寺”,为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巡抚陈用宾创建。造型和规格仿照湖北武当山天柱峰金顶的太和宫,因内祀真武大帝,又称为“真武殿”。 历史沿革祟祯十年(公元1637年)云南巡府张风翱将“金殿”移往宾川鸡足山。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平西王吴三桂主持重建,主要景点有一、二、三天门、棂星门、太和宫、金殿、三丰殿、秋园、钟楼、环翠霞琦宫等道教建筑以及金殿博览、茶花园、花圃等设施。 金殿,又名铜瓦寺、太和宫,座落在鸣凤山巅,座东向西,历史上是云南著名的道观。“太和宫金殿”,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云南、巡抚陈用宾仿湖北武当山太和宫形式,在鸣凤山创建吕仙祠、太和宫、三元宫3组道观建筑群。建一、二、三天门,太和宫内筑紫禁城,铸铜建北极真武殿,铜殿为单檐硬山铜殿。 明崇祯十年(1637年),云南巡抚张凤翮将铜殿迁宾川鸡足山天柱峰。清康熙十年(1671年),平西王吴三桂重建现存这幢重檐歇山铜殿,供奉北极真武铜像。 金殿自陈用宾于万历壬寅(1602)年鼎建,迄今已380多年;吴三桂重建已210多年了。初建于明万历年间。陈用宾仿照湖北均县境内的武当山天柱峰的太和宫及金殿,略加变化建成。明代后期统治云南的沐氏作恶多端,屡被朝廷惩治,家运日衰。但是,他不从自身上找根源,而从迷信中寻求解脱。信为:鹦鹉山在城东,山上立有铜殿,“铜乃西方之属,能克木”,故由巡按张凤翮出面,将铜殿拆运至滇西的鸡足山,现存鸣凤山金殿,是清初吴三佳重建的。殿梁上还留有“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门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等字样。 七星铜旗,上有铜字“天下太平 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 建有三层三十六翼角二十九米高的钟楼,三楼穹顶下,悬挂明永乐二十一年(1432)所铸的大铜钟,钟高3.5米,口径周长6.7米,重达14吨,为云南省最大的古钟。新建的“中国金殿博览苑”,将湖北武当山、山西五台山、山东泰山、和北京万寿山的铜建筑荟萃一园。苑中堆大理石,小桥叠水、踏步栏杆、栈道石坊、植物花卉等景观相映,形成了小巧玲珑的仿铜文化园林。金殿建有500亩的园林植物园,已建成茶花园、杜鹃园、木兰园、蔷薇园、温室区等十个园区,引种园林植物2000余种。金殿名胜区是融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点。在昆明市东北角七公里的鸣凤山上,有完全用青铜铸造的铜殿,在骄阳下殿宇熠熠生辉,耀眼夺目,故人们称为金殿,是中国重点保护文物。 金殿名胜区内,古树名木众多。紫禁城内的紫薇、梧桐、银杏,紫禁城西门外的茶花,均植于明代。庭院内外,大量扁柏、银杏、梧桐、罗汉松、刺柏都是明清古树。老君殿南侧,有一株云南省最大的麻栎树。风景林内,大量云南油杉都是百年以上的古树。 1997年至1999年,为迎接世界园艺博览会,政府投资2000万元,单位自筹300万元,大规模进行整治修建,金殿名胜区园容园貌焕然一新。 历史经历金殿森林公园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太和诸宫部份建筑毁于兵燹。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进行大修。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七月二十三日,昆明地震,太和宫部份建筑被毁。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十八年(1848年),两次重修紫禁城、天门及诸宫楼阁。清咸丰七年、八年(1857、1858年),三元宫毁于兵燹。清同治五年(1866年)至光绪十六年(1891年),历次对太和宫进行过修葺。1918年辛亥护国将领庾恩旸葬于三元宫遗址。 1950年至1958年先后隶属昆明市文教局、建设局和文化局管辖。1958年成立昆明市园林局,金殿名胜区移交园林局管辖。 1966年,太和诸宫遭:扫四旧:劫难,神像被毁,殿阁倾圮,荒烟蔓草。1968年划属昆明力车胎厂作宿舍区,1970年由昆明市城建局收回。1978年恢复园林局后,金殿名胜区由园林局管辖至今。 1950年至1975年,金殿名胜区设“管理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党组织关系隶属黑龙潭党支部。有职工3至5人,由名胜区管理的道人、道姑3人。管理范围东至石瓦沟箐,西至迎仙桥,南至栗花箐,北至羊清河(金殿水库),总面积约1200亩。有不少属金殿的山地被农民自由耕种,山界林权不清。 1976年,金殿名胜区组建党支部。到1977年底,职工增加到13人。 1972年至1983年11年间,昆明市城建局、昆明市园林局,逐年维修3座天门及棂星门,重建雷神殿、老君殿、三丰殿,修葺钟鼓楼、魁星楼,翻修环翠宫,修筑达太和宫公路……工程之浩大,持续时间之久,为历次维修所不及。1983年新建鸣凤山顶之钟楼,总投资27万元,1984年10月1日开放。 1983年至1986年,先后征用五家村、云山村轮歇地、山林地273亩,收回被农民耕种的山地,依据历史档案,划定金殿名胜区山界林权,总面积达1773亩。 1984年至1991年,建设“昆明园林植物园”。昆明园林植物园规划面积500亩,12个专类花卉园区,其中茶花园占地150亩,系中国最大的山茶花专类园;杜鹃园占地60亩,以种植云南杜鹃为主。 第一铜殿三丰殿 游人登山,从山脚舍车步行,过迎仙桥,进“鸣凤胜景”坊,途径“第一天门”、“二天门”和“三天门”。攀上天门,即可见古朴庄重的“太和宫”大门。联云:“画栋连云,只占青山三亩地;朱楼映日,别开绿野一重天”。入寺门,再过棂星门,可见巍然屹立的砖城,其长约数十丈,略似皇家紫禁城。沿阶进“城”,迎面高高的台阶上,便是太和宫的中心建筑,著名的金殿。 金殿是道教太和宫的中心建筑,高6.7米,宽、深各6.2米。金殿的梁柱斗拱、门窗瓦顶,殿内的供案、帏幔和真武帝君造像,以及匾额、楹联,皆用铜铸成,重约200吨。它精细地模仿重檐歇山式的古典建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殿内供奉的真武帝君坐像,丰姿魁伟,长相庄严。两侧的金童、玉女形象恭顺。特别是持剑肃立两旁的水火二将,形象威武,性格勇猛,其铠甲衣纹,精雕细镂,铸工精美。 金殿是明代万历年间(1602年),由云南巡抚陈用宾仿照湖北均县武当山天柱峰太和宫和金殿所建,至今已有390年了。明末拆掉后,又于清初由吴三桂重建。此后200多年来,虽经风雨剥蚀和地震考验,气势轩昂的金殿依然屹立山巅。这座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殿宇,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受到更好的保护。 第一铜钟永乐铜钟 金殿公园堪称是一座古代冶钢艺术陈列馆:殿内有铜铸的七星剑,且置一小钢亭,殿前竖有七星旗,园内“明钟楼”上悬挂着一口大铜钟。此外,还有铜铸的金犴等等。大铜钟铸于明代永乐二十一年。它高22米,口径周长67米,壁厚15厘米,重约14吨,是昆明现存最大的铜钟。钟上铸有“大明永乐二十一年岁在癸卯仲春吉日造”等字样,为公元1432年所铸,至今已有560年的历史。起初,它置于昆明城南丽门西面的宣化楼。3年前拆除城楼时,移至古幢公园,前些年又移到这里,并拨款于1983年修建了这座钟楼。它是鸣凤山上的最高建筑,登楼四望,视野极阔,是东郊远眺的理想之地。从前,巨钟用于报时、报警,声传20里。相传,当日铸钟,困难重重。这时,恰有一位技艺高超的神异工匠来到昆明。在他指点下冶钢灌模,终于铸成这口巨钟。试敲钟那天,工匠辞行回去,行前他嘱咐敲钟人:“你们要在估摸我走到百里之外时,才可敲钟。”谁知敲钟人等待不及,工匠才走了20里左右便敲钟,结果钟声只能传至20里,否则,便可传至百里之外。 一二三天门鸣凤山麓,有羊清河由东至西绕鸣凤山,转南注入金汁河。1958年建金殿水库后,河水干涸。跨羊清河,明万历年间陈用宾建单孔石桥,名迎仙桥。过桥入山,竖一座四墩三门石牌坊,正面坊额“鸣凤胜境”,背面坊额“玉虚孔衢”。石坊东面,有明代陈用宾所立“唐高风正节吕真人洞路”石碑。 过胜境坊,沿石阶登山到太和宫山门,240多米的松荫石级曲径上,建筑3座“天门”牌坊,“天门”均为四墩三门。一天门保持明代建筑风格,柱抬梁无斗拱;二天门和三天门斗拱装饰,雕梁画栋,巍峨轩昂。 1998年新开辟金殿西门,位于鸣凤山西麓,石阶蹬道逶迤而上,连接二天门。西门系三重檐四墩三门琉璃牌坊,巍峨壮观。 环翠宫鸣凤山,太和宫居中,北面山腰悬崖之上为环翠宫,即明万历年间始建的吕仙祠。环翠宫是一组四合院建筑群,大殿座南向北,东西厢房为两层民居式木结构建筑,北面门楼为歇山戗角屋面,二层木结构建筑,与厢房回廊相通。前殿系“慈航殿”,楼上为中国道教历史展览;大殿供奉道教三清、玉皇、吕真人等神像。 太和宫景区1、太和宫山门、甬道太和宫山门,是五间厅琉璃瓦屋面歇山门厅,红墙黄瓦,系1978年在原址重建。“太和宫”匾系清光绪甲午年(1894年)遗物。山门外八字墙上,重拓明代书法家所书“鹦鹉春深”4个大字,笔锋圆润丰满,为书法珍品。进山门,是斗拱飞檐,宏伟轩昂的四墩三门牌坊--棂星门。棂星门悬挂一幅隶字联:天台高百尺,东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帝道满三千,上谷龙飞,无双玉宇无双地。 入棂星门,一方宽敞庭园,南北为对称的陈列室,即原雷神殿,1978年重建后辟为“金殿博览”和“昆明揽胜”展览馆。 由甬道向东,上石台阶,即为明万历年间所筑紫禁城。城座东向西,西门为正门。城西门外两侧,对称建有四方重檐琉璃屋面的钟鼓楼,鼓楼前石砌花坛有明代茶花--狮子头一株,钟楼前花坛有白玉兰一株,两边各有一株古刺柏。紫禁城西门上,建有重檐歇山魁星楼,楼上有木雕魁星。 2、紫禁城金紫禁城砖城周长365尺,城内中部二层平台上,为铜铸北极真武殿。殿为重檐歇山,高6.7米,宽7.8米,深7.8米,16根立柱为宝装莲花础。铜殿四面斗拱装饰,屋面正脊通体雕云龙纹,两端饰以龙吻,中间装饰龙纹火焰宝珠。戗脊饰人、马、鱼等。殿四壁为36扇格子门组合。正门铸浮雕云龙、龙凤呈祥;左右壁和后壁门铸“寿”字几何图案。殿内铸有八角云龙浮雕藻井。殿正梁上,镌有“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楷体字1行。整个铜殿,包括神像、帏幔、匾联等,全部用铜铸造,据史学家方国瑜考证,铸铜殿用铜为250余吨,是中国最大最重的铜殿建筑。 殿内,中间铜铸真武祖师座像,两侧为铜铸金童、玉女和龟、蛇二将立像。铜殿安装在石砌的平台上。上层平台、栏杆、云龙阶石、地坪等全部用大理石镶砌;下层平台基石、栏杆及云龙镂空阶石用墨石、砂石组合,基座及栏板浮雕飞禽走兽、花鸟及二十四孝故事。下层平台两侧,有铜铸水、火二将,置于檀木精制的六角重檐小阁内。水火二将两侧,有清代青石雕刻的大石狮1对。铜殿前,原有清代墨石雕香炉,石香炉移至文物馆保护,新铸铜香炉1个。 3、日月七星铜旗铜殿平台前北面,竖有日月七星铜旗,系清同治年间增建。七星旗之旗杆、旗斗、旗子全为铜制。旗呈三角形,上方有镂空日月,旗边呈狼牙状,一周镶二十八宿,中间镶有北斗七星。日月之间镂空刻“天下太平”4字,铜旗的飘带上,镂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4、老君殿、三丰殿紫禁城东门外,为老君殿,庭院回廊环绕,院内种植桂花。老君殿座东向西,原供太上老君,1979年重建,现辟为老子历史文化展厅。紫禁城南门外,为三丰殿,上下两幢大殿,南北厢房围成四合院,1979年重建后辟为茶水、小卖、冷饮、工艺品服务部。院内有“三丰仙师”石碑刻像;上层大殿内塑上清、玉清、太清三清像,悬“三清殿”匾。 5、天师殿文物展馆紫禁城北门外为天师殿,民国年间建西楼,形成四合院二层楼房。1984年维修紫禁城东北角,拆除天师殿南厢房。天师殿曾作名胜区管理处办公室,1993年开辟为金殿文物展览馆,设有吴三桂大刀、真武七星剑展室,太和宫文物展厅,陈圆圆、吴三桂画展和西周青铜器展室。 “七星宝剑”,重30多公斤,两面剑锋上镶7颗铜星,原挂铜殿内,“慧剑高悬,常伏魔而制怪”,是真武的“镇山法宝”,系清康熙十年(1671年)吴三桂重铸铜殿时所铸。木柄大刀,重12斤,系吴三桂使用过的大刀,建铜殿后留下,炫耀其武威。 太和宫还保留有不少明万历年间创建以来的重要碑刻,如明万历甲辰(1604年)的创建碑、功德碑,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的《重修太和宫碑记》等。还有反映明、清太和宫道观的楹联、古字画、铜器、磁器等,都是珍贵的文物。 钟楼景区1、钟楼钟楼位于鸣凤山最高点,海拔2058米,于1983年破土动工,1984年10月建成,钟楼高29米,3层,平面呈“十”字形,每层12个戗角,3层36个戗角。施工时不通车路,所有建筑材料均靠人力挑上山。建盖钟楼,开辟钟楼景区时,迁走用地内坟墓273冢。钟楼三楼穹顶下,悬挂着1口大铜钟。铜钟原挂昆明城南门宣化楼,铸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钟高3.5米,口径周长6.7米,重达14吨,是昆明现存古铜钟中最大的一口。永乐大钟最初用于报时,后又用以报警。1953年拆宣化楼,将铜钟移至状元楼外古幢公园,1970年迁金殿名胜区。1984年铜钟挂上钟楼,是用3台“绞磨”提升悬挂。挂好铜钟,再上屋面椽子和琉璃瓦。 2、秋园太和宫南面的三元宫,清咸丰七年(1857年)兵燹毁后,民国7年(1918年)曾建作为云南护国起义将领庾恩旸的墓园。1966年庾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4年辟为秋园,挖池理水,平桥拱桥,大量种植秋景植物。秋园仍保持了庾恩旸三台墓园的格局。秋园东面,1998年重建三层重檐古典式餐厅,回廊环绕,亭阁簇拥,掩映在绿树丛中,与秋园融为一体。 金殿铜文化1、金殿博览苑天师殿西面,北雷神殿于1995年新建“中国金殿博览苑”,将中国武当山、五台山、泰山及北京万寿山的古代铜建筑按比例缩小二分之一,木雕仿制,仿铜处理,荟萃一园。景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挖池堆山,叠石理水,拱桥牌坊,栈道蹬道,植物造景,形成殿阁辉映,小巧玲珑的中国古典式园林景观。 2、青铜历史文化景廊1997年至1999年的环境整治中,把登钟楼游路改为秋园至钟楼轴线甬道。甬道两侧,仿制云南出土青铜器--铜枕、牛头、贮贝器、葫芦笙、牛虎铜案及滇王金印,成为云南青铜历史文化景廊,突出了金殿名胜区青铜文化的特色。 金殿庙会农历正月初九是金殿庙会。道教传说,正月初九是真武帝君得道飞升之日,又是玉皇大帝圣诞,因此成为太和宫传统庙会。过去逢正月初九,“祈晴祷雨,禳灾迎福”,烧香拜神的人如潮水涌上金殿。现在正月初九传统庙会发展成游春赏花盛会,花灯歌舞、狮子、龙灯、游艺活动、风味小吃……异常热闹。 交通线路可乘10路、附10路、71路、76路公共汽车,也可乘专线中巴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