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介推让禄 |
释义 | 作品名称:介推让禄 作品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文学体裁:文言文 作者:左丘明 诗词原文原文晋侯赏从亡者?①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③推曰:“献公之子九人?④唯君在矣。惠、怀无亲?⑤内外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⑥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⑦;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⑧对曰:“尤而效之?⑨,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⑩。”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释①晋侯赏从亡者:指晋文公重耳返国继位后,对共过患难的随从大加赏赐。 ②介之推,又叫介子推,晋文公近侍,从行者之一。 ③介之推二句:介之推自己不争待遇,晋文公赏赐群臣俸禄时也没有发给他。禄:古代官吏所得的薪俸。 ④献公:重耳的父亲。 ⑤惠、怀:晋文公之前的两个国君。晋献公死,子夷吾、子圉(yǔ)先后继位,是为惠公、怀公。 ⑥二三子:指争功贪禄的大臣。 ⑦下:指群臣。义其罪:认为这种贪天之功的罪过是正义的。义字在这里用为动词。上:指晋君。赏其奸:对贪禄争功的人加以奖赏。 ⑧盍(ké)亦求之,以死谁怼(duì):何不求晋君给以赏赐,不然这样到老死,能怨谁呢?盍:何不。亦:也。怼:怨恨。 ⑨尤:罪过。效:仿效。 ⑩且出怨言,不食其食:而且对别人有了怨言,就不应该再吃人家的粮食。 11、言,身之文也:言辞,是用来装饰自己的。文:花纹、装饰。 12、以绵上为之田:把绵上这个地方划作介之推的祭田。 13、以志吾过,且旌(jīng)善人:用这一行动记下自己的过失,并表扬好人。志:同“讠志”,记的意思。旌: 表彰。 译文晋文公继位之后,大肆奖赏跟随自己流亡过的臣仆。介之推却不要求增加俸禄,晋文公颂发俸禄时也没有发给他。介之推说:“晋献公的九个儿子,现在只剩晋文公了。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朝廷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香火,定然会有一个新的主人。主持晋国香火祭祀的人,除了文公还有谁呢?这个位置是上天定下来的,而那些大臣们却以为是自己出力的结果,岂不太荒谬了吗?偷人财物,叫做盗窃,何况把老天爷的功劳据为己有,这是多么大的罪过啊!奇怪的是臣子们不认为这是罪过,反认为是合乎正义的事,国君也对这样的人给以奖赏。从上到下都这样是非不分,互相蒙骗,我很难在这里处下去了。”介之推的母亲对他说:“你为什么不也去求一份俸禄呢?像这样穷到老死,埋怨谁去?”介之推答道:“明知是罪过,还要仿效,罪就更大了。并且既有怨言,就不应该再吃这碗饭。”母亲说:“也让主子知道这事,不行吗?”介之推又说:“言辞,像是身上的装饰品;人都要隐退了,还要装饰品有什么用?再多话,就不是要隐退,而是要表现自己了。”母亲说:“你原来有这样的决心!好,我和你一块儿隐退吧。”于是母子二人一起隐退,直到老死。晋文公得知他们隐退的消息,派人四处寻找,没有找到。文公于是命令把绵上的良田作介之推的香火祭祀田,说:“我用这个行动记下自己的过失,并且表彰真正的好人。” 表达品德介子推有功不言禄,并指责那些无功讨赏者的可耻行径,最后和母亲一道隐退。这个故事赞扬了不贪利、不慕名的做人美德。 相关练习1、下列两句中都有通假字,请指出来,并加以解释。 A、言,身之文也( ) B、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1)晋侯赏从亡者 (2)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3)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4)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A、跟随 只有 断绝 二三个人 B、跟随 只有 使……断绝 争功贪禄的大臣 C、左右 唯一 绝断 少数人 D、左右 唯一 断绝 争功贪禄的大臣 3、“言,身之文也。”的句式是 。 4、将加点的字解释在它后面的横线上。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外内弃之 弃:厌弃 B.不亦诬乎 诬:荒谬 C.焉用文之 文:文饰,动词 D.以绵上为之田 田:田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