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解振辉 |
释义 | 解振辉1960年出生,中共党员,江西吉安人,著名的民间艺术家、吉安美术家协会会员、永丰农民画研究会副会长。解振辉是明代大才子《永乐大典》总纂修解缙的后裔。 作品曾多次在省市农民画展览中获大奖,并且多次接受省市电视台以及相关媒体的专题采访。 成长之路位于江西省中部的吉安市永丰县,“山清而水冽,士美而文秀”,秀丽的山水和纯朴的民风,孕育了欧阳修等一批贤人志士。永丰县也是革命老区,下辖的龙冈、君埠等乡镇至今保留着当年苏区农民创作的墙报、壁画。 永丰还是民间艺术的博物馆。永丰民间的朱漆、竹编面花工艺,古建筑装饰、线雕、彩绘工艺和民间肚兜、围裙、被面刺绣等都具有浓郁的乡土味。我们不难发现,永丰农民画的表现手法和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或许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优美环境的熏陶,永丰农民喜爱作画。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本色的农耕生活;同时,他们又是农民画的创作者,在农耕之余,用自己质朴的双手,拿着画笔勾勒出美丽的乡村画卷。 永丰县文化馆干部、农民画指导老师王小玫介绍说,永丰农民画最大的特点是:用大色块构成画面,把传统民间绘画和外来艺术巧妙地汇入现代民间绘画创作中,既有强烈的地方性、传统的“土气”,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现代的“洋气”。它取材广泛,包括民间故事、风土人情、地方特产、时代新风。永丰农民画吸取了传统民间剪纸、壁画、图案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的采用强烈的色块对比、新颖夸张的变形手法;有的采用绚丽的色调、饱满的装饰组合构图,因而在现代民间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解振寿、解振辉兄弟俩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永丰农民。他们又是永丰县的农民画家。和许多永丰农民的经历一样,兄弟俩从小就跟着父亲走家串户,为邻里乡亲的家具上油漆、做彩绘。弟弟解振辉说:“我1962年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我兄弟姐妹很多。我父亲是一位漆匠,经常帮人家设计图画。受他的影响,我从小喜欢画画。看到什么就画什么。” 19岁那年发生的一件事情,成了解振辉人生的转折点。“有一天,我看到电影院门口贴着武打片《少林寺》的电影预告。我就想,能不能画张宣传画,试一下自己的水平怎么样,有什么效果。”解振辉连夜画了一张电影《少林寺》的宣传画,偷偷地贴在影院门口。等到电影放映的时候,很多人都被这张画吸引,纷纷驻足观看、赞不绝口。 “当时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很惊奇,问宣传画是谁画的。我就鼓起勇气说是我画的。他们觉得我胆量大、天赋高,推荐我去县文化馆接受正规的绘画培训。” 在老师的指导下,解振辉的绘画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他的作品多次获奖,开始在县里、市里崭露头角。对于解振辉取得的成绩,他的老师、县文化馆干部王小玫感到很欣慰。 “振辉这个人悟性很高,画画有他的独特地方。但在他身上,最让我佩服的还是他的韧性以及对农民画的执着追求。” 永丰农民画完全是自发形成的,农民作者大都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因此,各个作者绘画技艺的差别比较大。这些农民画的创作者也很少有机会学习其他地方的绘画,眼界不够开阔。当时,像解振辉这样得到专人指点的例子是很少的。怎样才能发现永丰农民画的人才?怎样让更多的人提高画艺?这是王小玫一直在考虑的问题。他找来自己的学生解振辉。 “其实当时我也很困惑。有一次,我对解振辉说,能不能去民间挖掘一些绘画的好手,把队伍搞大一点,或许永丰农民画就会有更长远的前景。” 于是,解振辉开始物色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耕耘农民画这块艺术田地。在他的带动下,一大批当地的农民加入了绘画的队伍。 为了培育好永丰农民画这门民间艺术,白天,王小玫带领农民画作者行万里路,观摩民间工艺品,访问民间艺人,从中汲取创作素材;晚上,他给农民画作者讲授绘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时,县文化馆每年都会举办一到两期农民画培训班,还发起成立了“永丰农民画研究会”。 “我们经常组织农民到文化馆来一起培训。在和农民作者培训过程中,当然也碰到一些问题咯。比方讲,农民作者美术基础知识比较差,在造型、色彩还有构图方面比较(有)缺陷。我就在这方面多给他们贯穿一些美术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 在县文化馆举办的第一期农民画培训班里,参加培训的农民遍及全县每个乡镇。在王小玫的精心辅导下,28名农民创作了41幅农民画。王小玫从中挑选了25幅参加吉安地区第二届农民画评比,结果获得了11个奖项。永丰农民画一炮打响,让人刮目相看。 为了进一步增长见识,王小玫还带着解振辉、李春英等农民画骨干,先后到浙江省金华市、福建省厦门市、广东省深圳市等地考察农民画。 王小玫说:永丰农民画作者心灵手巧,作画时即兴发挥,农村日新月异的多彩生活是他们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农民画家徐和平创作的《锯木工》,画面构图讲究对称,人物形象经过变形夸张,形态粗壮敦实,富有美感和力度。只见六名健壮的劳动者两人一对,正在相互配合,用力地拉着锯子。这幅画以外形美揭示出劳动者内在纯朴的性格,创造性地表现了农民劳作的情景。 在农民画家袁明的作品《银河》里,鹅群队列整齐、松紧适度,游动的方向构成了一条潜在的弧线,就像银色的河流。左右两边宽大碧绿的荷叶,勾线简洁、色块饱满,使得画面平衡稳定。虽然整幅画里没有一滴水,却给人一种“到处皆是水,荡漾沁心脾”的感觉。 目前,在永丰县农民当中,画画已经蔚然成风,有16个乡镇成立了农民画协会,会员超过了2300人,年龄大的六十多岁,年龄小的只有十几岁。其中的20多人加入了省、市美术家协会。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永丰农民画的水平得到了长足的进步。1000多幅画作被各级文化馆、美术馆展览收藏,200多幅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永丰县还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了“农民画之乡”的称号,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说起永丰农民画这些年的发展,解振辉露出了开心的笑脸。 “很多事都进入了良性循环。农民画画,丰富了精神生活。乡亲们画得更有劲了。 永丰农民绘就“艺术之乡”全县2300多人参加农民画协会 屡获大奖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经过20年的发展,永丰县农民画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到目前,全县有16个乡镇成立了农民画协会,会员达2300多名,其中有20多人加入了省、市美术家协会。有1000多幅农民画被县文化馆、市群艺馆乃至全省、全国美术馆展览和收藏,200多幅农民画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9幅农民画被编入江西省小学五年级美术课本。永丰以其农民画作者之众,作品之多,风格之奇,成果之丰,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参加画展屡获大奖 12月22日,“全国优秀辅导员”、永丰县文化馆美术干部王小玫告诉记者,永丰农民画经历了诞生、成长和发展三个时期。永丰农民历来擅长手艺,这里的木匠、篾匠、漆匠和织女素以精雕细刻或图案美妙而享誉四方。永丰农民酷爱作画,耕作之余、闲暇之时,往往是放下农具便拿起画笔涂抹,聊以自慰。 在王小玫的精心辅导下,参加培训的28名农民创作了41幅农民画。王小玫从中挑选出25幅参加吉安市届农民画评比,结果一炮打响,获得11个奖,让人刮目相看。 解振辉作品《爱的奉献》 1984年,在江西省第二届农民画展上,永丰农民画一举夺得23个奖,再次引起轰动。此后,一大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纷纷拿起了画笔,积极投身到农民画创作队伍中来,在永丰县掀起了一股农民画创作热潮。 县文化馆因势利导,每年都要举办一至两期农民画培训班,并请来省、地群艺馆的平德威、王修涛、王俊民等画家授课,使农民画的水平提高得很快。1990年9月,120幅永丰农民画作品在南昌展出,每天参观的达2000多人,此举惊动了省城文艺界,永丰农民画从此声名鹊起,享誉全省。 民间艺术独树一帜 王小玫介绍,永丰农民画的艺术特点是充分运用概括、变形、夸张、装饰等艺术处理手法,用大色块以哲理性构成画面,把传统民间绘画和外来艺术巧妙地汇入农民画创作中,既有强烈的地方性———传统的“土”气,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现代的“洋”气。它取材广泛,既有民间故事、风土人情,也有山区面貌、时代新风。 表现这些题材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的以构思取胜,吸取传统民间剪纸、壁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见长,有的以强烈的色块对比、新颖夸张的变形手法著称,有的以饱满的装饰组合构图、绚丽的色调而妙笔生辉,因而在现代民间绘画艺术中独树一帜。 面对农民画作者徐和平创作的《锯木工》,王小玫向记者点评:画中人物经变形夸张,形态粗壮敦实,富有美感和力度,以外形美揭示人物内在纯朴憨厚的劳动者的性格。画中景物环境讲究对称,运用民间艺术渐退法并加以发展,创造性地表现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的感情,可谓“立像尽意”、“形神兼备”,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其想象力之丰富,装饰运用之灵活,处理手法之精妙,来自于传统又超出传统。 徐和平作品《锯木工》 曾庆春创作的《庆丰收》画,表现为由主观思想意念将浪漫性过度夸张变形的人物、景物进行哲理性的组合,将与人一样有生命的有精神的自然万物相互交流沟通,用意念抽象的、不同色、不同量的几何色块,在大弧线和直线中相互重叠、复合,以小到粒子的点,细到长的线,大到色的块,有规律地、哲理性地组合为群星聚会的宏观宇宙。 姚建军创作的《暮归》画中,在一个装饰性很强的山坡上,山现了一个牛头,尤为匠心独具的是,山坡上鲜亮夺目的太阳,正中出现一个老农背着犁铧归来,紧紧吸引着人的视线,有力地揭示出作品的主题,走进了一个自由洒脱、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新境界,开掘出了永丰现代民间绘画的新天地。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永丰农民画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到目前,全县有16个乡镇成立了农民画协会,会员达2300多名,其中有20多人加入了省、市美术家协会。 永丰县坚持常年作画的农民有300多名,农民画新手也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20余年来,永丰农民作画4000多幅,其中有1000多幅农民画被县文化馆、市群艺馆乃至全省、全国美术馆展览和收藏,200多幅农民画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9幅农民画被编入江西省小学五年级美术课本,涌现出一批全省有名的“农民画家”。 徐和平的《牛的朋友》、姚建军的《暮归》荣获全国“艺术之乡”艺术精品展大赛二等奖。解振寿的《鸟语花香》、曾庆春的《山村新曲》、金戈的《民舞山神》、晓林的《打麻子》、刘平勇的《闹端午》等5幅农民画作品入选“首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并获优秀作品奖。1992年10月,永丰县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农民画之乡”称号,1993年12月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植根沃土分外艳:农民画创作长盛不衰永丰县是一代文宗欧阳修故里,传统文化底蕴扎实深厚。永丰农民画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实,该县许多农民作者生活水平提高后,忙时搞生产,闲时搞绘画,尽管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专业训练,却凭着对艺术的感悟、对生活的挚爱、对未来的希望,在劳动之余拿起画笔在画纸上抒发对生活的热爱。 潭城乡是永丰县农民画作者较为集中的一个乡镇,这里活跃着一支40多人的农民画创作队伍。1983年,潭城乡在县文联、县文化局的引导下组织成立了全省第一个乡村农民画协会,接着恩江、佐龙、沿陂、鹿冈、龙冈、上固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农民画家协会,农民作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会员达500多人,其中有4人还加入了中国农民画协会,11人加入省级农民美术家协会。2006年,农民画作者们又自筹资金成立了“永丰县农民画研究会”。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许多青年作者纷纷外出打工赚钱。即使是这样,永丰农民画创作还是坚持下来。28名重点作者在县文联美术协会秘书长王小枚的带领下自己筹资,开展农民画创作培训和举办农民画研讨会等;县委宣传部和县文联等部门也加大了对农民画的扶持力度,每两年举行一次农民画创作比赛,并定期举办农民画作者培训班。永丰农民画创作不断发展壮大,许多多年休笔的农民作者又重新拿起画笔。 墙内开花内外香:永丰农民画声名远扬 1988年,永丰农民画参加吉安首届农民绘画大赛,包揽了一、二、三等奖; 1999年,永丰农民画9幅作品编入江西省小学5年级美术教科书; 2000年至2005年,永丰农民画多次应邀参加全国现代民间绘画展; 2006年,永丰农民画12幅作品编成挂历出版; 2009年3月,上海、浙江等多个艺术之乡组成专家代表团到永丰进行农民画艺术交流; ………… 20多年来,永丰农民画有近3000幅作品在各地展出并获奖,40多幅作品获国家大奖,200多幅农民画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1000多幅农民画被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和个人收藏。 永丰农民画容纳了传统的民间雕刻、陶艺、刺绣、彩绘等民间艺术,充分运用概括、变形、夸张等艺术处理手法,把传统民间绘画和外来艺术巧妙地汇入农民画创作中,既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成为一朵备受关注的民间艺术奇葩。 潭城老表爱画如痴潭城是江西永丰县一处偏僻山乡,山水秀丽,风光旖旎,民风淳朴。潭城农民酷爱作画,其作者之多,作品之多,风格之奇,无愧于“全国农民画之乡”的美称。 潭城农民历来擅长手艺,这里的木匠、篾匠、织女素以精雕细刻、图案美妙而享誉。但是,潭城农民画的形成却是在八十年代以后。1 9 8 2 年,乡里成立了文化站,组织了一批民间绘画爱好者到县文化馆集中培训,并坚持给骨干发放纸张和笔墨,从而浇开了这朵民间艺术之葩。目前,乡美术协会会员多达1 2 0 多人,其中有1 6 人被吸收加入了吉安地区美术家协会。难怪有人夸张地说:“潭城老表十人当中七人画。” 十多年来,潭城农民作画3 0 0 0 多幅,其中有5 0 0 多幅佳作被县文化馆、地区群艺馆乃至全省、全国的美术馆展览和收藏,2 0 0 多幅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涌现出一批全省有名的“农民画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 9 9 0 年潭城乡在南昌举办了农民画展览,展出优秀作品1 2 0 多幅,一时声名鹊起,从而跻身于“农民画之乡”的行列。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