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解溪穴 |
释义 | 解溪穴,位于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或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足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为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指压解溪穴,对于脚腕扭伤等脚部疾病非常有效。 简介Jiě Xī(ST41)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是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取该穴道时候患者应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伸直下肢的取穴姿势,解溪穴位于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或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足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解溪穴为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具有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的作用。主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病,头痛,腓神经麻痹;运动系统疾病:踝关节周围组织扭伤,足下垂;.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其它:高血压 。现代常用于治疗足下垂、神经性头痛、胃肠炎、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配昆仑、太溪治疗踝部痛;配商丘、血海治疗腹张。 解溪穴(图2)解溪穴,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取该穴道时候患者应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伸直下肢的取穴姿势,解溪穴位于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或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足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解溪穴为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主治疾病为:指压解溪穴,对于脚腕扭伤等脚部疾病非常有效。 出处出《灵枢·本输》,别名草鞋带 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平齐外踝高点,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处取穴。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十字韧带、胫腓韧带联合。皮肤由腓浅神经分布。小腿深筋膜致密, 在踝关节前方形成小腿十字韧带。该韧带由附着于跟骨外侧前部的外侧束, 和附着在内踝及足内侧缘的内侧上下支组成。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达胫、腓骨之间的胫腓韧带联合。 特异性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 功用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 主治病症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病,头痛,腓神经麻痹;2.运动系统疾病:踝关节周围组织扭伤,足下垂; 3.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 4.其它:高血压 古代记述:头痛,眩晕,眼疾,头面浮肿,腹胀,便秘,足膝痛或痿痹,癫疾,霍乱,转筋,热病汗不出,善噫,胃热谵语,疟,惊悸,股膝重,筋痹,面目赤,口痛啮舌,足胫虚肿,气逆。 近人报道:肾炎,臌胀,肠炎,足下垂,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 现代常用于治疗足下垂、神经性头痛、胃肠炎、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配昆仑、太溪治疗踝部痛;配商丘、血海治疗腹张。 刺灸法1.直刺0.3~0.5寸;2.平刺1.0~1.5寸; 3.可透丘墟或商丘,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整个踝关节。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配伍1、配条口、丘墟、太白,有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股肿痛,脚转筋。 2、配血海、商丘,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腹胀。 3、配商丘、丘墟、昆仑、太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踝部痛。 方例膝股肿、转筋:解溪、条口、丘墟、太白。 癫疾:解溪、阳跷。 风眩头痛呕吐烦心:解溪、承光。 足趾肿烂:解溪、八风、涌泉。 肾炎:解溪、肾俞、复溜、阴陵泉。 踝部痛:解溪、商丘、丘墟、昆仑、太溪。 概述别名:草鞋带穴,鞋带穴。足阳明经所行为“经”。经穴,属火。穴义: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散流四方。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地部经水,小部分为经水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散流足背各部,气化之气循胃经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分流胃经经水。 治法:寒则逆经而刺,热则循经而刺。 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足下垂、神经性头痛、胃肠炎、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配昆仑、太溪治疗踝部痛;配商丘、血海治疗腹张。 名解(1)解溪。解,散也。溪,地面流行的经水也。解溪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由本穴散解,流溢四方。本穴为丰隆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本穴的通行渠道狭小,地部经水满溢而流散经外,故名解溪。 (2)草鞋带穴、鞋带。穴名当为意解。本穴物质为丰隆穴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如鞋带般散解,喻意经水流行无固定的路线,故名。 (3)胃经经穴。经,经过也。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从本穴经过而无大的变化,故为胃经经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穴内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为胃经地部经水的外散之处,为胃经经水的输配枢纽,由本穴回流胃经的经水多少能最快地改变胃经的火热性状,故而本穴属火。 临床运用举隅解溪属足阳明胃经经穴,五行属火火能生土,故又是足阳明经之母穴具有补益中气,清降胃火,通润肠腑,舒筋利节之功用 1:进针方向解溪穴进针的方向应根据病情之治疔需要而定,治疗局部病症,多采用直刺法,可向关节腔刺5分左右;按经络循行,治疗本穴上病症,进针后,针尖宜向上斜刺,施小幅度捻转,使针感沿足阳明之脉上行,行至病所为宜.针刺同时要了解本穴局部解剖有腔前动静脉,浅部有腓浅神经,深部有腓深神经,行针时当避免损伤神经血管. 2:病案举例 2.1腓总神经麻痹丛某,右小腿无力半月,行走时足尖拖地,轻度外展,小腿前外侧及足背有麻木感,外院诊为"腓总神经麻痹",遂来针受治疗查右足下垂,伸足提足均受限,足趾不能背屈,肌肉无明显萎缩.采用补益气血,孺润经筋之法取足阳明经解溪.足三里,配肝胆经太冲,阳陵泉,小幅度捻转补法,并加用电针给予持续刺激,每是1次.每次留针40分钟.连针5次,患者感右吱较前有力,扬趾力度有增.继循原法,连针半,伸足扬趾明显灵活,后改为隔日针治,共针40余次,诸证消失,临床告愈.0年后因它疾来我院,行走如常人.按:此案属中医"瘘症",系足阳明,足少阳,足厥阴经筋失于濡养所致据《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首选足阳明胃经的母穴解溪,台穴足三里,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主宗筋,其穴有补益气血,强健经筋之效,解溪穴位于足胫之间,更起枢扭之用.取筋会阳陵泉,有主筋和络之功,针刺时透脾之台穴阴陵泉,加胃之台穴,共调脾胃,协调阴阳,补后天之本.肝有主筋之用,取肝经原穴太冲,滋养肝阴,舒筋和络.诸穴台用,选补益气血,濡润宗筋,通利关节之目的. 2.2咳嗽。陈某,咳嗽5天,频频干咳,傍晚阵畴明显,偶或咯少量自痰,咳甚牵胸胁作痛,稍受风寒则咳声加剧,咽燥且痒,苔薄白,脉濡细.此系风寒外袭,肺失清肃.活拟疏风肃肺止咳.取穴解溪,列缺.予泻法.翌日,咳嗽见缓,守原法又针3次,咳嗽诸证均除.按:此案所言咳嗽,是以单声阵咳,咽痒痰少的干咳之症,病位在肺因风寒外袭,肺失清肃,娇脏气逆.审因论治,依《难经)"经主喘咳寒热"之理,选用足阳明之经穴解溪,有明显镇咳肃肺之功.配用肺络列缺,清肺化痰.二穴树配.共理肺气.同治咳嗽. 2.3手腕挫伤周某.右手拇指及腕关节挫伤月余,屈伸欠利,局部噩痛,肿胀:甚.亦不能持重.此系筋脉挫伤,气滞血瘀,络脉失和冶拟理气活血,通络止痛.取患侧鱼际,阳溪连针3次,症减不显.后改用"交叉刺",取对侧解溪,公孙,手法取捻转泻法,同时嘱患者活动腕关节,局部加艾灸翌日,腕关节活动较前灵活,连制5次症情明显好转,后又巩固治疗2次告愈.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冶右,以右治左"人之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此案采用手足同名经交叉刺乃是左病右取,右病左取在临床的具体应用但部位要对准,肩对髋,肘对膝,腕对踝,故取左侧解溪,公孙同名经相对取穴乃是气相交贯,同气相求之理,采用此法,既可避免针刺所患之处,又可解除针刺患处病人恐惧之难题,可谓两擅其功. 2.4头痛戎某,3年来常感前额段两颞部胀痛,遇热时呈跳痛,在烈日下劳动头痛加重,头晕恶心,痛甚时纳谷不香,口苦且干苔薄微黄,脉濡.此系阳明郁热,循经上扰清空.治拟清泻郁热,通络止痛.取双侧解溪,太阳,头维,手法取泻法.针2次后,前额头部胀痛见缓,故又循此法连针4次,阳明头痛悉愈按: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髓海之所在.足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资生经)云:"解溪,承光,治眩头痛."采用"上病下取"之法.首取胃之经穴解溪,清泄阳明,和络止痛:局部配印堂,太阳同止头痛.在治疗中辨证辨经准确,配穴合理,朴泻适宜,手法娴熟,均为取效之因素. 2.5梅核气。赵某,近月感咽喉不适,似有物阻,经食道钡透无特殊,心情不舒时症状明显,胸闷喜叹息.苔薄,脉弦细.证属肝气不舒,郁久上逆,结于咽关.治拟疏肝理气,解郁利咽.取双侧解溪,太冲,内关,在针刺解溪穴时,针尖宜向上,行针同时嘱患者作吞咽动作,5分钟行针1次.针毕病人即感咽喉舒适,痛苦减半.共针4次,咽阻之苦解腙.按:咽喉为多经交会之址,而足阳明胃经正"循喉咙"梅核气一症多为肝疏失司,气机不畅所致,治取解溪清气道,降逆气.取太冲疏肝解郁.取内关宽胸理气,诸穴相配,使气机塌畅,咽阻自除. 文献摘要《甲乙经》:白膜覆珠,瞳子无所见;风水面?肿,颜黑。解溪主之。 《千金方》:腹大下重;厥气上柱腹大;膝重脚转筋,湿痹。 《图翼》:泻胃热。 《灵枢·本输》:“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 《太平圣惠方》:“在系鞋处”; 《针灸玉龙经》:“在足腕上大筋外宛宛中”; 《医学入门》:“去内庭上六寸半”; 《针灸大成》:“足大指次指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 《循经考穴编》:“正居{31}跗之间”; 《动功按摩秘诀》:“去陷谷四寸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