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解家营村 |
释义 | 1 山东即墨市经济开发区下辖村解家营村,地处北关村北,距旧县城约二里,民国初属第一区城后乡,村域该村位于即墨市老城区北一公里处,南靠鹤山路,北邻江家西流村,东与辛戈庄村接壤,西与石河头村隔河相望。 ◎ 村庄由来早年村四周十分荒凉,坟茔多,大部分农田为解、王二姓所有。据解氏族谱民国版载:康熙初年,有城里解櫆因分家由城里搬此定居。至乾隆四十四年,又有障村王姓名永和者来此定居,其后人口繁衍,渐成村落。因在县城正北,故名“城后村”,简称“城后”。后因该村解姓较多,且村东有解家茔,遂定名为“解家茔。”后即墨市地名志办公室,根据村民意见,“茔”字是坟墓之处,村东之解家茔早已铲平建成民房、厂房,而改定村名为“解家营”至今。 ◎ 政区人口2003年全村共有居民397户,总人口1303人,现有解、王等10个姓氏,均为汉族。 ◎ 经济发展第一产业方面,1949年前,解家营村共有50多户人家,不到400口人,有土地520亩(34.66公顷),可耕地485亩(32.33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地瓜等。粮食亩产仅有140公斤,总产6.7万公斤,村民以种地为主,年农业收入在1.7万元左右,畜牧收入不过3000元。建国后,成立了互助组,初级社,经济逐步提高,生活得到了改善。1956年成立高级社,在党的领导下,为提高粮食生产量,打井抗旱,共打小口井20多眼,并投资配置水车,实行车水浇灌,初步保证了旱天粮食丰收。1957年粮食亩产可达280公斤,总产可达13.7万公斤,农业收入可达4.1万元。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该大队共有居民60户,人口400人。可耕地480亩。人民公社大跃进,实行广积肥,深翻地,粮食取得空前的大丰收,亩产可达400公斤,由于大炼钢铁等原因,此年虽然丰产,但贻误收获时机,没有取得丰收。连续三年自然灾害,致使人们忍饥挨饿。1962年实行土地下放,号召开荒种地,人们生活得以好转。 1965年农业学大寨,该村在县政府和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县长王庆春带领工作队来该村驻点,并亲自带领群众兴修水利,修整土地,共打大型机井5眼,并投资5000多元增加配套设施,如电机、水泵等,并修水渠4000米,实行了电力化,水利化,使全村90%的土地可用电力浇灌。土地深耕细作,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村里成立了技术队,建立化验室,进行土壤分析,改进生产技术,使粮食亩产800公斤,总产量38.4万公斤。农业收入11.5万元,畜牧收入达1万元。粮食产量居全县首位,在农业生产方面为全县树立了典型,成为学大寨红旗村。 1972年该村购置了1台本县生产的拖拉机,是全县唯一一个有拖拉机的村庄。1976年该村又增购了2台拖拉机,并配套播种机、犁地机、收割机,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同年农业收入可达18万元。 1983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生活水平逐年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居民盖房占地增多,该村现有耕地约270亩(18公顷),人们开始转向第二、三产业的经营和发展。 第二产业方面,1965年投资500元,建起全村第一个集体企业——红炉组,年产值5万元,利润在5千元以上。1974年又投资2000元,增加车床、冲床、钻床等设备,成立了小型五金加工厂,共有员工22人,年产值22万元,上交利税3万元。 改革开放后,私营企业不断发展,该村先后建起私营企业有:裕华刺绣厂、金华汽修厂、和保来针织厂、金华印染材料厂等,年上交集体5万元。 第三产业方面,1968年增设编织业、磨坊、小商店,既方便了群众又增加了收入。年产值可达10万元,利润2万元。改革开放以来,该村80%的村民从事第三产业,有经销服装和加工业的,年收入几万元或十几万元。有经销水果、蔬菜、海产品的,还有从事服务业的,年收入也近万元。至2003年村经济总收入13700万元。 ◎ 社会事业文化教育方面,该村历来重视教育。公元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村民解熙业考中举人,以后在本县管教育事宜,并任教习。他对本村青年的文化教育极为重视,解竹苍在他的培育下,文学、书法、绘画成绩优异,后来在本县教育局任科员、督学、校长等职。七七事变前后,该村只50户人家,解竹苍却培育出了17名教师。解放后该村又有37人从事教育工作,是远近闻名的文化底蕴较深厚发达的村庄。该村注重子女教育,建国前,青壮年文盲仅占青壮年的17%;儿童受教育者约占80%。1962年村成立了小学,适龄儿童全部入学。1986年后,90%以上幼儿都上了幼儿园,全村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解放前该村没有大学生,解放后至2002年全村有39人考入大专以上院校,一家考出两个大学生的就有4家。 医疗卫生方面,解放前,该村有精于眼科的医生解仁业和擅长外科的解赆业,求医者颇多。但因条件所限,仍有疫病流行。1950年政府开始为村民免费注射疫苗,控制传染病的发生。1965年开始该村有了“赤脚医生”和接生员,防病治病的条件大大改善。现在村中有诊所2个、医务人员4人,村民有病能及时得以治疗。上级还按时发放儿童免疫药物,进行预防,婴儿死亡率几乎为零。 村庄建设方面,该村在解放前是一个只有四五十户的小村。那时房屋破旧,街道不整,多是狭窄小巷,四周坟茔颇多,树木茂密,村庄掩映其中。 建国后,规划新建民房90多处,70%的旧房进行了翻修。同时建起了学校,盖起了厂房。1968年建起南河大桥,修了直通市中心的大道,改变了进城难的状况。1993年村前建起二层办公大楼。近几年主要街道铺设了污水管道,路面铺了黄沙。1995年村民用上自来水,从此告别了挑水吃的时代。1999年在村西建了一座新的配电室。2001年街道都安装了路灯。现已全面实现路通、水通、电通、讯通。 人民生活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170公斤,是1949年的2倍。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村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全村90%村民盖起新房或旧房翻新,有的还住进二层楼,人均居住面积约40平方米。至2003年村民人均纯收入6010元。现在村民家中均拥有电话、电视机,50%的人家拥有手机、摩托车,有10多户拥有轿车、面包车。 2 云南玉溪市通海县河西镇下辖村◎ 乡村概况解家营村隶属于河西镇解家营村委会 。位于河西镇西边,距离镇3.5公里,是解家营村委会所在地,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全村国土面积2959.7亩,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15.2℃,适合种植烤烟,粮食、蔬菜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231亩,林地1222.9亩,人均耕地0.68亩。全村有农户520户,共1808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1770人,劳动力1075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1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45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和石雕工艺为主。 ◎ 农村经济2007年解家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419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4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32%;畜牧业收入20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渔业收入2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0.67%。外出劳务收入67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23202元,人均纯收入3645元。 该村村民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居住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460户,居住砖(钢)混结构住户45户居住。 2007年底全村有汽车12辆,拖拉机16辆,摩托车50辆。 ◎ 基础设施该村目前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全村有518户通自来水,2户还在饮用井水,520户通电,517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517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9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00户。 该村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水泥路面。全村共有18户农户建有沼气池,已完成 “一池三改”的16户;装有太阳能农户55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962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