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结构与主体:激荡的文化社区石门坎 |
释义 | 本书是对云贵高原少数民族社区石门坎变迁研究的田野调查。石门坎苗民从一个最贫困的族群成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先锋”,具有另类发展经验。石门坎文化变迁是特定的结构运动过程,新的结构发生机制是在主体-客体对立的结构关系中获得启蒙的。石门坎文化系统直接参与了苗民主体性建构。这个山村文化结构的发展动力以及结构坍塌的原因,可从贫困苗民处于结构-主体关系的历史坐标上找到。 作者:沈红 著 ISBN:10位[7802308135]13位[9787802308138]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9-1 定价:¥33.00元 内容提要石门坎苗民从一个最贫困的族群成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先锋”,具有另类发展经验。这项对云贵高原少数民族社区石门坎的变迁研究,基于笔者的田野调查。石门坎文化变迁是特定的结构运动过程,新的结构发生机制是在主体-客体对立的结构关系中获得启蒙的。石门坎文化系统直接参与了苗民主体性建构。这个山村文化结构的发展动力以及结构坍塌的原因,可从贫困苗民处于结构-主体关系的历史坐标上找到。 作者简介沈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以中国贫困与社会结构变迁为持续的研究方向,以西部边远少数民族社区和贫困人群为田野工作重点。研究领域涵盖贫困发生学、少数民族宗教以及文化结构变迁。已经出版著作《边缘地带的小农——中国贫困的微观解理》、《石门坎文化百年兴衰——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现代性经历》等。 目录导言贫困和教育,乡村的困境 第一章石门坎现象与乡村问题 第一节石门坎现象 第二节现象解释和疑问 第三节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理论脉络:结构与主体 第一节结构分析的主要流派 第二节主体性的两个维度 第三节结构与主体的消解 第四节概念、假设和分析框架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设计和方法特点 第二节定性数据的信度和效度 第四章结构发生:石门坎崛起于边陲 第一节石门坎 第一所学校 第二节石门坎文化圈 第三节学校和教会共生机制 第四节教会和社区的共生:乡村建设 第五节苗民平等意识启蒙 第五章主体推动结构:苗文故事 第一节石门坎苗文创制 第二节苗文传播,超越多重边界 第三节苗文的挫折 第四节劫后余生,薪火相传 第六章结构-主体分离:学校与社区 第一节国家教育在乡村的曲折经历 第二节村民的教育程度 第三节教师离乡:乡村教育的解构 第四节寻找传统:石门坎教育的自组织 第七章主体进退:社区与国家 第一节石门坎对国家的初期想象 第二节石门坎人护国行动 第三节对石门坎的 第一种想象 第四节对石门坎的 第二种想象 第五节风浪中的石门坎人 第八章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理论方法 二中文文献·社区研究 三英文文献 附录石门坎社区记忆 社区记忆之一石门坎学校历任负责人简历 社区记忆之二苗文歌《打铁要本身硬》等 社区记忆之三王文宪老师访谈 社区记忆之四杨明光老师忆石门坎光华小学 社区记忆之五张德全老师自述 后记·感念 图表目录 图1-1石门乡的地理位置 图1-2石门坎文化圈参与构建民族教育圈和基督教文化圈 图2-1结构-主体关系分析框架 图2-2主体-客体关系分析框架 图3-1调查探究一百年以来的社区生活 图4-11921-1949年石门坎社区苗族的教育阶梯 图4-2石门坎文化圈与民族教育网、基督教传播网相互嵌入 图4-3访问石门坎老教师张德全先生 图4-4石门坎创业之初的“五英镑屋” 图4-5石门坎实业推广部改进了织布机 图5-1石门坎苗文最初字样 图5-2石门坎苗文书籍 图5-3苗文与苗族古老符号的渊源 图5-4石门坎苗文的传播方式 图5-51935-1945年苗文经历的主体-客体关系 图5-61981-1990年苗文经历的主体-客体关系 图5-71958-1978年苗文经历的主体-客体关系 图6-1威宁县小学校点数量变化 图6-2威宁县中学校点数量变化 图6-3威宁县政府教育投入变化 图6-4威宁县公办和民办小学数量变化 图6-5苗族村寨与汉族村寨人口教育程度比较 图6-6苗族村寨与汉族村寨不同性别的教育程度比较 图6-7乡村学校与社区的互为客体关系 图6-890年代石门乡毕业学生流向 图6-9乡村学校与社区的互为主体关系 图6-1030年代石门坎社区的教育资源网 图6-1130年代石门坎教育与社区建设的有机关联 图6-1230年代石门坎社区学生流向 图6-13一批教师从社区主体变为社区客体 图7-1苗族对于传统社会结构的感知 图7-2保存在村寨中的“共同纲领” 图7-3石门坎老教师杨荣新先生 图8-1石门坎社区文化结构变迁概括 图8-2石门坎高等学堂是社区标志性建筑 图8-3结构与主体分裂风险示意 图8-4主客体关系与不平等结构示意 图8-5凝视石门坎的风云 附录图1石门坎长房子,2001年 附录图2石门坎老教师张文明先生,20世纪70年代 附录图3王明基先生创办石门坎实业推广站,20世纪40年代 附录图4石门坎光华小学建筑分布 图,20世纪40年代 附录图5青年张德全老师,1943年 表1贵州及其农村人文发展水平 表2-1哈耶克:两类社会秩序的差异 表3-1石门坎社区调查资料收集范围 表4-1一位石门坎教师的生命历程 表6-1F村不同时期人口文化程度概况 表6-2F村村民文化程度 表6-3威宁县乡村民办/代课教师的工资 表6-4苏科小学与苏科教堂的共生关系 表6-5威宁县内被划分为“他者”的数量 表6-6一位石门坎教师的社区身份变动 表7-1石门坎学校的纪念周仪式规程 表7-2部分石门坎校友受教育和职业情况 表7-3一位石门坎教师在运动中的经历 表8-1苗文传播的结构-主体过程比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