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街里 |
释义 | “街里”文化定义一街里——莒南县城的简称(张义越)街里是莒南人民对县城的爱称,广大莒南人民对街里有着深厚的印象,在每一个莒南人民口中都能听到这么一个词—那就是“街里”。街里形象生动的代表了莒南县城。在每一个莒南人心中都对这个词情有独钟。 莒南人民去县城买东西、逛街等一系列活动都称之为“上街”。上街也成为了莒南人的方言,习以为常。 “街里”是整个莒南县城的代表,街里也是一个最繁华的地段的象征,这个词也形象的刻在了每一个莒南人的心中。成为了一个地方性名词,是一方人民公认的一个词,这个词也代表了莒南人民,无论莒南人走到哪里,说起这个词时,所有莒南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你是一个莒南人”。 街里也是一个商业密集区,在这里有着全数的商店,能买到你想买的所有东西,也是一种商业区的代名词。 街里也越来越多的成为了一种方言,成为了莒南人的习惯用语,希望所有想了解莒南,想走进莒南,想认识莒南的人都能认识“街里”的含义,能更好的了解莒南人民,了解莒南文化。张义越在这为您诠释莒南方言“街里”。 备注:莒南县 莒南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鲁苏交界处,东与新兴港城日照市相 邻,紧靠岚山港,南与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江苏省连云港市接壤,西与临沂市河东区毗邻,北与日照市莒县相接。 “街里”文化定义二“街里”80年代青岛人眼中的栈桥外中山路。“街里”这个名词,流行于清朝末年至上世纪80年代。上点年纪的人大多都记的一首儿歌:“一二一、一二一,爸爸领我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这个“街里”其是就是指的栈桥外中山路。 青岛人又为什么将中山路叫街里呢?这还要从晚清时期说起, 1892年满清政府登州总兵章高远率四营官兵移驻防青岛,1893年青岛栈桥建成时,又修了一条不规则的土路,就是现在的太平路。清朝光绪23年(1897)11月1日,德国政府借口山东省发生的“巨野教案”,派舰队侵入胶州湾,11月13日凌晨,德海军陆战队官兵在炮舰的掩护下,在青岛强行登陆,章高元胆小避战自撤沧口,清政府屈辱求和,1898年3月6日,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又名《胶澳租界条约》),租期99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不久,在太平路铺装了沥青路面。修整后以德皇威廉将其命名为威廉街,从威廉街海边向北往里的繁化区域都是“街里”。当然,出了繁化区再往里过去都叫村、镇,如:青岛村、东镇、西镇、四方村……等。各村、镇的人到中山路去购物、看电影、听戏、耍风景等都说是上“街里”去玩,“街里”也就是威廉街以里。 “街里”的发展1979年进入“一百”业务科工作的丁勇,对当时的中山路商业街有着深刻印象:中山路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人头攒动。那时的商业网点非常少,普通商店里的商品种类少,牙膏、肥皂等生活日用品时常断货,像郭良胜那样等上半年才买上一口大号铝锅的事不稀罕。 1990年7月,中山路北段的海滨食品商店二楼刚开业,尚建辉站在自选商场内,盯着进出的顾客,作为柜台组长,他担心顾客往衣兜里塞商品。仔细观察了半天,尚建辉感觉自己的担心有些多余,因为进来看景的顾客很多,但真正到收银台交款购买的人却不多。作为青岛较早一批真正面向普通市民的自选商场,开业第一天虽然引起很大轰动,但当天的经营额“雷声大,雨点小”。 30年前,中山路上的国营商店,长长的柜台里摆满各色商品,市民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涌到这条数百米长的街道上……如今,青岛处处有“街里”,特色迥异的商店“涌”到市民的家门口。从全城人汇集一街,到商店遍布全城,两种反方向的消费场景折射出岛城商业的巨大飞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