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揭子兵法
释义

揭子兵法,原名《揭子兵经》、《兵经百篇》,是明末江西籍军事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揭暄的力作。他是英才辈出的揭氏一脉中的佼佼者之一,他的《揭子兵法》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兵学著作,将军事上各方面的问题概括归纳为一百个字目,按目阐述要旨,并附自注和评语,全书分智、法、术三卷,内容丰富、立论平实、结构严谨、精见迭出,极富辩证思维和哲理,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同为兵书之瑰宝。该书不仅对军事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都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揭子兵法的由来

300多年前,江西广昌一位饱读诗书的先贤揭暄在经历了明室覆亡后,毅然奋起发动抗清斗争,后见国事匡复无望,他便隐居起来致力于科技、军事的研究和著述。经过数十年的呕心沥血,揭暄结合自己的经验写下了影响中国军事思想史的《兵经百篇》,被后人称为《揭子兵法》。

《揭子兵经》又名《兵经》、《兵经百篇》,与孙子兵法同为兵书之瑰宝,是历史上较为完整的一部兵法奇书。书中100个智慧谋略,体现了揭子博大的军事思想、哲学思想、和谐思想。该书博大精深,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哲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发展了的孙子兵法。

作者揭暄(1613-1695)字子宣,号韦纶,一号纬纷,别名半斋。江西广昌县人。祖为郡庠生。父为邑廪生。揭暄自幼聪敏好学,一览成诵。揭暄系明末清初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其军事名著有《揭子兵经》和《揭子战书》,其中《揭子兵经》分“智”、“法”、“术”三卷,亦称《兵经百篇》、《兵镜百篇》、《兵法百言》、《兵经百言》、《兵经百字》、《兵略》、《揭子兵书》、《兵法圆机》等,是清代的一部重要兵书。《璇玑遗述》是他耗费50年精力于康熙二十八年(1684)完成的一部天文力作,该书共十卷,不仅阐发了他在天文学方面的惊人创见,还体现了渊博的数学知识。其著述还有:《揭子性书》、《揭子昊书》、《揭子二怀篇》、《道书》、《射书》、《帝王纪年》、《揭方问答》、《周易得天解》、《星图》、《星书》、《火书》、《舆地》、《水注》等,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数学各个领域。

揭子兵法的要略

《揭子兵法》将军事上各方面的问题概括归纳为一百个字,每字之下有一段论述,又大体按权谋、形势、阴阳的分类标准,按内容属性分为智、法、术三篇(有的版本“篇”作“部”)。

智篇主要讲计谋方略,共收28字,即:先、机、势、识、测、争、读、言、造、巧、谋、计、生、变、累、转、活、疑、误、左、拙、预、叠、周、谨、知、间、秘。

法篇主要讲练兵用兵之法,共收44字,即:兴、任、将、辑、材、能、锋、结、驭、练、励、勒、恤、较、锐、粮、行、移、住、趋、地、利、阵、肃、野、张、敛、顺、发、拒、撼、战、搏、分、更、延、速、牵、勾、委、镇、胜、全、隐。术篇主要讲天文、术数、侦察通信等用兵的辅助条件,共收28字,即:天、数、辟(一作闭)、妄、女、文、借、传、对、蹙、眼(一作目)、声、捱(一作持)、混、回、半、一、影、空、无、阴、静、闲、忘、威、繇(一作由)、自、如(一作藏)。

揭子兵法的思想

《揭子兵法》是一部理论性较强的兵书,继承了古代优秀军事思想,并结合了清代军事实践,用当时较为通俗的语言进行了阐述,对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此,它被称为是对中国古典兵学的继承和发展,有人说“读完《兵经百篇》(即《揭子兵法》——记者注),中国其他的古代兵书就不用再读了。”这部兵书涵盖了古典兵学的内容,注入了当时最进步的思想。

在战争观方面,《揭子兵法》对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进行了具体发挥,主张“于无争止争,以不战弭战,当未然而寝消之。”(《智篇·先》)“无功之功乃为至功。”(《智篇·争》)此外,该书还在治军方面提出以将制将,重视军队团结;揭暄还提出了“胜天下者用天下”的观点,认为不管是本国,还是邻国、敌国,凡可用之材,都要充分利用;重视爱护士兵,对爱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书特别强调粮饷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对粮饷必须做到取之不尽,运输畅通,严密守护,节约使用。《揭子兵法》在军事哲学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它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解释古代的天文术数。所以,它反对观天意,主张观天象而用兵。对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来推测人、军队和国家的气数命运持否定态度,它认为战争胜负与术数无关,是人决定“气数”,而非“气数”决定人。所以,它反对以占卜的结果决定军事行动。

揭子兵法的影响

《揭子兵法》思想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是清代的一部重要兵书,具有很高的军事学术价值,在清代后期有较大影响。《揭子兵法》初以抄本传世,后被贺长龄、魏源收入《皇朝经世文编》,李鸿章收入《兵法七种》刊行。光绪年间浙江学堂教员侯荣逐字释义,并引战例相参证,于光绪三十四年由齐国璜整理出版。民国年间又有多种铅印本行世。人们正在逐步认识《揭子兵法》及其对中国军事理论的重要性。

直到今天,中国军事界对《揭子兵法》的研究和探讨仍在继续进行。今年7月份,北京召开了揭子兵法研讨会,数十名高级将领和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充分肯定了揭子兵法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张廷发将军率先提出揭子兵法蕴含三个重要思想,即军事思想、哲学思想与和谐思想。刘亚洲中将也强调,“揭子兵法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和谐是贯穿揭子兵法的重要思想。揭子兵法重视国家和睦军队团结,强调将帅要有惜兵爱兵之心,主张慎以行师和不战而屈,倡导全民全军和世界太平。”

刘亚洲将军论揭子兵法与和谐

古人讲,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何谓和谐,从根本上说来,是各种力量的和谐。各种力量和谐了,社会就能稳固安康。和谐的最高境界,是人们精神上、文化上的共融性和一致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进步,是在和睦、友善基础上创造活力的竞相迸发。《揭子兵法》原名《兵经百篇》。作者揭暄曾被明唐王授予兵部职方司主事之职,当过江西布政使吴炳(充提调官)的副手,参与领导了江西的抗清斗争。该书分智、法、术三卷,共100篇,每篇以一个字为篇名,在论述战争、谋略、战法、将帅等方面,都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在军事哲学方面具有明显的进步倾向,其深刻程度是许多兵学兵法著作所不及的。尤其是书中通篇贯穿的和谐思想,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揭子兵法重视国家和睦、军队团结。揭暄在第三十二篇《辑》中指出:“辑睦者,治安之大较”,强调和睦是一个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方面。继而又阐明了和睦的益处:“睦于国,兵鲜作;睦于境,燧无惊”。也就是说举国和睦,叛乱就很少发生;边境和睦,就没有烽火的惊扰。进而指出“是辑睦者治国行军不易之善道者”,他把和睦作为治国治军中不可更改的一条极为重要的好原则。在第三十六篇《结》中,揭暄指明了和睦的原则和方法:“三军众矣,能使一人之于吾者,非徒威令之行,有以结之也”,“智者展之,勇者任之,有欲者遂之,不屈者植之,浅其愤惋,复其仇仇”。他说将领真能做到这样,不仅全军听从调遣,就是统治天下都能使人纷纷归顺。

揭子兵法强调将帅要有惜兵爱兵之心。揭暄主张“将能恩威胁”。他在第四十篇《勒》中指出:“恩重乃可施罚,罚行而后威济,是以善用兵者准得失为功罪,详斗奔以恤伤”。也就是说只有对部下重施恩才能实施惩罚,惩罚能够施行才能树立威严;善于用兵的将帅要根据作战中的成败来论功定罪,察明是战斗受伤还是奔逃受伤再进行抚恤。他在第四十一篇《恤》中说:“恤者:平日虚怀咨访,毋使不遇”,即亲近下属,平时要虚怀若谷,不耻下问,有事向他们咨询,经常和他们接近,不要使他们怀才不遇。在第九十七篇《威》中又说:“与士卒同饮食,而后忘夫马上之饥渴;与士卒用登履,而后忘夫关隘之险阻;与士卒同起息,而后忘夫征战之劳苦;忧士卒之忧,伤士卒之伤,而后忘夫剑镞戟之瘢痍”。将帅能做到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则“三军之士,彪飞龙蹲,遇敌可克”、“无人无时而不可奋也”(第三十九篇《励》),“处险如夷,茹毒如饴也”(《威》篇)。

揭子兵法主张“慎以行师”和“不战而屈”。古今论战争,首要问题是对战争目的和性质的认识。揭暄在第七十一篇《全》中认为,战争应以“安民”、“除残”、“益国家”为目的。“师以义动者,名兵也”(第八十四篇《声》),揭暄认为为申张正义而战的军队,是出师有名的军队。揭暄把政治放在首位,能以人民利益区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切中了战争的实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指出:“兵之动也,必度益国家,济苍生,重威能。”(第五十篇《利》),强调“慎以行师”(第二十五篇《谨》),他反对滥用武力,反对“穷兵黩武”。揭暄要人们理解支持正义战争,指出:“天德务生,兵事务杀,顾体天德者,知杀以安民,非害民,兵以除残,非为残”。在第九十七篇《威》中,他主张多用威慑战略,使敌人感到“威之所慑,未事革兵而先已惧”,迫使敌人不战而屈。在第六篇《争》中揭暄说:“无功之功,乃为至功;不争之争,乃为善争”。他认为没有经过勇战而取胜的无智名之功,才是最大的功;表面上看来没有激烈抗争的争夺,才是最巧妙的争夺。这一点,小平同志倡导“一国两制”科学构想,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就是最好的明证。

揭子兵法倡导全民全军,世界太平。战争与和平,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是社会政治的不同表现形态。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和平是不流血的政治。《揭子兵法》是一部理论性较强的兵书。揭暄对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进行了具体发挥,主张“不倚薄击决利,而预布其胜谋”,达到“于无争止争,以不战弭战,当未然而寝消之”(《先》篇)的目的。认为不用争夺而制止争夺,不用战争而阻止战争,在战争未爆发时就取于无形,才是最重要的。揭暄强调,即使战争不可避免,真的打起来,也要“定不攻自拔以全城,致妄戳之戒以全民,奋不杀之武以全军;毋徼功,毋歆利,毋徼欲,毋藉立威,城陷不惊,郊市若故”(《全》篇)。揭暄指出,不能做到这些就不能算作保全,不能做到“全”就不能算有惜悯生命之心。他要求将帅不要急于求取战功,不贪利,不纵欲,不凭借残暴显示自己的威风;城池攻陷后百姓不受惊扰,市场依然繁华如故。揭暄在第一百篇《如》中追求:“圣武持世,克无城,攻无垒,战无阵,刃游于空,依稀乎酿于无争之世”的境界。他主张攻城力求不攻自破以保全城市,严禁滥杀无辜以保全城内百姓,采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法来保全军队,希望出现一个没有硝烟战火的太平世界。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依靠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较长时间地维护世界和平。

概言之,揭子兵法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揭暄言兵言战,精见叠出,他继承孙子、吴子的军事思想,综合古代兵法的基本理论,结合本人抗清战争的军事实践,提出了许多创建性的论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湘军统领花翎按察使肖启江盛赞其“《揭子兵法》言警而核,自成一家,《揭子战书》明畅切实,法制详备。”清代江西学政吴石渠称赞《揭子兵法》是“奇人异书”、是“铸成纯金的小颗粒”,即撰文推介,并捐资赞助刊行。《揭子兵法》与《揭子兵书》实为国之瑰宝、兵学丰碑,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揭暄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兵学家。当今时代,弘扬传统文化,学习研究揭子兵法等兵学经典,对加强新时期国防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北京市书协副主席丁嘉耕论揭子兵法与书法

在中国,《孙子兵法》可谓家喻户晓,明末揭暄所著的《揭子兵法》相对有些陌生,但《揭子兵法》是我国军事学领域一部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兵学秘籍,在军事理论界有着很高的地位。他撰写的《兵经》一书,将兵家韬略概括为一百个字,字字皆是制胜指南。难怪当时的学者吴炳读了此书后拍案叫绝:“此异人异书也!”,《兵经》一书使揭子流芳千古。

著名军旅书法家揭晓最近在军事博物馆举办以揭子兵法为题材的全国名家书法展,将书法与兵法水乳交融到一起,对人们认识、了解和弘扬《揭子兵法》将具有重要意义。

书法与兵法,一文一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军事一度成为社会生活推进书法艺术的重大媒介,特别是由秦汉至唐代的草创和发展阶段,影响更是深远。诸葛亮在《心书—将诫》中说,用兵的要务,要“文武之道,操刚柔之术”古之兵法要求人们的智慧和气质达到文武双全,武中有文才是将才,书法及其理论一度成为文武的结合体。

一个优秀的书家,好比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用笔如用兵,布局如布阵,书法用笔优与劣、布局巧与拙和军事上的用兵同样事关成败。

揭子在他的《兵经一》中的第一个字,就是:“先”。他说:“兵有先天、有先机、有先手、有先声。说的都是用兵要以“先”夺人,以“先”制胜。书法也是讲究一个“先”字,所谓:“意在笔先”。书法用笔意在笔先。谋篇布局也要构思在先。不能写完了才恍然大悟。书法创作能否做到“先”事关成败。

揭子在《兵经三》中强调“势”。“故用兵务度势”。“能力军势,善之以技,战无不利。”揭子这里说,一个将领如果能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军势,同时善于运用谋略,那么战争没有取得不了胜利的。其实书法中讲的所谓“笔势”,其实就是借用的军事用语。古今书法家论书势的著作颇丰,如:汉代崔瑗的《草书势》、晋代王羲之《笔势论》、卫恒《四体书势》、蔡邕《篆势》、《九势》都在论势。蔡邕在《篆势》中所论述的审美理想推崇书法的“势欲凌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势”是一种动态的感觉,他在《九势》中专论“势”的运作,上下之势、左右之势、点画起止之势、映带之势、疾涩之势,都在阐明势的运动。书体不同,“势”也不同,运势造型也不同,像揭子用兵一样地“度势”。清代书法理论家康有为就有一段论军事之“势”与书法之“势”关系的精彩论述:“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论九势,卫恒论书势,羲之论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兵家重形势,拳家亦重扑势,义固相同,得势便已操胜算。”他还说:“古之书论,犹古兵法也。古碑,犹古阵图也。”这些经典论述都是在阐述一个优秀的书家和兵家一样都不能不重视“势”。我们从东晋王羲之父子的法帖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化静态为动态的过程,处理每个字的结体,都是因势利导,随势生发,其丰富复杂多变的笔势节奏,几乎莫可名状。

揭子在《兵经四》中论说战争中将领的“识”对战胜敌人的作用不可抵估。他说:“一世之智,昭察无遗,后代之能,逆观于前,识至此,綦渺也。” 意思是说,绝世聪明的将帅,能够明察秋毫,没有失误,成为后世兵家学习的榜样。有如此的洞察力,真是高深莫测。书家之“识”也是成就大家的必备条件。书家之识就是要在浩如烟海的名家碑帖中以高超的识见选帖,以高超的识见取法,以高超的识见熔百家于一炉,创作出既有严谨的传统法度又有显明时代风格和独特书风的作品。一个书家如果离开了“识”,对古人法帖生吞活剥,眉毛胡子一把抓,终将一事无成。

揭子在《兵经六》用“争”字论兵:“站者,争事也。兵争交,将争谋,将将争机。”意思是战争,就是争夺。军队在交战中争胜,将领在谋略上争胜。书法谋篇布局时也讲究一个“争”字,古人在论书法时就有“柴夫争道”之说,通过线条与线条内部之争与让、字与字上下之争与让、行与行左右之间的争与让,达到整幅书法的一脉相承、抑扬顿挫和和谐统一。

揭子在《兵经之十三》论述“生”在兵法的运用,这段论述很精彩,他说:“故善计者,因敌而生,因己而生,因古而生,因书而生,因天时、地利、事物而生,对法而生,反勘而生。陡设者,无也;象情者,有也,皆生也。” 意思是,卓越的计谋因敌情而产生,因己方的军情而产生,根据古人的经验而产生,根据兵书战策而产生,根据天时、地利和具体的事物而产生,对照兵法而产生,通过对反常用兵的研究而产生。凭空设想的计谋没有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战略战术才有效,这是“生”的原理的运用。书法家在谋篇布局时讲究因字生形,因地制宜地谋篇布局与兵法不谋而合。一个书家要根据创作时性情去布局,因字而“生”,因情而“生”任情恣性,妙巧入神,通过“临场表现”,通过字“生”情,情“生”字,情景合一,去表现动态之美,错落之美,蕴蓄之美,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而不应当按照预先设想的布局去临场生搬硬套。

揭子在《兵经十四》中说的“变”既是兵法和秘籍,也是书法的通则。他说:“事幻于不定,亦幻于有定。以常行者而变之,复以常变者而变之,变乃无穷。可行则再,再即穷,以其拟变不变也。不可行则变,变即再,以其识变而复变也。万云一气,千波一浪,是此也,非此也。”他是说,事情往往变幻不定,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对常规常法加以变化,然后对变化了的再加以变化,这样变化着直到无穷。行得通就再行,再行又有行不通的时候,只要认识了变化的规律,就可以再变化了。万朵云彩都不过是由水蒸气变化而成,千顷波涛都不过是由一种水浪推演而成,它们既是某个东西,又不是某个东西。书法变化是书家的常识。用笔的变化,结构的变化,章法的变化,方与圆的变化,曲与直的变化,轻与重的变化,迟与速的变化,巧与拙的变化,奇与正变化,虚与实的变化,可以说兵家离“变”无以论战,书家离“变”无以成书。

这里列举的只是揭子兵法的片言只语,仅凭本文浅表的述说难以阐明揭子兵法那深刻的军事思想。发表于此,抛砖引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