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揭阳市档案馆 |
释义 | 揭阳市档案馆是综合性国家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市直档案资料永久保存基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是党和政府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揭阳市档案馆市档案馆的基本任务是集中统一保管市委、市人大、市纪委、市政府各部门,市政协、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原揭阳县所属各全宗档案及有关资料,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维护其历史原貌,向社会各方面提供档案史料信息,为揭阳市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一、历史概况揭阳市档案馆成立于 1992年4月,是在原揭阳县档案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馆址于1984年建成使用,建筑面积897平方米,其中档案库房面积371平方米。 揭阳县档案馆成立于 1958年12月,1962年11月撤销,业务并入县人委办公室,1979年10月恢复县档案馆,1981年9月设立档案局,1984年档案局改为档案馆,由县委办公室管理,1985年将档案馆调整为档案局、馆合署办公,列入政府编制序列,并核定人员编制。 199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揭阳撤县建市,1992年4月,市档案局(馆)成立,1993年1月市史志办公室(党史研究和地方志工作职能)成立并与档案局(馆)合署办公;一套人员,三块牌子,1998年揭阳市编委(揭市机编[1998]3号文)批准的“三定”方案,市档案局、市档案馆与市史志办公室合署办公,实行局、馆、办合一体制。一套人员,三块牌子。内设办公室、档案管理科、业务监督指导科、档案编研科、党史研究科、地方志科等六个科室。 市档案馆成立以后,各项工作得到全面的发展。首先是建立健全机构,理顺关系,做到职责落实,各司其职,既分工明确,又协调统一。其次是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第三是大力加强档案业务基础建设。近几年,市档案馆业务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档案法》,对档案工作高度重视,打开了档案工作的新局面,档案馆功能逐步完善,管理手段、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档案馆作为全市档案事业的主体地位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1991年1月档案馆工作被评定为省二级达标单位,1999年被评定为省一级达标单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市档案馆基本成为一个馆藏比较丰富,结构基本合理,管理逐步现代化的综合性档案馆。 市档案馆在服务方面做到主动、及时、准确、热情、周到,受到市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1998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1996 — 1997年度文明单位,2001 — 2003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市直文明窗口。2003年被授予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工作概述档案馆的工作是由档案馆的性质决定的,即在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的前提下,集中统一管理党和国家档案及有关资料,维护档案资料的完整与安全,积极提供利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馆以来,我们根据国家及省公布的有关法规,积极认真地做好档案馆的各项工作: 1、接收征集工作接收征集是档案馆重要的基础工作,我们一是全面接收原揭阳县档案馆的全部档案资料及被撤销单位的档案;二是逐步接收部分建市以后党政机关的档案;三是收集和征集反映揭阳革命历史风貌的资料和出版物,不断丰富馆藏内容。 2、整理鉴定工作档案接收进馆后,必须根据整理原则进行系统的整理鉴定,一方面对进馆档案进行全面的整理、加工、编目、排列上架,理顺档号、按档案的不同种类分库存放,资料排列基本按《中国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整理,方便管理和利用。如对原揭阳县档案进行整理,分建国前革命历史档案、民国档案、建国后档案三大类,各大类分若干全宗,各全宗固定全宗号等。另一方面根据档案鉴定原则,定期对保管期限已满的档案进行鉴定,甄别档案的保存价值。 3、保管保护工作档案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和文化遗产,为使它世代相传,长久地发挥作用,应尽量的延长其寿命。但由于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影响,造成档案的老化、蜕变、纸张变色、变脆、虫蛀、字迹退化等问题,使档案不同程度受到损坏。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档案载体多样化,其制成材料越来越复杂,损毁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市档案馆从四个方面加强了档案的保管保护工作:第一是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积极采取措施,确保档案的安全;第二是对已破损褪色的档案及时进行抢救修复;第三是了解和掌握破损规律,采取经常性的维护和专门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第四是逐步加大对档案保护的投入,近几年先后购置部分设备,如抽湿机、冷冻柜、空调机等,改善保管条件。 4、提供利用工作档案的提供利用,是档案工作最终的目的,是档案馆各项业务工作的中心环节。市档案馆改变过去“重保管、轻利用”的思想,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一是大力做好编研工作, 1998年独立设置编研科,加大编研和信息开发力度,根据馆藏内容有针对性汇编档案史料,专题文件汇编等,方便利用;二是根据《档案法》的规定,经常性地做好档案鉴定工作,向社会开放部分保管期限已满30年的档案。自1999年开始,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批开放档案目录,目前已向社会开放的档案37个全宗,计818卷;三是先后制订《揭阳市档案查阅档案资料的规定》、《档案阅览室制度》等,并配置专门的阅览室,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配备专职人员为利用者提供服务。据统计,自1992年馆成立以来,共接待利用者5780人次,利用各种档案11389卷,利用资料1364册,复制档案资料19979份,为领导决策、科学研究、修志编史, 企事业单位职工证实学历、工龄、落实政策、解决纠纷等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四是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为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及时了解党和国家,揭阳市委、市政府的方针政策,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进一步增强机关效能建设,拓展新的服务领域,根据市委办 [2003]4号文件《关于在市档案馆增设现行文件阅览服务中心的函》的精神,市档案馆积极开展向市直各有关单位征集从1992年以来已公开的非涉密性的规范化文件,公开向社会提供现行文件阅览利用服务。 5、现代化管理工作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档案本身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档案馆努力克服困难,争取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现已配置计算机设备,将档案目录输入计算机,逐步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替代原始的手工检索方法。 6、人员素质培训工作为提高档案馆在职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档案馆积极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各种文化学习,选送有关业务人员参加各种业务技术培训,到目前为止,达到大学本科文化 4人,大专文化13人,参加本科文化学习5人,其中具有档案专业技术职称馆员3人,助理馆员3人,管理员2人。 三、馆藏成份揭阳历史悠久,同时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其产生的档案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揭阳撤县建市,产生了大量体现新市经济迅速发展等改革开放成果的档案资料,市档案馆真实地保存了这一宝贵的财富。 经过长期的整理,目前馆藏档案 35378卷(册盒张),资料6593册。除文书档案外,还有录音、录像、照片、实物以及其他的专门档案。 馆藏的具体内容包括揭阳县和揭阳市两个时期的档案。以揭阳县时期的档案为主,共 32539卷(册盒张),其中建国前革命历史档案37卷,民国档案2611卷。新市的档案主要是1992年建市以来的市委、市政府机关的部分文书档案。 馆藏的构成分五个部分: (一)建国前革命历史档案。主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揭阳行政委员会、潮揭丰边县委、边纵二支队等档案材料,共 37卷,是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 (二)民国档案。主要有旧县政府、警察局、法院、国民党及三青团等档案。 (三)建国后揭阳县档案。其中有: 1.文书档案,主要是1949年10月起揭阳县委、政府及各工作部门形成的有关方针、政策;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文字记录材料;中央、省、汕头地委、行署等有关政策性、法规性文件。 2.会计档案; 3.基建档案; 4.死亡档案; 5.其他专门档案; 6.各种照片,录像带。 ( 四)建市后文书档案。 主要是 1992年至现在市委、市政府机关的部分档案。 (五)馆藏图书资料。 1.书籍: 主要有马列主义著作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著作,建国后各种政策法令汇编,历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包括省、市、县)、史志、辞典等工具书。 2.刊物: 主要有重要会刊,全国人大公报、国务院公报、广东政报等。 3.报纸: 主要有解放前部分旧报纸(如大公报、揭阳民国日报、岭东日报)、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汕头日报、揭阳农民报、榕江报、新华日报、揭阳日报等。 4.内部资料: 主要有广东群运、粤东群运、揭阳群运资料,财政、税务、民政、监察、文秘档案等业务部门的各项业务资料,揭阳县各种《通讯》、《简报》、《情况反映》、《文件汇集》等。 5.革命历史资料: 主要有广东、广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边纵二支队、潮揭丰边、揭阳行政委员会印发的各种革命历史资料、学习资料、课本、歌册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