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轿
释义

基本释义

读音、笔画及解释

轿 jiào 部首:车部 总笔画:10笔 笔顺读写:横折横竖撇横撇捺撇竖

【释义】轿子,由人抬着走的一种旧式交通工具,多为剥削者所乘坐(亦称“肩舆”):花轿|抬轿|八抬大轿。

【轿车】 jiàochē ①旧时一种用骡、马拉的载人像轿子的车。②一种有四门或两门的、封闭式车身、供人乘坐四到七人的一种小汽车。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相关信息

轿〈名〉

1、形声。从车,乔声。本义:轿子

2、竹舆。古代过山用的交通工具

舆轿而逾领。――《汉书·严助传》

3、山轿。过山用的竹制舆车

4、轿子。肩舆的通称。多为一人乘坐的能抬着走的椅子或箱式交通工具,通常用两根杠由两人抬行。如:抬轿,花轿,坐轿,轿班(轿夫),轿番(轿夫),轿马钱(车马费)。

5、轿行。出租轿子的行业机构

6、轿夫。以抬轿为生的人

【英文翻译】:a chair,a sedan chair,a palankeen or a palanquin

御用交通工具

相关史实

在封建王朝时代,皇帝是天子,是龙的化身,凤的化身,至尊至贵。因此,皇帝御用交通工具,豪华气派,十分讲究。从西周以来,国王或皇帝乘坐的车马船轿形成一套繁琐而严密的规制,历代相沿,大同小异,故知一朝而可通全古,所谓“尝鼎一脔”是也。在这里仅以清代为例,略作介绍。

据《清史稿·舆服志》记载,清代皇帝乘坐的车轿有“五辇”、“五辂”、“三舆”之说。清前期,玉辂、大辂、大马辇、小马辇、香步辇,并称“五辇”。“辇”字的本义,是指古时用人力拉的车;秦汉以后,成为对皇帝皇后所乘车的专门称谓。“五辇”就是清前期皇帝皇后乘坐的五种规格样式不同的车。此外,还有凉步辇、大仪轿、大轿、明轿、折合明轿等御用交通工具。乾隆八年(1743年),改大辂为金辂,改大马辇为象辂,改小马辇为革辂,改香步辇为木辂,玉辂仍旧,遂有“五辂”之称。“辂”字,本指安在车辕上供人牵拉的横木,也是古时一种大车的名称。这里的“五辂”是指五种车。此外,乾隆间又更造玉辇,改凉步辇为金辇,是为二辇;又定大仪轿为礼舆,改折合明轿为轻步舆,定大轿为步舆,合称“三舆”。“舆”字,本指车厢,也就是指车。又转义为轿,所以轿又称肩舆。这里的“三舆”是指三种轿子。乾隆以后,清朝帝后的御用交通工具主要就是“五辂”、“二辇”、“三舆”。这些御用车轿,前期由左所掌管,于大朝之日,陈设于太和门东。乾隆以后,改由銮仪卫衙门经管,遇大朝会,“五辂”停放在午门外,“三舆”置备于太和门外。不同时节到不同地方举行祭祀典礼时,皇帝也按礼仪乘坐不同的车轿。例如,乾隆七年(1742年)定,皇帝亲自举行大祀典礼时,出宫都乘舆,至太和门改乘辇。礼毕还宫,仍备舆。皇帝到天坛祭天(南郊),要乘玉辇;到地坛(北郊)、太庙、社稷坛亲祭,要乘金辇;到日坛、月坛、山川坛(先农坛)亲祭,要乘礼舆。外出巡视行幸,要用轻步舆。一般出入则用步舆。

主要差别

关于清代皇帝出行乘坐的皇帝玉辂、金辂、象辂、木辂、革辂、玉辇、金辇、礼舆、轻步舆、步舆和皇后、皇太后乘坐凤舆、仪舆、凤车、仪车以及皇贵妃、贵妃、妃嫔等乘坐的翟舆、仪舆、翟车、仪车等具体样式、尺寸、装饰、特点等等,《清史稿·舆服志》记载得至详至细,这里就略而不谈了。但是,有关这些御用车轿的主要差别,似乎有必要说一说。

皇帝玉辂

是最讲究最华贵的一种御车,多用青缎装饰是其显著特点,由一头大象牵拉。金辂,亦驾象一,黄缎装饰是其重要特征。象辂,多红色为其醒目之处,三辕,服马四,骖马六,在马拉御车中是规格最高的一种。木辂,黑缎装饰为主,三辕,服马二,骖马四,规格逊于象辂。革辂,白色为其色彩主调,辕二,服马一,骖马三,又次于木辂。玉辇,是最豪华的一种轿,色彩主调为青色,四辕,内二辕长3丈余,外二辕长不足3丈,由36人抬行。金辇,色彩主调为黄色,四辕,内二辕长2丈8尺,外二辕短2尺,用28人抬行。礼舆,楠木质,双层穹盖,上层八角形,下层四角形,垂檐、帏幔为黄缎,左右开窗,夏用蓝纱,冬用玻璃,直辕二根,大横杆二,小横杆四,用16人抬行。轻步舆,没有帏幔,辕、横杆略同礼舆,亦由16人抬行。步舆,较轻步舆更为俭素,16人抬行。

皇后凤舆

形体与皇帝的礼舆相似而略小,色彩主调为黄色,四柱、座椅、辕杆、抚式等多绘金凤,16人抬行。仪舆,比凤舆矮小,明黄色为色彩主调,图案金凤彩凤,8人抬行。凤车,形制如凤舆,但是车非轿,由一马驾辕。仪车,较凤车简而小,一马驾辕。皇太后的舆车,制同皇后,惟绘绣图案中加龙,以示区别,所以皇太后的舆车又称“龙凤舆”、“龙凤车”。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旬大寿,乾隆帝奉陪其母由畅春园回宫时,皇太后乘坐金辇,上有明黄缎上精心绣制的篆文“寿”字,有28人牵拉。皇太后七旬、八旬圣寿时,均御此辇自畅春园入宫。这辆金辇被命名为“万寿辇”。至于皇贵妃、贵妃、妃嫔们乘坐的翟舆、仪舆、翟车、仪车,比皇后、皇太后的凤舆、仪舆、凤车、仪车档次就更低了。

其他工具

除了各式的车轿之外,御用交通工具还有龙舟和冰床。龙舟是龙形的船,也就是船头、船尾造成巨龙形状。《穆天子传》说:“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可见龙舟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隋书·炀帝纪》:大业元年(605年)八月壬寅,“上御龙舟,幸江都。……文武官五品以上给楼船,九品以上给黄蔑。舳舻相接,二百余里。”又大业七年(611年)二月乙亥,隋炀帝“自江都御龙舟入通济渠,遂幸于涿郡(今北京)。”说明秦汉以后,龙舟仍是封建皇帝水路巡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至清代,依然如此。例如,顺治十一年(1654年)端午,“召内大臣学士等,乘龙舸游西苑,至北桥登岸,幸南台,欢宴至暮。自后遇午日,宫中每以龙舟酬节。”① 乾隆年间,(五月)五日则奉陪其母到御园(指圆明园)观龙舟。当然,这里所说观龙舟,如同参观现在的赛龙舟运动,是一种游戏娱乐活动,交通意义并不明显。但是,清代帝后常常由宫中到西郊御园去,届时出西直门至高梁桥,然后换乘龙舟,沿长河逆水而上,到广源闸(在西郊万寿寺前)再换船沿长河堤而行,过绣漪桥便进入昆明湖。因此,在高梁桥西和广源闸东辟有船坞,为停泊龙舟之处。又在高梁桥西北修建倚虹堂,为途中歇息进膳之所。清末,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回宫或由宫中去颐和园,有时也从高梁桥坐龙舟由长河水路而行。这样,龙舟也就是地道的交通工具了。此外,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南巡时,有时也乘龙舟沿运河南下。据《养吉斋余录》卷1记载:“圣祖南巡,舟中得鲜鱼,尝驰进两宫。”这就是一个例证。

皇城西苑

在皇城西苑的太液池中,“船坞旧有御舟很多。如瀛槎、仙汉乘春、太液翔鸾之类,其名不一。又有酒船、茶船、纤船、扑拉船、牛舌头船、膳船,皆所以备随扈者。中有蓬岛飞龙一船(即龙船),尚是前明所遗。飞甍重楼,壮丽称甲。乾隆间尚加修饰,以其重滞不复乘用。”②由此可见,明清时代的北海、中海、南海之中,御用船只是很多的,各式各样,各种名堂。特别由“蓬岛飞龙”一船,可以略知明清御用龙舟的丽姿和风采。

冰床

冰床,是冬季人们在冰上娱乐的一种玩具,也能作交通工具。木材制作,底部左右各嵌一根钢条,人力拉拽,在冰上飞快滑行。乾隆十六年(1751年),其母亲孝圣皇太后六十大寿,从清漪园(后改颐和园)回宫时,“自长河乘冰床至(高梁)桥,易辇进宫。”③ 这说明皇族也曾以冰床代步。 ①《养吉斋丛录》卷14,155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②《养吉斋丛录》卷18,187页。 ③ 同上书,194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