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角龙 |
释义 | 角龙是一种鸟臀类草食性恐龙,是一种传说生物,活跃于後白垩纪(1.44亿~6,640万年前),其明显特征包括脸上的角及勾状的喙与头後方骨质的的皱摺。 中文学名:角龙 别称:角面恐龙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蜥形纲 目:鸟臀目 亚目:角龙下目 科:角龙科 亚科:角龙亚科 属:三角龙属 种:恐怖三角龙 基本简介角龙是生物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已绝灭的爬行动物。它们在晚三叠世(或中三叠世)由假鳄类进化而来,至晚白垩世绝灭,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在中生代恐龙成为最繁盛的动物之一,故此,中生代被称为“恐龙时代”。 角龙或角面恐龙是鸟臀草目食性恐龙缘头龙类的一支。活跃于后白垩纪(1.44亿~6,640万年前),被称为恐龙家族的“末代骄子”,它们体长可达9米,成群生活,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啃食植物。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外形特征角龙类以植物的嫩枝叶和多汁的根、茎为食物。它们的头大而长,占身体长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前部窄而低,形成一个喙状的嘴。颈部较短,尾也粗短。角龙类有短而宽的脚,前脚有五指,后脚有四趾,指(趾)末端有蹄状的构造,善奔走。 角龙类是把防御的“盾”和进攻的“矛”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动物。颈盾就是防护自身的盾,角就是反守为攻的矛。角龙对食肉恐龙的防御是积极的防御,因此,常常是成功的。所以,角龙虽然出现很晚,却能在短时期内演化出众多类型,这不能不说角龙类是进化非常成功的动物。 颈盾的作用不只是防御,它还有另外三种功能。首先,它能为颌骨部的肌肉提供有有力的附着点,帮助颌部肌肉加强咀嚼的力量。其次,不同形状的颈盾代表不同的种,以及同一种中的不同个体。这种情况在现生的哺乳动物如鹿中也可以看到。再者,颈盾又是温度调节器,是远古时代大自然创造的冷热两用空调器。颈盾已高度脉管化,当血液从骨骼上的槽沟和管道流经颈盾时,利用它巨大的表面积便能调节冷热。 特点角龙最大的特点是除了原始的种类外,头上都有数目不等的角。此外,还有从头骨后端向后长出的一个宽大骨质颈盾,覆盖了颈部,有的甚至达到肩部。角和颈盾无疑具有防御和保护自身的作用。 大部分角龙亚目的恐龙于吻部或额部有大型的角;骨质装饰和鼻角保护它们免受肉食动物的攻击,在竞争中雄性也会用角互相推撞。有些种类,尤其是角龙科的种类,於颅骨褶皱的后缘有骨质突起,排列於颈部形成颈盾。 鸟臀类角龙亚目,头大,颈部有皱褶状突起。头上长角。吻部细,具尖喙。外形有些象现代的犀牛,体形粗壮。四足行走,前肢短于后肢,草食性动物,角龙的化石往往成群地被发现,可见它们生前有群体生活习性,可能也会成群结队地对抗肉食性恐龙。晚白垩世。 作为角龙类的“代表人物”,三角龙是恐龙史上知名度仅次于霸王龙的一种奇特恐龙,长着怪异的角和长长的颈盾,粗壮的身体使得霸王龙也对它产生三分畏惧。 鹦鹉嘴龙科鹦鹉嘴龙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鹦鹉嘴龙了,它是最早的角龙类。过去曾把它归入鸟脚类,它在某些地方也的确像鸟脚类恐龙,但根据它最本质的特征,近年来许多恐龙专家都认为它代表角龙类的祖先类型,应归于角龙类。它有短的鼻子,位置较高的鼻孔,高高的喙嘴,非常像现代鹦鹉的嘴,所以叫鹦鹉嘴龙。这种恐龙体形都比较小,身长没有超过2米的,已发现的幼年个体只有25厘米长,成年个体也不过1.5米长。它的前肢短,后肢长,前肢长度只及后肢的58%。前肢有三具手指,第一指与其他两分开,证明前肢的手能够抓握。它的后肢有四个比较细的脚趾。鹦鹉嘴龙主要靠后肢走路。它的牙齿宽而平滑,以植物为食。这种恐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距今一亿多年)。那时候,一些苏铁、部分蕨类植物已开始灭绝,代之而起的则是有花的被子植物。因而鹦鹉嘴龙吃的大多为坚硬的木质的茎和一些种子。虽然强大的颌部肌肉能帮助它咀嚼,但仍感力不从心。人们在它的胃部找到了胃石,这些胃石能帮助它在胃内研磨食物。鹦鹉嘴龙在头骨之后有短的棘刺向后伸出,形成小的颈盾。但这种颈盾并不明显,所以也有的科普书中详说它没有颈盾。目前,鹦鹉嘴龙属至少已有七个种。有一种鹦鹉嘴龙头上长有微小的鼻角,后来发展成典型的角龙类。过去鹦鹉嘴龙仅能发现于亚洲的蒙古及中国。最近法国的一位恐龙专家在泰国也找到了鹦鹉嘴龙化石,证明它的分布区域已经南移了。 新角龙类新角龙一般又分为两科原角龙科(Protoceratopsidae和角龙科Ceratopsidae),原角龙科包括原角龙属(Protoceratops)和纤角龙属(Leptoceratops, 即隐角龙属);角龙科(Ceratopsidae),包括三角龙属(Triceratops)和肿角龙属(Torosaurus, 即牛角龙属)。 新角龙类的最大特点,就是头骨前部深而窄,吻部细,头骨特大,长度约为身长的1/4 ~1/3 ,但是其中有一半并不是真正的头,而是颈盾。新角龙类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头上有各种样式的角,这不是装饰品,而是锋利而凶猛的武器。当肉食性恐龙气势汹汹地冲上来时,新角龙类就像现代非洲野牛那样,利用它们的角与之进行生死搏斗。当然不同形状的角,也可以作为种间雌雄差异的标志。 原角龙科中最著名的,可以说是原角龙。由于发现了它的蛋化石,人们确信恐龙是生蛋的。这曾成为20世纪20年代科学界最轰动的新闻。“原角龙”的原义是最早头上长出角的恐龙。它的躯体较小,一般不超过2米,体重不超过180公斤,看上去是一种笨重、矮胖的动物。它的头较大,头骨有46厘米长,头上还没有长出真正的角,只在鼻骨和额骨上有粗糙的突起,这是角的雏形。它的头上有很大的颈盾,乍看起来好像戴了一顶帽子。它的头骨有些特征如喙嘴等,与鹦鹉嘴龙相似,可见它的确是鹦鹉嘴龙类与新角龙类的中间类型。它的前后肢几乎等长,四肢粗壮,有宽阔厚实的脚,趾端有像爪一样的蹄子,说明它像现代犀牛一样,是在高原上生活的。它有大而有力的颌下肌,能帮助它用钩状喙嘴咬断植物的茎或叶子。原角龙下蛋的窝是连在一起的,说明它们是群居的。刚刚出世的小原角龙需要妈妈的照顾,直到能独立生活为止。从蒙古发现的众多原角龙化石中可以看出,雄性原角龙的颈盾要比雌性的大而粗壮。原角龙营集体生活,一般都由一雄性个体作为领袖。雄性原角之间会进行撞头争斗,胜利者就成了这一群体的头领。原角龙科的成员在北美也有发现,如蒙大拿角龙就是在美国蒙大拿州发现的原角龙类。它的鼻骨上方已长出了很小的角,但颈盾比原角龙要小。有的恐龙专家认为,它可能跑得较快,因为它的脚极度为宽厚,而且有四个脚趾,趾端有利爪。 关于鸟臀目简述腰带为四射型结构,与鸟类者相似。植物食性或少量杂食性,除鸟脚亚目外,其余是4足行走动物。本目属种的头骨变化大,头顶一般低平,顶骨与枕骨之间有一未骨化裂隙,上颞孔大于下颞孔,腭骨前端窄,其孔消失,上翼骨退化。前上颌骨末端扩大,吻部发达,鳞骨上的耳凹深宽,一或二块眶上骨,鼻孔扩大。头骨前部长,后部短。额骨和顶骨扩大,使后额骨和后顶骨缺失。颧弓不同程度的外突,方骨向前下方倾斜,颌关节面与其牙列处同样水平,这可谓植物食性动物特征。下颌较宽,有无牙的前齿骨,由齿骨和上隅骨形成冠状突,前关节骨和反关节突发育,牙齿只限于颊部发育,只有在原始类型中才有前上颌齿。牙齿排列紧密,齿冠呈叶状,其边缘有锯齿构造。颈部较短( 9~15颈椎)、背部长( 17脊椎)、荐椎不定(4~11),椎体为平凹或双平型。肩胛骨细长,乌喙骨亚圆形,乌喙孔穿透,肱骨硕大,有加大的三角肌嵴,前足外指退化,末端有爪。耻骨前突发育,其后突与坐骨平行,闭孔退化。后肢长于前肢,股骨发育有股骨头,大转子和第Ⅳ转节。胫腓骨并排紧密,距骨、跟骨不大,后足Ⅴ趾退化,每趾皆有蹄状爪。有的类型发育膜状甲板排列于背部、躯干或其他部位以护身躯。过去曾认为鸟臀目在晚侏罗世出现,但1962年在南非发现畸齿龙(Heterodontosaurus)产于上三叠统,1967年在阿根廷中三叠统中找到皮萨龙(Pisanosaurus),在云南上三叠统至下侏罗统中发现大地龙(Dadisaurus)等证实鸟臀类与蜥臀类一样,同样出现于晚三叠世或中三叠世。 种类与分布鸟臀目共有5个亚目:鸟脚亚目、剑龙亚目、甲龙亚目、角龙亚目和肿头龙亚目,分布于欧洲、北美、南美、非洲及亚洲的中生代地层中。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