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娇黄釉 |
释义 | 简介明代瓷器著名颜色釉。因用浇釉法施釉,故名。明宣德时创烧,盛于弘治、正德时期。烧成温度850—900℃之间,稳定性比其它低温釉要高。透明度出较高,使刻在胎上的图案花纹能透过釉层显现出来。嘉靖后,衍为“鱼子黄釉”,以后愈淡,清康熙时衍为淡黄,又名“蛋黄釉”。 基本内容弘治娇黄釉瓷器品种多、数量大,价值甚高,后世都以其为楷模,清以后多有仿品。鉴定时需把握的重要特征是: 一、弘治造型规整,修坯细洁,底足白釉,初期与成化白色一样,中期发灰,晚期范青色,与正德的亮黄色一致 二、弘治盘底均有塌凹现象,后放者多为平底。 三、弘治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后仿者底足稍高。 四、款识中“治”字中的三点水,一般真物均低于“台”字,后仿者三点水和“台”字相齐平。 五、弘治黄釉的鸡油黄色极难仿制。成化时偏黄白色,后仿者多发深黄色。弘治黄釉两次上釉均十分精细,边沿与白釉或白太相接部位整齐而自然,后仿者多显拘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