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胶东
释义

古代区划

秦时有胶东郡汉时有胶东国,汉武帝刘彻未做太子前就封在胶东国

地理名词

胶东半岛,是全国第一大半岛。位于中国山东省胶莱谷地以东,东、南、北三面环海半岛地区,气候良好,四季分明,由于受海洋的影响,与同纬度的内陆相比,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温变幅较小,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无酷暑,1月均温在0℃以上,7月均温25℃左右,全年无霜期约165~250天,年平均降水量约600~700毫米。胶东半岛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在温度方面,半岛西部高于东部,北部高于南部,沿海高于内陆,其中包括威海、烟台、莱州、平度、蓬莱、龙口、青岛,年平均气温12.0-12.6℃。其降水量在东部地区较多,西部:大泽山、莱州、龙口、招远、蓬莱的降水量较小,在676.4mm左右。从半岛东部沿海向西北丘陵山地呈递减状态,西北的大泽山、龙口、蓬莱等地多达2834.43小时。然而在半岛近2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又分为几个不同的小区。半岛上丘陵起伏,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主要由花岗岩组成,最高峰崂山海拔1130米。农作物可一年两熟,主产冬小麦、大豆、玉米等。盛产梨、苹果、葡萄等水果。海岸线曲折,多深水港湾,如青岛等。

胶东半岛属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太古代片麻岩和片岩等深变质结晶岩广泛出露,白垩纪末有广泛的火山岩喷发和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中新世以后,渤海总体大幅度下陷,成为华北—下辽河沉降带拗陷最深的大型新生代断裂—拗陷盆地。上新世末,特别是第四纪以来渤海海峡断裂下陷,半岛形成。全区被北北东—北东和北北西—北西两组断裂分割,形成大小不一的断块,经长期剥蚀分割,形成较破碎的低缓丘陵。少数山岭突出丘陵之上。半岛南部的崂山主峰崂顶海拔1133米,为半岛最高峰。中北部的牙山、昆嵛山、伟德山以及罗山、大泽山、艾山等,多为近北东走向。山地丘陵间有桃村地堑盆地、莱阳断陷盆地和胶莱凹陷平原等。沿海有宽窄不等的带状平原,以蓬(莱)黄(县)掖(县)平原面积最大。

胶东半岛海岸蜿蜒曲折,港湾岬角交错,岛屿罗列,是华北沿海良港集中地区。胶州湾的青岛、芝罘湾的烟台、威海湾的威海、石岛湾的石岛和龙口等均为中国著名港口。半岛沙嘴沙滩发育。沙洲发育之地,岛陆相连形成陆连岛,如烟台附近的芝罘岛、龙口附近的屺?岛。沿海岛屿除渤海海峡的庙岛群岛外,均分布于近陆地带,较大者有象岛、莫邪岛、杜家岛、田横岛、刘公岛、鸡鸣岛、崆峒岛、褚岛、苏山岛和南黄岛等。

地区名词

历史沿革

烟台,古为东夷族地。

夏朝,东夷族建过国(治所在今莱州市过西)。

商、西周、春秋时为莱国地。

战国属齐。

秦代属齐郡。

汉代属东莱郡,设胶东国治现平度境内即墨古城。

晋为东莱国。

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

唐置登州、莱州。

宋、元因之。

明、清为登州府、莱州府。

1858年6月,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辟登州等10处为通商口岸。

1861年5月,清政府批准改定烟台为通商口岸,8月22日直隶候补知府王启曾主持烟台正式对外开办仪式,同时宣布筹建东海关。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设领事馆。

1862年2月14日,登莱青兵备道由莱州移驻烟台,道台崇芳兼任东海关监督。1904年改称登莱青胶道,辖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和胶州。

1911年11月12日,同盟会山东分部在烟台举义。13日成立山东军政府(次日改为山东烟台军政分府)。

民国初,撤销府、州。

1914年5月,设胶东道(治所烟台),烟台属之。

1925年为东海道。

1928年废道。

1938年1月19日成立胶东抗日民主政权—胶东军政委员会。

1941年2月6日成立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

即墨故城

即墨故城,名播古今,位于平度城东三十公里的古岘镇东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20度15分,北纬36度40分。自春秋到隋前,即墨故城共经历千余年兴衰巨变,最兴盛繁华时期要数西汉时期。当年文韬武略的汉武帝曾被封王于此,后其兄刘寄被封为“康王”都于此,俗称康王城。

此城外城废池残垣,规模恢宏。内城金鸾殿、点将台、东西仓、贮货湾、养鱼池、梳妆楼等遗址犹存;城内秦砖汉瓦随处可见,城外“折戟沉沙”时有出土。

即墨故城最扬名的历史事件是著名的田单火牛阵。战国时,齐人田单用火牛阵,以少胜多,战胜了曾横扫齐国70余城的强大燕军。现在走近故城,当年火牛奔杀,鼓角冲天,燕军灰飞烟灭的历史画卷,仿佛仍展现在面前。

即墨故城因经历千余年的兴盛繁华,众多的王侯将相死后,大都葬于城北的六曲山一带。六曲山蜿蜒十多公里的山头上,至今分布着大小四百余座古墓。最完整高大,引人瞩目的是西汉的康王坟。其传说相当多,有“康王坟,康王坟,离离落落到京门”之说。有“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之谣......。康王与河北的中山靖王同处于西汉盛行厚葬的时期,他的墓中陪葬品,让历代人想象无穷。

即墨故城连同这里的古墓群,2001年刚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旅游访古探幽热的今天,康王坟显出了极强的吸引力。即墨故城的恢复建设,如果能与临淄的齐古都建设遥相呼应,效果与前景非常好。

建造地点

即墨故城建于山前冲积平原上,地形由北向南微倾,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高低适度,无干旱水涝之患,充分体现了古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天广川之上”地理环境间识。即墨故城建于何时不可考,据推测应自齐献公于公元前859年迁都临淄时即有了相当规模的邑城。史载,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莱,齐国完全占领了山东半岛,并派大夫朱毛主政胶东,居于此城,故当地群众俗称“朱毛城”。即墨之称最早见于出土的战国早期“节墨之法化”刀币。节墨也就是即墨。即有靠近之意,墨就是故城西之墨水河,即靠近墨水之城,学者分析这应是即墨之名称的来历。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生产关系的变革解放了生产力,以铁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迅速发展起来,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的空前高涨,促使规模巨大的城市大量兴起,其功能与性质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此一时期的即墨城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大放异彩,并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决不是偶然的。到战国中后期,即墨故城已成为关于齐国国家命运的核心城市。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79年发生的燕齐之战中,齐将田单凭籍即墨城坚固的城防,富庶的国力和昂扬的斗志,使燕国名将乐毅率领的大军持续五年不能攻克,并利用火牛阵大破燕军,一举收复70余城,田单因功被封为安平君。迨至秦代,即墨是胶东郡治所,所辖全胶东半岛。楚汉相争之时,霸王项羽视齐国为根据地,于此封王设都。西汉建立,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设立胶东国,这是胶东国第一次作为诸侯王国登上大汉帝国政治舞台。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封刘彻为胶东王,后被立为太子,未就国。到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改封皇子刘寄为胶东王,仍设都即墨。刘寄死后谥“康”,因此当地群众又称即墨城为“康王城”。自刘寄始,胶东国传国6代,一直到王莽篡汉,西汉灭亡。自东周建城至西汉约500余年间,即墨故城一直是胶东半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即墨县被撤销,到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原不其县新设即墨县(治今即墨市),即墨故城逐渐失去往日的风彩。

城市布局

即墨故城呈南北长方形,分内外两城。外城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2.5公里。南、西两城墙已不存,北城墙残高约1米,尚留有遗迹,东城墙尚存1500米,城基宽约30-40米,高4-5米,全为夯土板筑,层次清楚,非常坚固。小城位于大城东南部,城基已不存,据考古调查得知,遗址内有大量建筑遗址,包括宫殿、街道、作坊、房舍、点将台、储货湾等。故城之规模比古文献中“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的规模要大的多。由此可知,即墨故城由最初西周时期的一个边鄙小邑,历经春秋、战国,至西汉时,已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大都市。

即墨故城常有铜剑、铜戈、箭镞、回纹铺地砖、大型空心龙纹砖等精美文物出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即墨故城当时之繁荣。

文化发展

即墨故城是中国文明起始阶段规模大、水平高、延续时间长、知名度高、文物遗存丰富的大文化遗址,既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古代胶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文明的渊薮,是辐射源头,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即墨故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文化大遗址保护项目。相信随着考古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必将得到进一步彰显。

胶东介绍

胶东,山东胶莱平原以东的半岛地区。作为行政建置称谓,以胶东命名的,最早是秦代设立的胶东郡。西汉时期,曾设立胶东国。民国初期设立过胶东道。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胶东地区设立了胶东行署。在可查的夏朝建国以来,胶东作为辖区,或单独设立州、郡,或分属几个地方政权管辖,以胶东命名州、郡的时间的较短,胶东,多是作为一个地域称谓。但因远古时期胶东地区形成的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而且胶东地区在大多时期的行政建置是以胶莱河为界的,所以弄清胶东地区的建置沿革,对于我们研究胶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期

胶东地区大量的考古遗址、遗存证实,胶东曾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特别是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以后,胶东地区的文明程度已经不亚于山东腹地文化和中原文化了,而且与山东腹地和中原文化联系日趋紧密。夏朝时期,夏王朝有许多方国和部落,胶东封有“过”国。据唐朝《〈史记〉正义》引《帝王纪》记载,夏朝时,寒浞把奡封在过地。过国在今胶东莱州城北,这应是能够查到的胶东的最早的封国了。

商朝时期,胶东是商王朝统治的一个方国,称莱国。史书记载,夏、商时期,胶东称莱夷。《后汉书?东夷列传》载:“王制云:东方曰夷,……昔尧命羲仲宅嵎夷,曰阳谷,盖日之所出也。”《书?尧典》孔注曰:“东表之地称嵎夷。”马螎注:“嵎,海隅也,夷,莱夷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记载,西周建国之初,周武王“封师尚父子齐营丘”,“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也说明了莱夷族在商朝时期就建立了莱国。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前五六七年齐灭莱(山东黄县东南有莱子城)。莱是东夷大国,莱国灭亡后,齐地扩大一倍以上。”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也说过:“周灵公五年(公元前567年),齐灭莱(今黄县东南),莱是山东半岛上一个东夷大国,齐地因之扩大了好多。”这都至少说明了莱国应是占据了胶东的绝大部分区域。虽说莱国的中心区域史书有多种说法,有的说在莱州、黄县(今龙口)一带,有的说在即墨一带,也有的说在登州(今蓬莱)一带。还有一说莱都在胶莱河附近临朐以东一带,但不管怎么说,莱国的绝大部分区域是在胶东,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

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封邦建国”制度,建立了为数众多的诸侯国。姜太公封在齐国,国都在营丘(今临淄地区)。齐国东部是莱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因“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说明了西周初期,莱国还不服从周王朝的管辖,因而与“太公争国”。但由于齐国在开国之初就实行了革新、开放,农、工、商三业并举的治国之策,齐国很快就强大起来,周成王时,还使人“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齐国正是有了这样的尚方宝剑,加之自身势力的强大,很快就争霸中原,并于公元前567年灭了莱国,从此胶东地区划于齐国版图,直到秦灭齐。

秦、汉及三国、两晋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至四十六郡。实行的是以郡统县的二级行政制度,标志着在全国范围内政区建置的开始。胶东地区设立胶东郡,治所即墨(不是现在的即墨城址,而是在现平度市东南,莱西市西南方)。这是有记载的第一个以胶东命名的行政建置。当时胶东郡还包括了胶莱河西岸的部分地区,西至现潍坊城区、安丘、高密等地。胶东郡下设腄县(今烟台福山区)、黄县(现龙口市东)、高密等县,还设置了夜邑(现莱州市)。

秦末汉初,项羽分封诸王,胶东为胶东国,田市为胶东王,国都仍为即墨。

刘邦击败项羽后,建立汉王朝。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之上还设有行政监察区,亦称刺史部,每部设刺史一名。胶莱河以东地区设有胶东国和东莱郡,胶东国和东莱郡归青州刺史部管理。胶东东南沿海的现海阳、即墨、崂山等地划归琅琊郡,琅琊郡归徐州刺史部管辖。据《汉书?地理志第八》记载,东莱郡有“户十万三千二百九十二,口五十万二千六百九十三,县十七”。即掖县(今莱州)、腄县(今烟台福山区)、平度、黄县、临朐(今莱州城西北)、曲成(今莱州城东北)、牟平(今烟台福山城区西)、东牟(今烟台牟平区)、?县(今龙口城区南)、育犁(今烟台福山城区西北)、昌阳(今文登城区南)、不夜(今荣城城区北)、当利(今莱州城区西南)、卢乡(当利东南)、阳乐(当利北)、阳石(今莱州城区南)徐乡(今龙口城区北)。东莱郡治所掖县。胶东国“户七万二千二,口三十二万三千三百三十一,县八。”胶东国治所仍为即墨,有即墨、昌武、下密(今昌邑东)、壮武(今即墨西)、郁秩(今平度)、挺县(今莱阳城南)、观阳(今莱阳城东)、邹卢(今莱阳城西)八个县。胶东地区东南部划归琅琊郡管辖的是不其(今即墨西南)和皋虞(今即墨东北)两县。

东汉时期,全国重新划分郡、县,州刺史改为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实行中央以下州、郡(国)、县三级政制。原归琅琊郡管理的胶东东南沿海的不其等划归东莱郡。胶东国和北海郡合并为北海国,东莱郡、北海国均属青州刺史部。《后汉书?志第二十二》记载,东莱郡“十三城,户十万四千二百九十七,口四十八万四千三百九十三”。含黄、牟平、?、曲成、掖(含过乡)、当利、东牟、昌阳、卢乡、长广、黔陬(今胶县西南)、不其等县。北海国“十八城,户十五万八千六百四十一,口八十五万三千六百四”。含胶东地区的即墨、胶东(现平度市)、壮武等县。东莱郡治所迁至黄县(今龙口市东),北海国治所剧县(今昌乐西)。

三国时期,胶东地区属曹魏辖地。魏在地方行政区划上沿袭东汉,实行的仍是州、郡、县三级政制。东莱郡、北海国仍均属青州管辖,只是原北海国的观阳等县划归了东莱郡。东莱郡的壮武县划归了城阳郡。东莱郡治所仍为黄县,北海国治所迁至平寿(今潍坊市区西南)。城阳郡的绝大部分区域在胶莱河以西,治所是今莒县。

西晋时期,政制同前期。只是胶东地区新设长广郡,辖原东莱郡的长广县(今莱阳东)、不其县,北海国的挺县等。原北海国改北海郡,治所仍为平寿。长广郡治所不其,东莱郡治所迁至掖县。三郡均仍为青州管辖。

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时,胶东地区设三郡,东莱郡、长广郡、东牟郡。东牟郡由东莱郡分出,东莱、长广二郡治所同前,东牟郡治所在今烟台牟平城区。

南北朝及隋唐宋时期

南北朝时期,北魏拓跋氏统治时,皇兴四年(公元470年),胶东半岛设光州,西部以胶莱河为界。这是自秦设胶东郡以来,胶东地区再次单独设置州、郡并直属中央管辖。据《魏书?志第六地形二中》载,光州治所掖城(今莱州城),“领郡三,县十四。户四万五千七百七十六,口十六万九百五十。”辖东莱、长广、东牟三郡。东莱郡“户一万九千一百九十五,口六万二千四十四”。辖掖县、西曲城、东曲城、卢乡四县,治所掖城。长广郡“户一万五千八百三十三,口五万一千五百六十七”。辖昌阳、挺县、长广、即墨、不其、当利六县,治所胶东城(今平度城)。东牟郡“户一万七百四十八,口四万七千三百三十八”,辖牟平、东牟、黄县、?县四县,治所雍丘(今蓬莱西南)。东魏、北齐、北周时,胶东地区仍属光州管辖,只是内部的郡、县做了调整,北齐、

北周时,胶东只设东莱、长广二郡,北周时,胶东只设六县。

隋朝时期,隋文帝改革行政建置管理体制,改州、郡、县三级政制为州、县二级制,《隋书?志第二十五地理中》记载,光州,“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改曰莱州。统县九,户九万三百五十一。”九县分别是:掖县、胶水(今平度)、卢乡、即墨、观阳、昌阳、黄县、牟平、文登。隋炀帝时,全国废州改郡,莱州改为东莱郡,治所均在掖城。辖区同北魏时期,西部均以胶莱河为界。

唐朝时期,唐初仍沿用隋朝的州、县二级政制。但把全国分为十道,道不设长官,只派员巡视,胶东划在河南道。《旧唐书?志第十八地理一》记载,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东莱郡为莱州。如意元年(公元692年)莱州分为莱州、登州二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改莱州为东莱郡,登州为东牟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为莱州、登州。但两州辖区均为原光州地,登州治所在蓬莱,莱州治所仍在掖城,莱州辖区西部仍以胶莱河为界。唐朝时期,两州内部所辖县的数量做过几次调整,天宝时,莱州“领县四,户二万六千九百九十八,口七万一千五百”,登州“领县四,户二万二百九十八,口一十万八千九百”。莱州领掖县、昌阳、胶水、即墨四县,登州领蓬莱、牟平、文登、黄县四县。

五代十国时期,行政区划沿袭唐代,胶东地区仍分属莱州、登州管辖。

北宋时期,宋初如唐制,全国先后分为13道、10道。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道为路,路之下设府(州)、县,实行中央之下路、府、县三级政制。胶东地区的莱州、登州归京东东路,治所青州。《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记载,莱州领掖县、莱阳、胶水、即墨四县,登州领蓬莱、文登、黄县、牟平四县,宋徽宗崇宁年间,莱州“户九万七千四百二十七,口一十九万八千九百八”,登州 “户八万一千二百七十三,口一十七万三千四百八十四”。两州治所同前,莱州西部仍以胶莱河为界。

金元明清时期

金代行政区划基本承袭北宋,原管辖胶东地区的京东东路改称山东东路,治所益都(原青州)。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用“山东”作为行政区划名称。胶东地区新增设宁海州,是从原登州分置的。《金史?志第六地理中》记载,莱州“户八万六千六百一十五,县五、镇一”:掖县、莱阳(含衡村镇)、即墨、胶水、招远。登州“户五万五千九百一十三,县四、镇二”:蓬莱、福山(孙夼镇)、黄县(含马停镇)、栖霞。宁海州“户六万一千九百三十三,县二、镇二”:牟平(含汤泉镇)、文登(含温水镇)。宁海州治所牟平,莱州、登州治所同前。莱州西部仍以胶莱河为界。

元朝时期,元王朝为加强对占领区的统治,沿袭了金末行省制度,在路以上设行省,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四级行政制度。山东地区归属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元史?志第十地理一》记载,胶东地区莱州、登州、宁海三州元初仍属益都路,中统五年(1264年)属淄莱路,至元年间,莱州、登州改属般阳路,宁海州直属省部。三州所辖县,除即墨并入掖县、胶水外,其余的同金代。三州治所同前,莱州西部仍以胶莱河为界。

明朝初年,改省为布政使司,全国分设十三个布政使司,以分领天下府(州)县,同时废路,司(省)以下设府和直隶州,再下设散州和县,为地方三级政制。山东布政使司辖六府,其中包括胶东地区的登州、莱州二府。《明史?志第十七地理二》记载,登州府“领州一,县七”:蓬莱、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含现莱西市区)、宁海州、文登(含现威海市区)。登州府治所仍在蓬莱。莱州府“领州二,县五”:掖县、平度州、潍县、昌邑、胶州、高密、即墨。莱州府辖区向西越过胶莱河扩至潍县,但治所仍在掖城。胶东地区在明朝时期确定的县名,除宁海州后改为牟平外,其余的沿用至今。

清朝时期,清王朝将地方一级政府称为省,形成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为了监察地方,在省、府之间还设立了道。胶东地区归山东省管辖,仍设登州、莱州两府,每府辖区同明朝,省、府之间是登莱青道。《清史稿?志第三十六》记,清初,二府所领州县同明朝,登州府在雍正十三年(1736年)新设荣成、海阳二县,“领州一,县九”:蓬莱(含现长岛县)、黄县、福山、栖霞、招远、莱阳(含现莱西市区)、宁海州、文登(含现威海市区)、荣成、海阳(现乳山市区)。光绪三十一年,莱州府原所辖胶州为省直隶州,辖即墨、高密。莱州府“领州一,县三”:掖县、平度州、潍县、昌邑。登州府、莱州府原治所未变,同治二年(1863年),登莱青道治所迁至烟台。

民国时期

1913年(民国二年),北京政府废除清朝府、州,但沿用道制,为省、道、县三级。胶东地区改为胶东道,隶属山东省政府。胶东道辖二十六县:福山、蓬莱、黄县、栖霞、招远、莱阳、牟平、文登、荣成、海阳、掖县、平度、潍县、昌邑、胶县、高密、即墨、益都、临淄、广饶、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日照。胶东道的辖区基本是清朝时的登州、莱州、青州三府所辖的州、县,治所在福山县烟台。

1927年(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废道制,存省、县两级。1929年(民国十八年),青岛划为省特别市。1930年(民国十九年),青岛为中央直辖市。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南京政府规定省以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省派出机构。全省划分12个行政督察区,胶东的牟平、荣成、文登、海阳、福山五县为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余各县,仍直属于省。

1937年“七?七”事变后,流亡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成立了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划分了十七个行政督察区。在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至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间,胶东的原第七行政督察区的海阳划归第十三行政督察区,栖霞、蓬莱、黄县、招远四县归新设的第九行政督察区,海阳、莱阳、即墨、平度、掖县五县归新设的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山东省政府撤消鲁西、鲁北、胶东三个行署,新设立鲁北、鲁西北、鲁西、鲁南、鲁中、鲁东六个办事处。鲁东为第六办事处,领胶东的第七区、第九区、第十三区的三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与此同时,还新成立烟台行政区,隶属于第七督察专员公署。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撤消六个政府办事处,设鲁东、鲁西南两个行署。胶东的烟台、威海为省辖市,青岛为中央直辖市,除此胶东各县均为鲁东行署管辖,只是各县归属的行政督察区做了些调整。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6月,鲁东、鲁西南两个行署被撤消。1949年9月济南解放,国民党省政府及所辖地方政府垮台。

1938年至1945年间,日本侵略军还利用汉奸成立了山东省及地方的伪政府。为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也相继建立。1938年1月19日,胶东军政委员会成立。随后,胶东的掖县、蓬莱、福山等许多县都先后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7月7日,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在栖霞成立。1944年2月,在解放区成立青岛抗日民主政府。1944年4月1日,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更名为胶东区行政公署。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1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省政府成立,领胶东、鲁中、鲁南、渤海、滨海等五个行政公署。胶东行署辖北海、西海、南海、东海四个专属区和烟台直辖市,辖区范围包括胶莱河西至潍县一带。后,又将胶东行署所辖的烟台、威海划为省辖市。1946年8月,滨海行署所辖滨北专署划归胶东行署管辖,胶东行署辖区向西南扩至日照、郯城一带。1949年6月2日解放青岛,青岛为山东省直辖市。烟台为胶东行署直辖市,威海归东海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胶东地区的行政区划又做了几次调整,现胶东地区分属山东省的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包括了烟台市、威海市的全部县、市、区和青岛市的大部分县、市、区。

参考文献

1.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2.山东历史沿革。

秦胶东郡地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