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焦虑情绪调节手册 |
释义 | 《焦虑情绪调节手册》是一本绝无仅有的真正伟大的心理治疗书。作者伯恩斯博士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向人们讲述了希望拥有好心情的读者所需要做的一切。它将告诉你如何处理各种各样的焦虑以及其他的情绪问题。《焦虑情绪调节手册》以极富魅力的文字介绍了当前最流行的焦虑循证疗法,读者将学会以迅速见效的练习来掌握伯恩斯博士在书中呈现的概念和策略。《焦虑情绪调节手册》中的治疗思想及技术并非用于取代心理卫生专业工作者所进行的咨询或治疗。 书名:焦虑情绪调节手册 作者:大卫·伯恩斯 (作者), 译者:李迎潮, 徐维东, 李孟潮 ISBN:9787807305934 类别:心理学 页数:392 页 定价:45.00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 装帧:平装 开本:32 内容简介在这个容易焦虑的年代,你需要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焦虑情绪调节手册》将告诉你如何处理各种各样的焦虑以及其他的情绪问题。《焦虑情绪调节手册》作者伯恩斯博士以极富魅力的文字介绍了当前最流行的焦虑循证疗法,体现了他独特而非凡的能力。《焦虑情绪调节手册》好读,最重要的是——有效。读者将学会以迅速见效的练习来掌握伯恩斯博士在书中呈现的概念和策略。我相信《焦虑情绪调节手册》将会改变许多人的生活。 焦虑和抑郁是全世界最普遍的精神健康问题。它们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它们会剥夺你的自信、创造力和心灵中的那份宁静。它们也会让你在同别人交往时障碍重重。但我给你带来了好消息:不用服药,不用漫长昂贵的心理治疗,你就可以改变你的思维方式。我们的痛苦并非源于现实,而是源于我们对现实的判断,但这些判断只不过是幻觉而已。比如,世上本无“成功”或”失败“,这两种概念只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中。当你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你就能改变你的感受方式。而当你改变了自己的思维与感受方式,你就会体验到一种足以影响整个生活的巨大心理变化一我们所有人都有自已的价值观和信念,它们既可能是强迫与焦虑的渊薮,也可能是自由与欢乐的来源。有一句古老的拉丁谚语是这样说的:“饥饿是最甜美的调味品。”正如佛教有一句话:“苦”植根于人类生存的本质中。但换个角度来看,正是痛苦让生活不那么乏味,也许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所有人都会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痛苦。我没有办法告诉你如何永远保持快乐,但我可以告诉你如何摆脱焦虑和抑郁。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让你的情绪有所改善,而是脱胎换骨。我要你能在一大早醒来时就渴望迎接新的一天,我要你对自己说:“生活真美好”。因为包括你本人在内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让自己获得快乐、宁静、自尊和自信的潜力。你需要的一切只是那么一点勇气、你的个人常识以及这本书中教你的技巧。 作者简介大卫·伯恩斯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与行为科学临床兼职教授,曾作为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工作过。他的畅销书Felling Good:The New Mood Therapy仅美国销售就已达到500万册。 伯恩斯博士是发展认知行为疗法的先锋,他创设的抑郁与焦虑免药物疗法应用广泛,并且被心理研究证实为科学有效。伯恩斯博士获得过许多研究、教学和媒体的奖项,但是最有名的还是他的心理自助类图书Feeling Good和the Feeling Good Handbook,仅在美国就卖了500万册。根据美国国家统计数字,伯恩斯博士的Feeling Good高居1000本精神健康专家所写的抑郁自助类图书的榜首。美国和加拿大精神健康专家把Feeling Good作为来访者的“处方药”推荐。 媒体推荐这是一本绝无仅有的真正伟大的心理治疗书。 ——阿尔伯特·艾利斯博士 本书好读,最重要的是一有效……我相信这本书将改变许多人的生活。 ——杰奎琳·B.皮尔森博士 本书作者的第一本书就曾帮助了数百万心理自助者,这是又一本杰作。 ——汉尼·威斯特博士 循循善诱,平易近人,本书讲述了希望拥有好心情的读者所需要做的一切。 ——《图书馆杂志》 目录引言 第一部分 基础内容 1.我思故我怕 2.你是焦虑,还是抑郁? 3.你是否有焦虑障碍? 4.安慰剂帝国: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的真相 5.如果我能告诉你怎样改变你的生活,这样是不是很有意义? 6.每日情绪记录 第二部分 认知模式 7.找到你的自我攻击信念 8.怎样修改自我攻击信念 9.如果—怎样技术 10.基于同情的技术 11.基于事实的技术 12.逻辑和语义技术 13.量化技术 14.基于幽默的技术 15.角色扮演和精神超越技术 16.动机技术 17.抗拖延技术 第三部分 暴露模式 18.经典暴露技术:撷取《西藏度亡经》一页 19.认知暴露技术:你思想中的恶魔 20.人际暴露技术:人类的恐惧 第四部分 情绪隐藏模式 21.情绪隐藏技术:从垫子底下清扫出你的问题 第五部分 选择适合你的技术 22.康复循环圈:尽可能快地尝试失败 23.综合应用:鼻子上有疤的女子 24.心情好VS康复:复发预防训练 参考文献 附录:你的抗焦虑工具箱 …… 序言徐维东拿着这本书要找我翻译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 因为我的理智告诉我,这是一本普及性书籍,而我只会对专业书籍感兴趣的。 因为我的直觉告诉我,负责这本书策划的徐维东同志想要做的事情太多,结果必然是没有一件事情做得好,包括这本书的出版。 结果是我很高兴地发现,这次本人理智和直觉统统出了差错。 首先,我发现这本书吸引了所有人。不仅仅是我,我推荐过这本书给无数来访者、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看过,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这本书非常好。 其次,徐维东同志居然能够从她日理万机的日程中抽身而出,完成此书的翻译和校对,也算是对我的预测的一次愉快的打击。 我想,这次我之所以出错的根源有一部分还在于中国知识分子界的“士大夫传统”和心理治疗的“匠人传统”的冲突。 中国的学界一直有很强的“士大夫传统”,具体表现在,写文章一般是知识分子们专业素养的体现,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无论是医生、大学老师还是心理咨询师都是这样。 这个传统大概和中国传统的文化体制有关系,从古代中国一直到几十年前,阶级流动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考试,然后一篇文章写好了金榜题名,一个农村的孩子就会受到全村人的敬仰和崇拜,因为他要远离这片穷山恶土,从此他远离了贫困和自卑,有了生活的希望和人际的面子,这个希望就是做官。 一直到如今解放几十年了,很多农民见到大学生、见到有文凭的人还是心存畏惧,回到家就开始打孩子,要他好好学习、努力学习,通过学习赚回他们整个家族被践踏的尊严。 所以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写作以及学习一般来说总是和一个具体的、功利的目标相联系的,比如说要晋升职称。 一个精神科医生、一个心理治疗师或者咨询师晋升的依据基本上和他治疗了多少来访者、治疗效果如何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和他写了几篇什么文章,发表在什么级别的杂志上有关;一个大学老师的晋升依据也是大同小异,对学生的教学质量不是太重要的,重要的是学术研究成果。 所以,在医院里或是在大学里,埋头做临床工作大概是最“愚蠢”的一批人,做多错多,做事的不如看事的,看事的不如闹事的。稍微有些头脑的,都会知道最重要的是赶快在国际重要期刊发表几篇文章,把职称搞定,然后做官。 在这种士大夫传统和官场文化的熏陶下,基本上人们也是以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或者写了几本书来衡量心理治疗师的水平。我有个朋友,是在美国工作的心理医生,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回来准备传道、授业、解惑,结果发现广阔的中华大地上真正愿意沉浸在临床案例的人实在是屈指可数,大为失望之下,在一次讲座交流中昂首问天:如果你的外科医生告诉你,他已经十年没做阑尾炎手术了,但是他发表了很多阑尾炎手术的研究文章,你放心让他给你做手术吗?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匠人传统”的视角,在这种“做事者”(doer)目光的审视中,心理治疗是一门技艺,就如花匠种花、木匠打家具一样,它需要的是不断地练习和实践,需要的是对这门手艺的热爱、投入和浸泡,它和上课读书、背课文写论文这种传统不一样。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上百篇论文论述景泰蓝烧制过程各种化学原理的教授,可能一个景泰蓝的瓷器也烧不出来。但是研究景泰蓝的教授和烧制景泰蓝的师傅在这种文化下的地位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前者是“士大夫”,是形而上谓之道;后者是“匠人”,是形而下谓之器。 中国的心理治疗几次起落犹如坎坷人生,最近几年这波“牛市”要想持续下去,必然需要一批投入的、植根于每天与来访者交流的心理“匠人”的出现。但是从历史规律来看,这批“匠人”只要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要去做“士大夫”,因为“匠人”总是被人看不起的,总是受苦的,总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而且还受不到同事的尊重——“何以如此愚蠢”,所以在一线工作几年后大部分的人就要去做官的。 这一波心理治疗的浪潮也正涌现出这样的特征,当年那些心理治疗的急先锋们是否革命的热情已经开始减退?不过这一次有所不同的是,以往“匠人”们只有做“士大夫”一条路可以提升社会地位,现在还有另外一条路乌鸡变凤凰——讲课赚钱变老师。 对心理治疗界来说,其实最根本的是“匠人”的身份和地位能够得到环境和“匠人们”自身的尊重和承认。 临床话语和大学话语的二元对立在伯恩斯那里解决得比较好。此人在美国就是以专门写科普书籍闻名于世的,同时他也是大学教授。他的书《好心情》和《好心情手册》是现在运用最广泛的心理自助书籍,而且,有不少随机对照研究证明他的书对抑郁障碍治疗的作用可以和面对面治疗媲美。他的书也是我在临床上最常推荐给来访者看的。不过以前只有针对抑郁障碍的,这下终于有了一本针对焦虑障碍的。 这本书不用看完你就会真正知道什么叫做“匠人精神”,一个人只有常年地浸泡在心理治疗一线,才会把一个技术的原理、运用钻研得如此细致,才会在会谈的过程中如此游刃有余。 人们提起认知疗法和技术的运用总是会有一个刻板印象,以为这个治疗师必然就是冷酷无情的,把来访者当作一块肉,自己挥舞起技术的大刀砍过去。伯恩斯的案例提供了很好的说明,让各位读者也开开眼,见识一下什么叫做“人技合一”,其实心理治疗技术的运用既可以在一个理解温暖的关系下发生,也可以在友好幽默的氛围中进行,后一种氛围尤其在男性治疗师的治疗中容易见到。 本书由李迎潮、徐维东完成全书初稿的翻译,我负责二稿校对。在此过程中,林紫心理咨询中心实习咨询师闻锦玉,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的研究生赵维嘉、武婷对本书的翻译与编辑校对亦有贡献,特此鸣谢。 感谢作者写了这么一本好书。 我们所有译者都要特别感谢我们的家人对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做翻译这种出力不赚钱的事情的理解。 最后要感谢这本书的读者和所有心理咨询的来访者,祝你们远离焦虑,身心愉悦。 李孟潮 林紫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专家, 精神科主治医师,复旦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临床督导。 原中德心理医院门诊部主任。 文摘很多时候,不良情绪不会一个个分别来到。事实上,焦虑和抑郁通常会一同出现。然而这两种情绪彼此完全不同。焦虑来源于对危险的感受。除非你心里在想:某件可怕的事情要发生了,否则的话,你是不会感到焦虑的。比如说,如果你恐高,而你又行走于山路间的陡坡上,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被一种惊恐感所支配,因为你会想:说不定什么时候自己会滑倒。 与这种感觉完全不同的是,当你抑郁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某种不幸已经发生了。这就好像你已经落下悬崖,躺在谷底,四肢摔断,无法医治。你感到忧郁、沮丧,情绪也随之跌人低谷。你心里在想:你一无是处、总是失败,或者会想你总是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这样你就会丧失对生活以及对他人的兴趣。你曾经喜爱的活动似乎也会变得毫无意义。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你再兴奋起来。你会觉得自己被压抑和郁闷的心理所笼罩。生活似乎也只是一段丧失了意义的漫长道路。最糟糕的是你会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你感到事情毫无转机,并相信自己会永远这样痛苦下去。 如果你感到抑郁,你几乎也总是会感到焦虑的。而如果你挣扎于焦虑的痛苦中,你同样会感到抑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科学家们也没有完全弄清楚为什么抑郁和焦虑总是结伴而至。但是,有四种存在争议的理论。根据第一种理论,大多数人是不能够区分不同种类的情绪的。一旦问题出现,他们所知道的只是心烦。我们做一个类比:生活在沙漠的人只会用“雪”这个字来描述雪,这是因为他们几乎没有见过雪。而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于描述雪的字眼却有很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