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蕉园村
释义

基本信息

蕉园村分别位于广东省开平市大沙镇和肇庆市鼎湖区坑口街道,相同的名字有着相同的姓氏,也许是历史的渊源,也许是祖辈的愿望。

开平市大沙镇蕉园村

位于大沙墟东北3公里处,是龙门里、上宁里、兴仁里的总称,谓之蕉园三村,属蕉园乡,因龙门里原址是蕉果园,所以得名为“蕉园村”。据史料记载,1610年,梁月昌自开平县长沙冲澄迁此。该村位处大沙河与沙白河汇合之三角地带,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经济发达。现有村民2095人,耕地1689亩。蕉园村历来重视培养人才。明清两代,邑庠生至翰林有57名,国学生42名,官居八品修职至翰林院编修者20名;建国后至1985年,共有大专以上毕业生28名,自费留美留日学生3名,中专毕业生21名,称为“文化之乡”。 全村均为梁姓!

“松山梁公祠”的传说

位于下间村的松山私塾。这里虽然是遍地杂草、破旧败落,但还能完整地保存着一座古香古色的祠堂,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渗透着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打开禁闭的大门,我们看到墙角上四处都有模糊的浮雕、壁画。据了解,这些浮雕、壁画原本是好的,但文革时期被红卫兵抹涂毁坏了。从馆里面往外看,顺着门可以看到远处有一座大山,这座山的顶部有两个小山峰,名字就叫“笔架峰”。说起这座峰,村民饶有兴趣地向我们介绍:“我们的这座‘松山梁公祠’建在这里很合适,这里是块宝地,风水好,能够培养出举人和秀才来,门口正对着山,远远看过去山顶上的两个小山峰就好像毛笔的架子一样横放着。”村民说,自从祠堂建成后,那笔架峰才出现的,随着笔架峰的出现,这里的文人越来越多了,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了。

梁氏家族的两大举人

参观完松山梁公祠往下走,不到2分钟,就到了梁氏家族的两大书室:(左)芹芳书室和(右)乐天书室。两大书室出了两大举人,左手边的是武举人梁诚波,据村民说,武举人在跑马射箭的时候不是直接射靶的红心点,而是通过射地上的石头反射到靶的红心点上,次次都射中红心点,射术相当了得,深受村民的折服与爱戴。右手边的是文举人梁诚翰,据村民说,文举人自幼就很喜欢文辞诗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无一不晓。参加科举考试进而成为举人,既为自己正身,又为家乡父老乡亲赢得荣誉。

保留尊师重教的传统

在蕉园村,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孩子读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都是普普通通的,一旦到了中学,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一下子就“爬头”了。蕉园村与其它附近的各个村落在学习风气上有所不同,在蕉园村,历来都比较重视教育,尊重老师。蕉园村在文化教育方面位列大沙镇首位,据开平市大沙镇图书馆的梁馆长介绍,作为这一时代的人,他用自己亲身的经历证明当时蕉园村良好的尊师重教的传统。据了解,1969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在蕉园小学教书,当时学校规定老师平时不准回家,星期天还要被学生看管住。下间村有一位叫梁灿长的家长,有一天中午,他看到儿子梁国光一吃完饭就匆匆往外跑,于是喊住孩子,问出去干啥,孩子答:看牛去!“去哪里看?”父亲接着问,孩子答:去学校!学校怎么会有牛看呢?孩子回答说:有!梁炳坤!梁灿长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常常把老师看作牛鬼蛇神,儿子才有这么一说。梁灿长狠狠地打了儿子一记耳光,并认真教导儿子,以后都不能这样称呼老师,老师就是老师,不应该把老师叫“牛”,应该尊重老师。

梁泽普的“读书者来”

梁泽普,小字恩照,号益民,大沙镇下间村人。父亲梁秀常是清末秀才。梁泽普喜爱文辞诗赋,书画琴棋。在蕉园村松山私塾就读时,被塾师誉作“过目不忘”才童。1927年,刚满20岁的他就离乡背井,涉洋出国闯荡。于1942年春辗转回到家乡,从事抗日救国活动。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鹤洲乡人民聚集鹤洲墟庆祝抗战胜利,梁泽普以切身的体会,即席泼墨挥毫,为大会撰写了一副对联,联曰:“鹤唳风声,鸡飞狗走,行得镰钩老鼠成桥,洲环五国,首列四强,唤醒同胞共守国难。”1946年,梁泽普被推选为本乡存善学校校长。他把分家所得的80箩地租卖掉,将部分资金投入办学,改善了办学条件。他还出资雇请散工,在鹤洲墟郊的荒滩荒丘开垦出10多亩耕地作为学校产业,租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以弥补学校经费。为振兴家乡教育,他在学校外墙书写“读书者来”四个有一人高的大字,表达他的教育思想。如今,这四个大字已经被风雨冲刷得不见踪影,但学校依旧在,离村民家就几步之遥。作为物质实体的存在,学校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里面只能堆放些许杂草;但作为精神的延续,学校依旧能激发一代代学子发奋学习。

抗日勇士梁茂林

梁茂林,又名修竹,开平第一区鹤洲乡(今大沙镇)蕉园村人,出身于富有之家。青年时期,梁茂林在省立法商学院行政专修班学习时,受到进步思想影响,走上抗日救国道路,转战五邑,战绩显著,名扬侨乡。

现在蕉园管区主要有:大秧坎(蕉园村)、下间村(新、旧村)、虎山村(上、下虎山村)、长江里、上间村(新、旧村)、龙田村。

开平有很多古色古香的知名古村落,这些古村落因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被世人铭记。在这些古村落中,尤以蕉园村最看重教育,历史上培育的人才之多,是其他村难以企及的,蕉园村也由此被誉为开平的“文化之乡”。 近年连续被评为开平市文明村称号。

肇庆市鼎湖区坑口街道

蕉园村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坑口街道,人称下蕉园,也叫大蕉园,建村已有600多年历史。全村占地12.6万平方米,传统建筑2200平方米。由于芭蕉的种植面积很大,故名大蕉园。村内梁姓祖先南宋时来肇庆,其后代为避匪祸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迁至鼎湖山下,后迁至此。村内主要有山主故居、苏真人祠以及其他民居、小祠堂和书院等古建筑。

梁氏宗祠

始建于明代成化六年(1470)的梁氏宗祠,也是鼎湖山山主梁少川的故居。整座宗祠,青砖绿瓦,四环回合,飞檐立柱,主体建筑以白石墩大圆木支撑,耸立在天井中朝廷赐建的“绩著通州”石牌坊,彰显的是梁埠为官之政声。屋檐技精工细的壁画和灰雕,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蕉园村还有8座建于明清两代的古屋和商铺,6座巷道古牌楼,若干条河卵石砌成的古巷道。它们和梁氏宗祠,遍布村中的古树,以及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不竭泉”龙井,无不让人感受到蕉园村古风悠长。

苏真人祠

苏真人祠在村西边古树林下,始建于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文革”中被毁,1985年依原貌重建。苏真人原名苏华林,蕉园村人,自幼聪敏,博学多才,相传曾上武当山学法学医,学成返乡后为村民送医送药,设坛祈雨,排忧解难,对百姓有求必应。苏真人去世后,百姓感其恩德,自发募捐修建苏真人祠,立像供奉。每年农历4月20日(苏真人诞辰日),村民纷纷前往拜祭,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平时遇事,也前往求之,这种习俗延续至今,成为村中盛事。苏真人亲手种植的一棵五月茶已度过了550多个春秋,与梁氏宗祠东侧的巳有620多岁高龄的大榕树东西呼应,恍如龙头凤尾,向世人宣示蕉园村的悠久历史和古村落之气韵神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