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降落哈德逊河
释义

降落的原因

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1月15日,美国合众国航空公司一架A320飞机执行AWEl549号航班任务,于下午15时26分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前往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机上载有155人,包括正副驾驶和3名乘务人员。不料刚起飞就遭遇密集鸟群,来不及回避,两台发动机因吸入飞鸟而损失动力,飞机似乎已无力爬升,客舱内满是焦糊味道,而附近是大片居民区……悲剧拉开了沉重的序幕。

本次航班的机长是切斯利·萨伦伯格,57岁,19663个飞行小时,副驾驶是杰夫·斯基尔斯,49岁,15643个飞行小时。飞机起飞30秒时,负责操作的副驾驶斯基尔斯看见前方有鸟群出现,机长萨伦伯格随即朝外看,前方全是黑褐色的大鸟,飞机产生强烈撞击感,瞬间的巨响过后,驾驶舱充满鸟儿烧焦的味道,两台发动机先后失去推力。

哈德逊河上的奇迹

然而在大约十分钟之后,美航A-320客机奇迹般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河面,155多名乘客、机组人员无一遇难,堪称奇迹。这种奇迹,并不是在偶然中创造的。

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凭着过硬的驾驶技术和心理素质,硬是把刚起飞3分钟的宽体客机平稳迫降在狭窄水面上,创造了迫降的“奇迹”。他更是凭着高尚的职业素质和责任心,在受伤之际,仍从容地两次巡视机舱,最后一个撤退。

由于飞行机组冷静应对,机上旅客的默契配合,附近船舶、民众和纽约相关部门的及时救援,飞机追降在哈德逊河中后仅12分钟,机上乘客及机组人员全部获救,包括一名婴儿,注定的悲情之旅演绎为一个幸运的结局,被全球舆论广泛传颂。

飞机紧急迫降,损伤难免,在水中漂浮难以持久,时间就是生命。飞机的平衡人命关天,机舱内任何异动都可能导致飞机倾覆、沉没。因此,机上乘客的秩序与纪律则成为了创造“奇迹”的重要因素。飞机迫降,惊魂未定,四周河水一片汪洋,脚下飞机随时沉没,在此情形下,趋利避害,畏死求生,是人之本能。然而,秩序与纪律的国民素质,使原本素不相识的乘客,却能服从机组引导,先妇孺、后男子,有序撤离。恰正是这种不争不抢的从容,为创造“全体生还”提供了“素质”保障。

在“哈德逊河上的奇迹”中,我们读到了飞行员的个人素质,也读到了航班机组及全体乘客的集体素质。熟能生巧,“哈德逊河上的奇迹”,之所以能在“意外”中创造,应归功于美国长效化、制度化、经常化的防灾训练和演习。

行为形成一种习惯,习惯造就一种性格,性格注定一种人生。因此说,“哈德逊河上的奇迹”不是偶然创造的。在美国,倡导忠于职守、乐于公益、妇孺先行的理念,不论媒体还是娱乐大片、肥皂剧,都不敢有丝毫的含糊。恰是如此坚定不移的潜移默化,才让我们看到了“哈德逊河上的奇迹”。

感动全美

纽约州州长帕特森称这起事件为“哈得孙河上的奇迹”。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格称赞飞行员萨伦伯格三世表现出色。“全体人员获救后,他(萨伦伯格三世)在机舱内来回走了两遍,确认没有落下一个人,”布隆伯格说,“他最后一个离开机舱。”

技术人员说,操纵客机在河面降落绝非易事,角度稍有偏差便会令机翼折断、机身扎入河底。萨伦伯格三世的出色驾驶不但保住了大家的生命,而且为后续调查保留了证据。这架客机现正“拴”在纽约曼哈顿的巴特里·帕克城码头。

萨伦伯格三世当年57岁,住在加利福尼亚州丹维尔。他上世纪70年代服役于美国空军,驾驶过F—4战斗机,1980年成为全美航空公司飞行员,多次以调查员身份参与空难调查。他还开办了一家名为“安全可靠性方法”的安全咨询企业。

加州伯克利灾难风险管理中心创立者之一罗伯特·贝亚说,萨伦伯格三世学习过如何维持机组有效运行、应对危机等心理学课程,懂得如何在压力下应变。 萨伦伯格三世迅速成为美国民众心目中的大英雄。他的企业邮箱15日塞满人们寄来的邮件。“脸谱”社交网站上出现“萨伦伯格三世迷”网页。

“我最怕坐飞机,但我非常乐意搭乘你所驾驶的客机!”一名网民留言道,“你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你是个真正的英雄!”

在灾难、事故频仍的我国,通过比较视野去解读“哈德逊河上的奇迹”,显得具有重要性、紧迫性、现实性的意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