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蒋周泰 |
释义 | 蒋周泰是蒋中正(蒋介石)的族谱上所记载的名字。 蒋中正简介 蒋中正,字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近代中国军事家及政治家,浙江奉化溪口人,祖籍江苏宜兴(先蒋中正总统曾于20世纪30年代到宜兴县城和宜兴和桥镇认祖归宗),中华民国前总统。宋美龄之夫。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他承继了孙的中国国民党领导人地位。他挥军北伐,对抗当时占据北方的军阀并获得胜利;1928年统一全中国,成为中华民国全国领导人。领导中国抗日期间,蒋中正在国内的声望达到最高峰,其国际间的声望也显着地提升,成为同盟国领袖四巨头之一。蒋氏试图剿灭中国共产党,但最终失败;在国共内战节节败退,迫使国民政府撤退至台湾。国府迁台后,他一直担任中华民国总统至其逝世。 目录 1 早年生活 2 崛起掌权 3 训政中国 4 领导抗日 5 国共再战 6 台湾时期 7 身后评价 8 名字 9 和蒋介石相关的传记资料与学术研究 10 参照 11 外部连结 早年生活 蒋中正出生于宁波府奉化县溪口镇(宁波西南方约33公里)一小康盐商之家。父蒋肇聪,母王采玉。经媒妁之言,他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为妻。蒋与毛生有一子经国,一女建华。 蒋中正长大的年代,中国遭列强屡挫,负债累累,动汤不安。蒋中正立志救国,加入军队。1906年他进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接受军事教育。1907年赴日就读振武军校,并于1909年至1911年服役于日本帝国军。在日本,他受到同伴影响,支持推翻满清、建立共和中国。1908年,蒋中正加入同盟会。 崛起掌权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蒋介石回国加入革命斗争。他于上海的革命军服役,隶属其良师益友陈奇美麾下。革命成功后蒋成为国民党创党党员之一。 袁世凯执掌共和政府后,蒋中正跟随孙中山,穿梭日本和上海的租界。在上海,蒋与地下犯罪组织,恶名昭彰的青帮修好,随后在广东军阀陈烱明的军队中担任军官。1923年,孙中山将大本营迁往广州,并在共产国际的协助之下,改革国民党,建立革命政府。同年,孙派蒋赴俄罗斯学习苏维埃体制的政治及军事系统。1924年蒋回到广州,建立黄埔军校。黄埔建军初期,蒋培养出一批对其忠心耿耿的年轻军官;在1925年前,这批蒋军在对抗广东省当地敌人时已获得胜利。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群龙无首。虽然一般认为蒋作为孙的继承人方面排名相对较低,但他透过机智的政治操作反而成功地崭露头角。蒋介石在1925年成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在1926年7月发动北伐,这次军事行动成功地击败了当时控制中国北方的军阀,率领国民党统一全国。 1927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及苏联顾问鲍罗廷(Michael Borodin)的支持下,国民党左派人士将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往华中的武汉,汪精卫出任国民政府主席。3月蒋取得上海及南京的控制权,与国民党左派人士决裂,发动清党、分共。4月12日,他清剿党内以个人名义加入之共产党员,许多人惨遭杀害,包括向警予、方志敏等,此事件又称“四一二事变”。随后,蒋在保守派拥护者支持下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史称宁汉分裂。共产党员及其他左派人士被清出国民党,苏联顾问被驱逐。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从军阀手中取得北京的控制权。 1927年12月1日,蒋与宋美龄于上海结婚。宋美龄是孙中山遗孀宋庆龄之妹。为取悦宋家双亲,蒋与原配及陪房(妾)离婚,并承诺改信基督教。1929年蒋中正受洗礼。 训政中国 蒋介石名义上掌控全中国,但国民党却处于「弱致未能领其国之政;壮而无可复其党之人」的尴尬状态。1928年,蒋介石恢复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一职,并出任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他保有该头衔至1932年及稍后1943年至1948年间。 1927年到1937年的十年被称为「黄金十年」,是国民政府的巩固时期,蒋在此一时期获得一些成就。中国政府借外交手段处理了一些割让租界的问题,并收回部分外国在华享有的特权。政府积极进行了法律及刑罚系统的现代化、稳定物价、偿还国债、改革金融及货币系统、铺设铁路及建设公路、改善公共卫生设施、立法对抗毒品交易,以及提高工业及农业生产。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也有长足进步。为建立更融和的中国社会,蒋氏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儒家道德价值,并且推行国语作为标准语言。广泛的建设通讯设施进一步激励人民的统一感及骄傲感。然而这些成功所遭遇到的是接连不断、需要进一步政治上及军事上巩固的政治骚乱。蒋介石与其多数掌有军权的盟友进行争斗,1930年的中原大战几乎使国民政府破产,并造成近二十五万人员的伤亡,而1931年与胡汉民的决裂也使得国民政府摇摇欲坠。而农业改革的失利,更是直接导致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壮大以及工农割据的形成。 全面勦灭中国共产党这件事难倒了蒋。共产党人在江西再次集结,并且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蒋氏的反共立场为他吸引到纳粹德国军事顾问的协助。1934年,在第五次勦共行动中,蒋在占尽优势的条件下,虽然极大地打击了共产党的军事力量,最终却让共产党成功逃脱,而共产党,也开始了如同史诗一般的长征(最後到达延安)。 蒋委员长与蒋宋美龄 与史迪威将军在缅甸(1942年)[编辑]领导抗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入侵满洲(按:也称之为九一八事变),蒋氏提出宣传标语「先安内,后攘外」,意指政府应先击败内乱的共产党,而非直接迎击外来的日本。蒋介石没有积极采取措施抵抗日本的进攻,反而调动军队去攻击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此一决定并未受到欢迎。1936年,出身东北军阀、蒋重要盟友张学良,以及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蒋氏被劫持,被迫同意和共产党一致抗日。然而蒋后来却拒绝承认曾达成任何协议,并且在战争期间继续打击共产党人。 1937年,他在芦沟桥事变后对日本宣战,对日抗战全面爆发。同年8月,蒋中正派遣五十万名配有最佳装备的精锐部队赴上海防守。随着其中二十五万名的官兵阵亡,蒋介石失去他所拥有的黄埔军校受训军官的政治基础。随后他把政府迁往内陆的重庆。缺乏经济及工业的资源,蒋介石无力阻止日军深入,更遑论反击敌人。 1943年,蒋中正、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及温斯顿·丘吉尔进行的开罗会议。随着日军攻击珍珠港及太平洋战争的开始,中国成为同盟国成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之后,蒋中正与其受美式教育的妻子宋美龄(通常被称为蒋夫人),以见到他们身为基督徒及民主中国的期望在美国进行游说,以换取坚定不移的支持。蒋中正的政策其实与基督徒或民主相距甚远,然而由于中国以国家之力强加审查,及美国战争及随后数年间的自我审查,美国大众对于蒋氏夫妻宣传与实际层面的落差并无所悉。 蒋中正战时的军事策略与毛泽东及美国的策略正好相反。美国认为蒋中正是一个重要的盟邦,可以借由牵制侵华的日军方式有效缩短战争。相反地,蒋运用有力地组织,例如在香港的孔祥熙,建立中华民国军队用以战后与共产党军交锋。美国政府并未认清事实。美国的联络官,约瑟夫·史迪威将军正确地理解到蒋的策略在于积攒军火物资,用于将来的内战而非用以抗日,然而史迪威无法说服罗斯福总统,亦无法阻止美国将军备力量持续以对友邦供应物资食粮租借法案的方式,发配给国民党。蒋氏与罗斯福、邱吉尔和史达林被认为是同盟国领导人四巨头,并在1943年11月前往参与开罗会议。他的妻子在该会议中作为他的贴身翻译暨谘询顾问。1945年8月,日本被美国原子弹轰炸,随后无条件投降。有人认为,中国在蒋介石领导下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也有人认为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并未对抗日作出很大贡献;但即使是中共官方资料也承认,国民党是抗日前期的主要战斗力。 国共再战 参阅:国共内战 抗战结束後,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和共产党再次爆发内战。美国继续支持蒋介石对付毛泽东所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尽管蒋中正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他所领导的国民政府却深受贪污及通货膨胀问题困扰。抗日战争严重削弱国民党的力量,在此同时,共产党却借着在农村地区进行的游击战,充实物资,取得民心,正规军由抗战初期的5万馀人发展到抗战结束时的127万馀人(大约是国民党军队的1/4),民兵达268万馀人,与国民党形成了此消彼长的局面。 1947年,蒋中正用军队镇压了台湾的二二八事件。同年,中华民国宪法制宪完成,他被国民大会选为总统。由于经济、政治及军事各方面不得人心,国民党始终不能在内战中占优,反而节节败退,伤亡惨重。白崇禧要求蒋中正下台,蒋于1949年1月21日辞去总统职务,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理总统,与共产党进行和谈。和谈破裂,1949年12月10日一早,人民解放军包围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最后控有的城市-成都,当时蒋介石与其子蒋经国坐镇成都中央军校指挥防御,同日父子二人搭乘美龄号军机撤往台湾,之后未再踏足中国大陆的土地。 [编辑]台湾时期 政府迁往台湾台北后,蒋中正于1950年(民国39年)3月1日复行中华民国总统职权。1954年5月20日再度当选中华民国总统,随后1960年、1966年、1972年继续连任。此时,蒋中正仍宣称对中国全部领土拥有主权。当时正值冷战时期,大部分西方国家均承认国民政府的合法性与正当性,由中华民国代表联合国及其他组织内的中国席次。 虽然中华民国宪法是民主宪法,蒋中正政府却以「动员戡乱时期」为由,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冻结中华民国宪法大部分的条文。该临时条款大幅提高总统的权力,并以反攻大陆为由允许国民党一党专政,实施党禁、报禁和戒严令。 被共产党击退后,一些在1949年政府迁台前位居要职但被控贪污的党员(如孔祥熙、宋子文等)遭查办,随后离台赴美。大量的美援、日治时期所完善的基础建设、来自大陆的众多学者和专业人才以及被卷带到台湾的当时大陆银行几乎所有黄金外汇储备是其后台湾经济长足发展的基石。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内代表中国席次此一议题获得多数国家的支持,蒋中正被迫接受美国的「两个中国」安排,然而中共坚持「台北不出,北京不入」,最后蒋在对内声称「汉贼不两立」下,于联合国通过第2758号决议前夕,宣布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 蒋在1975年于台北逝世,享年88岁。遗体置铜棺中暂厝桃园县慈湖。儿子蒋经国的遗体则暂厝大溪陵寝。此安排乃期望大陆光复后,两者均能回奉化老家安葬。1997年,蒋宋美龄与蒋经国遗孀蒋方良以遗族身分,同意中华民国已故元首得先葬于台湾,但于两岸统一之后仍应返回中国大陆安葬。2004年,蒋方良正式出面要求将父子二人葬于台北县汐止的五指山军人公墓。原预计于2005年春举行的国葬典礼,因墓地整建工程流标可能延后举行。 位于台北的蒋中正纪念堂[编辑]身后评价 蒋中正的总统职位由严家淦接任。然而,真正的权力则是由其子蒋经国接掌,蒋经国时任行政院院长,并在严结束所余三年任期后成为总统。 蒋中正虽然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他却未能如孙中山受到中国人民的爱戴和推崇。蒋介石处处针对共产党,很自然在中国大陆他的政策常被批评忽略抗日、妄顾民族利益。台湾方面,蒋中正的极权统治也使他成为不受欢迎人物。1990年代台湾民主化后,蒋的图像逐渐从公共建筑、硬币及纸钞上消失。台湾的政党,包括国民党亦然,鲜有利用对蒋中正的记忆作号召;他受爱戴的程度远不及孙中山或其子蒋经国。尽管如此,他对抗军阀统一中国、领导中国战胜日本的功劳普遍受到肯定。 名字 一如其他的中国历史人物,蒋中正一生中有多个名字。他的家族亲戚在正式场合(如婚礼时)会用他的族谱名蒋周泰,然而此一名称较少为大陆或台湾民众所知(不过毛泽东的名字就是族谱名)。他的乳名是蒋瑞元,此名更少为人所知,仅其双亲如此称呼。1903年,16岁的蒋到宁波上学,起了志清作为其学名,随后孙中山在1910年间都以这个名字称呼他。 1912年,留日时,蒋中正在他创办的中文杂志《军声》中使用笔名蒋介石,随后「介石」成为他的字。关于「介石」二字有不少解释,有人认为是取自易经,也有人认为他是跟随同辈兄长,因为他们都以「介」做字的首字;「石」字则认为是与他的族谱名「泰」(泰山)有关。因为当时国民政府的根据地在广州,他的英文名字Chiang Kai-shek译自「蒋介石」三字的广东话发音。中国大陆最常用「蒋介石」此名(汉语拼音:Jiang Jieshi)。 1917至1918年间,蒋在国民政府中冒起,与孙中山过从甚密。此时他把名字改为蒋中正。这是精明的决定。新名字与孙中山的名字很接近,让人觉得他俩关系密切。「正」字有正直、公正、正统的意思,给人印象似乎他就是孙中山先生的继承人。中国共产党向来不用此名,所以中国大陆绝少用它来称呼蒋。国民党员则普遍接受此名;他在台湾的正式名称仍是「蒋中正」,或简称「中正」(威妥玛拼音:Chung-cheng),如台湾北部的国际机场名为中正国际机场(C.K.S. International Airport)、台北市区的蒋介石纪念馆名为中正纪念堂等。 在台湾,还有一种使用「挪抬」的尊敬写法:「先总统 蒋公」。但在1990年代台湾民主化后,这种写法已逐渐减少。 说英语的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有时暱称蒋为Gimo,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蒋担任委员长(Generalissimo)的英语简写。 和蒋介石相关的传记资料与学术研究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Ch'En, Chieh-ju. 1994. Chiang Kai-Shek's Secret Past : The Memoir of His Second Wife, Ch'En Chieh-Ju. New York: HarperCollins. 董显光,1980,蒋总统传。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Furuya, Keiji. 1981. Chiang Kai-shek: His Life and Times. New York: St. John's University Press. 马之骕,1993,雷震与蒋介石。台北:自立晚报。 Seagrave, Sterling,1994,宋家王朝<全译本>。澳门:星光书店。 翁元,1994,我在蒋介石父子身边的日子。台北:书华出版公司。 杨逸舟,1991,二二八民变与蒋介石。台北:前卫。 李敖 、汪荣祖,蒋介石评传。台北:商周文化。 《蒋介石大传》(上中下) ,刘红着,团结出版社,2001。 [编辑]参照 中华民国历史 外部连结 中华民国总统介绍 前任: 宋子文 (行政院代院长) 中华民国行政院长(一次) 1930─1931 继任: 陈铭枢 (行政院代院长) 孔祥熙 (行政院代院长) 中华民国行政院长(二次) 1935─1938 孔祥熙 (行政院代院长) 孔祥熙 (行政院院长) 中华民国行政院长(三次) 1939─1945 1943年起兼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 孔祥熙 (行政院代院长) 宋子文 (行政院长) 中华民国行政院代院长 1947年3月─4月 同时身兼南京国民政府主席 张群 (行政院长) 前任: 谭延闿 (国民政府主席 委员会召集人)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一次) 1928年─1931年 继任: 林森 林森 (国民政府主席)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二次) 1943─1948 中华民国总统(一次) 1948-1949 李宗仁 (代总统) 李宗仁 (代总统) 中华民国总统(二次) 1950年─1975年 严家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