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蒋一苇 |
释义 | 百科名片蒋一苇,原名蒋炜,福建省福州市人, 1920年2月14日出生于武汉市。父亲是一个小职员,薪金微薄,而且经常失业,家中生活常靠亲友接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正在上小学的少年蒋一苇就与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演讲。出黑板报,宣传抗日。读初中时,学校有些教师经常向学生们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向他们介绍进步书籍,蒋一苇深受影响。特别是邹韬奋办的《生活周刊》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蒋一苇从小热爱科学,曾梦想成为一个像爱迪生那样的发明家。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就是因为太贫穷落后,只有振兴科学,才能救中国。1937年4月,蒋一苇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困难,他抱着“科学救国”和“航空救国”的思想,考人公费的航空机械学校。不久,抗日战争爆发,蒋一苇在航校与同学们一起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 个人履历1938年4月,蒋一苇从航空机械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国民党空军当机械士,1941年他冒着被通缉的危险毅然脱离了国民党空军,化名考入广西大学数理系,1944年底,蒋一苇到重庆后,满腔热情地参加了中共南方局领导的民主青年活动。 1949年3月,蒋一苇奉命调到北京主编《科学技术通讯》杂志。这个杂志是新中国成立后办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刊物。 1959年3月,蒋一苇被错划为“漏网右派”,受到“开除党籍,降职降级降薪”的处分,并下放到郑州第二砂轮厂工作。 1964年,蒋一苇调到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的石家庄电机制造学校任财会专业主任。 1978年9月,蒋一苇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先后任副所长、所长、并兼任经济管理出版社社长、《中国经济年鉴》总编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工业经济协会副会长、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管理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经济管理刊授联合大学副校长。他还担任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财经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兼职教授。 1979年,提出了“企业本位论”的观点,闻名国内外。 1985年,任重庆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改革》杂志主编、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工业经济管理研修中心基金会会长兼研修中心管委会主任、深圳无线电工贸公司企业委员会主任。 1988年,被选为全国七届人大代表、七届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 1993年,因癌症去世。 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 主要成就蒋一苇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从事企业管理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一直活跃于经济改革的理论探索和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为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日以继夜、孜孜不倦、不遗余力地进行工作。他的一系列论著和观点,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蒋一苇的经济学思想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始终坚持改革的方向;二是具有创见性,不人云亦云,不恪守教条,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三是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把经济理论研究的认识世界、揭示规律的功能,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功能结合起来。因此,蒋一苇同志的许多论著和观点,不仅在经济理论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实际经济部门和企业界也产生了很大反响。 蒋一苇先生在概括自己的改革观时指出:“整个社会主义特色是民主经济或者说经济民主,因此我的观点总的是经济民主,其中的基础是企业本位论,而企业内部则是以职工为主体,这三者就构成了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观点。” 《企业本位论》是蒋一苇同志197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论文。这篇论文的基本论点是:(1)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扩大企业自主权是必要的,但是还没有解决问题的本质。经济改革的理论前提必须明确企业的性质和地位。(2)企业应当具有独立的经济权益,企业保持独立性,并不违反社会主义原则。(3)企业必须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而不是一块块缺乏能动性的砖头。国民经济力量的强弱不仅取决于它所拥有的企业数量,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每个企业的活力。(4)经济改革必须要使企业成为具有独立物质利益、自主经营并对其经营效果负责的有机体。可以说,《企业本位论》是蒋一苇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石和核心。《企业本位论》的贡献在于,它为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经济学和企业经营管理学奠定了基础,它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地位和性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理解。《企业本位论》的实践意义,则在于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提供了更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思路,即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仅是政府的简政放权和让利,而应当把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蒋一苇同志不仅坚持和宣传企业本位论的主张,而且在实践中积极地推行和实施这一主张。例如,80年代初,在蒋一苇等同志的倡导和推动下,促成了首钢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现。80年代中期以来,蒋一苇等同志为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些努力,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受到了企业界的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 蒋一苇先生的《职工主体论》,分析了社会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区别,阐明了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历史任务。资本主义企业的主体是人格化了的资本——资本家,即资本家在企业中处于统治和主宰的地位,工人则是被雇佣的劳动者。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这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社会主义企业中,应当使职工真正拥有当家作主的权、责、利。 为了实现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蒋一苇提出,必须实行广义的企业民主管理,即:(1)劳动制度民主化,企业职工可分为正式工、合同工和临时工三种类型,通过“劳动公约”的形式,规定各类职工的权利和义务。(2)产权制度民主化,即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进行改革,实行全民、集体、合作三者混合的公有制形式。(3)经营制度民主化,即使职工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大问题拥有决策权。(4)分配制度民主化,即企业获得的消费基金,在企业内部进行再分配,其分配的形式应由企业及其劳动集体民主决定,国家不应作统一规定。(5)领导制度民主化,必须改革和完善产权组织形式、经营权的组织形式、民主管理体系以及集中指挥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企业人事、劳动和工资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怎样体现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怎样使职工更加关心企业的命运,积极参加企业的经营管理,在认识上和实际工作中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蒋一苇同志提出的职工主体论思想及其实现方式,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实行经济民主,是蒋一苇先生的一贯主张。发表在1989年《改革》杂志第一期上的《经济民主论》,是蒋一苇经济民主论思想的系统概括。经济民主论的基本内容是:(1)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义是以经济民主取代经济专制,以公平分配取代剥削。(2)在一定意义上说,经济改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经济管理从高度集中转向经济民主的过程。(3)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单位的主体必须是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联合体,这种联合体包括三种所有制形式,即全民所有、集体所有、企业职工所有。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不排斥私有经济的存在。(4)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身份参与市场交换和平等竞争。(5)企业的分配,实行“两级按劳分配”的办法,即企业新的价值在作了各种社会扣除之后,在企业内部按劳动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6)社会的经济民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业的经济民主,按自愿的原则组织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二是城市经济民主,指由当地的各类行业协会组成联合会,协调各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事务;三是全国经济民主,指由各地区的行业协会组成全国性的行业协会,为本行业的企业开展服务和咨询。(7)处理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的关系。首先是实现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国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间接调控;二是实行党政分开,企业的党组织主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和核心作用;三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工会可以作为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的日常工作机构。《经济民主论》比较系统地阐述和归纳了蒋一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企业改革的主张。他从企业制度的重新构造,到中观和宏观管理方式的转变,以及党组织、工会组织在企业中的作用和任务,都提出了具体设想,这些设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与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理论上有创新,在实践上可操作。 蒋一苇先生还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理论进行了探索性和开拓性的研究,提出了“两制四全”的企业管理理论。这一系统管理理论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学派。 “两制”的含义是:(1)建立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的企业领导体制,中心是实行厂长负责制,但企业重大决策要经过企业职工代表大会。(2)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企业生产经营责任制,以克服企业和职工“吃大锅饭”的弊端。 “四全”的含义是:(1)全面计划管理。(2)全面质量管理。(3)全面经济核算。(4)全面劳动人事管理。 “两制四全”理论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出了中国工业企业管理新的理论框架和体系,为工业企业管理的学科建设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基础性工作;二是促进了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和管理体系的完善或重新构造。“两制四全”论集中反映在由他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研究》一书中。 当有人怀疑8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怀疑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的时候,蒋一苇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的正确理论。他发表在1990年第1期《改革》杂志上的《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一文中指出:“商品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经济运行方式,它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那种认为凡是和资本主义沾边的东西,我们都不能要,这只能是一种‘恐资幼稚病’的表现。我们不能因患这种幼稚病而作茧自缚。”他还指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共性,“既然商品经济运行方式存在着共性,那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采取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某些运行方式和方法,就不奇怪,而且是不可避免的”。蒋一苇同志的这些论点,同凡事都要问姓“社”还是姓“资”的“左”的观念针锋相对,表现了一位献身于改革大业的经济学家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蒋一苇先生在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同时,还积极地参与改革的社会活动,他不愧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理论家,同时又是一个头脑冷静、富于创业精神的实践家。在80年代初,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创办了《经济管理》刊授联合大学,为地方和企业培养了近三万名管理干部。他还创办了《中国经济年鉴》,创办了经济管理出版社,后来又创办了《改革》杂志,创办了综合开发研究院等等,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对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对于企业管理学科、工业经济学科、国民经济管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企业管理有关法律的制定,一句话,对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他都做出了公认的积极的贡献。 蒋一苇先生在治学上非常勤奋,非常严谨,在承担一系列行政工作和组织社会活动的同时,对每一时期改革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都及时地关注和研究。他勤于学习,勤于思考,能及时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他在治学上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对一些重大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一直坚持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见解。当然,他也能够根据实践的检验,及时修正自己的观点,吸收他人的正确意见,使自己的观点不断地完善。 蒋一苇先生这种勤奋思考、勤奋治学、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科大的15年蒋一苇先生来科大(原石家庄电机制造学校)任教固然是先生个人的政治不幸遭遇,因为是顶着右派的帽子下放来的,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是科大之幸。现在科大的经济管理学院便是蒋一苇先生创办的! 1964年,蒋一苇调到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的石家庄电机制造学校任财会专业主任。当时这个专业招收的是高中毕业生,是一机部教育司试办大专班的试点专业。蒋一苇亲自担任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工作,积极组织编写教材,改革教学制度。他还对校办工厂的生产管理进行整顿,使校办工厂扭亏为盈,受到校领导和职工的赞扬。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蒋一苇作为“老右派,新黑帮”受到批判和迫害。国家大政治环境如此,虽然蒋一苇先生受到学校师生的尊敬,但得到批判也是必然的,这固然不是学校所能左右的。 1969年从“牛棚”中放出来后被安排在校办工厂劳动,他仍坚持刻苦钻研马列主义著作,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他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撰写了一部约20万字的《企业管理概论)书稿。 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提出加强企业管理的整顿任务。蒋一苇带领部分教师冲破重重阻力、克服种种困难,为石家庄市机械工业系统培训企业管理干部。他们先后培训企业干部20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石家庄市机械系统企业管理干部的业务素质。 粉碎“四人帮”后,蒋一苇被借调到一机部,与其他一些院校的教师一起到全国各地培训企业管理人才,为提高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做出了贡献。 回顾蒋一苇先生在科大的十几年,对科大经济管理学院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正是因为先生在学校教学期间的勤奋和个人影响,后来,国家经贸委、机械部和河北省经贸委才在我校举办厂长(经理)培训班,也才有朱鎔基、李必强、刘源张等国内最著名的专家教授来我校教学任课。 论文著作专著与文集 ★ 机械工人基本数学(第一分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54年8月 机械工人基本数学(第二分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54年12月 机械工业与国家工业化通俗读物出版社,1956年5月 生产作业计划讲话工人出版社,1958年 技术进步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出版社,1958年3月 为什么工农业要同时并举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年7月 企业全面整顿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6月 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论社会主义的企业模式经济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1998年9月被评选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并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再版 蒋一苇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从企业本位论到经济民主论北京周报出版社,1988年10月 我的经济改革观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6月 参与主编的论文 ★ 陈然烈士传略 重庆出版社,1983年6月 工业经济与企业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年6月 首都钢铁公司经营管理考察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6月 成都量具刃具厂经营管理考察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4月 工业企业管理学(《经济管理》刊授联合大学教材)经济管理出版社,1985年8月 中国式企业管理的探讨 经济管理出版社,1985年11月 工业组织体制改革 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 上海机床厂经营管理考察 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6月 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开拓 经济管理出版社,1986年11月 第二汽车制造厂经营管理考察 经济管理出版社,1987年9月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年5月 古代管理思想与中国式管理 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1月 企业集团概论 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3月 企业民主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3月 股份经济辞典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7月 大陆、台湾、香港学者研讨经济改革,经济发展,经济合作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6月三论文 科学建设需要和平,立即停止内战 《科学与生活》1946年创刊号 我们对政治的一种看法 《科学与生活》1946年第2期 居里夫人的人格 《人物杂志》1946年第5期 理想、学业、拜金主义 《彷徨》1947年第7期 充分发挥潜在能力是当前工业生产的重要课题 《科学与技术通讯》1951年第10期 坚决贯彻厂长会议的精神和原则《机械工业》1955年第13期社论 反对虚夸和骄傲 《机械工业》1956年第14期社论 企业工作中的群众运动问题 《学习》1957年第8期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85周年 《经济管理》1979年 第1期 搞专业化协作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经济管理》1979年第1期 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贵在行动《经济管理》1979年第2期 搞好经济调整,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奠定稳固的基础《经济管理》1979年第5期 正确认识新的八字方针《经济管理》1979年第6期 整顿企业管理中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经济管理》1979年第7期 讲求经济效果是人类经济生活的基础《光明日报》1980年5月15日 鼓励竞争,保护竞争《工人日报》1980年6月3日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经济管理》1980年第8期 小集体的内部分配问题《文汇报》1980年10月9日 企业领导体制有两种提法,哪种提法合理?《经济管理》1980年第9期 坚持自愿互利原则,促进企业联合《经济管理》1980年第9期 正确处理公司与工厂的关系——关于常州拖拉机公司的调查《经济管理》1981年第2期 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企业的领导《经济管理》1981年第7期 企业的全面整顿是建设性的整顿《人民日报》1982年2月16日 开展企业的全面整顿,促进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经济管理》1982年第2期 工业企业的全面整顿是贯彻执行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重要环节《经济学周报》1982年3月1日 为建立中国的管理学派而努力《财经问题研究》1982年第3期 谈速度与经济效益《光明日报》1982年4月17日 完善经济责任制,抓好三项建设《工厂管理》1982年第3期 关于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些问题1982年3月26日在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讨论会上的发言 从重庆几个联合体的实践经验看如何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经济管理》1983年第7期 全面而系统地改,坚决而有秩序地改《经济管理》1983年第3期 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1983年创刊号 关于提高企业素质的若干理论问题《经济研究》1983年第11期 谈企业素质《工人日报》1983年10月10日 要赞扬那些为改革者鸣锣开道的人《经济参考》1984年4月26日 民主和法制是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的关键《工人日报》1984年9月25日 论企业管理的共性与个性《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84年第15期 如何正确看待和学习先进经验《人民日报》1984年6月1日 城市改革与放权简政《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第5期 改革不是瞎闹,需要理论指导《中国青年报》1984年10月30日 实行奖金不封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几个问题《中国劳动》1984年第11期 关于“科学与生活”、“彷徨”、“人物杂志”三个外围的史实《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84年第 8期 在经济工作中要重视“概念”问题《经济工作通讯》1984年第17期 再论社会主义企业的领导制度《红旗》1984年第24期 为什么要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1985年第2、3、4期 连载 人事制度的一项改革——对实行聘任制的一些初浅认识《人才资源》1985年第3期 正确处理公司问题是当前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86年第1期 谈谈树立职工的主人翁思想问题《人民日报》1986年2月28日 落实自主权是发展横向联合的前提《人民日报》1986年4月7日 横向经济联合与经济体制改革《光明日报》1986年4月12日 实施破产法的积极意义《经济日报》1986年7月5日 企业经济机制与破产法《经济参考》1986年7月8日 关于解决大中型企业当前困境的研究报告1986年7月26日以联合调查组名义向国务院写的报告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投资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世界经济导报》1986年第10期 职工群众应当是企业的主体《工人日报》1986年11月4日 谈职工主体论《北京日报》1986年12月15日 建议组建投资公司《瞭望》1986年第27期 关于劳动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北京劳动》1987年第3、4期连载 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民主管理《中国工运学报》1987年第1期 关于制定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几点意见《重庆经济研究》1987年第6期 扩大笼子剪断绳子搞活城市和企业《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87年第5期 我对经济体制的构想(一)《改革》1988年第1期 谈社会主义企业和管理权威《工人日报》1988年3月18日 我对经济体制的构想(二)《改革》1988年第2期 改革面临四大隐忧问题《综合摘报》1988年第11期(1988年6月在七届人大会上的发言) 我对经济体制的构想(三)《改革》1988年第5期 关于企业集体股的争论《辽宁日报》1988年9月1日 根治通货膨胀是当务之急《经济日报》1988年10月24日 企业管理应超越早期资本主义方式《人民日报》1988年11月17日 可悲的现象逻辑学《改革》1989年第1期 论社会主义的企业家《中国企业家》1989年第2期 论社会主义企业应当成为劳动者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工运》1989年第5期 坚决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改革》1989年第5期 对大型骨干企业不仅要搞活而且要救活《经济日报》1989年11月17日 中国现阶段企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承包制《经济体制改革》1990年第4期 完善股票市场发展股份经济(代发刊词)《股市动态分析》1990年创刊号 是因势利导还是因噎废食《改革》1990年第5期 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具体结合《经济日报》1990年12月7日 论国有资产的价值观《经济研究》1991年第2期 怎样看待股份制《上海工业经济报》1991年4月23日 质量——市场与效益的牛耳《中国技术与监督报》1991年8月24日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工人日报》1992年2月25日 增强国营企业活力必须从治本上解决四个问题(在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的发言,1992年写于空军总 医院)《经济日报》1992年3月14日 坚持改革配合改革开拓新的金融业务《新金融》月刊1992年第3期 深化企业改革必须实行四个分开《人民日报》1992年7月11日 真正地实现“一、四、五”企业改革才能深化《环球企业信息》1992年第8期 评中国现行的企业劳动制度《经济日报》1992年11月10日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经济导刊》1993年第3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