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蒋建平 |
释义 | 蒋建平,男,江西新干县人,中共党员,森林培育学家, 林业教育家, 泡桐专家。1953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森林系造林专业,55年至57年在北京林学院造林学进修班学习,曾任河南农学院副院长、党委常委,河南农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河南农业大学校长。长期从事造林学教学与泡桐研究,在泡桐良种选育、丰产栽培、成果推广应用。编著了《泡桐栽培学》等专著。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泡桐试验林基地和规模最大的泡桐基因库。首次开展了泡桐属人工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 河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个人简介蒋建平, 1928年7月11日出生于江西省新干县三湖镇蒋家村一个农民家庭。1943年至1946年在清江县立农业职业学校初中部学习。1946年至1949年, 在江西省立樟树中学高中部学习。1949年, 是蒋建平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当时家乡刚解放, 抱着多读书、多干点事, 对社会多做贡献的朴素信念, 他独自到省会南昌市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学统一考试, 同年秋被录取到南昌大学农学院森林系, 1952年因院系调整, 到华中农学院森林系继续求学。1953年毕业时, 服从分配, 到河南农学院工作。1955年到1957年, 学校又派他到北京林学院造林学进修班学习。两年中,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 在业务基础、外文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有了较大提高, 为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了深厚的功底。1957年蒋建平从北京林学院毕业后, 回到了条件艰苦的河南农学院。因为他一直忘不了1954年在豫东兰考县看到的: 风沙一起, “庄稼偃伏”、“房屋淹没”, 而有泡桐林屏障的地方, 庄稼就能昂首挺立, 群众的房屋安然无恙……这样强烈的对比, 使他感受到小小泡桐的巨大威力。回到学校不久, 他就下定决心, 把泡桐研究作为终生的追求, 把学到的林业科学知识献给河南人民。 人物生平1960年正值3年自然灾害初期, 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蒋建平来到了当时的禹县(今禹州市)褚河乡余王村林场, 住在破旧的窑洞里, 开始在颍河西岸的荒凉坡地创建中国第一个百亩泡桐试验林基地。此后带动颍河两岸, 建成了万亩泡桐生产基地。当年, 林业部在广州召开的全国林业科技大会上确定在河南省进行泡桐研究, 这就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从此, 泡桐便成了蒋建平生命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再也没有离开过泡桐, 没有离开过河南。 在以后38年的泡桐研究中, 他共发表论文70多篇, 主编参编出版专著7部。他主编的《泡桐栽培学》, 1992年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著一等奖。其主要研究成果“泡桐新品种豫杂1号的选育”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泡桐属基因库的营建与基因资源的研究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 还有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10项。 蒋建平被中国林学会推选为第四、五、八届理事、河南省林学会第一、二、三届副理事长,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四届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第二、三届林学科评议组成员、林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等职。从1980年起, 他先后担任河南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副院长、校长、校党委书记。他还当选为党的十二大代表、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并获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初,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又授予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河南省科技功臣”荣誉称号。面对成就与荣誉, 蒋建平总是说: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而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 只有将自己放在集体中, 才能很好地实现他的价值, 工作是大家干的, 荣誉应该归于大家。”这就是蒋建平--一位老知识分子的荣誉观, 一位淡泊名利、视事业为生命的森林培育学家的高尚情操。 相关信息首次对泡桐属开展人工杂交育种研究 泡桐长期实行无性繁殖, 造成种性退化和种类单一的现象, 出现干形差、低干矮冠和丛枝病严重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 70年代初, 蒋建平主持了“河南省泡桐良种选育与速生丰产栽培研究”攻关项目, 他带领科研人员到全国22个省、自治区对泡桐属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收集和利用, 并相继在河南省禹县(今禹州市)、扶沟县、桐柏县等建成了中国规模最大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泡桐基因库, 总面积约240公顷。泡桐试验林和基因库先后接待了55个国家的250名专家前来参观考察, 受到好评。蒋建平首次对泡桐属开展人工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在40多个种间杂交组合中的1 000多个无性系中选育出了豫杂1号泡桐新品种。此后, 他又与同事们一起选育出豫选1号等品种, 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与此同时, 他又总结出了《泡桐壮苗培育技术规程》和《泡桐速生丰产配套技术规程》等, 现已被林业部门广泛应用。 最早提出农桐间作的结构模式 中国黄淮海中低产农区自然灾害频繁, 农业生产一直在较低产量的水平上徘徊。而在长期的研究中, 他发现泡桐具有枝叶稀疏、发叶晚、落叶早、根系深层分布的特点, 在光能利用和水肥供应方面, 和农作物不具有对抗性矛盾。能不能将农作物与泡桐树间作, 让它们相互利用, 获得林粮双丰收呢? 60年代的兰考县, “风沙、盐碱、旱涝”3大灾害肆虐, 农业产量很低。蒋建平首先把农桐间作的调查研究放在兰考县。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经过实地调查研究, 决定在沙区采取“贴膏药”、“扎针”的措施, 在兰考大搞农桐间作, 并取得明显成效。焦裕禄同志的实践和蒋建平等科技工作者研究成果的结合, 极大地促进了农桐间作的发展。 在长期的实践中, 他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经营目的和泡桐的生物学特性, 把农桐间作人工栽培群落划分为3个类型: 以农为主间作型 适宜于风沙危害较轻地区。土壤为青砂土、蒙金土、两合土, 地下水位在2米以下。这一结构模式, 可以保证行间投影不相叠, 株间7~8年有大光量通过, 确保农作物的光照要求, 达到了泡桐生产促进作物产量提高的目的。 以桐为主间作型 适宜栽植于沿河两岸的沙荒及人少地多的地区。这个类型的经营目的是为外贸出口培养大径材。 农桐并重间作型 适宜于风沙危害较重的粉砂土、细砂土质, 地下水位在3米以下的半耕地、废耕地。在条件比较差的地区, 大力推广这种间作类型, 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更能明显改善农、林、牧的经济结构, 获得以林促农、以林致富的经济效益。 深入农村推广泡桐科技成果 蒋建平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在从事泡桐研究的同时, 他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他率先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泡桐发展战略: 立足河南、辐射黄淮海、面向全国3大区(黄淮海平原区, 江南温暖、湿润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他组织摄制了《泡桐埋根育苗》、 《泡桐人工接干》两部科教片, 又印发了4万多份技术资料, 不仅送到农民的手中, 而且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给群众。在科技推广第一线, 他坐牛车、住窑洞、喝凉水、啃干粮, 从没有因为生活条件的艰苦而退缩。1974-1984年间, 他在河南省十几个县(市)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600多次、培训技术骨干5万多人次。自1966年开始, 他在禹县、扶沟县等地先后建立泡桐试验林基地和示范林基地4 000公顷, 使当地不少农民依靠栽植泡桐、加工泡桐木材发家致富。尤其是在兰考县, 过去饱受风沙之苦的农民们有很多人用泡桐从事乐器、电器绝缘材料的加工、制造, 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河南省林业技术推广站1990年统计, 他在泡桐产区推广豫杂1号、豫选1号等泡桐新品种达2.1万株, 占全国泡桐总数的近1/5, 年增产桐材300多万立方米、年创经济效益9亿元。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缓解木材短缺矛盾、增加农村经济收入方面, 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此, 在1993年, 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他全国绿化奖章。 探索防治泡桐丛枝病的新路子 泡桐丛枝病目前被国际林学界称为泡桐“癌症”, 是中国北方泡桐栽植区最普遍、最严重的病害。近年来, 已年过花甲的蒋建平又瞄准了这一世界性难题, 带领有博士后参加的课题组, 利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 进行泡桐抗丛枝病转基因苗培育的研究。目前, 他们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泡桐丛枝病病原检测及应用技术研究”这一项目, 1997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蒋建平不仅是一位知名的科技专家, 而且也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他热爱教育, 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他热爱泡桐, 重视泡桐方面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从1953年大学毕业至今, 他已在1米高教坛上, 辛勤耕耘了45年, 即使担任校级领导期间也从没离开过讲台。教过了多少本科生连他自己也说不清, 只知道经他培养的以研究泡桐为主的硕士研究生, 自1983年以来就有13届26名, 还为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培养了1名博士生。这些学生中有的在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 有的已经成了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他常说: “我一生最欣慰的是从没离开过讲台, 看到我培养的学生, 特别是泡桐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我感到充实、踏实。” 同搞科学研究一样, 在教学上, 蒋建平有良好的师德。他认真备课, 总是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并且写好每一节讲稿, 从不迟到早退。即使给一个研究生讲课, 他也坚持站着讲。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他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333教学法”。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技术与应用基础相结合和本学科与交叉学科相结合。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科学可行, 效果较好。 他既是学生的老师, 又是学生的朋友, 在学习上支持他们, 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他个人在生活上朴素节俭、淡泊名利。1996年, 他获得河南省“科技兴林突出贡献奖”, 得到2 000元奖金, 他把这些奖金全部分给了特困生。1998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河南省科技功臣”荣誉称号, 并发给他5万元奖金, 他又将奖金全部捐献出来, 设立了“蒋建平奖学基金”, 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奋发向上, 立志成才。体现了一个老知识分子高尚的道德情操。他的言传身教、深入基层、踏实工作的作风, 起到了楷模的作用。他本人也于1986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1997年, 他又被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授予第三届“孺子牛金球奖”荣誉奖。 如今蒋建平已经退休, 但对未来, 他仍有着许多美好的设想和安排。他表示, 虽然退休了, 但对所钟爱的泡桐事业, 仍将为之奋斗终身! 个人履历1928年7月11日 生于江西省新干县。 1949-1952年 南昌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学习。 1952-1953年 华中农学院森林系造林专业毕业。 1953-1955年 河南农学院林学系助教。 1955-1957年 北京林学院造林学进修班毕业。 1957-1960年 河南农学院林学系助教。 1960-1979年 讲师、林学系副主任。 1979-1980年 副教授、林学系主任。 1980-1983年 副教授、党委常委、副院长。 1983-1991年 教授、党委书记、校长。 1991-1994年 教授、校长。 1994至今 教授。 主要论著1 刘元本, 蒋建平, 张玉祥.河南省马尾松与杉木的分布与生长.林业科学, 1960, 6(1): 24~43. 2 蒋建平.林粮间作群体结构问题的探讨.河南农学院学报, 1962, (4): 53~62. 3 蒋建平, 陶栋伟.泡桐造林密度试验初步报告.河南农学院学报, 1964, (1): 49~56. 4 蒋建平, 陶栋伟.许昌地区泡桐栽培技术调查.河南农学院学报, 1965, (1): 23~30. 5 蒋建平, 李惠道, 陶栋伟.豫南地区马尾松栽培技术调查研究.林业科学, 1965, 10(1): 62~67. 6 蒋建平.河南省平原地区园林化规划问题的初步研究.河南农学院学报, 1973, 7(1): 45~52. 7 蒋建平.豫西深山迹地营造泡桐速生丰产林的经验.河南农学院学报, 1978, 12(2): 14~20. 8 蒋建平, 李荣幸, 刘廷志等.泡桐杂种优势利用.林业科技通讯, 1978, (11): 3~4. 9 蒋建平.我国泡桐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展望.河南农学院学报, 1979, 13(2): 33~38. 10 李树人, 蒋建平.农桐间作人工栽培群落的光照研究.河南农学院学报, 1980, 14(1): 11~23. 11 蒋建平.泡桐丰产的六项技术措施.河南农学院学报, 1980, 14(3): 46~55. 12 蒋建平, 李荣幸, 刘廷志等.豫选一号和豫杂一号泡桐的选育与推广.河南农学院学报, 1980, 14(3): 1~9. 13 蒋建平.关于农桐间作的几个问题.河南农学院学报, 1981, 15(3): 1~8. 14 蒋建平, 李荣幸, 刘廷志等.泡桐剪梢接干效果的分析.河南农学院学报, 1982, 16(4): 1~8. 15 蒋建平, 李荣幸, 刘廷志等.泡桐剪梢接干法的技术要点.河南农学院学报, 1983, 17(1): 27~28. 16 蒋建平, 刘志军.泡桐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I--生态因子对泡桐人工林材积生长的影响.河南农学院学报, 1984, 18(1): 1~12. 17 蒋建平, 刘志军.泡桐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Ⅱ--平原沙地泡桐幼林营养元素的季节性变化及生物循环.河南农学院学报, 1985, 19(4): 341~355. 18 蒋建平, 刘廷志.泡桐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Ⅲ--泡桐的蒸腾耗水规律.河南农学院学报, 1986, 20(4): 381~388. 19 蒋建平、杨修.泡桐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Ⅳ--泡桐净生产力和有机质归还.河南农学院学报, 1989, 23(4): 327~337. 20 蒋建平, 李荣幸, 刘廷志等.泡桐树冠结构对主干生长影响的研究.河南农学院学报, 1988, 22(1): 1~9. 21 蒋建平.农林业系统工程与农桐间作的结构模式.世界林业研究, 1990, 24(1): 1~10. 22 蒋建平, 朱建军, 刘廷志等.桐麦间作系统中小麦产量与光合有效辐射条件的相关变化.华北农学报, 1994, 9(增刊): 133~137. 23 蒋建平.试论平原林业.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4, 28(2): 103~110. 24 蒋建平, 刘廷志.农桐间作系统对小麦条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5, 29(4): 313~318. 25 蒋建平, 刘廷志, 王军等.不同密度农桐间作土壤养分与小麦产量关系的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7, 31(1): 52~58. 26 蒋建平.泡桐.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74. 27 蒋建平.杉木.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79. 28 蒋建平.泡桐.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 29 蒋建平.泡桐栽培技术.北京: 农村读物出版社, 1986. 30 蒋建平.泡桐栽培学.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个人简介蒋建平,男,汉族,生于1968年6月,四川广安人,1990年9月参加工作,199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省委党校经管专业,大学学历,现任中共阆中市委书记。 个人履历1990年9月至1992年11月 南充市嘉陵区文峰乡工作(其间1992年9月至1992年11月在南充市委党校学习) 1992年11月至1993年6月 任南充市嘉陵区文峰乡副乡长 1993年6月至1994年2月 任南充市嘉陵区文峰乡乡长 1994年2月至1998年1月 任共青团嘉陵区委书记兼嘉陵区农业局副局长(其间1995年9月至1997年12月在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1998年1月至1999年2月 任嘉陵区农业局副局长 1999年2月至2000年12月 任嘉陵区农业局局长(其间1999年9月至1999年11月在南充市委党校中青班学习) 2000年12月至2002年10月 任阆中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其间2001年9月至2003年12月在西南师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班学习结业) 2002年10月至2006年2月 任中共阆中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行政学校校长(其间2002年9月至2004年12月在中国人民大学MBA班学习结业,2005年8月参加省委党校县域经济研究生班进修) 2006年2月至今 任中共阆中市委副书记、阆中市人民政府市长 2011年11月起,任中共阆中市委书记。 蒋建平同志是四川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南充市第四次党代会代表、第四届人大代表,阆中市第十次、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阆中市第十四、十五届人大代表。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医师个人简介蒋建平,男,中共党员,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肾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华医学实践杂志编委,中华肾脏病杂志特约审稿人。全面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疾病的诊疗技术技术,形成以肾穿刺活检术、透析病人肝活检术、危重急症病人救治、连续性肾代替治疗(CRRT)等方面的专业特长。主要研究方向——慢性肾衰远期并发症的研究,其中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DRA)的机制研究达国际领先水平。 相关信息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负责1项广东省卫生厅基金的研究,1项有十一家中心参加的临床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参与了 1项军队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团队研究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2项广东省卫生厅基金的研究;在国家级和国际级杂志上已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在JASN、J New Engl Med全文发表论著;为国家级核心杂志撰写专述3篇,为《肾脏替代治疗学》、《肾脏病学》、《肾脏病急救医学》编写相关章节。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环境与工程学院讲师个人学术背景蒋建平,男,副教授。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同济大学博士后出站。主要从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岩土工程、地基基础工程、工程数值模拟、工程地质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1)岸坡及堆场土体导致高桩码头变形失效的机理及控制研究。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主持 (2)码头被动桩承载性状研究。上海市教委交通运输与规划重点学科项目(J50601)。主持 (3)参与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在内的共6个纵向项目的研究工作,及参与了包括长江润扬大桥、苏通大桥、南京地铁在内的共4个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 著作(1)蒋建平,大直径灌注桩竖向承载特性,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上海市重点图书) (2)周健、高广运、贾敏才、邢爱国、蒋建平等,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专业考试复习导航与习题精解-地震工程与复杂条件下的岩土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5 论文 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2篇,其中第一作者54篇,国内核心期刊43篇,SCI检索论文1篇,EI检索论文13篇。 主要的论文蒋建平、高广运、李晓昭、罗国煜,隧道工程突水机制及对策,中国铁道科学,2006,27(5)(EI) 蒋建平、高广运,大直径扩底桩端阻力折减问题探讨,岩土力学,2006,27(12)(EI) 蒋建平、罗国煜,长江下游水下粉质黏土工程特性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增1)(EI) 蒋建平、李晓昭、高广运、罗国煜,南京地铁地基黏土物理力学参数相关性研究,中国铁道科学,2007,28(2)(EI) 蒋建平、阎长虹、徐鸣洁、罗国煜,苏通大桥地基中深厚软土电阻率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7,28(10)(EI) 蒋建平、高广运、章杨松,基于现场试验的桩身总侧阻力达到极限后的退化,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3)(EI) 蒋建平、李晓昭、罗国煜,岩土优势结构面的储运水效应,水科学进展,2007,18(1)(EI) 蒋建平,大直径超长桩的承载潜力问题探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8(3)(EI) 蒋建平、高广运,地下工程引起的不均衡地表沉陷分析,煤炭学报,2003,28(3)(EI) 高广运、蒋建平、顾宝和,同场地扩底桩和直桩的对比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2)(EI) 高广运、蒋建平、顾宝和,砂卵石层上大直径扩底短墩竖向承载性状,岩土力学,2004,9(3)(EI) 高广运、彭争光、蒋建平、顾宝和,厚黄土状土中扩底墩竖向承载性状,岩土力学,2007,28(6)(EI) 蒋建平、高广运、王同等,苏通大桥深厚软土区桩基持力层量化优选,建筑结构,2004,34(12) 蒋建平、章杨松、高广运、许宏发,大直径超长灌注桩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力学季刊,2006,27(2) 蒋建平、高广运、顾宝和,扩底桩、楔形桩、等直径桩对比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3,25(6) 蒋建平、汪明武、高广运,桩端岩土差异对超长桩影响的对比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8) 蒋建平、章杨松、罗国煜、阎长虹、汪明武,优势结构面理论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水利学报,2001,55(8) 蒋建平、章杨松、阎长虹、罗国煜,地下工程中岩移的断层效应探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8) 蒋建平、章杨松、罗国煜,土体宏观结构面及其对土体破坏的影响,岩土力学,2002,23(4) 蒋建平、章杨松、罗国煜、储同庆、阎长虹,方解石脉双晶纹方法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岩土力学,2002,23(2) 蒋建平、罗国煜、康继武,豫北焦作、鹤壁、安阳矿区优势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地球化学,2000,29(4) 蒋建平、章杨松、高广运等,土体中的特殊结构面特征及其地震和岩土工程意义,西北地震学报,2002,24(3) 蒋建平、罗国煜、高广运,粘性土变形和强度参数分析,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17(6) 蒋建平,疏桩基础有关问题分析,施工技术,2004,33(9) 蒋建平,高广运,基于实测的高层建筑桩筏(箱)基础沉降分析,建筑技术,2005,36(3) 蒋建平,楔形桩的研究与应用综述,施工技术,2006,35(1) 蒋建平,CT技术在土体动测中的应用研究概况与展望,地质科技情报,地质科技情报,2006,25(3) 蒋建平,灌注桩施工事故实例及综合分析,施工技术,2006,35(1) 蒋建平、高广运,桩筏基础中筏板下土体反力探讨,建筑技术,2006,37(3) 蒋建平、高广运,桩单位体积承载力问题探讨,工业建筑,2006,36(9) 蒋建平,超长桩桩身压缩的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工程勘察,2006,(12) 蒋建平,土体构造结构面的特性研究,世界地质,2007,26(1) 蒋建平、汪明武、罗国煜,地下工程中岩土结构面的影响分析,工程地质学报,2003,11(4) 蒋建平、高广运、汪明武,大直径超长桩有效桩长的数值模拟,建筑科学,2003,19(3) 蒋建平、高广运、汪明武,大型灌注桩特性研究,桥梁建设,2003,(4) 蒋建平、高广运、顾宝和,砂卵石层上大直径扩底墩荷载传递性状研究,工程勘察,2003,(5) 蒋建平、高广运、顾宝和,同场地大直径纯摩擦桩和端承摩擦桩对比研究,工业建筑,2003,33(10) 蒋建平、高广运,桩基工程引发的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技术,建筑技术,2004,35(3) 蒋建平,高层建筑深基坑开挖中的环境事故及其防治技术,建筑技术,2004,35(5) 蒋建平、高广运,挤土桩施工的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施工技术,2004,33(1) 蒋建平、逯海,同场地挤扩支盘桩与等直径桩对比试验研究,施工技术,2007,36(1) 蒋建平、高广运、汪明武,基于试验的群桩基础承载性状研究,探矿工程,2004,31(6) 蒋建平、高广运、汪明武,高层建筑桩筏基础工作性状研究,勘察科学技术,2004,131(5) 蒋建平、高广运,高层建筑桩筏基础有关问题探讨,西部探矿工程,2005,36(6) 蒋建平、罗国煜,苏通大桥区三种角砾灰岩的成因及其工程意义,上海地质,2005,(2) 蒋建平、高广运、汪明武,嵌岩灌注桩基基岩风化程度分带探讨,探矿工程,2003,(5) 蒋建平、高广运、汪明武、章杨松,桩长对大直径摩擦桩影响的试验研究,勘察科学技术,2003,(5) 蒋建平、高广运,深基坑降水的环境保护问题,土工基础,2004,18(1) 蒋建平、罗国煜,土坡中的优势结构面分析,工程地质学报,2000,8(4) 蒋建平、章杨松、罗国煜,基于土体中结构面的岩土工程问题探讨,工程地质学报,2002,10(2) 蒋建平、章杨松、罗国煜、李晓昭,南京地铁地基不稳定性因素分析及对策,地下空间,2002,22(1) 蒋建平、章杨松、罗国煜,环境岩土工程有关问题探讨,世界地质,2002,21(2) 蒋建平,超长灌注桩桩身压缩综合系数反分析,岩土力学,2008 蒋建平,苏通大桥地基粉质黏土物性指标相关关系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8 蒋建平,管桩承载性状的数学描述,工程力学,2008 蒋建平,长江下游水下地基土两类参数相关关系试验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8 蒋建平,南京地铁 (融) 土热物理参数试验研究,工程力学,2009 蒋建平,PCC桩Q-S曲线Boltzmann模型拟合及承载力计算,工程力学,2009 蒋建平,扩底桩上拔荷载-位移曲线的Richards模型拟合研究,固体力学,2009 蒋建平,描述PHC桩抗拔荷载-位移曲线的Weibull数学模型,固体力学,2009 蒋建平,桩端岩土强度提高对超长桩桩身总侧阻力的强化效应研究,工程力学,2009 蒋建平,基于俞氏四参数模型的隧道拱顶沉降预测,工程力学,2009 蒋建平,桩极限承载力的 Usher模型预测,工程力学,2009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