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江源镇 |
释义 | 1 四川崇州市江源镇江源镇为一地名,在我国四川省和吉林省都有同名乡镇,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当地政策规划不同,在发展建设方面,各个乡镇存在差别。 ◎ 基本概况省 分:四川 城 市:成都市 区/县:崇州市 地 址: 江源镇 邮 编:611244 区 号: 028 江源镇位于崇州市境内东南方向15公里,距成都市25公里,双流国际机场18公里。幅员面积29平方公里,辖8个村和2个社区,168个村民小组,人口29536人。随着光华大道延伸段和崇双货运大道建成通车,成蒲铁路和第二绕城高速的开工建设,使江源镇成为我市离成都市区最近的乡镇之一,进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 江源镇历史悠久,唐、宋以来先后为唐隆、武隆、唐安、唐兴、江,源县治。元末撤县为江源乡。新中国成立后,保留乡的建置,1992年撤乡建镇。江源历史上英才辈出,有东晋《华阳国志》作者常璩,有清代振威将军周志林。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就战死在江源。1987年由当地村民集资、利用河滩地建成一座占地88亩的农民公园“萃英园”,园内环境优美。 近年来江源镇按照成都市的统筹城乡发展思路,打造现代田园城市的总体规划,确立了“三基地一家园”的发展思路。在江源镇七支渠以南、羊马河以西的江安线、大江线区域,依托蔬菜、食用菌种植优势,规划建设第一基地——绿色蔬菜产业基地;在江源镇七支渠以南、羊马河以东的羊江线、崇双货运大道线区域,依托珍稀苗木种植,规划建设第二基地——园林观光旅游产业基地;在光华大道延伸段以南、七支渠以北区域,依托羊马新城辐射带动,规划建设第三基地——教育动漫影视产业基地。并依托江源绿色产业发展,打牢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本底,建设“生态、绿色”家园。 ◎ 历史沿革唐、宋以来先后为唐隆、武隆、唐安、唐兴、江源县治。元末撤县为江源镇。新中国成立后,保留乡的建置,1992年撤乡建镇。江源历史上英才辈出,有东晋《华阳国志》作者常璩,有清代振威将军周志林。北宋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就战死在江源。1987年由当地村民集资、利用河滩地建成一座占地88亩的农民公园“萃英园”,园内环境优美游乐设施粗具规模。 ◎ 经济状况全镇沟河纵横,土地肥沃,耕地面积25128亩,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兼产郁金、白芷、荆芥等药材,粮油产量名列全市前茅。 1986年以来,全镇建筑、皮革生产、皮革加工、服装生产、木器加工业均有极大发展,食用菌种植蓬勃兴盛,素来享有“缝纫之乡”的称誉。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00年—2007年,引进项目10多个,到位资金4000多万元。随着小集镇粗具规模,全镇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镇东江听路直通听江至双流金桥镇,西面大江路与怀华路连接,北面江羊路与成温邛公路相交。境内有自来水供应设备和医院、邮电所、供电所、信用社、文化站等配套设施,程控电话业已全面开通。江源镇深入实施“工业强镇”战略,突出抓好在建项目的建设和企 业的技改,特别是面对电力短缺的不利影响,我们积极与电力部门联系,确保了工业基础企业正常生产。实行镇领导联系企业服务制度,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销售等环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工业总产值1.2亿元,年均增长5%;销售收入1.1亿元,年均增长6%。该镇党委、政府注重抓好财源培植和开发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理财思路,摸清税收来源切实做好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工作。依法强化税收征管,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做到应收尽收,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进一步促进财政收入的增长。认真做好预算外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坚持“一支笔”和“量入为出、量财办事”的原则,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五年来在财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该镇保持了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态势,确保了全镇各项社会事业工作办公的正常动转和社会稳定。五年来共计化解乡镇债务185万元,实现工商税收200多万元。 ◎ 发展思路近年来,坚持“引得进、留得住、有发展”的招商引资方针,积极实施“以项目促发展”的战略,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积极参加各种推介会,实行全方位招商引资。五年共引进项目8个,到位资金金4000多万元。如欧迪公司资金1700万元;鸿福公司引进资金200万元;旭升公司引进资金300万元;泰深公司引进资金1000万元;华意农业引进资金300万元;绿科农业引进资金100万元,这些项目的引进为该镇经济注入了活力。 2 四川简阳市江源镇江源镇地处简阳市以西南部,距简阳市区18公里,东与新市镇毗邻,南与永宁乡、雷家乡和资阳市雁江区临江镇接壤,西与芦葭镇连界,北接石板凳镇和新市镇,幅员面积45平方公里,属丘陵地区。江源镇辖17个行政村,136个村民小组,1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25868人,其中城镇人口878人。 镇内有初级中学两所,小学两所,两所卫生院,镇内通信发达,公用服务设施齐全,交通便利,距成渝高速公路仅16公里,乡村公路直达各村、社。 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号召下,全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不少村、社干部争当带头人,使全镇经济发展迅速,农民不断增收,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规范,2002年投资350万元,新建农民街一条,新建成三个较有规模的中心村:强民村、和睦村、五洞村。 到2002年底,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019万元,财政收入330.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48元。 3 吉林敦化市江源镇◎ 基本概况江源镇位于敦化市西南部,长白山北麓,寒葱岭、牡丹岭脚下,是牡丹江的发源地,距敦化市26公里,是一个山清不秀,资源丰富的山区小镇。全镇幅员650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24个自然屯,1个街道办事处,3个国营林场,总户数3189户,总人口12025人,其中:农业人口8139人。耕地2250公顷,林地561.84公顷,占总面积的86.4%。全镇有汉族、朝鲜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属多民族和睦相处,团结一致发展特色产业的和谐乡镇。 ◎ 自然资源江源镇物产丰富,依靠长白山脉资源优势,盛产具有长白山特色的人参、鹿茸、山野菜、山核桃、山榛子、红松果仁、野生食用菌类、野生中草药材等。据统计:山野菜达50多个品类,其中出口名贵的山野菜有蕨菜、薇菜、广东菜、猴腿、刺嫩芽等20多个品类;野生食用菌有20多个品类,出口名贵食用菌有猴头蘑、树鸡蘑、榛蘑、冻蘑、白蘑、黑木耳、榆黄蘑、松茸蘑等;野生中药材有80多个品类,较为名贵的中药材有平贝母、野山参、细辛、党参、黄芪、刺五加、灵芝、五味子、玉竹等。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勤劳勇敢的江源人民树立"药材立镇,产业富民"的发展特色经济的新理念,历经20多年的大胆改革与创新,成功地构建了建设"三个经济园区",努力发展"五项支柱产业"的发展经济的产业框架。即:"三个经济园区"一是以贝母协会为活动载体,拉动全镇800公顷无公害标准化贝母产业经济园区建设;二是以吉林九牛乳业集团为发展载体的经济动物养殖园区建设;三是以林下参协会为活动载体,牵动全镇600公顷林下参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五项支柱产业"一是以贝母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全镇已发展20多个品类,面积800公顷;二是以养鹿、养兰狐为主的经济动物产业项目,全镇已基本形成较有影响力的发展规模;三是以烟叶为主的经济作物产业,全镇已发展10多个品类,面积达800公顷;四是以袋装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全镇已发展10多个品类,1000万袋;五是以红松果仁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业,全镇已建果仁加工厂五家,特色山野菜加工厂一家,年产值8000万元。 ◎ 经济概况用发展特色经济的理念引导和指导广大江源人民发展特色经济,使广大江源人民从贫穷逐步走向富裕,是江源镇党委、政府的职责和基本任务。几年来,广大江源人民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社会动员共同发展特色经济。2004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8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70元,其中:有5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经济的不断繁荣与发展,促使全镇精神文明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4年,全镇总投资1800万元,设计包装了七个发展公益事业项目。其中:修建农村柏油路35公里;中小学远程教育和电化教育、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工程新建村委会办公室5栋,面积1500平方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实现20公顷贝母田的喷灌工程;修建镇卫生院330平方米,农村村屯规划设计全部结束,并赋予实施;全面落实"一池三改"工作,狠抓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全镇共修建澡汽池120处,现已正常使用。 ◎ 其他相关产业协会建设:成立了四个产业协会,分别是贝母协会、鹿业协会、林下参协会、养狐协会,还有鹅业协会在2006年底即将运作成功。 精神文明建设:2004年全镇州、市级文明村6个,州、市级文明单位6个,文明户占全镇总户数的95%以上。 旅游产业项目:2004年在江源镇王牛沟林场开发了森林公园产业,根据抗战历史有名的寒葱岭阻击战,开发了红色旅游--寒葱岭枫叶谷,同时开发了牡丹江上游漂流旅游娱乐园区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