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江心双塔
释义

温州江心双塔位于瓯江江心的孤屿上。江心有东西两峰,东为象岩,西为狮岩,两岩上建有东西二塔。东塔建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塔高32米。据《温州府志》,《孤屿志》等史料记载,自宋代开始直至清光绪年间,双塔塔顶夜灯高照,成为引导船只来往温州港的重要“灯塔”。宋代有诗云:孤屿今才见,元来却两峰。塔灯相对影,夜夜照蛟龙。这是对东西双塔为夜航船只指引方向的形象描述。两塔虽经历千古沧桑,仍然屹立,至今还发挥着为船只引导航向的标志作用,江心屿双塔被列为浙江省温州市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中文名称:江心双塔

所属地区:温州市

建筑风格:唐塔遗风

基本介绍

“一川砥柱横沧海,两塔凌空映彩虹”,“潮声喧万马,塔影浸双龙”。温州江心屿享誉古今,蜚声中外,作为聚焦空间的标志物,屹立于龙翔、兴庆二峰之上的双塔,更是挺拔清秀,古朴端庄。然而,岁月无情,双塔屡经修砌,饱经沧桑,身份却淹于浩瀚:现有双塔东唐西宋说,有双塔西唐东宋说,有明塔遗迹说等等。

地杰靠人传,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强化文物保护,发掘历史文化价值计,应认真予以研究。有人近来对双塔作了些粗浅的考证,结果出人意料。

双塔历史

从始建年代看,西塔应建于唐,东塔应建于宋。持双塔“东唐西宋说”的最早记载于清乾隆《温州府志》:“东塔唐咸通十年建,明万历十九年邑人王叔杲重建。西塔宋开宝三年建,万历二十三年王叔杲配林恭人重建”,后《孤志屿》及民国《温州府志》都承袭这一记载。但是,明万历《温州府志》,清末光绪《永嘉县志》均载“……唐咸通间建西塔,宋开宝间建东塔,元丰年间赐东塔为普寂院,西塔为净兴院”。又据北宋绍兴十一年刘愈《东西塔记》碑刻载:“……旧有宝塔,其西建于后唐之末,其东建我宋天圣间”,明万历二十年王典《重修江心孤屿东塔记》碑刻载:“西塔创自唐咸通,而东塔则自宋开宝 ……”,明万历二十三年卢逵《重修江心屿两塔记》刻:“东塔创始宋开宝,西塔创始唐咸通……”等等,可见双塔“西唐东宋说”在清乾隆以前众口一词,并无异议,且各方面资料均能相互印证。因此清乾隆《温州府志》的相关记载出于笔误亦未可知。

建筑风格

双塔均明显有唐塔遗风。根据现场考证,江心屿双塔外形及结构极其相似。从外形上看,平面都是六角形,东塔底层边长约4米,直径约8米,西塔底层边长约3.5米,直径约7米。三开间,每边各层设一壶门,主门、壶门及座向一致;塔身高为7层,西塔32米,东塔28米,如将东塔屋顶及塔刹高度计算在内,二者高度相差无几;塔身均为砖结构,从底部到顶,收分明显;立面都是阁楼式,东塔腰檐已毁,西塔腰檐显见是近代修缮而作;从构造上看,二者腰檐均较薄,出檐平缓,且各层未见有平座和栏杆。二塔整体形象古朴庄重,落落大方。从结构上看,双塔均为砖身木构,塔身为单层砖壁,底层砖壁厚度东塔约1.6米,西塔约2.0米,塔心无柱,内部为上下贯通的空筒,向上逐渐缩小,属典型的空筒式砖塔构造;双塔内外边角均设有倚柱,东塔方形,西塔八角形;双塔底基均低短简单,素平砖石砌成,高度不足20公分;从砖工上看,东塔“一顺一丁 ”及“三顺一丁”砌法为多,显见明清修砌痕迹。西塔因近代修理时砖工为砺灰所掩,无以详考,但显露出的八角砖柱应是唐代遗物。根据以上考证,结合建筑历史的相关资料,对照国内现有一些古塔予以分析发现,江心屿双塔在外形风格、主体结构等方面唐风显露无遗,尽管明、清修砌痕迹明显,但并未对唐风“伤筋动骨”。

历史价值

文脉传承

从文脉传承方面看,双塔应为“孪生姊妹”。从始建或重建年代看,双塔一唐一宋,为何宋塔带有唐风,着实令人费解。据宋绍兴十一年刘愈《东西塔记》载,东塔“倾因兵火,与院俱烬,惟故址存,绍兴戊午(1138)……鸠工修建,撤而筑之……凡形制严饰,悉与西塔等”。由此而知,东塔于1138年重建,历经3年,“至绍兴十一年辛酉(1141)仲春”(宋绍兴十一年,刘愈《东西塔记》碑刻,录自《孤屿志》卷5)竣工,是对西塔完全仿造,难怪二塔形制如此相似,原来二者属“同宗孪生姊妹”而已。

修砌的程度

从屡次修砌的程度上看,双塔“真身”未改。据考证,江心屿双塔各自在宋嘉佑、宋绍兴、元代、明洪武、万历、清乾隆及近代均有不同程度修缮,如宋绍兴八年,重建东塔的同时,对西塔“则加木昂木共楹槛,盖砌而丹?焉,以其旧筑耸固,无事改造也”(出处同上);明洪武十一年,据王渊《重修两塔记》载“……撤旧作新……其费缗数一万二千有奇。始事于洪武十年丁巳冬十月,讫于明年戊午秋八月”。从费用、工期来看,在当时条件下应认为是大修而未必是重建;明万历二十年和二十三年分别对东、西塔有过修缮,修东塔“自上而下”,“召工计费,千金有余”,“经始于辛卯孟秋望日,落成于壬辰冬月朔日”(明万历二十年,王典《重修江心孤屿东塔记》碑刻,录自光绪《永嘉县志》卷36)。修西塔“始万历癸巳仲秋望日,迄甲午腊月八日而工竣,费凡若干金”(明万历二十三年,卢逵《重建江心孤屿西塔记》碑刻,录自光绪《永嘉县志》卷36);乾隆年间,双塔均有不同程度修缮,“李公琬守郡时,曾修东塔”,而西塔修理则“不二周告成厥事”(清乾隆四十年,傅永纟孛《重修江心寺西塔碑记》录自《孤屿志》卷5)。根据以上史料及金文资料,结合现存实物考证分析,西塔修理的程度应大于东塔,但总体上看,修缮过程中的保护意识较强,以至二塔在主体结构及建筑风格上,可以相互参照因借,保留了唐塔的基本特征。

双塔均可能成为国粹。我国现存唐代楼阁式砖塔很少,如西安玄奘塔、大雁塔等,仅为方形,多分布在北方。而江心双塔为六边形砖木结构,这对建塔史是个很大的突破,对研究我国江南建筑乃至古代文明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西塔介绍

西塔 在市区江心屿西峰山上。始建宋开宝二年(969),一说建于唐咸通十年(869),明洪武、万历和清乾隆间曾多次修缮。塔系楼阁式青砖仿木构建筑,中空,平面呈六边形,7层,高32米,底径7米。各层壶门内今尚留有十六尊石雕佛像。因塔身倾斜,1982年重修。

东塔介绍

东塔 在市区江心屿东峰山上,始建唐咸通十年(869),一说建于宋开宝二年(969)元至正、明万历、清乾隆间多次重修。六面七层,塔身砖砌,塔刹已毁,原高达30米,现高约28米:底径8J米。原有木构塔檐和回廊,中间梯级盘旋,可登塔巅。清光绪二十年(1894),塔下建英国驻温领事馆。英人强令地方政府拆除塔檐、回廊,并盗走塔内佛经等文物。

双塔修缮

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委托省第十一地质大队温州综合测绘院对双塔进行第5次观测,结果是西塔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塔身中心线倾斜度为1度多。目前,构成东塔最大威胁的是生长在塔顶的榕树,其根系深入顶层墙体,造成墙体裂痕。如不尽早修葺,它们很可能会在某个风雨日塌毁。

据透露,江心东西两塔将于2006年上半年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维修,尽量维持古迹原貌。邀请省文物局专业人士及国内著名的文保专家,会同本市专家为东塔“会诊”,届时制定最理想的抢修方案。对于倾斜的西塔,将组织对地基、塔身进行进一步勘察,计算分析每年的倾斜度,然后研究可行的纠偏方法。

目前,对于东塔的“抢救”有两种意见。一些人认为必须根除东塔杂树,修复塔顶,恢复原貌。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塔顶杂树枝繁叶茂,是数百年来形成的一处奇景,还是保留现状为好。

文化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如果想让东塔恢复原貌,必须将其塔身内的榕树“请”出,然后才能修葺,这样耗资巨大,保守估计至少需250万元。如果仅保留现状,保留塔顶绿景,对塔身采取加固措施,大概需要50万元。而每年用于鹿城全区范围内的文物维修资金仅100多万元,维修资金成为一大难题。

链接

江心屿东西双塔已被列入世界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东塔建于唐咸通十年(869),后毁于兵火,南宋绍兴十年(1141)重建。西塔建于北宋开宝二年(969),明洪武、万历,清乾隆年间曾多次重修。据史料记载,双塔当初按同一规模和样式建造。1894年,英国人在东塔山下建造英国驻温领事馆时,强令温州地方当局拆除了东塔内外的飞檐走廊。因为塔顶直接暴露在自然条件下,后来长出了根垂塔中的榕树。

景区景观

江心屿旅游区

江心孤屿,俗称江心屿,位于温州市区北面瓯江之中,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东西长,南北狭。古时为两个小岛。南朝宋初郡守谢灵运曾登上孤屿,写下“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名句。唐季以还,屿上逐渐建成梵宇和浮屠。咸通七年(866),于西山东麓建净信禅寺。宋开宝二年(969),又于东山西麓建普寂禅院,并先后建西塔、东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南下,曾驻跸普寂禅院。

绍兴七年(1137),僧清了奉诏来江心屿设坛传经,率众填塞中川,两屿遂连接为一;填塞处,建寺,名中川寺,通称江心寺。未久,高宗赐名为龙翔兴庆禅寺,奉为“宗室道场”。其后,外国僧侣也慕名来参禅膜拜,至明清两代,仍络绎不绝。 江心屿遍布殿堂亭榭,甚富古迹,且古木葱茏,风景秀幽,向有“瓯江蓬莱”之称。各代诗人题咏诗词就有500余首;如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张子容、韩愈、张又新等均有名篇佳作咏及孤屿。

江心寺

现存之江心寺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面积约287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为金刚殿,东西有长廊,两端置钟鼓楼。今宋代古钟尚存。中殿为正殿,最为壮观。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塑像。殿内槛联匾额,琳琅满目。正柱联为宋王安石撰并书。后殿三圣殿,殿额与对联皆为弘一法师所书。寺院大门两边有题为宋王十朋撰书的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念“yun, zhao chao, zhao zhao chao ,zhao chao zhao san;chao,chang zhang, chang chang zhang, chang zhang chang xiao”)。由书法家方介堪正楷重写。寺周古木参天,景色清幽。1983年列为全国对外开放142座重点寺院之一。

兴庆寺

原名净信院,又名西塔寺院。宋高宗驻跸孤屿时,改称兴庆。重建于清嘉庆年间。寺两侧有琉璃泉,泉水清冽,为温州三大名泉之一。寺墙内有橄榄一株,相传明万历十五年(1587)为郡守卫承芳所植,今尚结果累累。建国后温州市博物馆建于此寺,常年展出历史文物。

宋文信国公祠

位于江心寺东面。南宋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脱险来温,留居中川寺,作《北归宿中川寺》、《题江心寺》诗。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邑人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就义200周年而建此洞。祠内原有文天祥石质雕像和名人题诗碑刻,后被毁坏,仅存清人秦瀛《宋文信国公造像题记》碑。1981年整修,回廊镶嵌《正气歌》及20块后人凭吊诗词碑刻,并有联云:孤屿自中川,逝水难消亡国恨;崇词足千古,英风犹挟怒涛鸣。

浩然楼

位于文信国公祠东侧,明万历八年(1580)建。楼为木结构三开间重檐歇山顶,造型别致。楼名取意文天祥《正气歌》中”浩然”二字。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唐代诗人孟浩然曾游江心屿,易名为孟楼。光绪元年(1875)重修时,仍复名为浩然楼。登楼远眺,瓯江上 往来的巨轮小帆,以及市区鳞次柿比房屋与海坛、翠微诸山,一览无余。

澄鲜阁

在西塔山南麓,原名水陆阁,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明万历十年(1591)重修时,取谢灵远诗句意,改名澄鲜阁,系二层三间木构建筑。

江心公园

在江心孤屿西首,始建于1974年,1990年基本建成。公园由小飞虹景区和欢乐城两部分构成。小飞虹景区有湖面0.4多公顷,临湖建有亭、台、廊、榭。小飞虹桥横跨湖上,夏放荷花,秋绽桂子,四季飘香。欢乐城由民间集资建成,占地1.26公顷,内设游艇、电动游戏器械等娱乐设施。

盆景园

占地0.42公顷,置中、小型不等的盆景,风格各样,古拙雅致;还堆彻一座缩微的北雁荡山合掌峰、观音洞大型盆景。

孤屿东首,尚有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旧址

江心西园

地处温州江心屿西段,西接东瓯大桥,占地面积587亩。江心西园延续江心屿“诗之岛”的内涵,溶自然景观与现代人文娱乐于一体。自西向东将有身健心、市井风情、田园风光、烟树秋雨四个旅游景区,分为水上世界、峡谷漂流、儿童乐园、露天剧院、渔家乐、风情街、宾馆、别墅、竹庄、游船、茶楼、海鲜楼、酒吧等休闲娱乐设施,是一个集娱乐、美食、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圣地。

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

1956年7月1日,在江心屿原普寂祥院废址上建成。占地1873平方米。198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其扩建为“二碑一馆”,占地扩大为2700平方米。二碑:一碑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碑,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书题;一碑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纪念碑,书法家舒同书题。

象岩与狮岩象岩

在屿东江中,因石色洁白,鼻长似象而得名。狮岩在屿西江中,因石呈翠色,似一只雄狮于此盘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4: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