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 |
释义 | 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是一所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学院,办学层次为“二本”,设置了开发与项目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软件工程+英语专业五个专业方向。 中文名: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 创办时间:2003年7月 类别:二级学院 所属地区:江西省南昌市 主要院系:开发与项目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 学院简介该学院是2003年7月经江西省教育厅批准创办,招生为国家统招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软件工程专业要与软件企业合作办学的指示精神,该院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 该院在北京、上海两地与IT企业合作建立了软件专业实习基地,在IT业发展的其它地方发展软件专业实习基地。学院在全国近三十多个省市和地区招收学生,在校学生一千九百余人。 该院的软件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英语(复合型专业),在软件工程专业框架下开设了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嵌入式软件技术方向等四个专业方向。 2008年该院软件工程专业被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江西省和江西农业大学重点建设专业。 办学方式该院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高等院校与软件企业共同合作培养软件人才的良好环境与条件,使软件学院实现毕业生就业率为100%,毕业生中有52%以上的人数在北京地区就业。 该院对统招四年本科生实行“3+1”培养模式,前三年在校学习理论,第四学年在软件企业进行专业实训与毕业实习。在校学习期间,按照学校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在软件企业实习基地学习期间,由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对学生实行3个月的职业技能强化训练,然后,让学生到软件企业或研究所的工作岗位上,在工程师或研究员的指导下,结合软件开发项目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生设计。使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就业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截至2010年,该院有软件开发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 、嵌入式系统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硬件微机原理实验室、模拟电子实验室、数字逻辑实验室,计算机示范教学中心一个。此外,学校还有多媒体教室、视听室、语音室、电子阅览室等现代教学设施。 实习基地截至2010年,该院有上海、北京两个软件实习基地,其中北京实习基地位于北京中关村附近,周边IT公司林立,实习教学内容都是主流技术或新技术;由于地域优势,实习基地在完成三个月的技术集训后,有足够的IT公司安排毕业生进行顶岗实习(试就业),不但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也为毕业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介绍开发与项目管理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适应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要求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立的。本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软件工程领域的国际前沿,充分发挥软件学院的自身优势,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工程型软件人才。本专业主要学习软件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软件设计与分析的方法和技能,学生将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具备软件系统开发和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接受到良好的软件工程训练,具有较强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熟悉软件应用和各种工具,能应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能胜任某一应用领域软件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和项目管理等工作。另外,要求学生掌握所必需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并具有学习与应用这些知识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适合在计算机、通信、网络及相关技术与产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科技部门、高等院校、政府管理部门、金融和经济管理部门等从事软件工程或相关应用系统研究、开发、管理、维护等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以及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高级程序设计、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与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接口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可视化建模与UML、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技术和综合实训等。 实践课程: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暑期实训、专业认证实训、软件工程实践、毕业实习。 实训基地:最后一年在北京实训。 计算机网络技术 培养目标:网络应用方向注重于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与方法,获得网络设计方法、开发方法和工程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网络系统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主要专业课程:高级程序设计、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与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局域网组建与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TCP/IP原理及网络通讯编程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安全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安全技术和综合实训等多门课程。 实践课程: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暑期实训、专业认证实训、软件工程实践、毕业实习。 实训基地:最后一年在北京实训。 数字媒体技术 培养目标:数字媒体技术方向注重于培养从事数字媒体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以及数字媒体产品研究与开发的高层次交叉型技术人才。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数字媒体技术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数字媒体的软件开发与设计制作的基本训练,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 主要专业课程:高级程序设计、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与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三维动画设计、游戏编程、媒体设计与制作、WEB开发技术、流媒体技术和综合实训等多门课程。 实践课程: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暑期实训、专业认证实训、软件工程实践、毕业实习。 实训基地:最后一年在北京实训。 嵌入式软件技术 培养目标:嵌入式软件与系统方向学生注重于培养掌握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技能,并具备嵌入式系统软件、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能力;深入的嵌入式通信终端、家庭网络和信息家电领域的产品开发能力,能够按照计算机软、硬件工程规范要求,对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和计算机控制系统项目需求、软硬件工作环境进行分析、编程写入、测试、维护和管理;能从事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开发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高级程序设计、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原理与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接口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其编程、嵌入式软件开发与应用、移动软件系统开发、设备驱动程序开发、WEB开发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开发、手持设备软件开发综合实训等多门课程。 实践课程: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暑期实训、专业认证实训、软件工程实践、毕业实习。 实训基地:最后一年在北京实训。 软件工程+英语专业 主干课程: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阅读、综合英语、专业课:高级英语、英国文学作品选读、英语视听、英语阅读、翻译理论与实践、高级英语散文写作、科技英语、高级英语口语、美国政治与经济、商务英语、英语国家概况、英语语法修辞、C++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WEB开发技术。 实践课程:基础英语实践、英语专业实践、暑期实训、专业认证实训、软件工程实践、毕业实习。 实训安排:最后一年在学校实训。 培养目标:该专业以跨学科、双专业培养模式实现了软件工程与英语专业专业的知识复合,毕业后可取得双学士学位证书;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毕业后主要在外交、经济、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 IT产业等领域从事翻译、研究、教学、软件开发、研制、管理等工作。 师资力量师资队伍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企业工程师(含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员等构成多元化的教学队伍。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该院教职工36人,其中正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博士5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者占100%。 专职教授4人,兼职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荣誉教授1人(院 士),副教授12人,讲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硕士学位的教师16人。北京实训基地有正副研究员5人,工程师以上职称12人。此外,学院每学期都要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为学生授课和做学术讲座。北京实习基地工程师和研究员共有固定人员26人,其中,正副研究员5人,工程师以上职称13人;实训基地实训教师有13人。 具体教师名单如下: 教 授 何火娇、赵应丁、戴仕明、王映龙 导 师 何火娇、赵应丁、戴仕明、王映龙、张少平、杨珺、刘珊慧、彭军 副教授 张少平、杨珺、刘珊慧、彭军、彭莹琼、艾施荣、张年如、王兴宇、王厚淳 兼职教授 张嗣忠,陈文伟,段江 学生获奖2012年4月17日,由杭州市政府主办、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办公室承办、浙江省物联网产业协会、利尔达科技有限公司等协办的第二届“利尔达杯“全国物联网应用设计大赛在杭州举行。该院派出学生代表098班尚海华和1009班唐雨琦二位同学参加了这次大赛,与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28支进入总决赛参赛队伍角逐,经过答辩、项目实践演练后,获得第六名,并获的“创意奖”,并应邀参加第六届中国杭州电子信息博览会物联网馆举办颁奖典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