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江西理工大学冶金与化学工程学院 |
释义 | 江西理工大学冶金与化学工程学院于2011年在江西理工大学整合在稀土工程、冶金工程等领域的教育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成立的新学院,下设4个本科专业和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学院简介冶金与化学工程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稀土工程、应用化学等。已建立起以有色金属冶金、加工及精细化工为突出代表的多个特色专业,造就了一支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教学及科研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新成立的冶金与化学工程学院,将整合该校其他优势学科的资源,搭建起教学科研的公共学科平台。学院将实行开放、合作的教学研究模式,积极承担稀土工程、冶金工程领域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新材料研发等任务。 历史沿革1958年 钢冶系成立,分别设置炼铁、炼钢和轧钢专业 1972年 有色系成立,分别设置重有色金属冶金、稀有金属冶金、金属压力加工等3个专业 1979年 钢冶系和有色系合并,成立冶金系 1983年 学校归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钢铁领域专业分配到其他院校 1994年 冶金系更名为材料工程系,设置有色金属冶金和金属压力加工2个专业。同年化学工程系成立。 1998年 钢铁冶金专业恢复,同时根据教育部的新专业目录,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冶金物理化学合并为冶金工程专业;金属压力加工更名为金属材料工程。 2001年 根据学校推行的优化联合、资源共享的现代办学模式,原材料工程系、资源系的无机非金属专业以及化学工程系合并,成立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2002年 根据江西省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和赣南有色金属资源的优势,2002年至今新增稀土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成型与控制以及生物化工等多个专业,并由原来4个本科专业拓展到现在的9个本科专业。 2011年 根据学校学科发展需要,将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分成冶金与化学工程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冶金与化学工程学院包括4个本科专业,分别为: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稀土工程、应用化学。 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20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0人,硕博研究生学历所占教师比例77.4%。拥有工程院院士1名,江西省“井岗学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名,“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3名,“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1名,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1名,江西省师德标兵1名,江西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 现有专业冶金工程为为国家特色专业、江西省高水平学科、江西省品牌专业、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稀土工程为江西省特色专业;拥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其中冶金工程为江西省示范性硕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环境工程、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冶金工程等; 2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领域:冶金工程、化学工程等;1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化学。 冶金工程1、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冶金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专业综合知识,能在冶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化学、有色金属(钢铁)冶金原理等专业基础理论及有色金属冶炼(包括重、轻、稀和贵金属)和钢铁冶金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系统的冶炼工艺、工程设计、分析测试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训练,达到具有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制备及工业设计和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能力与素质: 1、掌握有色金属(钢铁)冶金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有色金属(钢铁)生产工艺,具备初步的工艺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组织管理及科学研究能力; 2、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工程制图、机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 3、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 4、具备了解本专业和相关专业的科技发展动态的能力; 5、能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适应自我发展和终身教育需要。 2、学制及授予学位 本科4年,工学学士 3、主干学科 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冶金物理化学 4、主要课程 有色(钢铁)冶金原理、(冶金)物理化学、有色金属(重、轻、稀、贵)冶金学、钢铁冶金学、金属学、冶金工厂设计基础、化工原理与设备、分离科学工程。 5、就业方向和就业状况 学生毕业后适合在有色金属和钢铁领域从事生产、管理工作,还可在设计院从事工程设计工作,亦可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稀土工程1、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冶金方法与材料制备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从事冶金工作并能从事稀土冶金及其材料制备、工程设计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有色金属冶金方法,着重掌握稀土矿物加工及冶金、稀土材料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冶炼工艺制定、工程设计、测试技能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达到具有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及工业设计和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能力与素质: 1)掌握本专业必须的制图、机械、电工技术和计算机基础技能; 2)掌握有色金属冶金特别是稀土冶金、材料制备及加工的基础理论知识;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拥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及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科技发展动态; 4)具有稀土冶金与材料制备的生产组织、技术经济分析、科学管理和工业设计的初步能力; 5)具有分析解决本专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以及进行科学研究、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 2、学制及授予学位 本科4年,工学学士 3、主干学科 稀土工程、有色金属冶金 4、主要课程 冶金物理化学、金属学、冶金热力学/动力学、稀土元素化学、冶金工厂设计、稀土矿物及其加工、稀土分离科学、稀土材料与应用、计算机在稀土工程中的应用等。 5、就业方向和就业状况 学生毕业后适合在稀土材料开发与应用、稀土冶金与分析、稀土采矿与矿物加工等领域从事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生产经营、工程设计等工作。可以到矿山、冶金与材料企业、冶金科研及设计院所、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等部门工作。 化学工程与工艺1、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冶金、炼油、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学习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能力与素质: 1、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化工工艺装置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 3、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对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化学工程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学制及授予学位 本科4年、工学学士 3、主干学科 应用电化学、化学反应工程、精细化工 4、主要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学 5、就业方向和就业状况 学生毕业后适合在精细化工(涂料和有机高分子合成等方面)和电化学(金属腐蚀与防护和电镀等方面)领域从事生产和管理工作,还可在工业催化领域从事科研或生产管理工作,和在矿山或冶金等相关企业从事环保和分析方面的工作,亦可在化工设计院所从事化工设计工作。 应用化学1、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应用化学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能在新能源、光伏材料、功能材料、冶金、工业分析、环境监测,医药、环保和等企业、技术、和事业、行政部门,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管理,以及在科研部门、高等学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本专业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实验技能,具有专业英语、计算机应用、应用化学、新材料、化学分析、化工技术、经济及管理知识,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科学管理的基本技能。本专业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新能源、光伏材料、功能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业分析、冶金、环保各行业分析测试和相关的应用研究等方面都受到比较全面的培养和锻炼,成为从事应用化学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设光伏材料与功能材料、工业分析与环境监测两个专业方向,专业课分别按光伏材料与功能材料、工业分析与环境监测两个专业方向进行设计。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能力与素质: 1、掌握应用化学、材料、新能源、工业及环境分析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材料制备的工艺与性能的研究方法.掌握工业分析与环境监测设计方法; 3、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对化工生产、新能源、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应用化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学制及授予学位 本科4年理学学士 3、主干学科 化学、应用化学 4、主要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功能材料化学、材料合成化学、半导体器件物理、薄膜物理与技术、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现代仪器分析、工业分析、环境分析与检测、分离与富集技术 5、就业方向和就业状况 学生毕业后适合在新能源、光伏材料、功能材料、冶金、工业分析、环境监测,医药、环保等领域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工作,还可在科研部门、高等学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亦可在事业和行政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实验室建设学院拥有国家钨与稀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教育部钨资源高效开发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化学化工实验示范中心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研究开发及检测平台。现已在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工程与工艺、稀土工程等领域,特别是在钨、稀土、镍钴等的冶金、加工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在钨冶金工艺及其高性能粉体材料制备技术、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化学提取与分离新技术、铜冶金新工艺及其材料制备技术理论研究、冶炼过程计算机仿真与优化控制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研究方向有冶金过程强化与优化控制、冶金分离新工艺及理论、绿色冶金与资源综合利用、水处理复合材料、纳米催化、光电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应用电化学、表面化学研究等。 学术进展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项、国家973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0多项,企业委托科研项目120余项,科研经费5900多万元;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取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项。其中“白(黑)钨矿洁净高效制取超高性能钨粉体成套技术及产业化”荣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球形、单晶、超细仲钨酸铵粉体的制取技术”荣获2006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98篇被SCI、EI和ISTP收录,出版专著、教材11部。 国际交流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频繁,近五年,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讲学83人次,成功地主办了“第十届全国冶金反应过程学术会议”、有色金属加工“同舟论坛”,“第三届全国湿法冶金学术会议”等6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参加国际国内会议105人次。目前已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温哥华国家科学院燃料电池创新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研究机构与大学等建立了合作研究及学术交流关系。 学院特色学院近年来一直围绕“建设特色鲜明、江西一流、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的长远目标,贯彻落实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培养具有“基础扎实、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加强学科基础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特色科研方向提升本科教学水平。2009年获批国家质量工程1项、省级质量工程6项。学院冶金工程专业实行一本招生,在校学生规模1500人左右,本科生就业率连续4年在94%以上,硕士生就业率98%以上。 学生工作学院学生工作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深入开展“双学”、“学雷锋、创三好”及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安全文明、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近三年,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7项;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3项;在江西省电子电脑知识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江西省赛区一等奖2项,优秀奖2项;在全省数学建模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第十一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获全国三等奖2项、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3名教师等获得 “园丁奖”;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比赛中,获三等奖1项;在江西省文艺大赛中,获三等奖1项。 就业情况近年来,我院毕业生就业地区和行业主要是国内外各大金属矿山、冶金及材料企业及沿海发达地区有色金属和钢铁领域企业,如江西铜业集团、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辰州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冶炼厂、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三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萍乡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大连路明集团、新余LDK有限公司、广东佛山南海朗达荧光粉有限公司、飞利浦投资有限公司等,毕业生供不应求,每年均有30%以上毕业生进入北京有色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211”、“985”大学等就读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