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释义

学院概况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是基于原土木工程系,力学系(隶属江苏大学理学院)于2011年5月建立的新学院。学院涵盖了土木工程和力学两个一级学科。力学学科是江苏大学历史最久远的学科之一,是国家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培养了一批国内外优秀学者、大学校长、企业家和国际化人才。上世纪90年代,应国家大发展的需要,学校在力学学科基础上发展了土木工程学科及相关专业方向。目前,学院由土木工程系、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组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学科领域。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名,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9人,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14人。学院的部分教授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学术和社会知名度。先后涌现了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高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优先进个人、学校创新团队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学院现有全国学会理事1人、全国各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3人、省级学会副理事长2人、省级专业委员会委员8人。学院非常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德国康斯坦茨科技应用大学、挪威卑尔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与其中的部分高校建立了本科生交换留学机制。现有10多位国内外院士及著名专家被聘为学院的兼职教授。

学生培养

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有特色的、较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近五年来,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丰硕,有3门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课程、省精品课程。由学院教师指导的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科技创新挑战杯等大学生竞赛多次获得国家奖及江苏省特等奖、一等奖。出版教材及专著10多本;获国家级和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以上。近5年学院培养本科生近70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150多名。其中获省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2篇,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全额资助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1人、国际校际交流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攻读学位研究生2人,获省优秀学生干部、省三好生10余名,获校优秀毕业生近30名,就业率达100% 。

科研实力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力学前沿理论研究为基础,立足土木工程、机电工程、动力工程、材料科学等学科,发展新型工程结构及体系的设计、施工、管理、研发、检测与评估理论和技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复合型高级工程应用技术人才。学院现有1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固体力学学科且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工程力学、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等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建筑与土木工程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2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及方向,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学院在读本科生609人,博士(含外国留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近100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按学科科研方向设置科研机构。拥有部级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业机械结构损伤检测评估技术实验室、江苏省力学实验示范中心(校级力学实验中心)、江苏省土木实验示范中心培育点(校级土木工程实验中心)、面向社会技术服务的“产、学、研”基地——土木工程测试技术研究院、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技术服务的土木工程研究所和从事力学前沿科学问题研究的工程力学研究所。在机械结构损伤检测评估技术、力与多物理场耦合理论及结构损伤/断裂理论、大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组合结构、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生态混凝土、智能材料与结构、非线性动力学、疲劳断裂与损伤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成果。近几年来,先后承担主持国家“863”3项、国防重大预研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国家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学部咨询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40多项、各类土木工程类项目年均达500多项,年科研经费达1200万元以上。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20余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300多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有160多篇;发明专利16件,授权发明专利6件,为国家科技进步、地方和行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领导

院长

骆英,博士,教授 /博导,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江苏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国际教育与交流学院院长、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江苏省重点学科—固体力学博士点首席学科带头人,省“青蓝工程”优秀学术带头人,机械工业“机械结构损伤检测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大学土木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江苏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镇江市力学学会理事长,江苏省建设厅桩基检测单位资质审查委员会委员。

目前主要从事智能压电传感与驱动器技术、非均匀介质在多物理场作用下的耦合规律和失效问题及现代结构损伤监测新技术研究。固体力学、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博导,力学、结构工程、测控专业硕导,近十年来主持和承担了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防基础研究基金及“六大人才高峰”项目、8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等。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有2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主持完成了科技服务工程测试项目近2000项,发明专利3项。

主要学历:

2004.03-2004.09 荷兰Twente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1997.04-2000.1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专业博士

1985.09-1989.06 江苏工学院固体力学专业硕士

1978.12-1980.12 镇江农机学院机械制造系学士

主要科研成果:

1、1986年科研项目“电磁涡流比拟”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及完成者);

2、1989年“电涡流比拟”,编号机电部[89]机电鉴教民023号(主要参加及完成者);

3、1994年“核电站温度应力分析程序PTSA”,编号核总科鉴字257号(主要参加及完成者);

4、1995年“低吨位静荷载试验地锚杆反力装置的研究 ” ,编号( 95)苏科鉴字637号,获1999年度江苏理工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主持);

5、1997年“裂纹、刚线性和夹杂物间相互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572030)主要完成者;

6、2001年“压电复合材料力学量传感器的传感机理及其应用研究”苏科鉴字[2001]第1091号(项目主持);

7、2001年“智能机械结构及系统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9635140),主要完成者;

8、2001年《无轴承(磁悬浮)永磁同步电机及数字控制系统研究》(江苏省科技厅高技术项目BG2001029),已结题,主要参加及完成者;

9、2002年大位移反铁电陶瓷/形状记忆合金集成、驱动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902002.2758)主要参加及完成者;

10、2002年《应用于自适应结构的集成多功能1-3型压电复合材料的研究》航空基金(99G52065)主要参加及完成者;

11、2003年《用于结构AE检测的连续分布式OPCM传感机理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375069)(项目主持);

12、2004年陈宜周、王钟羡、骆英、林筱云《多裂纹问题积分方程方法》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3、2004年陈宜周、王钟羡、骆英、林筱云《弹性体裂纹问题的积分方程方法研究》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4、2005年《含压电和SMA灵巧结构损伤及失效问题研究》国防科鉴字[2004]第178号,2005年获国防科工委三等奖(2005gfj3372);

15、2005年《工程结构参数传感测试机理研究》通过验收,具权威机构鉴定(苏科鉴字[2005]第465号)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苏科基〔2006〕1号通知,该项目在2005年度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结题项目评议等级中荣获优秀等级;

16、2005年 “AE技术在土木工程结构及重大灾害预警系统中的研究”(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1721190050)(项目主持);

17、2003年《粉粒物料自动定量充填新方法及应用研究》(江苏省教育厅计划项目03KJD410071),通过验收,主要参加及完成者。

发明专利:

骆英、朱建国,S型压电微位移放大机构,发明专利,专利号:CN1481033,申请日:2004.3.10 骆英、刘军、张礼华、刘琼华等,微型宽频带正交异性-声发射传感器,发明专利,申请号:200810123546.0. 刘军、孟献丰、陈彩凤、邱艳芹、骆英. 一种PZT压电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 申请号:200810123220.8

出版专著:

柳祖亭、顾利平、骆英、顾建祖.桩基振动分析与质量监测.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

院党委书记

刘荣桂,男,1957年11月生,博士,江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党委书记,江苏大学土木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生工作部部长。1978年考入兰州铁道学院铁道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2年免试推荐为兰州铁道学院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士学位;1996年考入东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师从于吕志涛院士,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现代预应力结构耐久性、碳纤维(CFRP)索大跨预应力结构非线性行为与控制以及生态混凝土成套制备工艺与成果推广的关键技术研究。已完成课题:863重大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基金项目两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六大人才高峰”B类资助项目一项。完成课题鉴定项目两项。刘荣桂等于2005年5月赴日本国三重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就生态混凝土制备工艺与技术方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访问与合作研究;于2006年4月赴美国普图大学,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就结构耐久性方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问与合作研究;于2007年10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ydney),进行为期三个月关于结构耐久性方面的学术访问与合作研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3: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