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江山小景图 |
释义 | 目录作品欣赏李唐是北宋画院复入南宋画院的大画家,这对他的画风有了很大的影响。 北宋的山水画在构图上大多是全景式“上留天,下留地”当中立意定景。 及至南宋,山水画构图,往往截取对象的一角一段,这与南宋人半壁江山的心理有关。 政治形势对画风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作品分析画面上部,江水粼粼,空阔旷远,风帆出没其间。 画面下部,横列一排山峰,高低参次,连绵不断。山峰上丛林密布,宫观楼阁,半隐半现。一条栏杆小径,弯弯曲曲地从右下方趋向左上方,随着山势的高低,忽藏忽露,绕过山后又现于远处,终于到达了山顶,形成了画中山峦不分的轴心线。体现出画家对山峦之美的感受,在宋代山水画中,以山径的动向,引出审美层次的表现形式,还是比较普遍的。 这幅《江山小景图》却是介于二者之间,上留天,可见山峰,下不留地,山脚陆地均被省略。这标志着一个过渡期,这可以分析出,这是李唐前期较后一个阶段的作品。 这幅画在画法上,仍然采用北宋以前的常用画法,却画得相当随意,预示着李唐的变化快要到来。所以,后人评价他“变化多,水石用鱼鳞纹,有盘涡动荡之势”。 此画虽然用斧劈,但有的线条较长,外轮廓也比较刻露。山石的凸亮出与凹暗处,对比较为强烈,用笔仍方而硬,刚而坚。 从用笔看,这幅画应该是介于北宋和南宋之间的作品,这也正是它的价值所在。 作者简介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 北宋末南宋初画家,精于山水画和人物画。 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朝(1100~1125)补入画院。 1127年金兵攻陷 汴京,高宗南渡,李唐亦颠沛流离,逃往临安(今杭州),以卖画度日。 南宋恢复画院后,李唐经人举荐,进入画院,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 擅画山水,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他画的山水画对南宋画院有极大的影响,是南宋山水新画风的标志。 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并以画牛著称。 李唐的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萧照等师法,在南宋一代传流很广,对后世影响很大。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清溪渔隐》、《长夏江寺》、《采薇》等图。 《采薇图》,绢本,淡设色,纵27.2厘米,横90.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避于首阳山采薇(俗名野豌豆),最后饿死的故事。借以颂扬民族气节,间接地表达了他反对民族投降屈服的立场,有的题跋也指出此画是“为南渡降臣发”。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图绘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阴,伯夷与叔齐采摘薇蕨,其间正在休息对话的情景。两位主人公画得笔墨劲秀,衣纹简劲爽利,神态生动,殷殷凄凄,若声出绢素。树石笔墨粗简,墨色湿润,已开马远、夏圭法门。画中石壁上有“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题款两行。画后有元人宋杞、明人翁允文、项元汴,清人永瑆、翁方纲、阮元、吴荣光等题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