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江南运河
释义

江南运河,曾称江南河、浙西运河,为京杭运河的南段。北起江苏镇江,绕太湖东岸达江苏苏州,南至浙江杭州。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3世纪),因长江—钱塘江之间地势低平,河湖密集,已出现沟通河湖的运河。后经历代开凿、疏浚,江南运河初具规模。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重新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运河古道,形成今江南运河。

简介

江南运河,又称江南河,是 中国 京杭运河 在 长江 以南的一段。是京杭运河运输最繁忙的航道。

江南人民俗称江南运河为“官河”或“官塘”。运河北起 镇江 ,经 丹阳 、 常州 、 无锡 、 苏州 、 吴江 、 嘉兴 、 桐乡 到 杭州 。运河北接长江,南接 钱塘江 ,和 金丹溧漕河 、 武宜漕河 、 锡澄运河 、 望虞河 、 浏河 、 吴淞江 、 太浦河 、 吴兴塘 、 平湖塘 、 华亭塘 、 杭甬运河 等运河相连接,是 江南 河运的主干道。运河在吴江 平望 镇以南分成三道,去往 嘉兴 的一道称为古运河,直接去往杭州的河道由 元朝 军阀 张士诚 开凿,去往 湖州 的一道称为吴兴塘。 江南运河的开早 最早可追溯到 三国 孙吴 时代,孙吴政权为了沟通 南京 和 太湖平原 而开凿江南运河,以后历朝历代又不断加强,至 唐代 基本形成现在的格局。

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重新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运河古道,形成今江南运河。江南运河和隋代修建的通济渠和永济渠,沟通了钱塘江和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的联系,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成扇形展布的大运河。经不断改造、治理,现江南运河从苏南入浙江,分有东、中、西三线。东线是古运河线,从平望经嘉兴、石门、崇福、塘栖、武林头到杭州;中线从平望,经浙江乌镇、练市、新市、塘栖、武林头至杭州;西线从江苏震泽入浙,途经南浔、湖州、菱湖、德清、武林头至杭州。上述三线均通客货轮。以东线长度计算,全长3238公里。航道大部分水深2米,底宽20米。水流平缓,流量丰富,是京杭运河运输最繁忙的航道。80年代,在杭州三堡建造船闸,兴筑江南运河和钱塘江的沟通工程,使它经钱塘江和杭甬运河相连,进一步发挥航运、灌溉、防洪排涝、居民用水、水产养殖和旅游资源的综合功能。

特点

江南运河有四大特点。

江南运河不像山东济宁以北的京杭大运河,更不像隋唐大运河,这两段运河都已死了,凝固了,没落了,破坏了,有一些甚至消失了;它,江南运河,却真正是活的。

这种“活”,是随处可见的,似乎不用特别费力去寻找,遍地都是,四通八达,发达得很。 这种“活”,是以船运为标志性特征的,船很多,绝不萧条,运的多半是建筑材料和煤炭,全部散装,没有集装箱,船帮压得低低的,几乎与河面一边平,“满载”二字最能概括其运载状态。有的还组成船队,宛如水上火车,浩浩荡荡,神气十足,而且呈川梭状,你来我往,煞似好看,充分显示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从某种义上说,有江南运河,才有新上海、新浦东,才有新常州,才有新宁波,总之,才有新长江三角洲,这是一点都不夸张的,那里的高楼大厦,高耸入天,而且林立,通通源自运河船上的石材、沙料。天天运、时时运,一刻不停,运了三十年!还要运下去。

江南自古多水,长江三角洲,原来就是沼泽地,是水的天下,那里有众多的江河、湖泊、溪流、沼泽、湿地。

走在江南,发现地名非常奇特,两类居多,或是三点水旁,或是土字旁。这在北方是遇不到的。

以三点水旁的字为地名的,有以下这么多:渚、港、溪、浦、浒、湾、浔、浜、滨、湖、泽、河、渡、潭、洋、濮、;另一类是有土字旁的,如:坪、埠、塘、堤、圻、坝、墩、埭、堰。像良渚、沙家浜、南浔、青浦、河姆渡、西塘、荻港,这些地名都是如雷贯耳的响当当的名字。 说明这里古代一定是一大片水。

绍兴有大禹陵。这位以治水闻名天下的古代英雄就埋葬于此。证明这里的水很厉害,泛滥成灾,不断闹事,需要不停地防水,和水做斗争,而且终于理出了一整套治水良策,变害为利,将江南打造成了能和水和平共处的鱼米之乡。

在治水过程中,人们不断用土垒坝筑堤,用土在水中间填出呈点、线、面的陆地来,在这些土和水中间建出富饶的水乡,筑出港口和城镇,并在这里繁衍生息,诞生了良渚文明、吴越文明、南宋文明、江浙近代文明和长三角当代文明。

这种结构是典型的人工和自然的结合,是人类的文化积累和传承,利用自然水系为主,必要时在一些节点上,在拐点上,在关键部位上,挖凿一些贯通一气的运河,形成一张水道大网。这恰是江南运河独一无二之处,和北方的运河一点都不一样,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可以推断,这里,可能有中国最早最老的运河和运河体系。这是这里的自然环境,即多水,决定了的。文献上有记载,江北扬州有春秋吴王夫差修的一段古邗道,那是中国最老的运河。完全可以推断,或许在相距不远的江南水泽里,早在越王勾践时期或更早,早于2400年前,就有挖凿运河的实践了。因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到处都是水嘛。当然,这个观点要到地方志或考古中去科学地求证。

在江南水乡中,以河代路是它的另一特点。这里古代几乎无路,只是一片水泽。船是主要交通工具。陆地和陆地之间有两种连接工具:移动的是船,固定的是桥。近则走桥;远,或者运货,就靠船。所以江南是船和桥的天下。

一个绍兴过去曾有五千多座桥,一个小小的新市镇有桥72座,远胜过水都威尼斯!

桥多意味着水道发达。 在不太远的过去,这里家家有船。城市中如此,乡村更是如此。那时船的普及度,宛如后来家家有自行车,和现在许多家有汽车一样。出得门来,不论是前门,是后门,都是水道,都是河,就得上船,否则寸步难行。起码,到鲁迅和茅盾时期,还都是如此。

河就是路,路就是河,运河就是江南的路。

江南运河是活的,其另一个活的标志就是变,它不断地变化,甚至变得面目全非,似乎不曾有过片刻的安静和固定,这非常不像一件文物,后者必须有固定的形制、年代,绝对一成不变。

江南运河的变又有自己的特点:明显向着两个互相背离的方向在变化着。一个是向大里变,变得能走大船,这是时代的需要,特别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能走300吨级的船,400吨、500吨、甚至1000吨级的,河床不断地加大、加宽、加深,不断地疏浚和改道,以便适应建材和煤炭的大宗运输。所谓改道,就是远离闹市,想法绕到城外去,终点也不再是北方,而是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另一个是向小里变,由于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兴起,导致一般的水道衰退,或被填死,或废弃不用,除大动脉有用之外,许多支脉,特别是毛细血管都被废除,水网不复存在,桥大多被拆除,永远别想再和威尼斯一比高低,新市镇的桥由72座缩减到仅仅12座,那些穿城而过或环城的运河也不再有运输功能,经过美化之后,成了旅游的对象或休闲的公园。总之,这两种互相背离的变化,让江南运河的面貌在短短二三十年之内有了翻天覆地的变脸。

变化的结果,就是只留下了大动脉,或另筑了新动脉,而分支脉和微血管水网则绝大部分消失了。

亮点

独特的江南运河生态模式非常值得珍惜。

栽种桑树,用桑叶喂蚕,蚕屎用来养鱼,鱼的排泄物变成池泥,池泥挖出来当有机肥料,用来种稻种桑,桑叶再养蚕,如此循环下去,形成一个完美的可持续发展的生物链,一个圆圈,无污染、无公害。

这种生态模式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今天还存在着,而且用运河微血管网络连成一片,构成一种特殊的生活模式,在整个江南水乡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种生态模式在过去是不足为奇的,大家都如此,习以为常,可是,放在今天,就不简单了。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还能如此纯真天然地活着实属罕见。

江南运河—故事篇

从镇江大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地到苏州古运河畔的寒山寺,水网密布的江南让人备感亲近,故事多得又让人没有头绪。顺着它走,我们像采摘运河岸边柳叶一般,轻而易举就摘到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

水漫金山

镇江白娘子与许仙“水漫金山”的爱情传说不必赘述。

梁红玉击鼓战金山

传奇故事让人一直回味。

淮安女子梁红玉,因生活所迫在京口的军营中服务。有一天五更时分,她因事到府衙去,刚走进门突然看到廊前柱子下面伏睡着一只黑色大老虎,鼾声如雷。她再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卫兵。这个熟睡的卫兵就是韩世忠。梁红玉回到家后,把看见韩世忠的事告诉母亲,并料定韩绝非等闲之辈。于是母女俩不久邀请韩来家中,盛情款待。一来二去,情投意合的梁红玉和韩世忠结为夫妻。

梁红玉的眼光果然很准。后来韩世忠在梁红玉亲自擂鼓助威下屡立战功,成为南宋名将,被晋封为王,梁红玉也被封为安国夫人。

鲜活

“因为有了大运河,城市才更兴旺,城市里面许许多多的故事让运河的历史更加丰满。”江苏省政协的一位老先生这样说。而我理解的大运河是“活”的,不光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从另一个层面讲,一个个萦绕城市的传说让大运河更为鲜活。

大运河鲜活,实际功用让大运河不可或缺。江南运河基本上都保持着航运功能,所以谈它的申遗以及保护就要和当下的实际利用结合起来。有这样一组数据:京杭大运河从北到南流经江苏省的徐州、扬州、无锡、苏州等8个城市,这8个市GDP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已经连续几年超过了三分之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苏州市,运河两岸年运量在万吨以上的运输企业发展到1300多家。运河的航运价值凸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利用是一种办法,但利用必须有规划。”这是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老先生一直强调的。无锡在运河保护方面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下午,我们在无锡运河边上终于找到了运河人家。河两岸,已有一百多年的老房子虽然简陋,但却是原汁原味的古朴,它们仍然是老百姓的栖身之所。用上了自来水,马桶不在运河洗了,大家也能更自觉承担保护运河的责任。明年年底,一条绕开市区的防洪河道就会完工,到那时候古运河不再走吨位大污染大的船,丰水期也不用担心水会漫上来,影响到岸边的老房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0: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