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江力 |
释义 | 江力,文化学者,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助理、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国内访问学者,兼任孔子卫视、中国音乐网络电视台副台长、总编辑,中国广播影视音像出版中心总监制,其他社会兼职《散文世界》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副主编,中国三峡出版社特聘编审等。 江力简历江力,文化学者,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助理、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国内访问学者,兼任孔子卫视、中国音乐网络电视台副台长、总编辑,中国广播影视音像出版中心总监制,其它社会兼职《散文世界》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副主编,中国三峡出版社特聘编审等。 近年来关注中国文化与跨文化研究,并从事文化传媒、影视运作、音乐评论、编辑出版等多项工作,著述有《中国散文之讲演、作品与评析》(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鲁迅报告》(编撰)、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等多部,有文化评论、学术随笔、电影及音乐批评、散文作品数十篇在国内知名报刊发表,被多次转载、获奖,有散文随笔入选“中国美文100家”。从第一篇严格意义上的文化文本发表,至今亦二十五年。 关于张艺谋电影评论两篇引起中国影视界关注和社会反响,作为评论张艺谋的论文唯一入选当年官方《国家广电文存》(2007年);和著名学者、北大教授孔庆东先生联袂撰写的重量级评论《雷佳:中国民族声乐探索与“新国风音乐”运动》,登陆新浪、网易、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等十家国内门户。 作为编辑主要成员,参与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1999年);主持“五四学术文丛”(2003年),近年致力于“大家文丛”(主编):第一辑《哲学与人生》、《探索人的生命世界》、《使这个世界更诗化》三卷(2007年)、第二辑《我的思想家园》、《难忘的岁月》、《生命的意义》三卷(2009年);《中国文化集成》五十卷(总策划,筹备待出)、北京大学110年校庆“北大学者散文专辑”(特约主持人)、《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文集》十五卷(2012年)的组织编辑出版工作。 2002年在时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温儒敏、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曹文轩老师指导下,成功举办了为时近一月的北京大学首届“中国散文论坛”,担任秘书长,总策划;2009年在现任系主任陈平原、党委书记蒋朗朗老师指导下,参与创办并策划“中国作家北大行”,曾任组委会秘书长;2011年作为编剧、总策划,主创开拍中国历史资料纪录片《重走我的父亲万里之路》;同年参与策划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名誉院长汤一介先生担任文化总顾问的“复兴之歌——雷佳国家大剧院独唱音乐会”。 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温儒敏教授从事中国语言文学、现代散文和中国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并在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乐黛云主任指导下,从事中西文化、跨文化研究与行政工作,曾获2008—2009学年度北京大学学术实践奖,有多篇学术论文如《试论鲁迅散文“父亲”、“母亲”的文化想像》在《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等学术刊物刊载。 近年来在国内山东济宁、曲阜等多座文化城市开讲《国学的基本精神》、《北大历史与中国文化》,2011年在法国巴黎开讲《中国文化的精神》,“江力,北大著名文化青年”新浪博客及同名微博,已成为国内知名的中国文化的消息源与发布厅。 江力:中国文化书院,最炫丽的文化智慧之光这个阳光四溢的上午,我很幸福。 今天天气格外的关照,天是蓝的,地是绿的,树也非常的安静,北大校园内那个可爱的治贝子园小院,在三棵数百年古松的护卫下,维护着当年溥侗、袁克定、张伯驹“民国三大公子”和“红豆馆”文化那古典而炫丽的光辉,古建小院散发着春日的温暖,二十多位中国文化界的名家以及梁漱溟、冯友兰、邓广铭、张岱年、金克木、启功、任继愈、季羡林、侯仁之等二十位大师的后人和学生,还有二十几位传媒界的朋友相聚,这次《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文集》编辑出版工程的启动和“四为书系”与公众的见面真是值得大家见证与关注……准备了近一个多月的会,终于能顺利召开了,心里很安详很平静,准备写一点东西的,但是面对博客前几天的文本,无语……贴一篇现场的情况,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算作给大家报告个好消息吧,所谓感性的文字留作来日补上…… 2010年5月25日上午,在阳光普照的温情的北京大学治贝子园古建四合小院,由我国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倡议开启的“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文集”编辑出版工程在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正式启动。会议由中国文化书院、中国三峡出版社共同举办,汤一介、乐黛云、孙长江、宁可、杨辛、谢龙、林娅、李中华、魏常海、王守常、张文定、徐怀谦、徐兆荣、唐师曾、孙明强、梁培宽、梁钦宁、邓小南、宁欣、张遵超、刘黄、王邦维、段晴、章景怀、赵仁珪、阴松生、侯馥兴、任重、李三达、李伊白、张云昌、肖玉平、江力等30多位国内著名学者、专家、教授以及文化大家的传人,汇聚北大,出席了此次启动仪式。张云昌社长主持会议,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致辞并宣布“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文集”编辑出版工程正式启动,同时宣布“文集”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成立。 中国文化书院成立于1984年,是20世纪80年代推动中国“文化热”最为有力的北京三大团体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学热”,中国文化书院同样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中国文化书院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一批学者,如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朱伯昆、汤一介、庞朴、李泽厚、李中华、魏常海、王守常等共同发起,以及港台和海外的杜维明、成中英、傅伟勋等著名教授、学者共同创建。书院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过问下,于1984年10月在北京正式成立。分布在海内外数以百计的中国文化书院的导师们,在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各个专业都做出了不同的努力,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文化书院为弘扬中国文化、继承前贤、反本开新,特联合中国三峡出版社,启动此次“中国文化书院导师文集”,既是为了纪念中国文化书院的导师们为中国文化与社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也表达有良知的当代知识分子对导师们的深切敬意。 “文集”按年龄长幼为序,第一辑首批确定入选导师为20名,年龄均为90岁以上,分别是梁漱溟、冯友兰、周一良、邓广铭、何兹全、张岱年、季羡林、金克木、启功、杨宪益、牙含章、阴法鲁、石峻、吴江、侯仁之、任继愈、吴晓铃、王元化、李慎之和袁晓园诸位先生。这二十位中国文化书院的导师在为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各自的领域内都极有建树,为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辑“文集”的选编者聘请的是这些导师的子女、学生或亲属,如梁培宽先生(梁漱溟先生之子,梁漱溟文集选编者)、李中华教授(冯友兰学生,冯友兰文集选编者)、邓小南教授(邓广铭先生之女,邓广铭文集选编者)、宁欣教授(何兹全先生学生,何兹全文集选编者)、张遵超、刘黄老师(张岱年先生之子、之儿媳,张岱年文集选编者)、王邦维教授(季羡林先生学生,季羡林文集选编者)、段晴教授(金克木先生学生,金克木文集选编者)、章景怀、赵仁珪教授(启功先生亲属、学生,启功文集选编者)、阴松生先生(阴法鲁先生之子,阴法鲁文集选编者)、侯馥兴老师(侯仁之先生之女,侯仁之文集选编者)、任远、任重先生(任继愈先生之女、之子,任继愈文集选编者)、李伊白、李三达先生(李慎之先生之女、之子,李慎之文集选编者)周启锐先生(周一良先生之子,周一良文集选编者)、杨枝先生(杨宪益先生之子,杨宪益文集选编者)蒋述卓教授(王元化先生学生,王元化文集选编者)、吴家英先生(吴江先生之子,吴江文集选编者)等。个别文集因无合适执编者,由编委会选择适当人选完成。“文集”形式自由,不限定范围,不完全是学术文章,也包括学术札记、文化随笔、亲情散文,内容活泼,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书院导师的真性情与人生本色,反映导师的思想英华、人格风貌、人文风范,也反映后人对前人的认识。 会上,编选成员代表李中华、张遵超、赵仁珪、邓小南教授等表示,此次中国文化书院联合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导师文集”,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为这些德高望重的导师们的子女或学生十分感谢和珍惜此次的选编机会,表示将尽心尽力,选编出高质量的代表导师们真性情的文字。 参会嘉宾乐黛云、宁可、杨辛、谢龙等也充分肯定了“文集”编辑出版的意义,认为入选的这些导师,为学为人都堪称楷模,“文集”将带给人们一笔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非常期待出版社能够将这套丛书早日出版上市,这必将进一步促进学术自由,促进文化的现代化。同时各位嘉宾热烈讨论了如何更好的选编“文集”的各种细节问题,给出了富有见地的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文化书院创院院长汤一介先生、院长王守常教授根据嘉宾、编选者代表及媒体记者的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积极热诚的回应,张云昌社长表示,要对历史充满温存与敬意,对先辈充满温存与敬意。作为出版人,表达敬意的方式就是出版好先辈们的著作,使先辈们的思想高远相传,造福人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