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江淮官话
释义

江淮官话,别称淮语,旧称下江官话、下江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官话方言的一支次方言。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两省的江淮之间及长江以南镇江南京极其上游地区。江淮官话自东向西分为泰如片、洪巢片、黄孝片,其中以洪巢片占大多数。以前把南京话作为整个江淮官话的代表语,现在一般把扬州话作为整个江淮官话的代表语。江淮官话使用人口大约为7000万。

中文名称:江淮官话

别名:淮语,下江官话,下江话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地理位置:江淮之间下游及长江以南镇江上游

人口:7000万左右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城市:南京,镇江,扬州,盐城,合肥等

简介

江淮官话,俗称淮语、下江官话,以扬州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一带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包括连云港、宿迁南部、淮安、盐城、扬州、南京、镇江、滁州、合肥、巢湖、马鞍山、以及六安、安庆、芜湖、南通、九江部分地区,湖北境内也有分布。使用人口7000多万。

江淮官话内部又可细分为洪巢片和通泰片,洪巢片的分布范围最广,涵盖大半江苏省和安徽省,又可分为淮东、淮西两片。

分布地区

江淮官话下面分3个方言片,分别为洪巢片、通泰片、黄孝片

洪巢片

洪巢片(洪泽湖-巢湖片)是典型的江淮官话,分布在从连云港到安庆的广大地区。南京、镇江、扬州、盐城、淮安、合肥、巢湖、六安、滁州等重要城市的方言均属于此区。

淮南九龙岗实际上是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的明显分界线之一,淮南市区和寿县瓦埠湖以东是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混合,音调更接近中原官话信埠片,但保留不少入声字。长丰县总体上是江淮官话,北部和西部接近寿县瓦东方言,大部分人H F不分;东北部接近定远方言,声母全分;东南部接近肥东方言,东南部一小块接近合肥方言,N L不分。

分布地区

江苏省:

南京市:市区、六合、浦口、江宁、溧水(北部)

扬州市:市区、宝应、江都、高邮、仪征

盐城市:市区、射阳、滨海、响水、阜宁、大丰(北部)

淮安市:市区、涟水、洪泽、金湖、盱眙

镇江市:市区、句容、扬中、丹阳(西北部)

宿迁市:沭阳、泗洪(西北部除外)、泗阳

连云港市:市区、灌云、灌南、东海(东部)

徐州市:新沂(东部)

常州市:金坛(西部)

安徽省:

滁州市:市区、来安、定远、全椒、明光、天长

合肥市:市区、肥东、肥西、长丰 、巢湖、庐江

淮南市:市区

六安市:市区、金寨(西北部除外)、霍山、舒城

蚌埠市:怀远(南部)

安庆市:市区、枞阳、桐城

马鞍山市:市区、当涂 、和县、含山

芜湖市:市区、繁昌、南陵 、无为

铜陵市:市区、铜陵

池州市:市区、青阳

宣城市:市区,郎溪部分地区,泾县部分地区,旌德部分地区,广德部分地区

江西省:

九江市:市区、九江县、瑞昌市(南部除外)

通泰片

通泰片(通州-泰州片)分布在泰州市(除靖江)、南通市(除启东、海门、通州东部、如东东部兵房一带)、盐城市南部的东台和大丰两市以及扬州市东部的边缘地区,此片和普通话差异非常大,和洪巢片也有较大差异,带有吴语底层色彩。

分布地区

江苏省:

盐城市:大丰(南部)、东台

泰州市:市区,姜堰,泰兴,兴化,靖江(西南)

扬州市:江都(武坚至嘶马一线),高邮(东南部)

南通市:市区(开发区除外),海安、如皋、如东(东南角除外)、通州(西部)

黄孝片

黄孝片(黄冈-孝感片)分布在湖北东部和赣北九江一带,是否属于江淮官话存在争议,赵元任称其为楚语,它的江淮官话特点最不鲜明,正逐渐向西南官话转变。近期有学者认为安庆方言属于此片而不是洪巢片。

音系概况

总述

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是,声母浊音清化,古全浊声母逢塞音、塞擦音,洪巢片、黄孝片平声读送气清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通泰片不论平仄一律读送气清音。除通泰片及盐城地区外大部分地区n、l不分,疑母[ng]、影母[0]混同;舒声韵母系统较华北官话更接近早期官话的代表——《中原音韵》音系,区别其他官话的主要特点即是保留入声韵,复合元音和鼻音韵尾韵母有显著单化。洪巢片一般有5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去声、入声。黄孝片和通泰片声调有6~7个,入声去声分阴阳。

详细说明

1、音系概况:

(1)、淮语的声母数量一般在17个[扬州]——24个[如东]之间:

①、洪巢片有17个[扬州]——21个[南京]声母,其中以下的17个声母最为普遍。

即:b、p、m、f、d、t、l、g、k、h、j、q、x、z、c、s、○

少部分方言可以分清n/l,有18个声母;

仅滨阜方言既分清n/l,又保留有疑母ng,故有19个声母;

南京方言在17个基础上多出zh、ch、sh、r,故有21个声母。

②、通泰片有18个[丰台]——24个[如东]声母,其中以下16个为通泰方言所共有。

即:b、p、m、f、d、t、g、k、h、j、q、x、z、c、s、○

其他8个声母根据方言不同而增减:l、n、ng、v、zh、ch、sh、r

2.、淮语的韵母数量一般在36个[怀远]——54个[南通]之间,以45个韵母左右为多:

①洪巢片有36个[怀远]——53个[高邮]韵母,

其中入声韵韵母4个[怀远]——16个[高邮]

②通泰片有48个[泰州]——54个[南通]韵母,

其中入声韵韵母13个[泰州]——17个[海安]

3.、淮语的声调数目在5个——7个之间:

洪巢片有5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通泰片有6个或者7个,即: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2、语音特点:

1.、淮语和普通话相比最大的语音特点就是有入声:

绝大多数地区都只有喉塞音[-?]一个入声韵尾;

安庆市的桐城、枞阳两地只有[-l]韵尾;

唯有寳应一地有[-?]、[-l]两个韵尾;

还有极少地区入声韵尾弱化或失去入声韵尾的,如南京、新海连等地。

2.、咸山摄三分:

即:“関”与“官”不同音、“站”与“战”不同音。

此两摄北方话一般都已经合流,今只有一类韵母[an](不计介音)。而在淮语中,绝大多数都有两组或者三组读音。一般的演变规律是:一等合口呼归桓欢韵;一等开口呼、二等归寒山韵;三四等同归先天韵。在具体分合上各地又有所出入,在此不一一赘述。

3.、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的低降调:

除海州一地的阴平调值为214曲折调;合肥方言、高邮方言、金湖东南部方言、天长东北部方言为平调;其他地区阴平调值多为31或21。

4.、部分地区阴阳声韵合流:

即阳声韵韵尾弱化变为鼻化韵,阴声韵鼻化变成鼻化韵,这样阴阳声韵之间有了交叉关系。

例如:在泰州方言中:“梅”≈“棉”、“悲”≈“边”;

在盐城方言中:“姐”≈“剪”、“哥”≈“官”。

近年来由於普通话的影响,部分已合流的阴阳声韵又有了分离的迹象。

5.、部分地区知三章三在咸山摄和假摄中保留j、q、x的读法:

例如:淮阴、扬州、泰州等地,“遮”、“缠”、“扇”的声母分别为“j”、“q”、“x”。

6.、大部分地区无儿化韵er。语音特点

洪巢片

除了具备江淮官话的共同特征外,洪巢片淮语又具有许多独立的特征:

⑴、声母方面:

①除了滨阜的少数点外,绝大多数地区n/l不分。

②有些地区平卷舌能分,有些地区平卷舌不分:其中全部念为平舌的占多数。

③无疑母“ng”:除了滨阜方言有疑母“ng”之外,其他的方言疑母大多数均已的脱落或消失,疑母字归入零声母。

⑵、韵母方面:

①大部分地区能区分an/ang。由于普通话的影响,不分an/ang的地区正在减少。例如:南京等地的新派口音已有an/ang的对立。

②en/eng,in/ing相混,其中以念en、in者为多。

通泰片

除了保留了独立的入声之外,和洪巢片相比,通泰片保留了更多的古音特征,也有许多不同于洪巢片的独特地方,比如:

①,古全浊声母遇塞音、塞擦不分平仄一律送气。而普通话和洪巢片是逢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比如在古汉语里面同音不同调的“瓶”“病”和“同”“动”两组字,“瓶”和“同”是平声,普通话就念成“ping”、“tong”,“病”和“动”是去声(属于仄声),普通话就念“bing”、“dong”,和“并(合并的并)”、“冻”同音。但是在通泰口音理,他们仍然是同音不同调,“病”和“动”也是念成“ping”、“tong”,和“并”“冻”不混。同理,“舅”“就”念成qieu,“毒”念成“toq”,“袋”念成“tae”等等。这可以说是通泰最明显的特征。

②,麻开三读a

比如说“车cha”“遮zha”“扯cha”“写xia”“斜qia”“姐jia”“蛇sha”等字,在洪巢片里他们的韵母都是/iI/,这是洪巢片和通泰片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③,咸山分等,

淮语通泰片的咸山摄分类

暗un,寒hun ,看kun,官gun,干gun,卷jyun ,三saen,蛋taen,嵌kaen,限haen(白读),限xiaen(文读),关guaen ,先xin,天tin, 欠qin,现xin

通泰片和洪巢片的不同在于:覃韵全部,谈寒韵的牙喉字读un。比如:“敢”通泰是gun,和“管”同音,而洪巢是gaen(正好跟通泰的“减”的口语读法类似),和“管”不同音。同样的例子还有“甘干安暗蚶看”等字。但是通泰西部靠近扬州的地区,口音已经开始向洪巢片靠近了。泰州人基本上都把“敢”念成“gaen”了。

④,通泰片的声调,通泰片的声调有6~7个。分布如下:

7调:兴化、如东,南通,通州西部

6调:泰州、姜堰、海安、如皋、东台、大丰、泰兴,江都东部,扬中,靖江西南。

7调区的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阴平:天先拼厅归

阳平:田贤瓶停葵

上声:舔显品挺鬼

阴去:掭线聘信贵

阳去:埝县病定跪

阴入:贴歇撇踢客

阳入:敌舌别笛轧

6调区则是在7调区的基础上,将阳去并入了阴平,所以“地”“梯”同音,“丈”“昌”同音,“病”“拼”同音。

发展状况

江淮官话人群尤其是新派的语音、词汇及语法向普通话迅速靠拢,误读、异读层出不穷,地方文化特色词汇的逐渐消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派“讹音”的主要特点:

①、入声混乱:

1、入→舒:肉、剧、郁、酷、麦、玉、萨等等,不可计数。

或将“麦当劳”误读如“卖当劳”,“郁闷”误读如“遇闷”,可谓惨不忍聼。

2.舒→入:贺、慕。

②、咸山摄三分混乱:

1.寒山→桓欢:例如“患”,即把“患”误念为“换”

2.桓欢→寒山:例如“灌”,即把“灌”误念为“掼”

3.寒山→先天:例如“奸”,即把“奸”误念为“煎”

4.先天→寒山:例如“战”,即把“战”误念为“站”

其中以“桓欢→寒山”、“先天→寒山”这两组变化最为显著,并且在江淮各地皆有体现:

在洪巢片建盐[建湖、盐城]方言中,知组、章组咸山摄先天韵有明显被同化成寒山韵的趋向。在30岁以下人群中,“展”、“缠”、“闪”等字多被误读为“斩”、“蚕”、“散”。

在洪巢片芜湖方言中,咸山摄桓欢韵一部分已经被同化成寒山韵。新派文牍常将“管理”误读为“guan3理”,而单用“管”字做动词时仍读作guon。然而在45岁以上人群中此两韵仍然是严格区分的,与建国初方言调查的结果相一致。

③、文读泛滥:

文牍例如:在老派扬州方言中,“大家”只有“da4 ga1”这一个读法;现在年轻人则受普通话的影响多读为“da4 jia1”。[参见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 《扬州方言词典》第61页]

再比如:近年来受到洪巢片的影响,通泰方言的中西部地区大量的浊入字有阳入(白)一读、又有阴入(文)一读,有些则只有阴入一读。其中泰州市最甚,如今有大量的浊入字只具文读阴入,这项音变正在继续并加快,也许在若干年后,泰州市的阳入会完全混同与阴入。[参见 顾黔 《通泰方言音韵研究》第501页]

2.、地方特色的词汇大量丢失,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话词汇:

新派常以“藏”代替“囥”、以“溅”代替“灒”、以“选”代替“拣”、以“撞”代替“牨”、以“按”代替“揿”…不计其数。究其原因,年轻人大多认为地方语言是土语,不好用文字来表达,更不要说进入书面语。但实际上恰恰相反,淮语的大多数方言字在历朝历代国家编纂的字典裏都有收录,是很正宗的汉语词汇。

历史来源

概述

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语云:“桔逾淮而北为枳”,应是地理环境使然。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或失在浮清,或滞于重滞。”扬雄《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本省境内偏西地区,西接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这个方言区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成为江淮方言区,横亘江苏、安徽中部、全省遂成为三个方言区。

商周到战国

从商周两代开始,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向东向南两个方向发展,现今江苏方言的分布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华夏族向南发展,从关中、中原出发首先到达江汉流域,《诗经》国风中《周南》有《汉广》,《召南》有《江有记》,都是江汉地区的诗,可以称为“楚风”,说明殷周之际这里已被视为诸侯国之列,语言文化已经华夏化了。周初周公旦曾率军东证,战胜东夷,但是南面今江苏安徽境内的徐夷、淮夷仍很顽犟,曾多次与周互有攻伐:战争使敌对双方进行了语言文化的交流。到春秋时期,徐夷、淮夷才被吴国征服,今江苏全境几为吴国所有。这时吴国与中原诸国关系密切,与蛮夷各族共同接受华夏文化。东周以来楚国向东扩张,吴楚连年战争,虽然楚国失败,但是由中原入楚的先进文化反倒因战争更多更快的传入吴国,加速其华夏化的进程。这时吴国与中原内地的往来也颇为频繁,公子季札访问鲁、齐、郑、卫、晋诸国,表现了很高的华夏语言文化修养。晋国助吴攻楚,还派去战车队,教以战法。齐国军事家孙武训练吴军,齐景公还把小女儿嫁给吴王阖闾的长子。孔子有一位大弟子言偃(子游〕是吴人,曾在鲁国任武城宰。此外,楚人伍子胥奔吴,过江时渔父唱歌示意,语言可通。还有文种、范蠡也是楚人,他们到越国做官,出谋划策,语言上也没问题。所有这些都表明吴越两国已经放弃原来的蛮夷语言,成为与楚方言相近的华夏语的一个方言。战国时期,楚国中心逐步东移,最后都城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楚语对东方特别是江淮间的语言影响更大了。

两汉时期

江淮方言情况可以通过西汉扬雄《方言》的记载来了解。上文说过,当时省境偏西部西接淮河南北为江淮方言区,其他是吴方言区。这是因为《方言》记载词汇的流行区域,总是江淮并举,其中多次与楚国中心地区的郢相联系。表明楚是一个大方言区,并且随着势力向东扩张,楚语也向东发展,此后逐步扩大到长江下游以北地区,吴方言区则多吴越并举,吴扬并举。吴是包括江北的。扬州地域广大,与江淮荆楚陈青徐都有并举,可见当时在下江江东广大地区已形成一种大体相近的华夏语方言区,即后来的吴方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

全国处于分裂状态,战争频仍,加之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中原士民为避乱纷纷南迁,江淮和江南地区受到中原汉语的冲击,尤以长江两岸为重,江淮间是主要战场,作为战争手段,军事家往往采取迁民或屯垦的措施。江南镇江以上则是南来难民的主要停留地区。聚居甚众。所有这些情况都是最能引起语言变化的因素。自此以后,江淮之间逐步演变为江淮方言,甚至扩大到南京镇江一带。后来宋朝南渡,历史重演,北人再度南迁,江淮之间为要冲,战争和人口变动促使语言发展,致使江淮方言与吴方言拉开距离,遂成本省三种方言鼎立的局面。

在江淮语言史上,通语和方言的消长,随着帝王都邑的转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曾有两次大变动,六朝时期的建康话和明代的南京话都曾上升为全国性的通语。

四世纪初,东晋政权在建康建立,北方大批南逃的人渡江集结于建康,并进而成为都城的主人。这些从以旧都洛阳为中心南来的人带来洛阳话,他们在政治和文化方面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外来语逐步成为建康的官话,士民在公共场合须说洛阳话。本来建康的土话是吴方言,自从中原来的洛阳话入主以后,经过长期的融合,建康土语逐步被吸收,到南北朝时已基本演变为中原通语。南北朝时的语言学者颜之推云:“自兹(按指三国魏)厥后,音韵锋出,各有风土,递相非笑,指马之喻,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颜氏家训·音辞》)金陵话与洛阳话相提并论,其实金陵话来自洛阳话,当时南北两大都邑的话是基本相同的,都是高于方言的通语,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行全国的共同语。建康方言自来被称为南方官话,是在东晋南朝时期奠定基础的。但是当时南来的人以过江为安,所以大量集中在沿江南岸。江北地区,特别沿江北岸扬州、泰州、如皋一带,吴语并没有很快蜕变,直到隋炀帝游江都时,还“好为吴语”。“帝自晓占候卜相,好为吴语。夜置酒,仰视天文,谓萧后曰:‘外问大有人图依(按胡三省注云:吴人率自称为依),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胡注:长城公,陈叔宝,叔宝后沈氏),且共乐饮耳’”。(《资治通鉴》卷185)正如王导在建康时好为吴语,可知隋末扬州尚有吴语的存在。

明代以后

明代初期建都南京,南京又成为帝王都邑,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南京话也就因之取得官话的地位,江淮官话也就是全国性的通语。官吏、商人和知识份子必须学会官话,才能较好地到外地进行语言交际,这是势所必然的。加之明初官修《洪武正韵》,颁行全国,作为读音用韵的标准,在当时享有很高的权威。此书的语言基础当是以南京话为主体,走“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的老路子,这就加犟了南京话作为通语的地位。此外,南京在地理上和语言系统上都接近中原话,比观《洪武正韵》和《中原音韵》的异同可知,中原汉语自古为全国通语,这是南京话可以作为全国通语的重要条件。这时的中原话和北京话都已失去四声中的入声调。我们知道四声是汉语的重要特征,北方官话大区的再分区就是以入声调的分派为分水岭的。方言缺少一个声调,传统上被认为是个缺陷,不宜作为正统的全民共同语,只能算是一种方言。南京话拥有作为通语的重要条件:帝王都邑;接近中原官话;保全汉语传统的四声。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如利玛窦、金尼阁等,他们看到中国的方言分歧,同时也发现有官话的存在,学会官话对于在各地传教最为方便,据研究,他们认为当时南京话就是官话。利玛窦和金尼阁都在南京学过汉语,并分别着《西字奇迹》和《西儒耳目资》,用他们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拼写汉字,采用汉语传统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声调,是符合当时南京话的,直到清末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还认为南京话是汉语的代表。虽然明清以来,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官话的语音以北京话为标准,成为普通话的前身。但是,就汉语的传统和历史地理的地位而言,南京话始终有其重要地位。

方言争议

江淮官话属于汉语官话存在较多争议的大区语言,主要的争议包括:

1. 江淮话是否属于官话

从1980年代起,晋语被划出官话区,其理由是晋语有不同于官话的入声韵。而江淮官话也同样具备入声韵,部分学者认为应一视同仁把江淮官话划出官话区。且江淮官话的语音,语法同其他官话区仍有较大差别。

2. 黄孝片是否属于江淮官话

黄孝片的鄂东部分,虽然有入声调,但它的入声调音长比普通声调还长,与洪巢片、通泰片大为不同;黄孝片里的九江一带方言,是否应属黄孝片、是否应属江淮官话,都有争议。

3. 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关系

有以下几种看法:

所有江淮官话(或洪巢片、通泰片的全部)均由吴语演变而来;

只有部分江淮官话均由吴语演变而来;

江淮官话仅带有吴语的底层,不一定(或一定不是)从吴语演变而来。

4. 语言的演变与江淮官话

江淮官话是五胡乱华以后,中原雅音融合江淮一带古吴语逐渐演变而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6: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