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江村镇
释义
1 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江村镇

江村镇隶属于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地处豫东平原,北接开封。位于开周公路中段、涡河与老涡河之间,地处扶沟、尉氏、通许三县六镇之要冲,交通发达,物产丰富。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9.8万亩,下辖36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6.1万人。

基本概况

江村镇地势平垣,土质肥沃,农产丰富。土质以尉扶河为界,南部为淤土区,北部是青沙土区。实行土地承包制以来,江村镇的农业发展南部淤土区以棉花为主,实行“农桐间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北部青沙土区以培育韭菜为主,形成了闻名全国的韭菜良种繁育基地。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棉花市场疲软,镇党委、政府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引进多熟立体套种模式,大力发展“新、奇、特、优”品种,在全镇形成无籽西瓜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小杂果生产基地,是县定点日光温室示范园区。

该镇拥有初级中学3所,小学38所,中心幼儿园1所。2002年,在校学生119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全镇98%的青年均掌握有1——3门致富技术。该镇建有有线电视转播站一座,1998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5%。该镇拥有镇级卫生院一座,从医人员达466人,有专业职称的占60%以上。 江村镇先后荣获省、市县、计划生育一类乡镇,夏粮生产先进乡镇,棉花生产十强乡镇,乡镇企业先进乡镇,1999年被省委命名为“六好”党委,2000年被省电信局、省经贸委命名为“电话乡”,2002年被省技术监督局批准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被省科协命名为科普示范乡镇。2003年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目标管理全面先进单位。2004年被河南省委组织部表彰为“五个好”乡镇党委。

行政区划

江村镇下辖村:王母村、木庄村、白亭村、马寺岗村、王营村、江北村、麻里村、孙洼村、韩村村、张庞村、后闸村、纪汴村、杨庄村、常庄村、赵横村、李田村、卢白村、姚皂村、吕庄村、河沿村、坡刘村、赵庄村、李桥村、赵楼村、周坞村、徐庄村、西冯村、黄龙村、东冯村、前闸村、支村村、土寨村、江南村、宋庄村、坡张村、坡孙村

历史沿革

江村镇历史悠久,文物众多,现存有商代白亭城遗址、明代观音寺碑记、明代崇兴寺铁像等,闸上、周坞、土寨等岗峦多秦汉墓葬。

1990年3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江村镇撤乡建镇。 1995年荣获“周口地区棉花生产十强乡镇”,

1996年荣获“周口地区夏粮生产先进乡镇”,1997年被周口行署命名为“夏粮单产超450公斤乡镇”,

1997——199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周口地区计划生育工作一类乡镇”,1998年被命为“周口地区乡镇企业先进乡镇”,1999年被评为“河南省‘六好’先进党委”,

2000年被省经贸委、省邮电局命名为“电话乡”。2001年,全镇财政收入达2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3元,生产总值5.2亿元。

产业发展

2002年,江村镇党委、政府抓住中国入世的机遇,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将无籽西瓜种植作为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以无籽西瓜为中心的多熟立体套种模式,发展无籽西瓜5万,使无籽西瓜的生产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省技术监督局鉴定,江村镇的无籽西瓜质量完全合格,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新要求,江村镇人民政府制定了无籽西瓜生产的GAP标准,并在原来无籽西瓜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建成了全省唯一的无公害无籽西瓜生产基地。为保护瓜农的切身利益不受损害,进一步使江村镇的无公害无籽西瓜打入国际市场,江村镇人民政府为所产的无公害无籽西瓜注册了“绿园”牌商标,极大地提高了江村镇无公害无籽西瓜的知名度和生产效益。为进一步拓宽无公害无籽西瓜的销售渠道,江村镇政府成立“江村镇无籽西瓜发展公司”,由何海中镇长亲自担任总经理,采用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全面负责无籽西瓜的销售工作。同时,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两座大型的无公害无籽西瓜批发市场,在无公害无籽西瓜生产基地和国内许多瓜果批发市场架起一座宽阔的桥梁。江村镇党委、政府还不断加大无籽西瓜的综合开发力度,先后研制开发了西瓜酱油、西瓜果醋、西瓜酱、西瓜果汁等品种系列,建成了年产值超万元的果汁饮料加工厂,为无籽西瓜产业的健康发展系上了一条安全带。

江村镇党委、政府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扩城活商、西瓜富民”的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全镇上下出现了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可喜局面。 强力发展以无籽西瓜为中心的多熟套种模式,全镇以年四熟以上的套种面积达8万亩,无籽西瓜种植面积5.5万亩,年产量近2亿公斤,通过河南省技术监督局检测鉴定,被批准为无公害无籽西瓜基地,并申请注册了“扶绿”牌商标,投资60万元,建立了两个占地160余亩的无公害无籽西瓜批发市场,产品远销到上海、深圳、长沙、南昌、南京、重庆、太原、石家庄等二十多个大中城市。仅此一项,全镇农民增加收入7000多万元。畜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以周江饲料有限公司为依托,采取“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新建生猪养殖基地两个,黄牛饲养厂一个,黄牛养殖小区六个,年生猪出栏达8万头,黄牛出栏近万头,较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蓬勃发展。按照“改造老城,开发新区,发展商镇”的总体思路,新开辟3000米商业街两条,兴建农副产品贸易市场4个。镇区面积不断扩大,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基本实现了镇区“绿、畅、美”,白亭、李桥等小集镇得到积极改造,品位不断上升,逐步形成了以镇区为中心,小集镇为基础,扶开路为轴线的经济带。

2002年,江村镇的“村村通”马路建设率先通过县级验收,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镇党委、政府正在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的工作力度,江南至王营长达1000米的商业示范街已初具雏形,南十字大街的开发正在加紧施工,商业区也在筹划之中,镇区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招商引资

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招商引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周江饲料有限公司总投资近900万元,拥有先进的进口设备,采用美国技术,产品52个系列140个品种,年产饲料240吨,远销湖南、山东、山西、河北等省区,银佼棉花加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实力不断扩大,产销两旺。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养殖业、运输业、加工业、饮食业的发展。全镇个体私营户达1580多户,2007年全镇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入库税金达182万元。基础建设不断完善,江村镇率先在全县实现了柏油路村村通,程控电话、有线电视普及千家万户。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均得到了快速发展。在遭受严重涝灾的情况下,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3.2亿多元,财政收入6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32元。

2 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江村镇

基本概况

江村镇位于县境南部丘陵区。东界宁远县,南连理家坪乡,西邻国营打鼓坪林场,北接上梧江瑶族乡。全镇总面积155平方公里,耕地610公顷,4530户,18326人。全镇跨潇水两岸,兼有山地和丘陵盆地,以中低山岗为主,潇水流经全境,是双牌县最大的生姜生产基地,又是水产品、红瓜子、花生、大豆等重点产区。镇生产总值3912万元,年财政收入90万元。镇内设有中学1所,小学23所,医疗机构14个。

历史区划

镇域1950年分置为严家、五里、访尧、牟江4乡,1952年析置为严家、江村、五里、访尧、乌石、牟江、金滩、瓢漯8乡,1956年并为江村乡,1958年属幸福人民公社,1961年为江村人民公社,1965年划归潇水林区管理局,1969年属新成立的双牌县管辖,1984年恢复江村乡,1986年撤乡建镇改置为江村镇,实行镇管村。

镇政府驻江村村,辖江村、莲塘、花坪、何家、双井、和平、五里、干漯、乌石、黑漯、牟江源、白果、牟江口、唐家漯、金滩、清明田、小岱、访尧、上流江19个村,174个村民组。

旅游发展

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鼻圩位于江村镇,在县城南26公里,潇水中游,双牌水库西岸。《永州府志》载:“舜封弟象于有鼻,即今道州地,道州北五十里地方有庳亭,今其地有象祠土人水旱必祷”。光绪《道州志》载:“在州北六十里,道旁有石碑,刻古封有鼻圩处五字”故名。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薛伯高刑部郎中刺道州时,砸毁此庙,柳宗元当即赋文《毁鼻亭神记》赞赏。《古今图书集成》中亦有《道州毁鼻亭》的详细记载。木垒关,《永州府志·山川志·道州》载:“木垒关在州北60里,往来官道,山势峻拔,树木蓊翳,鸟道一线,石磴悬绝,滩声怒急,摇心骇目,与骑不得驰骋者五十里,下至泷泊铺,始见康藏也。”因地势险要,曾垒木,石镇守而故名。明崇祯16年(公元1643年),张献忠破永州珠巡抚御史刘熙祚后,进军道州,道州守备沈至绪在此战死。后在此筑有沈公庙。镇内还有“仙岩夜月”、“香石朝烟”、“龙山叠翠”、“漫水艳蓝”、“有鼻晨钟”、“华灯暮鼓”、“梅江细雨”、“课楼宴宾”等江村八景,

经济状况

江村是一个集水淹区、林区、农区“三区一体”的边远大镇,人口1.8万人,其中水淹区人口达1万余人。县移民局、扶贫办等县直单位和江村镇党委、政府用活用够移民政策和中央惠农政策,将70%的扶贫资金用于开发性生产,大力扶持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以“三类大户”为龙头引领全镇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助农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扶持金滩村周湘华等种植大户种植板栗、生姜,带动上流江、清明田、小岱等周边9个村种植生姜6000余亩,涌现生姜种植大户140余户,使该镇成为全县生姜生产、销售的产销集散地;扶持水淹区何德象、何仰富等养殖大户养殖生猪、山羊、带动全镇10个水淹区村的生猪、山羊养殖,涌现养殖大户260多户。江村村年出栏生猪、山羊100头以上的大户就有100多户,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村;一些竹、木加工大户在县直单位和江村镇的扶持和帮助下,将边角废料变“废”为宝,将满山遍野的竹、木带出“深闺”走向市场,换回大把大把的钞票。政策向大户倾斜,资源向大户整合,增强了“三类大户”的“造血”功能和示范带动功能,在“三类大户”的示范拉动下,全镇经济跃上了一个新台阶。2004年底,该镇人均年收入达1680元,同比增长355元。

城镇建设

江村镇仙人钢索吊桥和龙山钢索吊桥是该镇乃至全县的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500万元。既可方便潇水河两岸1.2万群众往来通行,又可有效消除水上交通安全隐患,是该镇党委重点抓、抓重点的重中之重。为把党委的意图上升为人民的意志,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镇人大组织县、镇人大代表、水淹区村支书到江华县务江乡开展代表视察活动,实地察看钢索桥的建设情况,增强代表们的建桥积极性,消除代表们的建桥疑惑。代表们回镇后,广泛宣传建桥的可行性,极大地激发了水淹区广大群众的建桥热情。整治江村小城镇环境卫生,是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是代表们提得最多的老议案。围绕这一难事,镇人大主要领导亲自抓这一议案的办理。利用江村村新农村建设的机遇,解决了整治环境卫生的经费不足的问题,成立了环卫所,修建了垃圾场,根本上解决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的脏、乱、差问题。发展干漯村金桔示范基地是镇党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镇域经济的重要举措,为使这一项目建设落到实处,干漯村村主任、镇人大代表李家茂组织该村村组干部、群众代表30余人到广西阳朔市进行实地考察,回镇后,李主任率先垂范,砍山整地,计划种植20亩,在他的带领下,该村群众热情高涨,在外打工人员唐建辉闻讯后放弃打工回乡创业,3组卿志高租赁和平村的山地大搞开发。该村群众正变冬闲为冬忙,大干快上,砍山整地,计划种植金桔200余亩,掀起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潮。

民生建设

沼气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是一项群众真正满意的民心工程,通过沼气建设可以带动农村群众“三清五改”。即:清垃圾、清淤泥、清障碍;改水,改厕、改厨、改栏、改浴。使农村家居更舒适,村容更整洁,环境更美好。同时还可为农业生产提供“免费”的无公害有机肥,促进群众发展农业生产。基于这一认识,该镇把沼气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强力推进。一是政策鼓动,该镇多方筹措项目资金,对“三改”建池户奖励1500元;对“五改”的奖励2000元。对全年完成50口以上的村奖励村主干每20元。二是责任推动,该镇把沼气建设作为政府服务为民的十大实事之一,将责任分解到驻村干部和村两委班子人员,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对全年未能完成的不评优不评先进。三是示范带动,书记镇长和分管领导每人抓好一个建池30囗以上的重点示范村,仅去年在江村村挂点的书记示范村就完成建池75口。四是服务推动,该镇一方面抓好建池技术员的业务培训,坚持持证上岗制度,确保建成一户成功一户,另一方面对沼气使用户进行跟踪服务,及时维修,排除故障,确保用户用得顺心,用得放心。由于措施得力,该镇共开工建设156囗,建成114囗。推广“猪—沼—果”,“猪—沼—渔”等生态农业模式面积480亩。沼气池的投入使用不仅化废为宝,节约了大量的煤、炭、电、薪材。又使家居更舒适,村容更整洁了,同时还促进了种养业的发展。“废气臭气化燃气,沼渣沼液养鱼鳖”成了该镇许多农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