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姜作培
释义

百科名片

姜作培,男,中共党员,经济学教授,南通市政协七、八、九届常委。1947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南通,1966年南通中学毕业,1968年回乡劳动,1977年考入东南大学马列主义师资班,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2年2月至今,一直在中共南通市委党校(南通市行政学院)工作,长期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历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理论研究室主任,副校长。1988年破格晋升经济学副教授,1992年破格晋升经济学教授。1987年被江苏省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1991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2年被评为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1999年、2002年、2006三度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中文名:  姜作培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江苏南通

出生日期:  1947年11月22日

逝世时间:  2011年4月30日

毕业院校:  东南大学

主要成就:  省部级1-3等奖11项

职 业:  经济学教授

个人简介

姜作培(1947年11月22日-2011年4月30日),中国江苏通州人,经济学家。曾任中共南通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理论研究室主任,副校长1988年破格晋升经济学副教授,1992年破格晋升经济学教授。1987年被江苏省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1991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2年被评为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1999年、2002年、2006三度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主要作品:

姜作培撰写、主编著作14部;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软科学》、《中国经济问题》、《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工业经济》、北京大学《经济科学》、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央党校学报》、《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等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7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和复印;主持完成省“八五”、“九五”、“十五”规划课题,省“333人才工程” 培养课题以及省“三个代表”研究会课题等重点课题8项;成果荣获省部级1-3等奖11项,其他各种奖励几十项……1998年华师大两位教授在《经济学家》杂志发表文章,对1978—1997年经济学成果进行统计分析,排出了100位高产经济学家的名单,姜作培排名第12位。全国著名经济学家沈立人在北京看到该杂志后连夜打电话给老姜,表示祝贺。一个市级党校的老师,学问做到如此程度,一时成为学界美谈。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党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阵地。作为党校教师,围绕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科学的理论研究,这是党校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可贵的是,姜作培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南通市委党校工作以来,在党校这块阵地上奋力拼搏、默默耕耘,取得了学术研究累累成果,成为在江苏乃至国内都具有一定影响的经济学家。

姜作培老家住通州市三余镇忠义村。1963年考取南通中学。不幸的是,风华正茂的他刚刚读完高中,却碰上了文化大革命,白白浪费了两年时间。1968年又回家乡务农。到1978年上大学为止,整整在农村生活了十年时间。干农活、写报道、搞创作,借在县办公室做秘书工作。这十年,让他一辈子铭记在心。有失也有得。失去的是在青春年华便中断了学业,得到的是对社会的了解,政治上的成熟以及文字功底的长进。1978年上东南大学读书时,姜作培已到而立之年,并结婚生子。在这所著名的大学里,他学到了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接触到了从未接触过的一些著名教授。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又恢复了高中时代的勤奋壮志,孜孜不倦、一点一滴增长新知识,吸收新营养。每逢和姜作培谈起他的大学生活,他总是绘声绘色给我们描述当年苦读《资本论》的情景,笔记本记了8大本,作业题做了几十万字。不能不说,姜作培今天的研究成就,得益于十年农村实践和大学四年打下的坚实理论基础。

1983年初,也即姜作培分到党校工作的第二年,一篇逾万字的经济学论文《论时间节约规律和提高经济效益》,发表在山西社科院主办的《经济问题》杂志上。把马克思提出的时间节约规律与提高经济效益联系起来考察,论述时间规律是提高经济效益的理论根据,提出生产过程时间的节约意味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减少,提出经济效益必须遵循时间节约规律的内在要求,全方位、多环节的节约时间。这篇论文提出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深度,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直到今天仍可看出其中的的新意。姜作培自称其为得意之作,当年就被该刊评为优秀论文。在党校这个研究阵地上,姜作培一炮打响,从此乐此不疲,一发不可收拾。出于学术研究的敏锐性、对现实问题的洞察力,他抓住改革开放中一个个重大问题,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系列研究。翻开姜作培的学术研究档案,我们看到,这些年来他对政府宏观调控、企业改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失业下岗工人再就业、城乡统筹、三农问题,都有系列成果在国内重要刊物发表。增长方式转变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此问题的研究,他出版过个人专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研究》,发表过10多篇论文,其中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的就有5篇。在国内研究增长方式转变的学者中,其成果令人刮目相看。去年下半年以来,他怀着对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研究,已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内部参阅》、《求是》杂志《红旗文稿》、《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上海《毛泽东与邓小平思想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7、8篇论文。其中《着力构建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一文,被今年人民日报专供省部级领导参阅的《情况汇编》1-2期分上、下两部分连续刊用,成果影响大。人民日报总编室主办的《内部参阅》3年来已发表他8篇论文。编辑说,姜作培教授的来稿总象是及时雨,我们急需什么稿子,他就能寄来什么稿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年的科研实践中,姜作培已具备了一个主流经济学家特有的研究素养。大家对他的评价是,选题准、点子多、问题新、概括能力强。这样的稿子质量就很高。姜作培牵头撰写的《再就业的理性审视》、《知识经济与沿海经济》、《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几部著作,倾注了姜作培不少心血,先后获省部级1-2等奖和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入选图书奖。以《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例,此书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对新一轮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宏伟背景,调整的目标、特点等作出有深度的阐述,对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各个层面的调整提出有针对性的设想,对结构调整所需环境条件以及相关问题进行多侧面的探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江海学刊、学习时报等10多家报刊发表书评,对此书作了充分肯定。理论界反映,这本书对理论工作者大有裨益,对实际工作者大有启发,对广大农民有切实指导意义。在全国党校系统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是全国400多所地市级党校中唯一的一等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江苏经济理论界,在全国党校系统一提起南通党校,许多人都知道南通党校有个姜作培教授。小地方也能出名教授,这对那些认为小地方干不出啥名堂、小地方难有作为的人来说,无疑是个有益的启示。

三尺讲台 授业解惑

科研仅仅是姜作培工作的一部分,教学才是他的第一任务和第一责任。党校是培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学校。面对当今时代具有大专、大学甚至是研究生学历的,来自改革开放第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开好一个讲座,讲好一个专题,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没有对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准确理解,没有对干部教育规律的熟练驾驭,在党校讲台上是立不住脚、难有作为的。

三尺讲台其实是姜作培最心仪的地方,也是老姜把它当作最能锻炼提高自己的地方。为了能站稳讲台、占领讲台,老姜从在党校上第一课开始,他在讲台上下的功夫、花的气力绝不亚于科研。在论坛上,他大有作为,学术成果累累;在讲台上,他同样得心应手,教学成绩卓著。早在1987年,他就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如今,他已年近花甲,却仍然以旺盛的精力活跃在党校的讲台上,备受各种班次学员欢迎。

有人说,听姜教授讲课是一种享受。这种评价并不过分。老姜讲理论富有说服力、感染力;讲党的文献有针对性、鲜活性;讲现状有历史感、真实感,并能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中作出价值判断。他善于把哲理融汇于丰富的历史事实和活生生的现实之中,引人入胜、饶有兴味、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是老姜讲课的最大特色,也是深受学员欢迎的最重要的因素。

作为市委宣传部聘请的形势报告员,老姜不仅在校内讲台上,而且在市县党政机关的报告台上,在企事业单位,在乡镇街村里,到处都有他宣讲党的理论、党的文献、党的方针政策的身影和足迹。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十一五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等等,这些党员干部、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老姜总能在第一时间里自主创新大家宣讲,为大家释疑解惑。对他讲的课,从大学校长到农民党员,均予以充分好评。去年10月,他为南通大学的领导讲党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校长们听得饶有兴趣,主持学习的通大王德明书记在结束时说:我们大学的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应该像姜教授这样讲课。南通农场的党员冬训课,每年必请老姜,许多农民党员说,姜教授的课听得进,入耳。今年5月25日下午,市老年科协请老姜去讲新农村建设问题。中午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可100多位离退休科技人员,冒着大雨准时赶到环保局礼堂听老姜的课。他们说,姜教授的课我们就是爱听。去年中央电视台播放我市十百千形势教育工程的报道,作为我市形势教育优秀报告员,老姜的形象、事迹出现在节目中。

功力在讲台上,功夫在讲台外。老姜在讲台上取得的成绩,并非一日之功。除了对党的干部教育事业高度责任感外,主要得益于他勤奋学习、善于学习打下的坚实的理论功底。笔者多次听到老姜这样说,党校教师要用理论武装人的头脑,首先要武装自己的头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天1小时左右的读报这是他的必修课。党校图书馆借阅资料最多的,跑图书馆最勤的要数老姜,到省委、中央党校开会出差,晚上泡在人家图书馆不愿走的也是老姜。看看他家的书房,办公桌上、沙发上、地板上,还有卫生间里,到处堆的是书报杂志。在知识的海洋里,老姜几十年如一日,勤于更新知识,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真理。正是这种治学风格,使他在三尺讲台上,在为广大干群传马克思主义之道、解改革开放之惑的讲坛上大有作为。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面对姜作培,一副敦厚而温文尔雅的笑容,带几分乡音质朴不掩执著的语言,与他交谈如沐春风,就是年青人都愿意喊他一声老姜。多年在姜作培教授身边工作和学习,笔者最喜欢听他的即席发言,条分缕析、丝丝入扣。在教学、科研工作之外,老姜曾长期担任党校分管教学、科研工作的副校长。从事管理与对待教学、科研一样投入、一样严谨,尤其注重党校队伍建设。作为一所不起眼的市级党校,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出了10名正教授,有的现已成了江苏省学术界的名人,就连离退休的老同志中,也有4位被评为教授。人才的涌现,与姜作培教授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一位退休老教授深有感触地说,自己所最难忘的是党校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党校长期重视教学科研工作所形成的机制、体制带来的压力和动力。在姜作培与学校校委会努力下,南通市委党校科研成绩在全国市级党校中名列前茅。在全国党校系统两度评比中,都是以全国400多所地市级党校中总分第一,荣获优秀科研组织奖,受到中央党校通报表彰。

抓好教研骨干队伍建设,培养年青人,这是老姜多年关注的大事。在他参与组织领导下,学校瞄准建设一流党校的目标,把人才立校、人才兴校、人才强校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实施,形成了良好的教研人才培养机制。师徒结对、以老带新;调配中青年教师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组织各类教学观摩、青年教师教学比武等等,激励中青年教师教学上水平,科研出精品。1998年起,姜作培亲自带一位小陈老师为徒弟。带徒开始,老姜就对徒弟的专业方向、发展目标做好了规划。此后在学术研究的选题、构思、资料分析整理、研究方法等各个环节精致指导;在教学上,从审阅教案、确定教法、提示课堂教学注意点,无不细致以求。有一次小陈参加班里的外出考察,老姜特意叮咛,注意身体、注意安全,师徒之谊俨然已近长幼之情。在老姜的关心下,小陈老师很快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长为党校最年轻的教研室负责人。最近,校委又给他一个任务,把一名刚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党校工作的研究生当老姜徒弟。许多项目研究,老姜的课题组里总是尽可能带上年轻人。从去年年底开始,老姜正带着几个教师撰写一部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书稿。搞研究的人都知道。要想高质量地完成一部集体撰写的书稿,当主编是很累的,要花费很多的时间精力去统稿。正如他自己说,还不如自己写省力、省时。尤其带着年青人搞科研,由于年青教研人员在理论深度上的欠缺、个性上的惰性与依赖,这些都给老姜带来了额外的工作量。但老姜还是不厌其烦,抓住一些重大课题,一次又一次地组织党校年青教研人员集体攻关,目的是为了带出一支队伍,使党校教学科研后继有人。

位居二线 身在前线

2005年初,老姜到龄离开副校长岗位退居二线。作为党校双肩挑干部,在领导岗位辛苦了、奋斗了这么多年,许多同事、同学,许多亲朋好友,都观老姜该歇歇了,该放松放松了。老姜也曾想作一点调整,实现他三个心愿:学学开车、玩玩电脑、看看小说。但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去年7月,他和几个同事一起报名学汽车驾驶,结果练了5个早晨,没一点长进。原来他的心思不在车上。他承担的“南通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课题已到了结项的关键时刻,让他无法移情别恋。干脆,学费作贡献,驾驶不学了,老姜又一头扎进了他的工作室。至今他的三个心愿一个也未如愿。

退居二线,摆脱了行政领导事务的他,在党校的讲台上、论坛上干得更多、更欢了。他认为,行政领导工作有起点、有终点,科研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有人对老姜作了这样一个评价:行政退二线,教学科研上前线。这话一点不假。笔者翻阅老姜去年一年的工作量,位居全校第一,校委给了他拔尖档次的奖励。校内完成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是一般教师的数倍,甚至几十倍。一年撰写并发表了长篇学术论文10多篇,完成项目课题2项,参加市、省学术讨论、咨询活动20多次,学校外各单位作各种讲座近百场。再加上作为省委宣传部重点文章写作宣传班子成员所完成的任务,一年完成这么多的教学、科研工作量,这要付出多大的辛劳啊!他夫人看到他退居二线还是那样没日没夜、没节没假的看啊、写啊,多少次心疼地说:你不要命了!今年以来,他仍在紧张地工作着、忙碌着,从年初开始,他便查资料、搞调研,组织教师一次又一次开讨论会,全身心地展开了对新农村建设的系统研究。今年五一长假,许多亲朋好友纷纷邀他聚一聚、玩一玩,老姜却带着夫人倪老师不辞而别,离开喧嚣的城市,回到老家三余镇乡下。在村里走家串户搞了一天调研,其余六天关门闭户,埋头于新农村书稿的写作。五一长假一结束,他又受党校校委会委托,担任了乡镇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专题研讨班的教学管理小组组长,精心思考着、谋划着研讨班的一个个研讨专题,一项项研讨活动……可以预见,今年,在他退居二线后第二年,又将是姜作培教授辛勤的一年、收获的一年。

其实老姜一生在进退之间还有许多故事。大学毕业的时候,他作为班上党支部书记,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东南大学迫切要他留校工作。但是老姜很实在,思考再三,还是选择回南通工作。他的几个留在南京工作的同学,现在居高位者、学术成果显著者不少。老姜以他们为榜样,激励自己,鞭策自己。上世纪90年代,省社科院、南京一些高校邀请其加盟,母校领导又多次派人请其回校工作,老姜婉谢之。他动情地说,我已离不开生我养我的南通,离不开为我进步和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的南通党校。

业广惟勤 持之以恒

从一个普通农家的孩子,成长为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经济学家,我们问老姜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老姜坦言:天分平平,仅靠勤奋和持之以恒而已。这话既朴素又直爽,但却耐人寻味……

说到勤奋,老姜的确是当得起,在党校上上下下是公认的。党校校长、市委王德忠副书记曾这样评价姜作培教授,他象一头老黄牛,在党校这块土地上,埋头苦干,勤奋耕耘。王书记希望党校人要学习姜作培教授的老黄牛精神。王书记的这个比喻十分贴切,说的也很客观。在担任原副校长工作之余,能出数量如此之多、质量如此之高的学术成果,可以想象姜作培教授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什么地方。NTTV曾有一档介绍南通人夜生活的节目,老姜雪案萤窗夜秉烛的镜头也成为南通人典型的精神风貌之一。对老姜来说,几乎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在南通,老姜的朋友多、学生多,凡酒席宴请,他能推则推,能躲则躲,因为他不愿把时间耗费在酒席台上。老姜好文艺。可是多年来老姜想看却不敢看小说,想看电视剧却不敢看电视剧,因为一看就放不下了。前几年中央台播《大雪无痕》、《大宅门》,老姜看了几集,被牢牢吸引住了。老姜想,看完可要花多少时间啊,他赶紧叫夫人到书店买来小说,一个晚上就浏览完了。2003年8月,他跟省委党校代表团去欧洲考察,当时他正在撰写《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一书。为了能在年底拿出书稿,在访问欧洲八国的20多天里,他在长途旅行车上冥思苦想,在晚上挑灯熬夜,笔走稿笺。功夫不负有心人,出国期间,他圆满完成了两章书稿的写作。老姜处处省时,就连评职称都是如此,他两度破格晋升,别人花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实现的教授梦,他十年就完成了……

姜作培的勤奋,缘于生活的磨练和对事业的忠诚与不懈追求。他出生在贫苦家庭,父亲是1942年入党的老同志,母亲是勤劳朴实的农民,从童年时期始,他就受到家庭严格教育和艰苦环境的锻炼。他兄妹9个,仅靠父亲不高的工资和母亲种田收入维持生计,条件可想而知。也正是环境磨炼了老姜肯吃苦、不怕累,愿意多做事、做好事的性格。他的那种老黄牛精神,让现代人感觉到既陌生又熟悉;他的那种对待名利保持平静,对待事业超越平庸的个性情怀,我们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听老姜聊起他青年时代的文学梦,聊起他对事业、对生活甚至是对文学创作的那份执着时,我们突然感到原来这是一代人的情结。他们这一代人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老三届”,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是他们的精神追求,扎实刻苦、勤奋坚忍,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是他们性格写照,他们的拼搏精神不仅创造了国家事业发展的诸多辉煌,也为全社会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逝世时间

于2011年4月26日突发心肌梗塞住院,后引发脑梗死,经抢救无效于2011年4月30日上午8时30分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去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5: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