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姜中宏 |
释义 | 男,1930年10月生,汉族,广东广州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53年7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1953年9月至1964年3月,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工作。1964年3月起,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工作,先后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导。现任:2001年3月,来华南理工大学工作,华南理工大学兼职双聘院士、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光电通讯材料所所长。 姜中宏.学术兼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无机非金属材料评审组成员; 国际玻璃协会(ICG)第七委员会委员; 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 特种玻璃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姜中宏.学术成果1984年,参加材料规划小组负责特种玻璃材料部分; 1985年,参加自然科学基金会无机非金属材料开题指南制订; 1986年至1990年,为该组评审组成员; 1991年,为自然科学基金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光学与光电子学研究组成员,负责光学材料专题; 1991年至1993年,为自然科学基金会自然科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组成员,为特种玻璃与非晶态专题负责人。 长期从事特种玻璃和通信光纤材料的研究。 在科技研究方面,提出光学玻璃全铂连熔工艺方案并成功投产,且于1982年5月通过部级鉴定;完成第一、第二、第三代激光玻璃研制,确保了国防科研任务的完成;熔制出我国第一块1.6M零膨胀天文望远镜用透明微晶玻璃;研制成功我国的一台1013 W激光核聚变装置大型磷酸盐激光玻璃。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提出用相图热力学计算法,在较高玻璃形成体区计算玻璃形成范围,实现了玻璃形成区的半定量预测,现已计算了大量硅酸盐、硼酸盐、卤化物玻璃形成区,对玻璃析晶能力提出新的判据,可以比较不同类型玻璃析晶能力;采用近代物理连续相变方法,定量计算玻璃不互溶区;提出玻璃是由最邻近的同成分熔融化合物的混合物构成的理论,计算了含硼玻璃结构中的基团及硼配位数比例;研究了12种稀土在玻璃基质中的吸收光谱,并计算了有关光谱参数;在国内首次采用计算机自动选择满足规定性能的玻璃成分范围;在决定研制神光装置所使用的激光玻璃时,通过M.C.Mahon公式的决策参数,确定磷酸盐玻璃为最佳材料,此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通过引入单体,获得较大尺寸不易裂的凝胶材料,制成了新激光材料,已取得2项专利;将热力学反应判据方法用于研究玻璃熔制过程中除白金机理。在《科学通报》、《J.Non-Cryst.Solid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收录80多篇。 主要论文: 有《Phase diagram structure model of glass》、《Optical and spectral properties of rare earth oxides in inorganic glasses》、《Prediction of eutectics and phase separation in the glass formation range using a thermodynamic method》等。 主讲玻璃分相与成形、光通信材料及其技术等课程。 指导硕士生9名、博士生16名。 主要学术著作: 有《现代玻璃科学技术》(上篇),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年;《光学玻璃》(上、中、下册),参编,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88年;《玻璃现代前沿科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84年等。 姜中宏.学术奖励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特等、一等、三等及重大成果奖各1项。 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先进个人表彰奖1项。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