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MNP
释义

含义 MNP是由Microcon公司提出的一系列以消除传输时的错误并能提高通信效率为主要目的的错误侦测协定。目前共分10级,级别越高功能越强,并向下兼容,即MNP10包含以前的所有内容。其中的1~4级已向外界公开,供各厂家免费使用。由于其推出时间早于V.42,因此被大量采用,当使用V.42无法完成纠错时,Modem会尝试使用MNP2~4来进行纠错,MNP10的主要作用是在通信线路受到严重干扰时仍能保证通信质量。

介绍

MNP (Mobile Number Portability)

MNP用中文讲就是“带号转移”。一个移动电话的用户想要更换运营商。比方说联通的用户换到移动),那么原先的手机号码还能否继续使用?谁都知道,这是不行的。这是因为不同的运营商,它领到的手机段号(或其集合)是各不相同的。用户一旦变更运营商,即意味着必须同时更换他的手机号码。如果运营商不变,只是改变服务订约或是换乘到新机种,这时号码是不需要变更的。也就是说,业者变则号码亦变,业者不变则号码亦不变。但,有了 MNP 就根本不同了。无论你是更换运营商,还是更换手机,或是更换服务签约,你原先的手机号码根本就无须变更,照用不误。一句话说,MNP 就是这样的一种服务体制:“业者变与不变,手机号都不变”。

我们知道手机里面都有一个 SIM 卡,卡内藏有唯一识别该手机的 ID。打手机的时候,拨号到自己的运营商,运营商就从数据库中找出与被叫方手机 / 固定电话号码相对应的 ID,以此呼叫被叫方。这样的通信方式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在MNP,各运营商就须将所有(不论是属于自己还是属于其他公司)的用户电话号码和 ID 全都纳入自己的管理之下,这就连带出现相当复杂的管理和协调问题。各运营商就有必要联合起来,共建数据库,实行对于呼叫转移和路径信息的共通实时管理。这样,在需要发生呼叫转移的时候,当前运营商就从“共通转移数据库”中检出转移路径来,把话路连接到目的运营商的通信网去。

MNP最大好处在哪里呢?不用说,首先是免除了通知亲朋好友的麻烦:“我换手机号了”,搞得紧张兮兮。其次是节约用户成本。MNP 之前采用呼叫转移方案,用户为此须一次性支付呼叫转移服务费(这个费用一般被包含在了基本费用之中)。MNP 对消费者来说应该说是利多,“一号在手通天下达古今”的特点也为消费者提供了简单的离网(转换到新的业者)机会,自然减少了选择成本。消费者可趁 MNP 服务开通之机重新选择自己满意的运营商。

MNP 本身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比方说香港,97回归那年就已经实行至今。新归的离网签约客户月均超过 10 万,累计客户数已逾 800 万台,即差不多每人离网过一次。这样的大变动,导致竞争大赛,逼得运营商不得不推出 0 元机价、取消转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通化费用等喷血竞价行为来吸引离网转业转约,结果造成不少运营商亏损运营。澳大利亚也在 1999 年早早开通了 MNP。此外,尚有英国,新加坡、荷兰、德国、韩国,台湾等也都开通至今一至八年之久。他们的共同经验,实施 MNP 一年左右的用户离网率 (churn rate) 会有明显上升,使得业者利润下滑可多达 1 ~ 2 成。这表明对于移动通信的消费者来说,MNP 是福音;但对业者来说,却是一把双轫剑。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内容、留住大户,是赢得 MNP 大战的关键。

日本MNP实施分析

自1997年新加坡首次实施移动号码可携带政策(Mobile number portability,MNP)后,日本也于2006年10月24日开始实施MNP。日本总务省(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MIC)称,实施MNP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移动用户的便利性,并促使运营商之间展开公平的竞争。

背景

自2003年11月成立工作小组以来,MIC历时三年将MNP服务推出。最初,MIC预计潜在的需求是整个移动用户的30%。然而,某一运营商于2003年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4.6%的移动用户有兴趣尝试MNP(如果收费则仅有3.6%)。根据MIC的成本收益分析,如果整个用户的申请率超过10%,净利润将从15.7亿美元增加到28.6亿美元(全部MNP收入少于全部支出)。为了保证计划实施不带来损失,最初安排于2006年初实施的MNP,后来被延迟到同年的10月24日。MIC为新进入市场和保障用户的便利性做了充足的准备。申请MNP需要用户改变其移动e-mail地址。在2003年的调查中,MIC认为这不会影响MNP的申请率。由于MNP实施成本高,个人手持式电话系统(PHS)运营商Willcom公司没有参与,因此,激烈的竞争在三大运营商——NTT DoCoMo公司(DoCoMo),KDDI公司(KDDI),以及Softbank Mobile公司(Softbank)之间展开。

MNP实施

三年的时间足够所有的运营商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为MNP做准备。运营商推出各种优惠来稳固用户的忠诚度,典型的有,DoCoMo推出“家庭折扣”(给家庭成员以群体折扣)和包一年的附加优惠(折扣高达50%,且相同运营商之间的邮件免费);KDDI推出了“My Plan”优惠,这种两年的优惠协议相当于“家庭折扣”和包一年的附加优惠。运营商们都竭尽全力将用户保留在各自的网络内,通过这些优惠策略,成功地降低了用户流失率。

MNP的实施正好在Softbank Mobile收购Vodafone KK之后(2006年4月收购,10月改名为Softbank)。DoCoMo,KDDI和Softbank三大运营商开始了价格战,并修订各自的价格计划。然而,由于之前用户已经绑定于各个运营商的优惠计划,加上用户的忠诚度,因此,消费者群没有被价格战所打乱。开始阶段,MNP的申请者保持在20万,仅仅占整个用户群的0.2%,大大低于行业的预期。

由于每年的3月是学年和财年的结束时期,3月到4月经常是号码购买和变动最大的时期,因此被业界称为“春季商业战”。这个时期,大部分移动用户的年订阅到期,意味着转向MNP的可能性更高。显然,这加剧了运营商之间的竞争。虽然,KDDI赢得了最大的新增用户量(2007年4月30日比2006年9月30日增加了7.7%),但是MNP的影响仍然很低(2006年和2007年的3月-4月的申请数分别为37万和26万,分别占用户群的0.36%和0.25%)。

从消费者角度看MNP

1、号码体现不出品牌差别

消费者将手机号码从一个运营商转换到另一个运营商,没有明显的差异。在马来西亚,运营商之间的号码差别很大(012/017为Maxis,016为Digi,019/013为Celcom),而在日本,对用户来说,移动号码体现不出运营商的区别,所有运营商的号码都从090或080开始。

2、改变移动e-mail地址的缺点

移动网络邮件是继语音呼叫之后的最流行的通讯方式。由于出行习惯,大部分的日本人选择公共交通,而在公共场合一般将手机关闭或者设置成静音。因而,日本是世界上移动网络使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007年4月30日达到66.5%(整个的移动使用率为80%)。各个运营商提供不同的域名。不断增加的垃圾邮件促使用户拒绝接收来自不熟悉域名的移动e-mail,甚至拒绝未保存地址的陌生人发来的邮件。因此,如果用户因更换运营商而改变e-mail地址,他们必须告知所有联系人。即便这个过程能够自动完成,但是关于改变e-mail地址的争论也促使更换运营商的用户数降低。而且,每个运营商的产品具有独特的象形图,设计好的信息模板和GIF动画图片,习惯于某一运营商的用户不会轻易更换运营商。

3、流失率降低

如前面所介绍,运营商展开价格竞争,通过包年或家庭计划的折扣来增加用户的忠诚度。如果在包期(一年或两年)内取消服务,其罚款高达86.8美元,由于家庭成员各自订阅的时间可能不同,因此这一措施阻止了家庭用户的流失。而且,如果更换到新的运营商,新运营商不会延续老运营商给与的折扣优惠,因此有时会导致成本加倍。在MNP服务实施之前的2006年9月,流失率已经从1.3%降低到0.6%。

此外,Softbank发布的新价格计划(每月980日元,合8.5美元)需要购买兼容的手机,这种手机的购买可以采取24个月分期付款的方式。这进一步降低了流失率。4、实施成本高

变换移动运营商意味着高成本。除了前文提到的申请和取消费用,用户还需要购买新手机。这是由DoCoMo,,KDDI和Softbank之间缺乏互用性所导致的。各个运营商都锁定自己的通用识别模块卡(即UIM卡,为SIM卡的一种),因此用户依赖于特定的运营商和手机。

5、价格计划不清晰

价格计划的复杂性使用户迷惑。呼叫收费和数据包价格(一个数据包为128kb)表现不明显,使用户不能辨别各种价格计划的差异。因此,一些用户认为更改运营商是一种麻烦。

结论

日本的MNP实施没有取得成功。主要原因如下:

l 运营商之间网络系统的不相容。高转换成本和SIM锁定使用户转换受阻。

l 实施之前长时间的准备过程导致MNP丧失其本身的意义。因为,在这段长时间内,运营商已经通过价格折扣计划将用户绑定在各自的网络内,而不是解开UIM卡锁定,将网络开放。

l MIC低估了移动网络邮件服务的重要性。

同时,运营商准备通过解决方案来补偿减少的收入。自从MNP实施后,由于运营商之间的价格竞争,每个用户的平均收入(ARPU)减少不可避免。对日本来说,MNP实施之前和之后,ARPU分别为55.4美元和54.6美元,下降了1.4%。这部分能够通过提供附加的内容和服务而抵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5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