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建瓯鼓楼 |
释义 | 建瓯鼓楼,原为“五凤楼”。五代十国时,闽国王延政于天德元年(公元943年)据建州称帝,将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设置的建安县的南城门城楼改建为“五凤楼”,以显示“凤集瑞”的帝王气象。楼下的拱洞基础故址保存至今达一千八百多年。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鼓楼几历毁圮,也几经修建。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在“五凤楼”遗址上新建“谯楼”,即鼓楼,并由南宋文学家刘克庄撰写《新建谯楼记》。明清两朝共修建五次,在清朝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建后,命名为“镇安楼”。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再次重修,复称鼓楼,延用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重建在1980年,1983年完工。(右下方远处青色建筑即为2005大修前的鼓楼,摄于1998年) 今次重建是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下,顺民意、集民力兴办的历史性盛事,工程于2004年2月开始,2005年初完成。 新建的鼓楼,坐南朝北,采用明清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宽26.5米,纵向长17米,高28米,雄伟壮观,巍峨耸立。主楼有双层飞檐、四围红柱和雕梁画栋,极富古城风韵,又具时代新姿。楼的南北两面悬挂牌匾,上书:“雄镇南天”、“恩迎北极”。(下方楼装发光体即为2005大修后的鼓楼,可以看到有较大改动。由原先的三层改为两层,上方楼体宽度改小,补增纹饰较多。 ) 鼓楼,已成为建瓯的标志性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景观。鼓楼,它目睹了千年变迁的沧海桑田,也将见证建瓯奋起腾飞的灿烂明天! 修缮一新的建瓯标志性建筑——鼓楼。去年8月9日,本报社会新闻版曾报道过《鼓楼“疗伤”刻不容缓》一文。记者了解到,千年古城建瓯的标志性建筑——鼓楼,目前整体修缮完毕。 始建于南唐保大六年(公元943年)的鼓楼,由闽国王延政在建瓯称帝时所建。鼓楼高23米,宽50米,人民路从楼下三个拱洞纵贯其间,工艺独特,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但近年来,鼓楼中间拱洞的墙体多处被来往的超高超限货车刮、撞,损伤严重,有关部门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整治,使古迹得以保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