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MK-50反潜鱼雷 |
释义 | 基本介绍MK50型鱼雷是美国海军装备的新一代反潜鱼雷,主要装备水面舰艇、反潜飞机,用于攻击各种潜艇。该雷由美国霍尼威尔公司制造。1991年装备部队的MK 50反潜鱼雷采用了聚能爆炸技术,其装药量只有67千克,但爆炸威力却相当大。 MK50型鱼雷长3.1米,直径324毫米,总重300千克,航速60节,航深900米,航程18000米,战斗部装药60千克,动力功率160马力。 主要特点:动力系统先进;航速高,航深大;可攻击深海高速核潜艇;使用灵活,可用于多种平台;自导头智能化程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但价格昂贵,只能攻击潜艇。 研发历程该鱼雷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研制的第四代小型通用反潜鱼雷,既可空投、也可由水面舰艇投放,既可反潜(特别是攻击深水快速潜艇、亦包括浅水慢速潜艇)、又可攻击水面舰艇,可与美国海军现役的所有舰艇和飞机上的发射装置配用,并在P-3飞机上进行多次高速低空投放试验。作为机载空投鱼雷,取代MK46Mod5反潜鱼雷,后者是由原霍尼韦尔防务系统公司、现阿里扬特技术系统公司(Alliant Techsystems)于1972年根据美国海军的“近期改进计划”(Near Term Improvement Proframme,NEARTIP)研制并于1979年服役。 该鱼雷项目称之为“先进轻型鱼雷”(Advanced Light Weight Torpedo,ALWT),1972~1978年对众多竞争方案进行鉴定,1979年选出霍尼韦尔公司/加雷特公司联合推出的MK50和由麦道公司/雷锡恩公司联合推出的MK51继续进行竞争,前者为热动力鱼雷,采用锂-六氟亚硫(Li-SF6)闭循环系统;后者为电动力鱼雷,采用锂-亚硫酰氯(Li-SOCl?2)一次电池系统。 1981年MK50方案中标,1983年投入全面工程研制,1987年开始空投试验,并投入低速生产,计划采购340条,同年6月选定西屋防务公司(Westinghouse Defense)作为第2生产商,1990年开始按首次合同规定交付产品,霍尼韦尔公司生产76条,西屋防务公司生产64条。1992年开始按追加合同规定交付产品,霍尼韦尔公司和西屋防务公司各生产100条,总计采购数目达605条。1992年完成该鱼雷的作战使用试验和鉴定,同年实施改进计划,发展MK50Mod1/2。1993财年MK50Mod1投产,1996财年MK50Mod2投产。 结构与性能特点该鱼雷采用常规外形布局,由前、后2个舱段组成,前舱为制导控制舱(含战斗部),后舱为动力装置舱。制导控制舱前部内装复式主/被动声纳系统,包括低噪声天线阵、发射机、接收机,有多种可选择的接收/发射波束,还采用2台数字式信号处理机,对声纳数据进行处理,向AN/AYK-14美国海军标准计算机提供距离图,然后由该计算机向声纳设备和动力装置发出控制信号,完成自动驾驶、导航、目标探测、识别和跟踪、以及实施干扰等任务。制导控制舱内的声纳系统后部,为空心装药战斗部,重量45kg,要求精确导向潜艇最薄弱的部位,并穿入其内部爆炸。 动力装置为160马力双回路闭式循环汽轮发动机,航程大于20km,下潜深度大于800m,潜航速度为30节,即30海里/小时(kn),。战斗部装填炸药重40kg。鱼雷入水时抛掉降落伞,随后海水电池被激活,驱动鱼雷俯冲至预定深度,在水压装置控制下改平,随后作环形搜索运动,以监听水声信号。搜索到目标后,根据俯仰和方位误差信号向目标接近。如无目标信号,鱼雷即作螺旋形下降并继续搜索目标。达到深度极限时再度改平,然后作螺旋形上升,到达预定上升极限为止。一旦能源耗尽,鱼雷即沉人海底。 各项指标直径 324mm 长度 2890mm 重量 360kg 战斗部重45Kg 制导系统 主/被动声自导 动力装置 汽轮发动机 航速 50kn 航程 20000m 下潜深度 >800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