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綖环钱 |
释义 | 简介綖环钱,指钱币的内圈被剪去,只剩下肉和外轮。此样钱在“五铢”身上屡有发现。 五铢錾去钱心后所剩边环,叫綖(音延)环钱。一般多用利刃圆錾切割,将钱一分为二:内为剪边(对文)五铢,外即为綖环。由残余钱文可见,綖环钱多以东汉中晚期五铢錾切,故应出于公元2世纪至3世纪初。大量出土考察表明,与东汉五铢、剪边五铢同时出土的綖环钱数量甚少,比例极低,遂有钱币研究者推断:錾取綖环同磨边取屑一样,主要用作回炉重新铸钱,而非为流通行用,故传世綖环钱甚少。 代表钱币早期东汉五铢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复汉,建元光武,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于光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采纳马援的建议铸五铢钱,史称东汉五铢或建武五铢。直径2.5厘米,重3—3.4克,边郭较窄,铜色赭红,“五”字交笔弯曲;“朱”字头圆折,中竖两头变细;“金”字四点变长。 早期东汉五铢 形制较规整,钱文端正,面、背有横划后星点;中期后制作粗糙,钱体轻而大,直径增致2.6厘米,而重量减至2.8 —3克左右,钱面出现平浅横划;晚期东汉五铢更劣。铜色略黄,钱文笔画粗浅,常见错范或晕文、重文,重量减至2 —2.5克,除星纹、横划纹外,穿上另有“丁”纹,或数道短线纹,如无竖纹等。 剪边五铢剪边五铢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成色年代:东汉晚期又称“錾边”五铢或“剪轮”五铢,指边廓连同部分钱肉均被剪去或錾切的五铢钱。无外廓,“五铢”二字残留偏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