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见日之光透光镜
释义

铜镜是古人照面容用的器物。这件西汉透光镜却具有特殊的效应。它的镜面微凸,当平行光照射镜面时,镜面的反射投影就能出现与镜背的文字和纹饰相同的影像。这是古代铸镜工艺上的一项杰出创造。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西汉“见日之光”铜镜,就是这种存世极罕的镜中珍品。此镜直径7.4厘米,净重仅50克。镜面微微凸起,背面有突起的圆形镜钮,图案花纹分内区和外区两部分,内区为八曲连弧纹,外区是一圈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每字之间夹或〈〉形符号,铭文两侧有极细的锯齿纹,最外圈是宽边。镜面铮亮平滑,光可鉴人,是典型的西汉铜镜式样。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在日光或聚光灯照射镜面时,能将镜背的花纹和文字一一映现在墙上,就好像光线穿透了铜铸的镜身而直接投影在墙上似的,故称之为“透光镜”。

其实,金属是不透光的,那么这种透光效应是怎么会产生的呢?古往今来,有不少人探索过铜镜透光之谜。如隋末唐初的王度在《古镜记》中说:“承日照之,则背上文画墨入影内,纤毫无失。”元代书法家鲜于枢也写有《透光古镜歌》(原迹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将古镜透光的情形很清楚地点了出来。宋代周密的《云烟过眼录》则把当时藏有此类镜子的人一一介绍了出来。

其他,如元代的吾丘衍、明代的方以智、清代的徐元润也都撰文探索透光镜的谜题,认为是用镶嵌方法使铜镜透光的。但用此种方法铸出的镜子,表面必然会留下填补或镶嵌痕迹,又如何照人呢,何况古镜很薄,很难再施以镶嵌,而真正的“透光镜”正面是光洁无痕的。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已由金属的“热胀冷缩”的物理现象悟出了部分缘由,但他仍不能解释为什么大部分铜镜均不透光,只有少数镜子有此现象。唐人小说《古镜记》中干脆把这种透光镜说成是可使妖怪现形的神奇之物,日本人和欧洲人则惊奇地称之为“魔镜”。一直到本世纪70年代,上海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和有关科技工作者合作研究,经多次模拟试验,终于揭开了蒙在透光镜上的神秘面纱。原来制造透光镜的关键有两点:一是铸造过程中的冷却凝固工艺;另一个是研磨抛光工艺。铜镜在浇铸后迅速冷却时,镜背的花纹凹凸处不均匀地凝固收缩,镜面就会产生与镜背相应的轻微起伏,在物理上称为微观曲率,肉眼难以觉察。镜面研磨抛光时,又会产生新的弹性形变,便进一步增添了镜面的起伏。因此,当日光或聚集灯光直接照射在轻微凹凸的镜面上,折射在墙上的图像就会有不同层次的亮度,呈现出与镜背相同的图像,产生了所谓的“透光”效应。

西汉以后,虽然青铜镜的铸造长盛不衰,而透光镜却就此绝响了。因此,具有透光效应的西汉铜镜备受珍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3:3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