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剪彩葫芦 |
释义 | 【简介】 福建部分地方,端午有“剪彩葫芦”的习俗,各家用彩纸剪成葫芦状,倒贴于门,寓意“毒气倒出之意”,“午后取而弃之”,这是表达避灾愿望的风俗。在客家地区还流传着将柳枝扎成葫芦,外糊红纸,悬于门上的习俗。相传这种风俗起源于唐末农民起义,有避凶消灾之意。 【典故】 作为厌胜之物,艾制品通常是与蒲制品并用的,而尤以艾虎配蒲剑最为常见。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刻蒲剑为小人子,或葫芦形,带之辟邪”。 古俗以蒲叶似剑,称为蒲剑,谓可避邪;艾叶也可驱邪,多扎成虎形,或剪彩绸成虎形,上粘艾叶,称为艾虎。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云:“端五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旁,以禳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剑之遗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