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简明逻辑学导论
释义

《简明逻辑学导论》是美国最受欢迎的逻辑学教科书,2008年已出至第10版,大有取代柯比的《逻辑学导论》之势。第10版进行了实质性的修订:新增了“杰出的逻辑学家”简介,简述了历史上14位杰出逻辑学家的生平和贡献;书末的“逻辑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也经过完全重写和扩充。

内容简介

本书是逻辑导论型教材,完成了三个主要任务:一是给学生和读者传授关于逻辑学的一些整体性和一般性的知识。包括了当代逻辑学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它试图由此建构出逻辑学的某种整体形象,并由此传达关于逻辑学的一些重要观念。二是提高学生或读者处理日常思维中的推理和论证的能力。最后,还特别注重逻辑内容与历史内容和社会现实内容的链接。正如作者所言,这有助于使常人眼中有些冰冷和生硬的逻辑学更加人性化,也会因其与历史的链接而更为有趣,从而增加对逻辑学的亲切感。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赫尔利(Patrick Hurley,1942— ),美国著名逻辑学家。1973年,他于圣路易斯大学主修科学哲学史并获得博士学位。作为圣地亚哥大学哲学系教授,他主要教授形而上学、逻辑、过程哲学和法律伦理等课程。40年的教学, 1987年,他获得圣地亚哥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目前,赫尔利教授是加州律师协会会员。

图书信息

作 者: (美)帕特里克·赫尔利 著,陈波 译

出 版 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0-9-1字 数: 785000版 次: 1页 数: 570印刷时间: 2010-9-1开 本: 16开印 次: 1纸 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10023538包 装: 平装所属分类: 图书 >> 哲学/宗教 >> 哲学 >> 逻辑学

本书特点

英语世界最畅销的经典逻辑学教材 中文版首次面世

思维的华尔兹 智力的体操

北美最广泛使用、最受欢迎的逻辑导论型教材 迄今已出至第10版,被加利福尼亚大学、迈阿密大学、华盛顿大学等众多院校采用。本书传授一些整体性和一般性的知识,以建构出逻辑学的某种整体形象,并由此传达关于逻辑学的一些重要观念。

逻辑内容与历史和社会现实内容的完美链接 第10版新增“杰出的逻辑学家”专栏,再加上作者从报刊杂志、政府文件、报告、讲演辞中精心挑选的大量例证,拉近了逻辑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读者从枯燥的逻辑概念的藩篱中解脱,并应用于实际。

国内资深学者联手献上优质译作 著名逻辑学者陈波教授领衔翻译,通篇审阅,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的多位学者反复推敲,为读者提供精湛译文。

逻辑学不是象牙塔里的东西,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的东西,好的或坏的推理和论证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判断、决策等发生着实际的影响,只不过好的推理和论证发生正面的影响,坏的推理和论证发生着负面的影响。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事业中取得成功来说,逻辑学也是重要的,因为它牵涉到我们思考问题、作出决策的方式和效率。

——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译序

2002年2月—2003年2月,我作为由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国家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共同资助的CSCC Fellow,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哲学系与著名哲学家和逻辑学家苏珊·哈克(Susan Haack)从事合作研究,此行当然另有任务,但我也同时留心美国的逻辑学教学(包括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方面的情况,并且听了一些逻辑学和哲学方面的课程。我当时发现,美国的逻辑教材主要有三种类型:

(1)数理逻辑型,主要讲两个演算,即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这种逻辑教材在20世纪40—70年代较多,如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兼哲学家蒯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的《逻辑方法》(1950)、苏佩斯(Patrick Suppes)的《逻辑导论》(1957),以及柯比(Irving M. Copi)的《符号逻辑》(1957),但这种教材近来并不特别行时。

(2)逻辑导论型,这方面最成功的教材有三本:第一本是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柯比编写的另一本教材《逻辑导论》,它自1953年出版以来,到2001年已出至11版,被广泛使用半个世纪之久,至今仍属于热门选择范围。此书后来由南京大学张建军教授领衔翻译,列入由我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外经典哲学教材译丛》于2007年出版。第二本是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哲学系教授赫尔利(Patrick J. Hurley)编著的《简明逻辑学导论》,当时出了8版,最近出了第10版。当时迈阿密大学一位逻辑学教授送给我一本,并且告诉我说,这是当时正在美国热卖的逻辑教科书,大有取代柯比的《逻辑导论》之势。第三本是美国马里兰大学哲学系教授卡哈尼(Howard Kahane)编著的《逻辑与哲学》,它自1969年首版以来,迄今已出8版。台湾双叶书廊于2004年出版了由东吴大学哲学系庄文瑞教授翻译的中译本。

(3)批判性思维型,它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到现在为止接近占领国外逻辑教学的半壁江山(30%—40%),在内容上它有意淡化技术性过强的部分,注重日常思维的具体实践的分析,特别是对日常思维中推理和论证的分析,十分注意逻辑对日常思维的有用性,其口号是“逻辑应该与生活相关,与人们的日常思维相关”。

真的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2006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总编辑助理吴兴元先生找到我,要我领衔翻译赫尔利编著的这本《简明逻辑学导论》,列入该出版社的“大学堂”丛书出版。我在征询有关师友和学生的意向之后,遂把这件事情答应下来。不过,在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间,我赴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做了一年访问学者,无疑影响了此事的进度。关于具体的翻译事宜,特做如下简单说明:

(1)此书译事分工如下:

陈波:翻译序言、目录、附录“逻辑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等;撰写“译者序”;校对第3章、第6—14章及练习题答案,并对所有译稿做统稿工作,以保持全书的术语、符号、格式等的一致。

宋文淦:翻译第1、2、4、5章及练习题答案;翻译除“奥卡姆”之外的其他“杰出的逻辑学家”。

谷振诣:翻译第3章及练习题答案。

徐召清:翻译第6—7章及练习题答案、重要词汇。

张闵敏:翻译第8章及练习题答案。

熊立文:翻译第9章、第11—12章及练习题答案。

张玲铃:翻译第10章、第13—14章及练习题答案。

(2)我们的翻译最初依据该书第9版进行,待各位译者完成任务,我从牛津大学回来之后,出版社方面又寄来了新出的第10版,要我根据新的第10版重新校对全书。从页码上说,第10版增加了近30页。据我检查,其中有些变动是实质性的,例如新增加了13页“杰出的逻辑学家”简介,书末的“逻辑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也经过完全重写和扩充;有些变动则是非实质性的,在我看来,纯粹是为了使新版本“不同于”旧版本。对于实质性变动,我们大都补充翻译出来;对于非实质性变动,例如在练习题中把一个人名改成了另一个人名,诸如此类,译文则未作改变。

(3)考虑到此书篇幅太大,有些内容对中文读者来说意义不大,我们在翻译时对原书做了很小的“缩身”,即略去了少量内容不翻译:例如,对于“序言”中长达三页多的致谢辞,所罗列的长长的被致谢者名单略去不译;每节的练习题数量多,篇幅大,很多直接选自英文报刊杂志中的文章和书籍中的段落,占了很大篇幅,并且由于中文读者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也不太好理解。于是,我们决定只翻译原书中给出了参考答案的那些练习题,这不到原书全部练习题的三分之一,因为原书是每隔三道题给出参考答案,还有一些练习题根本没有给出答案。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接受我们的这些省略,认为它们是必要的,不会影响译本的品质,也不会影响读者对原书的理解。

最后,我想简单谈一谈本书(甚至是国外的大多数逻辑导论教材)的一些特点:

(1)本书是逻辑导论型教材,它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是:给学生和读者传授关于逻辑学的一些整体性和一般性的知识。在这方面,它注重各种内容兼收并蓄,既有传统逻辑的内容,也有现代逻辑的内容;既有演绎逻辑的内容,也有归纳逻辑的内容,甚至还有一些批判性思维的内容;既有技术性很强的形式部分,也有与日常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的非形式部分,有时还讲一点逻辑技术背后的思想及其有关的哲学问题。总的说来,该书几乎包括了当代逻辑学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它试图由此建构出逻辑学的某种整体形象,并由此传达关于逻辑学的一些重要观念。

(2)该书要完成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提高学生或读者处理日常思维中的推理和论证的能力,这包括教会学生或读者把好的论证和坏的论证区别开来,并实际动手建构好的论证,识别和批驳坏的论证,由此培养学生或读者合逻辑的,也就是合乎理性的、批判性思维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该书认为,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在各个领域中取得成功的关键,甚至是在民主社会中成为一位好公民、一位负责任的公民的关键。

(3)该书的编著者特别注重逻辑内容与历史内容和社会现实内容的链接。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10版用13页篇幅给“杰出的逻辑学家”,简述了历史上14位重要逻辑学家的生平和贡献。正如作者所言,这有助于使常人眼中有些冰冷和生硬的逻辑学更加人性化,也会因其与历史的链接而更为有趣,从而增加对逻辑学的亲切感。另一方面,本书中所使用的大量例证,不是作者坐在书桌前和扶手椅里生编硬造出来的,绝大多数都选自报刊杂志文章,政府文件、报告、讲演辞中的段落,有关书籍中的段落,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或读者实际地感受到,逻辑学不是象牙塔里的东西,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的东西,好的或坏的推理和论证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判断、决策等发生着实际的影响,只不过好的推理和论证发生正面的影响,坏的推理和论证发生负面的影响。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事业中取得成功来说,逻辑学也是重要的,因为它牵涉到我们思考问题、作出决策的方式和效率。

(4)从本书的其他方面也可以看出编著者和出版者的用功和用心。例如,与本书配套的,有网上学习程序学逻辑,其中包括听力文件和视听文件,帮助学生或读者更顺利和更有效率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大纲和学时安排,选择本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定制特别的适合自己需要的教材;书末有详细的术语定义和索引,等等;本书还及时更新,作出新的修改,纳入新的内容,不断推出新的版本。在所有这些事情中,当然可以看到他们出于商业考虑的影子,想使本书卖得更多,被使用得更广。但不可否认,其中沁透了他们的心血、汗水、用功,特别是想把一件事情做得尽善尽美的认真态度。他们是力求通过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来获得读者的青睐,从而获得商业上的利益。

我由此得出的教训是:这个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任何成功都有它们的理由;我们与其对成功者吹毛求疵,不如好好反省一下:为什么他人能够获得成功,而自己收获的则只是平庸或失败?人生苦短,每个人都能力有限,也许我们不能成就很多事情,但我们至少应该把一件或两件事情做好,并且尽最大可能把它做得尽善尽美。若如此,此生也算不虚度?人生也算不枉然?

陈 波

2009年2月14日

于京郊博雅西园

前言

从学习逻辑中所获得的最直接的益处,就是在建构一个人自己的可靠论证和评价他人的论证时所需要的技巧。在成就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逻辑学培植了对于语言中的形式要素的敏感,以及对于在清楚的、有效的和有意义的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的彻底把握。在更大的范围内,通过关注在支持我们的观点时所需要的理由或证据,逻辑学从根本上抵制了那种有偏见的不文明的态度,后者威胁着我们的民主社会的根基。最后,透过它对于不协调——这是任何理论或观点中的致命缺陷——的关注,逻辑学在下述方面被证明是有用的工具:揭露在政治圈中构想出来的不合适的政策,并最终把理性的与非理性的、健全的与病态的东西区别开来。

为了获得由学习逻辑所提供的那些益处,人们必须彻底地理解逻辑学的关键概念,并且能够把它们应用于实际的情形。为了有助于达成这样的目标,本教材以清楚而又简洁的方式阐述了逻辑学的主要概念。大量使用了例证;用粗体字引入关键词,同时在书后的索引中给出其定义;并用框图撮述各章节的要点。而且,为了确保有足够的实践去应用那些基本原理,本书包括了经挑选的2000多道练习题①,来例示那些要点,抵御最典型的错误。在大多数情况下,每隔三道题的答案在本书的末尾给出。

本版的新修改

在第10版中,第三编归纳逻辑所覆盖的内容被撤成了六个独立的章节,以便为在课堂上使用本教材提供更大的灵活性。这一改变也方便了利用我们的客户程序去定做教材,该程序让你去选择课程材料以制作一本符合你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买得起的教材。要获得这方面的更多信息,请访问下面的网址:

在本版中,把13页篇幅献给了杰出的逻辑学家,以凸显历史上那些主要的逻辑学家们的贡献。把这些人物包括在本书中,将有助于使逻辑学更加人性化;并且,通过把逻辑学与那些历史人物——他们将其一生的大部分时光献给了推进逻辑科学的事业——关联起来,也会使逻辑学更加有趣。

在5.7节,引入了检验连锁推理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与检验三段论的规则法相类似,在应用时经常是更为简单的,因为它不要求推出那些中间的结论。

在8.6节中,对论证的全称概括规则的限制——其涉及关系谓词和重叠量词——被替换为稍微严格些的版本。令我相当惊讶的是,一位很好的逻辑学家构造了一个无效论证,竟在该限制的先前版本中得以通过。

还有,在第14章(前一版的9.6节)讨论解释(explanation)的部分,对奥卡姆剃刀做了更多的讨论。

附录“逻辑学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在逻辑学与在LSAT、GMAT和MCAT之类的考试中挣一个好分数这件事情之间建立起关联。它已经被完全重写和扩充了,对应试的逻辑技巧给予了更多的注意。

从这一版开始,学逻辑程序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CengageNOWTM

其结果是,本书不再附带含该程序的CD-ROM,后者单独包装不另收费;如果单独购买,价格极低。学逻辑是一个多媒体程序,它极大地简化了逻辑教学,允许授课时间花在那些有麻烦的和有特殊兴趣的地方。

随这个版本一起,还提供了两个多媒体文件。听力文件是mp3文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住逻辑学的关键概念,并且能够用来做考试前的最后准备,可以在上购买和下载。录像夹可以通过CengageNOWTM(先前的iLrn)以及该多媒体管理者得到。录像夹覆盖了学生们经常感到困难的那些课题,例如有效性概念、换质、换位、换质位、间接真值表,以及自然演绎。每一段录像包含关于其中某一论题的简要讲演,以及关于如何做相关章节末尾的那些练习题的指导。

此外,全书还引入了难以计数的小修改。其中较为重要的修改表可以在教师手册中找到。

学生注意事项

设想你为了得到一个职位正在参加面试。坐在桌子对面的那个人询问你的长处何在,你回答说:你充满活力,热情洋溢,愿意长时间工作。还有,你具有创造力,勇于革新,具有很好的领导才能。然后,面试者询问你的短处何在。你没有预先准备这个问题。思考片刻之后,你回答说:你的推理能力从来不是太好。

面试者很快回应说,这个短处能够造成很大的麻烦。

“为什么?”你问道。

“因为推理技能对于做出好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并且,如果没有好的判断,你的创造力会把你引向不可理喻的方案。你的领导能力会指导我们的员工去做无用功。你的热情会毁掉我们迄今为止已经成就的一切。并且,你的长时间工作甚至会使情况更为糟糕。”

“但是,你难道不认为在你的公司里有某个职位适合我吗?”你问道。

面试者思考片刻,然后回答道:“在城镇的另一边,有我们的一个竞争者。我听说他们正在招收员工。你为什么不到他们那里去申请?”

这段小对话表明,好的推理技能对于正确地做任何事情都是至关重要的。商人在撰写报告或准备一个陈述时要使用推理技能;科学家在设计一个实验或临床试验时要使用推理技能;部门管理者在使员工效率极大化时要使用推理技能;法官在起草对于一个判决或裁定的论证时要使用推理技能。这都是逻辑学发挥作用之处。逻辑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发展好的推理技能。事实上,逻辑学是如此之重要,以至于一千五百年前设置博雅教育课程时,逻辑学就被选为最初的七门博雅教育课程之一。直到今天,逻辑学仍然是学院或大学教育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

从更为实用的角度来说,职业性研究生院入学通常要求下面几门考试之一的成绩,如LSAT、GMAT、MCAT,等等。为了在任何一门这样的考试中挣得一个好分数,逻辑学也是重要的。很明显,这些考试的设计者认识到,合逻辑的推理能力是在这些领域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本教材末尾的附录,本版已经大幅扩充,其中就包括了考题样本以及如何回答它们的提示。还有,在缓解已经被逐渐称为“数学焦虑症”方面,逻辑学也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当今难以计数的学生对任何形式的包含抽象符号的推理感到恐惧。如果你碰巧是这样的学生中的一位,你将会发现,掌握逻辑符号的用法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并且,你由此建立起来的对这些符号的亲切感,会进一步扩展到其他更为困难的领域。

为了改善你在逻辑方面的表现,我强烈地推荐你充分利用叫做学逻辑的多媒体程序。这是一个互动型教学程序,以对使用者非常友好的方式讲授逻辑学的基本原理。不过,你的计算机必须装备扩音器或耳麦,因为听力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有本教材的早先版本,学逻辑程序刻录在CD上,与本教材包装在一起,如果你的教师已经定购了该书,它仍然与该书一起包装(不另外收费)。不过,学逻辑现在通过CengageNOW可以从网上得到,并且新版本内有一个进入卡,它告诉你如何打开该程序。如果你有一本用过的书,你仍然可以通过CengageNOW进入学逻辑程序,不过要付一小笔费用;或者换一种方式,单独购买那盘CD。

在网上,通过 还可以得到关于关键性论题的简要讲演的录像。该录像包括了关于如何做本教材中的相应练习题的指导。它们覆盖了像有效性概念、换质、换位、换质位、间接真值表,以及自然演绎这样的内容。在你学习本书内容的过程中,如果你在某处遇到了你难以理解的内容,其中的某段录像或许能够解决你的麻烦。

另外,通过网址可以得到关于本书中每一章概要的一组听力文件。它们是为了便于让你将之下载到你的iPod或mp3播放器或计算机上,并且可以在考试之前把它们听几遍而设计的。

因为熟练掌握逻辑包括发展一种技巧,该技巧帮助你不止一次地去解决学逻辑中的那些实践问题以及做完本教材中的那些练习题。这将帮助你看清楚,好的推理(以及坏的推理)都遵循某种模式,识别这种模式对于在逻辑方面获得成功是关键性的。随着你不断取得进步,我认为,你将会发现,学逻辑是一件能带来很多快乐的事情,并且,求助于网上资源将改善你的整个学习经验。

教师注意事项:本教材的不同课程模式

根据教师的偏好,本教材可以几种不同方式来使用。下面的图表展示了三类不同课程的可能使用方式。

一般而言,各章的材料是这样安排的:某些前面的章节可以跳过去,而不会影响后面的章节。例如,那些想简要处理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中的自然演绎的教师,可能要求跳过第7章的后三节和第8章的后四节(甚至后五节)。可以完全跳过第2章,虽然某些课程要求覆盖该章的第一节,以作为第3章的导引。最后,第9—14章与前面各章只有很少的关联,所以这些章可以按人们选定的任何次序来处理。不过,第14章部分地依赖第13章。

致谢辞(翻译略)

出版后记

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哲学系教授赫尔利所著《简明逻辑学导论》迄今已出至第10版,自初版以来已经成为北美最广泛使用、最受欢迎的逻辑导论教材。

第10版中译本由北京大学陈波教授领衔翻译,并对全书做统稿工作,以保证书中术语、符号、格式的统一。为了给读者提供一部高质量的译作,译者对译文反复推敲,以求精益求精。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加之本书在文字、体例安排,以及内容设置上的突出优势,相信读者一定能够达到通过学习逻辑的基本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形的目的。

首先,赫尔利清晰的、友好的写作风格,使文字既严谨、清楚,又不失可读性和趣味性。

其次,从著作体例上讲,本书并不局限于介绍枯燥的逻辑理论,而是选取了在逻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4位逻辑学家,他们的不懈努力为逻辑的创立与完善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第一位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于2300年前创立了传统形式逻辑,成为逻辑的创始人。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莱布尼茨成果的基础上,经过乔治·布尔、哥特洛布·弗雷格、伯兰特·罗素等人的努力,创立了现代的数理逻辑。其中除了与逻辑相关的知识外,还涉及其他知识领域的一些问题。14位逻辑学家的学术故事勾勒出了逻辑学发展的大致路径,同时也为本书增添了趣味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几分亲切感。

最后,从内容上来讲,本书择取逻辑学中最重要的概念,廓清了逻辑学的整体结构,同时注重各方面内容的融合,这种体系架构和内容安排使读者能够形成一种正确的逻辑观念,从而更容易地掌握和运用最逻辑技术与技巧,不会再觉得逻辑是“象牙塔”里的知识,而是可学、可用的。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每节的重点内容,其后均附有相应练习题。这些练习题不是对逻辑知识的简单重复,也不是臆想编造出的,而是作者在报刊杂志上仔细筛选出的真实事例,从这个角度上来讲,颇具实践指导价值。虽然此次中译本略去了部分习题,但并不会影响普通读者或专业学生对逻辑知识的掌握。针对保留的习题,书后附有练习题答案以供参考。

作为专业教材,重要词汇是必不可少的,为便于学生准确掌握重要知识点,并能迅速与内容相比对,我们特在正文中加注了边码。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这些页码并不是连续的,在此略作说明:考虑到练习题中并不涉及重要词汇的相关知识,故这一部分的边码略去不标,希望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

掌握逻辑知识的目的在于让我们变得更“聪明”,以便能够准确分析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己的认知和识别能力,正如本书封扉题词中克里福德所说:“无论在何时、何地、对何人来说,基于不充分的证据去相信任何东西,都是错误的。”无独有偶,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曾经说过:“要把我们的思想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是要讲逻辑。”

这些足见学习逻辑可以让人成为一个更合理的思想家和沟通者。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需与本书相配套的教辅资料请致电“大学堂”编辑部咨询或访问以下网址:

由于编辑水平所限,关于文稿中可能存在的错漏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在未来再版时及时纠正。

目录

译 序 陈波 1

前 言 5

第一编 非形式逻辑

第1章 基本概念 3

1.1 论证、前提和结论 5

杰出的逻辑学家 亚里士多德 9

逻辑史注记 10

练习题1.1 12

1.2 论证之认证 13

简单的非推理的话语段落 15

说明性话语段落 17

例 解 18

解 说 19

条件陈述 20

小 结 23

练习题1.2 23

1.3 演绎与归纳 25

演绎论证形式 26

归纳论证形式 28

另外的考虑 29

小 结 30

练习题1.3 31

1.4 有效性、真实性、可靠性、力度、恰当性 32

演绎论证 32

归纳论证 35

杰出的逻辑学家 克吕西波 39

小 结 40

练习题1.4 40

1.5 论证形式:非有效性之证实 41

反例方法 44

练习题1.5 47

1.6 扩展的论证 48

练习题1.6 52

第2章 语言:意义与定义 55

2.1 意义的多样性 57

练习题2.1 61

2.2 词项的内涵与外延 63

练习题2.2 66

2.3 定义及其目的 66

约定定义 67

词典定义 68

限定定义 69

杰出的逻辑学家 彼得·阿伯拉尔 70

理论定义 71

诱导定义 71

练习题2.3 72

2.4 定义的技术 73

外延(指称)定义 73

内涵(涵义)定义 75

练习题2.4 79

2.5 词典定义的准则 79

练习题2.5 83

第3章 非形式谬误 85

3.1 谬误概述 87

练习题3.1 89

3.2 关联性谬误 89

1. 诉诸强力 90

2. 诉诸怜悯 91

3. 诉诸公众 92

4. 人身攻击 93

5. 偶性的谬误 96

6. 稻草人 97

7. 错失主旨 98

8. 熏 鲱 99

练习题3.2 100

3.3 弱归纳谬误 101

9. 诉诸不胜任的权威 101

10. 诉诸无知 103

11. 轻率概括 105

12. 假因果 106

13. 滑坡的谬误 109

14. 弱类比 110

杰出的逻辑学家 奥康的威廉 111

练习题3.3 112

3.4 预先假设、含糊不清和语法类比的谬误 113

15. 乞求论题 114

16. 复杂问语 117

17. 假二择一 119

18. 遮盖论据 120

19. 歧 义 121

20. 含 糊 122

21. 合 成 124

22. 分 解 126

练习题3.4 129

3.5 日常语言中的谬误 131

谬误之洞察 131

谬误之避免 132

练习题3.5 137

第二编 形式逻辑

第4章 直言命题 143

4.1 直言命题的组成 145

练习题4.1 147

4.2 质、量和周延 147

练习题4.2 151

4.3 文恩图与现代的对当方阵 151

亚里士多德与布尔 151

杰出的逻辑学家 乔治·布尔 152

文恩图 154

现代的对当方阵 156

直接推理之检验 156

练习题4.3 159

4.4 换位、换质和换质位 160

换 位 160

换 质 162

换质位 164

练习题4.4 167

4.5 传统的对当方阵 168

直接推理之检验 170

练习题4.5 173

4.6 文恩图与传统的观点 174

传统的对当方阵之证明 176

直接推理之检验 177

练习题4.6 180

4.7 把日常语言的陈述翻译成直言形式 180

1. 没有名词的词项 181

2. 非标准的动词 181

3. 单称命题 181

4. 副词和代词 183

5. 未表达的量词 183

6. 非标准的量词 184

7. 条件陈述 184

8. 区别命题 185

9. “那(些)仅有的” 186

10. 除外命题 187

练习题4.7 188

第5章 直言三段论 189

5.1 标准形式、式和格 191

练习题5.1 195

5.2 文恩图 196

杰出的逻辑学家 约翰·文恩 198

布尔的观点 199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03

练习题5.2 206

5.3 规则和谬误 207

布尔的观点 207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10

规则之证明 211

练习题5.3 213

5.4 减少词项的数目 214

练习题5.4 215

5.5 日常语言的论证 216

练习题5.5 218

5.6 省略三段论 219

练习题5.6 221

5.7 连锁推理 221

练习题5.7 225

第6章 命题逻辑 227

6.1 符号和翻译 229

杰出的逻辑学家 哥特弗里德·

威廉·莱布尼茨 236

练习题6.1 237

6.2 真值函数 238

逻辑算子之定义 238

较长陈述的真值之计算 242

与日常语言的进一步比较 243

练习题6.2 247

6.3 陈述的真值表 247

陈述之分类 250

陈述之比较 251

练习题6.3 253

6.4 论证的真值表 254

练习题6.4 256

6.5 间接真值表 257

论证有效性之检验 257

陈述一致性之检验 260

杰出的逻辑学家 奥古斯特·德摩根 261

练习题6.5 262

6.6 论证形式和谬误 263

常见论证形式 263

构造式二难推理和破斥式二难推理之反驳 267

关于非有效形式的注记 268

小结和应用 269

练习题6.6 273

第7章 命题逻辑的自然推演 277

7.1 蕴涵规则(一) 279

练习题7.1 284

7.2 蕴涵规则(二) 286

练习题7.2 291

7.3 置换规则(一) 293

练习题7.3 298

7.4 置换规则(二) 299

练习题7.4 304

7.5 条件证明 306

杰出的逻辑学家 哥特洛布·

弗雷格 308

练习题7.5 309

7.6 间接证明 310

练习题7.6 313

7.7 逻辑真理之证明 314

练习题7.7 315

第8章 谓词逻辑 317

8.1 符号与翻译 319

练习题8.1 325

8.2 推理规则之运用 326

练习题8.2 334

8.3 量词转换规则 334

杰出的逻辑学家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 伯特兰·罗素 335

练习题8.3 337

8.4 条件证明和间接证明 338

练习题8.4 341

8.5 无效性之证明 342

反例法 342

有限域法 343

练习题8.5 346

8.6 关系谓词和重叠量词 347

关系陈述之翻译 347

推理规则之运用 350

练习题8.6 354

8.7 同一性 355

简单同一性陈述 355

杰出的逻辑学家 库尔特·哥德尔 356

“仅仅”、“唯一的”、“没有……除了” 357

“除了” 357

最高级 358

数值陈述 358

限定摹状词 359

推理规则之运用 360

练习题8.7 363

第三编 归纳逻辑

第9章 类比与法律推理和道德推理 369

9.1 类比推理 371

9.2 法律推理 374

9.3 道德推理 378

练习题9 382

第10章 因果性和密尔方法 385

10.1 “原因”、 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387

10.2 密尔五法 388

契合法 389

差异法 390

杰出的逻辑学家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 391

契合差异并用法 393

剩余法 395

共变法 396

10.3 密尔方法和科学 397

练习题10 402

第11章 概 率 405

11.1 概率论 407

11.2 概率演算 410

1. 限制的合取规则 411

2. 一般的合取规则 411

3. 限制的析取规则 412

4. 一般的析取规则 413

5. 否定规则 415

6. 贝叶斯定理 416

练习题11 420

第12章 统计推理 421

12.1 评价统计学 423

12.2 样 本 423

12.3 “平均数”的含义 427

12.4 离散度 429

12.5 图表和象形统计图 434

12.6 百分比 436

练习题12 438

第13章 假说/科学推理 441

13.1 假说方法 443

13.2 假说推理:来自科学的四个例子 445

镭 445

海王星 446

大气压力 447

自然发生说 449

13.3 假说的证明 450

杰出的逻辑学家 查尔斯·桑德尔·皮尔士 451

13.4 假说的试验性接受 453

练习题13 455

第14章 科学与迷信 457

14.1 科学和迷信的区别 459

14.2 证据支持 460

14.3 客观性 464

14.4 完整性 468

14.5 结论性评述 473

参考文献 474

附录:逻辑学与研究生层次的入学考试

一、 有关省略结论的问题 476

二、 有关省略前提的问题 478

三、 有关加强的问题 479

四、 有关削弱的问题 481

五、有关谬误的问题 482

六、有关自然演绎的问题 483

七、有关类似推理的问题 484

八、 有关论证形式或推理方法的问题 486

答 案 487

练习题答案 491

重要词汇 549

出版后记 569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3: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