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坚尼地城 |
释义 | 一、坚尼地城1、介绍坚尼地城,最初写作坚弥地城,俗称“西环尾”(意即西环的尽头),是位于香港的香港岛北岸居住区的最西端,南面背靠摩星岭,北面前临卑路乍湾,西面与大小青洲隔海相望,东面与石塘咀相连。它的范围包括西宁街至卑路乍街与皇后大道西交界位。它是香港最早期被开发的地区之一,地区行政上属于中西区。 2、历史坚尼地城来自香港第七任总督坚尼地(Arthur Edward Kennedy)。他任内积极开辟土地,填筑了西区岸边土地。这片沿海的新填地称为坚尼地城。早期港岛北面海边的街道英名多为“Praya”,中文称“海旁”,因此坚尼地城沿海的一路叫做为坚尼地城海旁。“海旁”和“praya”都是指海滨一块条状土地。而于香港日治时期,坚尼地城曾被改名为山王台。 由于坚尼地城处于香港岛北岸最西陲,地缘因素使该区在二战后的发展较同是北岸的中上环区﹑湾仔﹑铜锣湾和北角都要缓慢。坚尼地城一直被视为港岛区之中较为偏僻的住宅区。而且,很多较为扰民的社区和工业建设,如焚化炉﹑水泥厂﹑屠房﹑殓房和废物处理中心等。 直至1990年代末,由于大多数港岛北岸的发展土地耗尽,政府在坚尼地城卑路乍湾填海。再加上由于社区团体的反映,政府将部份扰民设施迁移,例如关闭焚化炉,使坚尼地城在公元2000年起开始有高级住宅发展。 二、著名地点、街道及建筑物1、著名地点·坚尼地城泳池 ·鲁班庙:位于西环青莲台,建于清光绪十年,是由三行(木工、油漆、泥水) 的同业集资兴建,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的鲁班先师诞均有隆重的庆祝仪式。 ·西环街坊福利会 ·东华痘局拱门及基石:1907年将原西环疫局改为痘局,1911年建成永久东华痘局,以中医药治理天花病人及接种牛痘,天花绝迹后于1938年交还政府用作传染病医院,战后才被拆卸,拱门原位于加惠民道,及后移放于坚尼地城巴士总站现址。 ·港岛西废物转运站 已关闭或拆卸的设施: ·坚尼地城焚化炉:已于1993年关闭 ·坚尼地城屠房:已于1999年停止运作 ·西环屠房 (牛房):原址位于现时的士美菲路市政大楼 ·卑路乍街北防空洞:入口已封闭 ·钟声游泳棚:旧钟声泳棚原址位于现时的坚尼地城巴士总站,新钟声泳棚位于置地宿舍前,现时的西宁街临时游乐场 2、公共房屋·西环邨 ·观龙楼 3、主要道路·卑路乍街 ·坚尼地城海旁 ·吉席街:原名遮打街,1909年改为现名 ·士美菲路 ·城西道 ·蒲飞路 4、公共交通地铁 ·港岛线: 坚尼地城站 (计划中) 电车 巴士 ·城巴 ·新世界第一巴士 ·过海隧道巴士 小巴 ·专线小巴 ·公共小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