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驾出北郭门行
释义

《驾出北郭门行》是阮瑀所作的一首诗,诗人经过精心选材,典型化处理,把笔触伸向社会、家庭问题。该诗写一个孤儿受后母虐待哭诉于生母墓前的事,有警示告诫后世之意。

作品名称:驾出北郭门行

创作年代:汉魏

文学体裁:诗

作者:阮瑀

作品原文

驾出北郭门行

驾出北郭门②,马樊不肯驰③。

下车步踟蹰④,仰折枯杨枝。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⑤。

借问啼者出⑥,"何为乃如斯⑦?

""亲母舍我殁⑧,后母憎孤儿。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⑨。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上冢察故处⑩,存亡永别离。

亲母何可见,泪下声正嘶(11)。

弃我于此间,穷厄岂有赀(12)?

"传告后代人,以此为明规(13)。

注释译文

①《驾出北郭门行》,属"杂曲歌辞"。该诗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痛苦。

②北郭门:城的北门。郭,外城。古代坟墓多在城北郊。

③樊:樊篱,引申为羁绊。又,指马止步不前。《说文·双部》:"樊,褭不行也騺。"

④踟蹰(chíchú迟除):迟疑不前貌。

⑤噭(jiào叫)噭:哭声。

⑥"借问"句:正在打听时,啼哭的人便从丘林中出来。出,一作"云",又作"谁"。

⑦"何为"句:作者的问话。斯,这样。

⑧舍:舍弃。殁(mò莫):死亡。"亲母"以下十四句为孤儿的答话。

⑨举动:动辄。鞭捶施:用鞭子、木棍抽打。捶,木棍。施,加此指加于身上。

⑩"上冢"句:到墓地察看母亲的坟墓。冢,墓地。故处,指孤儿母亲的坟。

(11)嘶:嘶哑。

(12)穷厄:贫穷困苦。赀(zī资):限量。一说同"资",财富。

(13)"传告"二句:作者劝诫世人的话。明规,显明的前鉴。

作品鉴赏

内容鉴赏

《驾出北郭门行》是一首叙事诗,写孤儿受后母虐待哭诉于生母墓前之事,反映孤儿的悲惨遭遇。

1、开头四句,诗人用第一人称作为旁观者的身分出现,以示事件的真实性。马的反常已暗示出环境的异常。这四句是个引子,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同时也提起了一个悬念。2、“顾闻”四句引出事件。这是事件的开端,写得很有层次,先闻哭声,再见其人,未知原因,故发疑问。由此引出孤儿诉说原委,也是诗的主要部分。3、紧接十四句是诗的主要部分,可分为两层意思。前八句是诉说后母虐待的情景,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后六句写孤儿哭诉情状,读者似乎可以看到,孤儿已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徘徊,如果不能继续忍受虐待,就只有追求生母于地下,其它道路是没有的。这一大段写得如泣如诉,真情毕露,舒缓而有致,质直而可信,千载之下,犹使人读之而不能不为之凄怆泪下。4、最后两句是尾声,诗人又以第一人称出来说话,规劝后代人以此为教训,不要虐待孤儿,以此点明诗人写作宗旨。这种形式对后来的乐府诗特别是中唐时代的新乐府有明显的影响。

写作特点:全诗结构完整,层次井然,文字质朴,风格沉郁。

家庭悲剧

后母虐待孤儿是常见的家庭悲剧,但写入诗歌,却很罕见。这首诗记述了一个孤儿的血泪控诉:他无衣无食,饥寒交迫,骨瘦如柴,还被后母打得遍体鳞伤,只好跑到亲娘的坟墓前痛哭,哀叹自己的困苦,不知何时才有尽头。情真语挚,酸感路人,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深厚的人道精神。

民歌古风

这首诗与汉乐府民歌《孤儿行》题材相近,只是一写兄嫂虐待,一写后母虐待,这两首诗概括了天下大多数孤儿的命运。《孤儿行》情节比较丰富,叙事比较具体,本篇情节则比较简单,叙事比较概括,但故事也完整;《孤儿行》句式多变,本篇是整齐的五言诗。总的说来,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倾向鲜明,与作者其他的诗歌风格很不相同,明显受到汉乐府民歌的影响。所以,清代人陈祚明称赞该诗“质直悲酸,犹近汉调。”(《采菽堂古诗选》卷七)

作者简介

阮瑀(约165——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汉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