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价值论
释义

关于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哲学学说。它主要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人们的行为对个人、阶级、社会的意义。

概念

价值论是关于社会事物之间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属性与本质及运动规律的认识;二是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即价值)的认识。前者就是一般的科学理论,后者就是价值论。

由此可见,价值论是人类的科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本身也是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因此,价值论也是一种特殊的科学理论。

价值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由于社会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本质上就是价值作用,任何社会事物的运动与变化都是以一定的利益追求或价值追求为基本驱动力,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都或多或少地与价值论存在某种联系,都自觉不自觉地以某种价值论为假设前提。由此可见,价值论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价值问题是任何社会科学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1、价值概念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价值论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是一种高深莫测的、远离尘世“经院哲学”,价值问题似乎只有理论家才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事实上,价值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的一切行为、思想、情感和意志都以一定的利益或价值为原动力,不同的价值思维和价值取向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价值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概念,人们的一切行为都需要考虑其实际意义在进行任何一项工作时,总是在不断的权衡,某项工作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是否合算,是否?等等都是价值学意义的。这说明价值是一个与人们的实际非常密切的字眼。然而,在一般的概念中,价值总是被认为是一个哲学概念或者经济学概念,远离人们的生活。

2、价值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内容

人类主体之间所建立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关系是利益关系,尤其是经济利益关系,其它社会关系都是利益关系所派生出来的,并在本质上都是为利益关系服务的。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关系,因此,价值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3、价值论是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

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社会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可以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血缘的,但本质联系或核心联系只有利益联系,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要建立彼此之间的各种联系,目的在于获取所需要的利益。例如,经济联系的建立有利于建立、维持和发展双方互利互惠的经济交往;政治联系的建立有利于建立、维持和发展双方的政治利益,政治利益往往通过经济利益具体体现出来;文化联系的建立有利于建立、维持和发展双方互利互惠的文化交流。血缘、姻亲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建立、维持和发展双方互利互惠的生理联系。法律虽然是用于维持社会秩序,但它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历史学则是站在时间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社会行为社会现象生产力的角度来评价分析历史事件、历史行为、历史的真善美;社会学是站在空间的角度通过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来研究和解释社会现象、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规律性的科学,美学是根据人的美学关系及其规律,美的形式、美的感受、美的评价与判断、审美意识与情感、美的创造思想;文学艺术则是站在美学的角度来审视作品的美学价值;伦理学是以道德活动、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为研究对象,道德的本质是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以“应该”的形式来,从“善”的角度,则是站在生产力的角度来评价分析社会行为、行为规范(外行为规范:如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内行为规范:良心、内心信念),道德关系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客观价值关系;心理学研究人的需要、情感、个人心理特征、意志活动;管理学;经济学是研究社会怎样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学问。行为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态度、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管理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以求达到最大的价值增长率;法学是关于法律的起源、本质、形式、作用及其一般规律,法律通过强制性手段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总之,价值论在整个社会科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都或多或少地与价值论存在着某种联系,价值论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任何社会科学中关于社会利益关系的理论与观点,都自觉不自觉地以某种价值论为前提。

4、价值论的发展状况决定社会科学发展状况

价值论在整个社会科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发展状况在根本上决定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价值论的客观性决定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价值论的精确性决定社会科学的精确性;价值论的价值分类决定社会科学的基本分类;四、价值论的微小谬误将引发社会科学的更大谬误,它一旦存在某种概念上的模糊或朦胧就会在社会科学的许多概念上引发更大的混乱与暧昧;它一旦存在某种观点上的谬误就会以不断扩大的方式传播到社会科学的其它领域;它一旦出现某种理论上的危机必然导致其他许多社会科学出现更严重、更深刻的危机;社会科学中所存在的许多矛盾与争论,最终可归结为价值论上的矛盾与争论。由此可见,正确认识和圆满解决价值论上所存在的各种危机,不仅是价值论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科学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价值论的危机

目前,整个社会科学中存在争议最多的理论莫过于价值论,没有任何一种学说像价值论那样,存在着如此繁多的、莫衷一是的、各自为政的观点。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这绝不能归咎于价值现象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而只能归咎于在整个价值论体系的内部存在着某些严重的危机,问题在于能否正确认识和圆满解决这些危机。 传统价值论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统一化危机

传统的价值论长期停留在零散的叙述性分析之上,不同社会学科在价值论上存在大量相互矛盾的论点,每一种论点往往只适用于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社会历史时期,只有较低的系统性、兼容性和公认性,具体表现在:(1)不同社会学科的价值论中,价值所代表的内涵有很大程度的差异,其度量的方式也大不相同。例如:在价值哲学或哲学价值论中,价值所表示的主要是伦理与道德等方面的含义,其大小用真善美(或假丑恶)的程度来衡量;在政治经济学中,价值所表示的是商品中凝聚的人类一般劳动量,其大小用劳动者生产该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在经济学中,价值所表示的主要是商品的生产费用或劳动成本,其大小用商品在生产、交换和消费时所耗费的货币量来衡量;在价值工程学中,价值所表示的是功能与成本的比值。(2).同一社会学科的价值论中,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内部矛盾与冲突,有着众多的学术派别。例如,在哲学价值论中,根据观察角度的不同,有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之分;根据研究出发点的不同,有人本价值论和进化价值论之分;根据价值属性的不同,有属性价值论和关系价值论之分;根据价值的决定因素的不同,有主体价值论、客体价值论、两因素价值论和三因素价值论之分;根据事物的价值关联性的不同,有非统一价值论和统一价值论之分;根据事物的价值还原性的不同,有非还原价值论和还原价值论。

(3)社会科学的价值论与自然科学完全脱节。传统价值论似乎完全建立在超自然的基础之上,它把价值运动看作是一种完全理性的、脱离一般物质运动的特殊运动,使价值论与自然科学完全隔绝,无视自然科学特别是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论、突变论及超循环论在研究生物运动和人类社会运动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2、自然科学化危机

传统价值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观点都建立在主观想象的基础之上,无法验证其客观性和准确性,例如:“价值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觉和主观评价”、“不存在任何客观的、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基准尺度”、“事物的价值量取决于该事物对于人所产生的苦乐量”、“价值是欲望的函数”、“价值就是负熵”、“价值是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属性”等观点,都是一种主观假设,都是主观想象的直接产物。价值论只有大量引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严格遵循自然科学的逻辑法则,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研究前提和推理论证的主观随意性。?

3、数学化危机

除了经济学,其它学科的价值论几乎没有采用数学分析手段。在使用价值度量问题上,传统价值论认为,不同层次及不同形式的使用价值之间没有任何“可通约性”,不能进行相互比较和统一计算;在劳动价值度量问题上,传统价值论(主要是政治经济学)采用时间形式来度量劳动价值,无法用精确的、定量的方式来定义劳动强度、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复杂度等变量,因而无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劳动价值与各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传统价值论在数学化程度上的局限性,在根本上决定了它在实际应用上的局限性。

出路

解决价值论各种危机的出路在哪里呢?显然,从传统的研究思路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只有冲破传统研究思路的约束,实现价值论的数学化和自然科学化,才能闯出一条生机勃勃的新路来。

价值论的七大误区

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人的一切活动都可归结为价值的生产与消费过程,所有形式的社会关系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价值关系,价值运动是一切社会运动的核心内容,因此价值论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价值论的的微小谬误,都将以不断扩大的方式向社会科学其它领域进行延伸,并会引发其它社会科学一系列的重大谬误。目前的价值论存在着若干误区,严重阻碍着价值论的进一步发展,进而阻碍着整个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误区 一:“价值是特有的人类现象”,实际上价值是一种复杂的物理现象。

人类是由低等生物进化而来,而低等生物又是由无生命的物质进化而来,因此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现象必然是由一般的物理化学现象进化而来。

一般物质系统的自发过程都是朝着混乱程度增大的方向进行,即系统的“熵值”将会不断增大,例如,在孤立系中,气体总是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扩散,热量总是从高温区自动流向低温区。然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却是另一番景象,它们不断发生进化,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不断从简单走向复杂,即生命体的“熵值”将会不断减少,这与热力学原理似乎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对此,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论”,他认为:一个处于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依靠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以从外界取得“负熵流”的办法来抵偿系统内部的熵增量,使系统总的熵变为零甚至为负值,从而使系统的有序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样,普利高津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把物理学规律与生物学规律统一起来了。

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每一种运动形式都对应着特定的能量形式,能量是用以衡量不同运动形式之间运动规模大小的统一尺度,也是用以改变物质的运动规模的动力源。显然,一般物质系统的无序化运动是通过某些能量来完成的,那么,生命体的有序化运动也是通过某些能量来完成,这些能够促进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过程,因而称为有序化能量。对于植物来说,太阳能是其有序化能量;对于动物来说,只有食物中所含的生物化学能是其有序化能量。

自然界的物质除了具有能量特性以外,还具有许多其他的特性,如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等,这些非能量的物质特性只要组织和配合得好,都可以用来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来维持和发展人类的有序化,在客观上起到了与有序化能量相同的作用,称之为“有序化虚能”,并可按主体的客观需要折算成相当数量的标准有序化能量。例如,洞穴虽然并不为动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为动物御寒,使动物减少体热的散失,还降低动物的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这在客观效应上减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动物机体对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显然,这些“有序化虚能”在功能特性上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种间接的有序化能量。有序化实能和有序化虚能统称为有序化功能(或广义有序化能量)。由此提出价值的物理学定义:对于确定的主体,事物所具有、所释放的有序化功能或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价值,用Q来表示。

不难发现,有序化功能或广义有序化能量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其内涵已经与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价值的内涵基本相同。价值不是人类特有的现象,而是一种复杂的物理现象,它是由一般的物理现象进化而来。

误区之二:“不同类型的价值不可能统一度量”,实际上所有价值类型的价值都可以统一度量

长期以来,人们被价值复杂的表现形式所迷惑,看不到它们在深层次上的统一特性和通约性。事物可分为两大类(一般事物和人),因此价值可分为两大类型: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其中,劳动价值是人或劳动者的使用价值,而一般事物的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相对于消费系统)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相对于生产系统)两种。

1、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

在总体上讲,人们消费各种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主观动机在于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而客观动机(即客观需要)在于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更直接的客观动机在于为自身机体积累必要的劳动潜能。实践表明,不同类型的生活资料分别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客观需要,分别形成不同层次的劳动潜能,并分别服务于不同层次的劳动能力,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层次结构在根本上取决于人的劳动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证明,人的劳动能力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劳动潜能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也相应地划分为四个层次,即温饱类、健康与安全类、自尊与人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①温饱类使用价值,以食物能量为核心的,所有其他非食物能量形式(衣服、水份、空气、气候、盐等)使用价值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食物能量所替代和补偿,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和补偿食物能量,从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②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主要用于降低人的外部生命失效率(安全类使用价值)或内部生命失效率(健康类使用价值),从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温饱类使用价值。③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主要用于降低人的外部社会失效率(人尊类使用价值)或内部社会失效率(自尊类使用价值),从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安全与健康类使用价值。④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主要用于降低人的内部理性失效率(自我实现类使用价值)或外部理性失效率(自我发展类使用价值),从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人尊与自尊类使用价值。

由此可得:所有层次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均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且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

2、劳动价值的统一度量

马克思采用时间的形式来度量劳动量和劳动价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无论是采用时间形式和身体化学变化形式,还是采用牺牲安乐形式和支付工资形式,都不能准确而全面地度量劳动者的劳动量。

劳动价值既来源于使用价值,又是使用价值的源泉,是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人们通过对生活资料的消费和对生产资料的劳动,实现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的相互转化,并在相互转化过程中达到增值的目的。

①使用价值向劳动潜能的转化(消费阶段)。人们消费各种各样的生活资料,虽然在主观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情感(即欲望、感情和情绪)的需要,但在客观上是为了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劳动能力,更直接的意义是为劳动过程积累必要的劳动潜能。

②劳动潜能向劳动价值的转化(劳动阶段)。劳动者在生产系统中通过具体的劳动方式,把劳动潜能释放出来并转化为劳动价值。

③劳动价值向新的使用价值转化(生产阶段)。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价值与生产系统中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并作用于劳动对象,使劳动对象的品质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增大其使用价值,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劳动价值向新使用价值的转化过程。

使用价值→劳动潜能→劳动价值→新的使用价值

研究表明,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消费量”来度量劳动量,具有尺度稳定性高、直观性强、可量化性高、适应性广或灵活性高等优点。这种度量方法无需对生产条件、劳动强度、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复杂度等做特别的规定,从而具有广泛的时空适应性和灵活性。由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标准食物能量,因此劳动价值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

3、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统一度量

在一般的生产系统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可分为生产资料(包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劳动力表现为劳动价值,该生产系统在管理者、相应的管理体制和一定的生产组织程序等综合作用下,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产生相干作用和协调作用,从而产生价值增长。生产资料的客观动因在于替代、补充、增强和扩展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也就是说,生产资料使用价值的客观动因在于替代、补充、增强和扩展一定数量的劳动价值。研究表明,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取决于它在生产过程的均衡状态下所等效的劳动价值量。因此生产资料使用价值也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

总之,劳动价值、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和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均可统一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能量,且度量单位就是能量单位:焦耳。

误区之三:“流通领域不能创造价值”,实际上所有生产领域都创造价值。

传统的价值论认为,客观事物的使用价值只与该事物所固有的品质特性有关,而且主要与该事物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有关。从这个观点导出了“只有产业部门才能生产价值和使用价值”、“流通领域、第三产业和管理部门并不生产价值和使用价值,它们只是为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等一系列错误结论。显然,要彻底澄清上述错误观点,就必须首先对使用价值的变量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1、使用价值的函数。事物相对某一主体的价值不仅取决于该事物本身所拥有的本质特性,还取决于主体特性、客体特性和介体特性三个基本要素,就像物理学的万有引力一样,其大小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质量,还取决于对方的质量以及双方之间的距离。介体的品质特性是指所有能够影响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相关事物所具有的品质特性,其中,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条件是介体的主要形式,时间与空间是介体的特殊形式,随机特性综合反映了主体、客体和介体三个方面的随机品质。因此,事物的使用价值是一个由客体品质特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环境因素特性、主体品质特性和随机特性等六类变量所组成的复杂函数。

2、使用价值的生产方式。社会的各种行业部门分别以各自的方式改变着社会事物使用价值的变量,其中,制造业主要是改变物质的品质特性;交通运输业主要是改变人或货物的空间特性;商业主要是改变商品的时间特性、空间特性和归属特性;银行业主要是改变货币的时间特性;股票、证券和期货等交易主要是改变货币或商品的时间特性和随机特性;保险业主要是改变事物的随机特性;环境保护部门主要是维护和改善事物的自然环境特性;服务性行业主要是综合性地、零散性地、随机性、个别性地改变事物的品质特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环境特性、随机特性、主体特性等,以达到价值增值的目的;社会的各种政治组织、经济组织和文化组织等主要是维护和改变事物的社会环境特性;社会管理尤其是经济管理主要是改变价值资源在不同时间、空间、环境条件、生产领域、消费领域、主体之间的配置情况;等等,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来改变事物的使用价值,均参与了使用价值的社会生产过程。因此,使用价值的创造过程就不只发生在产业部门,同样还会发生在非产业部门,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低,直至完全消失。在未来社会里,传统意义的产业部门的主要工作将通过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途径,逐渐由高智能化机器和机器人来直接完成,人们主要从事信息创造、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工作。

误区之四:“经济领域是价值生产的唯一领域”,实际上政治与文化领域同样生产价值

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经济领域能够创造财富,而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只是进行价值的消费,只能为经济领域的价值创造过程构筑必要的社会环境。事实上,经济领域只是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是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属于广义的社会生产领域,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来创造财富,相互之间在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1、经济的本质。经济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追求经济主体的利润率为基本目标,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等要素)的比例配置,以达到财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经济领域所增值的财富通常也是按照参与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的价值量比例来进行分配的。

2、政治的本质。政治以权力对比为导向,以追求一定社会区域的价值率为基本目标,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以缓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内耗,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阶级、各民族、各团体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财富可持续的价值增值的目的。政治领域对于财富的间接作用所产生的增值量,通常是按照各种政治主体对于各种生产要素配置规则的影响权数(即权力大小)来进行分配的。

3、文化的本质。文化以理论依据为导向,以追求人类社会长远的价值率为基本目标,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配置规则在理论上的系统性、观念上的认同性、意念上的连续性、情感上的可原性、数理逻辑上的相容性、自然法则上的和谐性和语义逻辑上的一致性,即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配置规则之规则,以规划社会目标、统一社会意志、协调社会行为、融合社会观念、集中社会智慧、团结社会力量,以达到财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文化领域对于财富的间接作用所产生的增值量,通常是按照各种文化理论和宗教观念所要求的内容来进行分配的(如宗教信仰普遍提倡的富人和强者对于穷人和弱者所实施的救助,以及对于他人错误所实施的宽容等)。

4、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①经济就是关于价值资源比例的“配置”,政治就是关于价值资源的“配置之规则”,文化就是关于价值资源的“配置之规则之规则”。②政治事物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事物,文化事物是一种特殊的政治事物。③经济是对于生产要素运行的“位移控制”,政治是对于生产要素运行的“速度控制”,文化是对于生产要素运行的“加速度控制”。④政治是为了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又是为了确保政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⑤经济实现了新增价值资源的第一次分配,政治实现了新增价值资源的第二次分配,文化实现了新增价值资源的第三次分配。

误区之五:“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实际上信息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劳动是如何创造财富的,其内在机理是什么?要深入探索价值的真正源泉,就必须彻底了解“价值”的本质内涵和“信息”的本质特性。

根据“信息论”创始人申龙的观点,信息的本质就是“消除不确定性”或“提高确定性”,可以发现:“消除不确定性”就是“消除无序性”,实际上就是“提高有序性”或降低“无序性”。从描述的对象来讲,“有序性”可分为物质有序性和能量有序性两种,从描述的方式来讲,“有序性”可分为结构有序性或功能有序性。任何耗散结构的有序性应该是指其功能上的有序性,而不是指其结构上的有序性,人类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客观目的不是为了抽象意义地消除其结构上的不确定性,而在于实实在在地增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即增强其功能上的有序性,信息的本质应该从它的功能特性去理解和定义,而不能从它的结构特性去理解和定义。显然,对于来生命机体(即耗散结构)而言,所谓“有序性”是指活的功能有序性,而不是指死的结构有序性。因此,对于人类而言,信息的本质就是提高系统的功能有序性或增加系统的有序性功能。根据价值的物理学定义,价值就是有序性功能,可以发现,信息的本质就是“改变系统的价值量”。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信息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

信息的产生有两条基本途径:一是生物进化,二是人类劳动。信息的原始积累来源于生物进化,虽然这一过程非常缓慢和微弱,但它形成了价值的原始基础,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生物之所以不断进化,关键在于生物信息的不断积累;人类社会之所以高速发展,关键在于信息和知识的高速积累。对于人类来说,其机体的进化过程主要是通过劳动来带动的,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也都是通过劳动创造的;劳动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使人学会了使用工具;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形成和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劳动之所以被确认为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不是因为抽象意义上的定义,而是因为生物的进化过程非常缓慢,它所积累的信息量非常微弱,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人类劳动可以认为是信息积累的唯一来源,劳动在信息(包括人类机体的生物信息)的形成、传播、处理和运行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此时,“信息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

“创意,创新,创业”是一般产业发展的价值链流程,这三个阶段都是信息的积累过程,也是价值的不断积累过程。

误区之六:“系统最重要的价值特性是投入产出比”,实际上系统最重要的价值特性是价值率。

价值工程学的基本思想是以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功能效应,因此它把“价值”定义为:“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即

V=F/C (1)

式中,V为“价值”,F为功能,C为成本。

价值工程学所谓的“成本”是指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耗费,由于不同形式的价值可以进行统一度量,因此价值工程学所谓的“成本”实际上就是系统对于所有价值资源的投入量。价值工程学所谓的“功能”有着复杂多样的表现形式,它们的描述和度量方式也千差万别,难以进行相互比较和统一度量,但是所有的功能最终都将表现为对于使用者(即人)的功能,也就是对于使用者的价值,由于所有形式的价值都可以进行统一度量,因此价值工程学所谓的“功能”实际上就是系统对于所有价值资源的产出量。由此可见,价值工程学所谓的“价值”实际上就是价值的产出量与价值的投入量之比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价值投入产出比”。

“价值投入产出比”这种对于系统价值特性的描述方式并没有把时间因素考虑进去。,为此,提出“价值率”的概念:

价值率:设投入的价值量为Qi,产出的价值量为Qo,时间为T,则把

P=Qo/(Qi×T) (2)

定义为价值率。

理论证明:事物的价值率越高,该事物的价值收益率就越高,人就会越多地追加向该事物投入价值资源,该事物的存在规模就会越来越大;相反,事物的价值率越低,该事物的价值收益率就越低,人就会越多地从该事物抽回所投入的价值资源,该事物的存在规模就会越来越小,直到走向灭亡。因此决定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前途的决定性因素不是该事物的投入产出比,而是该事物的价值率,决定人对于事物的根本态度的决定性因素也不是该事物的投入产出比,还是该事物的价值率。

价值增长率:生产系统在单位时间内价值增量与投入价值量之比值称为价值增长率,用Z来表示,即

Z=(Qo-Qi)/(Qi×T) (3)

由此可得,价值率与价值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P=Z+1 (4)

显然,对于经济领域,“价值增长率”就是“利润率”。也就是说,利润率是经济系统或经济事物最重要的价值特性,它决定着经济系统或经济事物的根本前途,决定着人对于经济系统或经济事物的根本态度。投资者总是优先把自己的资金投入到能够产生较大利润率的生产领域,商品生产者总是优先生产能够产生较大利润率的商品。

价值工程学的基本思想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功能效应,而系统的“投入产出比”不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价值工程学的基本思想,只有系统的“价值率”才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价值工程学的基本思想。事实上,许多非工程类社会系统同样希望以最少的代价来取得最大的功能效应,追求“最大价值率”是一切社会系统(经济系统、政治系统和文化系统)都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投入产出比”不是社会系统最重要的价值特性,“价值率”才是社会系统最重要的价值特性。

误区之七:“情感没有任何客观目的”,实际上情感是人脑对于事物价值特性的主观反映

情感作为人类两种特殊的主观意识,必然对应着某一客观存在。拙著“数理情感学”认为,情感的哲学本质就是人对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情感与价值的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价值观的客观目的在于识别事物的价值率,它是事物价值率的主观反映值,人在价值观的引导下,可以对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选择倾向。

然而,仅仅认识事物的价值率是不够的,人仍然无法真正确定对事物的价值资源的投入原则(投入方向和投入规模)。事实上,当事物的价值率较小时,人不仅不会对它投入价值资源,而且还会不断把以前投入的价值资源抽调出来,只有当事物的价值率大于某个确定值时,人才会不断追加对它的价值资源的投入规模。这个确定值就是主体的“中值价值率”。

中值价值率:根据主体所有活动的价值率以及相应的作用规模,可以求出一个加权平均价值率,称为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或平均价值率,用Po来表示。

“中值价值率”是主体一个最重要的价值特性,它反映了主体的价值创造能力或本质力量的最重要方面——价值增长速度,主体的情感将会以它为参考系,确定对于所有事物的基本态度:凡是价值率大于其中值价值率的事物,主体将会对它产生正向的情感;凡是价值率小于其中值价值率的事物,主体将会对它产生负向的情感。即情感的客观目的在于以主体的中值价值率为基准,识别事物的价值率相对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的差值,从而为主体的行为和思维活动提供精确、有序和恰当的驱动力。

价值率高差:事物的价值率P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Po之差值,称为该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用△P来表示,即

P = P—Po (3)

根据这个定义可知:当某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大于零时,主体就会扩大其作用规模或增加其价值资源投入量;相反,当某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小于零时,主体就会缩小其作用规模或增加其价值资源投入量。由此可见,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特性参量,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对该事物基本的“立场、态度、原则和行为取向”,决定着人对该事物的价值投入方式和投入规模,因而必然会反映了人的头脑中来,形成一种特定的主观意识——情感。为此,对情感做出如下定义:

情感:人对事物的价值率高差△P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值,定义为人对该事物的情感,用μ来表示。

情感发生的逻辑过程: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大于零时,人通常会产生正向情感(如满意、愉快、信任等),价值率高差的绝对值越大,正向情感的强度就越大,从而诱导、调节和控制人的各种活动不断趋向于该事物,以不断扩大其作用规模,其结果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将会随着作用规模的增长而下降,正向情感的强度也随之下降;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小于零时,人通常会产生负向情感(如失望、痛苦、顾虑等),价值率高差的绝对值越大,负向情感的强度就越大,从而诱导、调节和控制人的各种活动背离该事物,以不断缩小其作用规模,其结果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将会随着作用规模的缩小而上升,负向情感的强度也随之下降;当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等于零时,人通常不会产生情感,从而维持了事物原有的作用规模。

这里要注意:情感的强度并不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成正比,而是呈现出指数函数的关系。人的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所涉及的事物也是复杂多样的,人对于所有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可以组成一个复杂的情感系统,并可采用一定的数学表达式进行描述和运算。

总之,情感的客观目的在于引导人如何有效地识别价值、表达价值、计算价值、消费价值和创造价值,以获取最大的价值收益。揭示情感的哲学本质,建立情感的数学模型,为情感机器人的研制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价值论

政治经济学价值论是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①古典政治经济学将经济学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包含价值论的萌芽。

此后,价值论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是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彻底的劳动价值论。另一方向完全相反,是一种表层次的非本质的研究即均衡价值论,代表人物马尔萨斯、萨伊、马歇尔。

至今,世界存在三大价值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体系、新古典主义价值论体和斯拉法价格理论体系。

马克思价值论的伟大意义在于,他突破了从成本或从需求两个角度说明价值的思路,而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说明价值问题。劳动价值论只是作为马克思对经济作长期分析的一个外壳,最终要说明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变迁表现为经济的量的提高,制度的变迁,本质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迁。

每一种价值论都有其特定哲学方法论基础,价值基础理论构成影响甚至决定着价值论的性质和具体领域价值问题的结果。价值论的对人生、真理、意义的解答决定了价值论就是一种哲学观,而任何一种哲学体系在其无法摆脱的阶级性、社会性的意义上,也就是一种价值论。对一种价值论的深层揭示和先进性的认识,首先就是对其方法论基础的定位。

theory of value

关于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哲学学说。它主要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人们的行为对个人、阶级、社会的意义。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该事物或现象对个人、阶级或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价值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实现的。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兴趣和目的是多方面的,所追求的价值也是多方面的。"价值"概念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学、伦理学、美学、认识论以及其他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它在这些不同的知识领域中,具有不尽相同的含义;而价值论则是研究一般价值的理论。

哲学史上的价值论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没有明确的价值概念,也没有形成系统的价值理论。但是,哲学家们在探讨人生理想和人的行为的评价标准时,围绕着义与利、理与欲、志与功的关系所进行的争论,同价值问题密切相关,并在不同方面表现出他们的价值观。孔子把"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如孟子、董仲舒、朱熹等人,都重义轻利、扬理抑欲,轻视物质方面的价值,重视精神方面的价值,倡导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价值观。荀子一方面主张先义后利,以义制利,表现出重视精神方面价值的倾向;但另一方面又不排斥人的物质欲望,不排斥人对物质方面价值的追求。他肯定自然界的万物"有用为人",认为人通过裁制万物,就能使它们"尽其美,致其用",从而获得美好的、有用的价值。后来陈亮、叶适倡导道义与功利相统一的价值观,王夫之也倾向于义与利、理与欲不可偏废的价值观。同儒家学派对立的墨子主张"贵义",他所谓义,是指有利于国家百姓人民。墨子把利国家百姓人民的义,视为最高的道德价值,作为判断某一行为是否为义的根据。这种道德价值是以功利价值为基础的。墨子还把这种价值观贯彻于他的认识论,他曾经提出判断理论的三条标准,即"三表",其中之一就是"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是把"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作为评价理论的价值标准。此外,在中国哲学史上还有以重我轻物、全生保身、纵欲享乐为人生最高价值的。

西方哲学史中的价值观 在西方哲学史中,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就对人生的价值问题进行了探讨。苏格拉底把追求善和美德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认为善和美德同真正的幸福是一致的。他提出一种同特殊相割裂并先于特殊、脱离特殊的一般的善或美德。柏拉图从他的理念论出发,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他认为,只有永恒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有价值的东西,只有理性才具有绝对的价值,才是善;人的灵魂是理性的部分,而肉体则是灵魂的桎梏。灵魂脱离肉体,沉思善的、美好的理念世界,乃是人生的最大幸福和最终目的。亚里士多德把美德看作是一个人本人好、工作也好的性格状态,这种性格状态同一件艺术品之为美完全相通。他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目的,而目的总是趋向于至善。这样,至善就成为一切事物的最高价值。这种价值在人身上的实现,也就是善或美德的形成。伊壁鸠鲁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的幸福和目的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干扰的快乐,而快乐也就是至善。斯多阿学派则认为快乐不是绝对的善,它本身毫无价值,只有德性才能使人幸福;而德性来自善良的意志,它要求摆脱一切快乐、痛苦和欲望的激情,要求节制。

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断言上帝是永恒的、超验的存在物,是全智全能全善的。因而上帝具有最高的价值,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只有上帝所愿,才是有价值的。神学只承认宗教信仰的价值、不死灵魂的价值,而抹煞现实的人及其世俗生活的价值,抹煞科学知识的价值。文艺复兴以后,资产阶级思想家批判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宗教价值观,提出尊重理性和人权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提高了人的地位和人的价值。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集中地体现了资产阶级关于人的价值的观点。

文艺复兴以来的许多进步思想家,都坚信科学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巨大的价值。例如,F.培根强调"知识就是力量",肯定科学知识对于推进人类福利的价值。B.斯宾诺莎强调一切科学以及道德哲学、教育学对于达到最高的"人生圆满境界"的价值,并把不能促进实现人们目的的东西,一概斥为无用。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还对经济、道德、美学、知识以至宗教各个领域的价值进行了考察,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19世纪,欧洲大陆的一些资产阶级哲学家,如德国的R.H.洛采(1817~1881)、F.W.尼采、K.R.E.von哈特曼(1842~1906)、W.文德尔班、F.布伦塔诺(1838~1917)等,在广泛的和一般哲学的意义上来理解价值概念,从而产生了现代资产阶级的所谓价值哲学。

现代资产阶级的价值哲学 价值哲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首先明确采用价值哲学这个术语的是法国哲学家P.拉皮埃(1869~1927)和德国哲学家哈特曼,德国的文德尔班、H.李凯尔特,奥地利的 C.von艾伦费斯(1859~1932)、A.迈农,美国的J.杜威、W.M.厄本(1873~1952)、R.B.佩里(1876~1957)、C.I.刘易斯和其他人格主义者、新托马斯主义者,都曾致力于价值哲学的建立和研究。他们认为,诸如愿望、目的、效用、善、正义、德行、道德判断、审美判断、美、真理等等,都同价值或应当是什么有关,因而可以建立起包括经济学、伦理学、法学、美学、认识论甚至神学等领域的价值在内的一般价值理论。他们把这种一般价值理论叫做价值哲学。

现代西方的许多资产阶级哲学流派都研究价值哲学。价值哲学所讨论的问题,首先是关于价值的性质问题,研究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例如,主张自由意志论的艾伦费斯认为,价值是愿望的满足;享乐主义者认为,价值是快乐;主张价值兴趣说的佩里认为,价值是引起兴趣的任何对象;主张感情价值说的刘易斯认为,价值是以某种方式被享受或可享受的质;J.罗伊斯认为,价值是纯粹理性的意志;尼采认为,价值是有助于提高生活的任何经验;G.桑塔雅那认为,价值是第三本质(一种难以下定义的自然质,是人们所愿望或享受的对象)的理解;人格主义者B.P.鲍恩认为,价值是人格统一体的对照经验;工具主义者杜威认为,价值是事物作为手段对实际地达到的目的的关系,等等。

价值哲学的研究者们对价值的分类也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培里把价值分为道德、宗教、艺术、科学、经济、政治、法律和习惯等 8个领域。刘易斯把价值区分为 5种形式:①对于某种目的的效用或有用性;②外在的或作为手段的价值;③固有的价值,如一件作品或艺术品的美学价值;④内在的价值,即无论是作为一种目的或是就其本身来说都是好的,这种价值以外在的或作为手段的价值和固有的价值为前提;⑤参与的价值,即对于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是好的, G.H.von莱特区分了工具性的善、技术性的善、功利性的善、享受性的善和福利等等。杜威不赞成目的和手段的区分,强调整体性的价值,认为许多实际东西,诸如健康、知识和德行,在手段和目的两方面都是好的。

对于价值的标准,研究者们也有不同的看法。享乐主义者主张在所得到的快乐的份额中寻求价值标准。直觉主义者如布伦塔诺求之于对爱好、选择的根本洞察。文德尔班认为价值标准是一种理性规范的系统,B.鲍桑葵?认为价值标准是理性的全体和融贯。杜威把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和调节作为价值的标准。神学家通过神的启示来建立价值标准。

关于价值与科学所研究的事实的关系,人类的价值经验与独立于人的实在的关系,即价值的所谓形而上学性质,也是价值哲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对此大体上有3 种看法:①主观主义的看法。认为价值完全依赖于人类经验或仅仅同人类经验有关。享乐主义者、工具主义者、实证主义者都持这种观点。②逻辑客观主义的看法。认为价值不依赖于认识的逻辑的存在或本质,但在实际上它又没有实体存在的状态和作用。③形而上学客观主义的看法。如有神论者、绝对主义者和某些自然主义者,认为价值是完全的、客观的、积极的形而上学实在的本质(神学家认为是神所意愿的存在的本质)。

现代资产阶级的价值哲学,尽管流派很多,对价值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但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价值观。它们或者否定价值以客体的一定属性为客观基础,或者把价值看作是某种超现实的、超验的规范或本质。同时,它们还否定价值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各种价值现象,认为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但它不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价值有其客观基础,这种客观基础就是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所固有的属性,但价值不单纯是这种属性的反映,而是标志着这种属性对于个人、阶级和社会的一定的积极意义,即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的属性也是多方面的,因而可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具有不同的价值。就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的不同需要而言,价值可分为物质的、经济的、科学的、道德的、美学的、法律的、政治的、文化的和历史的价值等等。

价值的客观性 价值虽然不由人的需要来决定,但离开人的需要和如何满足这种需要,就不可能有价值判断。价值虽然不单纯是客体属性的反映,但它又是对客体属性的一种评价和应用;离开客体属性,价值就失去了客观基础和源泉。价值本身正是人的某种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客体属性的特定方面的交接点。人不仅有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因而作为价值关系的客体相应地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但是,作为价值关系的客体的这些精神现象,也要通过一定的物质的形式,如书籍、绘画、雕塑和人的各种感性行为等等,才能表现出来。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价值都有其客观的基础和源泉,都具有客观性。

价值的基础 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属性多种多样,可以在不同的方面对人有用。但这些有用的属性,往往不会自动地暴露出来,更不会自动地满足人。即使这些属性是直接地呈现在人们的感觉面前,而人们未能意识到它们对自己有用;或者即使意识到它们有用,但未能掌握它们的使用方式,那么,它们也不作为人们所追求的价值对象而存在。人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在现实的人同客体的实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即在社会实践中确立的。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人们才能发现客观事物及其属性对自己的实际意义,并自觉地建立起同客观事物之间现实的价值关系。同时,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人们才能实际地发现和掌握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的使用方式,使客观事物有益于人的那些方面,以为人所需要的形式为人们所占有,亦即使它们的价值得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之上的,认为实践的观点乃是理解各种价值现象的钥匙。

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是客观的,但它又与人们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需要、利益、兴趣、愿望密切相关。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价值标准或价值规范受其阶级地位的规定或影响。不同阶级的需要、利益、兴趣、愿望往往不同,甚至彼此对立。因此,不同的阶级对利害、是非、善恶、美丑等等往往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一般地说,一定时代的人们的价值标准,总是植根于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必然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总要打上相应时代的历史印记。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变化了,发展了,人们的价值标准和所追求的价值及其构成或早或晚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根本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价值问题上反对任何超历史的观点,认为对任何社会现象的评价都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是否有利于当时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是衡量社会现象的价值尺度。对于共产主义者来说,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即共产主义,则是他们的全部社会活动所追求的最高价值。

统一价值论

1、统一价值论的基本思路

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从时间角度看价值,从价值角度看世界”,得出了结论:“一切节约,归根到底是对时间的节约”,他采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度量劳动价值,建立了“剩余价值价值学说”,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建立了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统一价值论”的基本思路是:“从能量角度看价值,从价值角度看世界”,得出了结论:“一切节约,归根到底是对能量的节约”。

2、统一价值论的主要目的

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三个方面的统一:一是实现价值理论与自然科学的逻辑统一。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为科学研究提供简洁的形式化语言、精确的定量分析手段和严谨的推理论证程序,它是人们完整、客观、准确地把握客观世界本质与规律的最佳方法。统一价值论从物理学角度将价值定义为“广义有序化能量”,它由实在序化能量和虚拟有序化能量两部分组成,其中,虚拟有序化能量的客观作用在于替代、补偿、增强和扩展实在序化能量,从而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实在有序化能量;统一价值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在本质上就是能量有序化规模不断增长的过程,并遵循着“最大有序化法则”,显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价值理论具有很明显的自然科学的基本特征,从而实现了统一价值论与自然科学的逻辑统一。二是实现了价值理论自身的逻辑统一。目前的价值理论界存在大量的主观假设,推理论证也往往没有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因此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着众多的学术派别。统一价值论认为,劳动价值是由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经过人的消费过程转化而来,它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价值工程学的“价值”概念是一种没有考虑时间因素的价值率,在基本概念上把目前的哲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价值工程等统一在一个全新的价值理论体系之中,从而实现了“概念体系的统一”;从能量角度来定义价值(即广义有序化能量),度量单位是焦耳,并以食物能量来度量所有价值,从而实现了“度量尺度的统一”;价值的根本作用在于提高主体的本质力量,价值判断的客观标准就是主体的本质力量(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个体劳动能力,对于集体来说就是集体生产力,对于社会来说就是社会生产力),从而实现了“判断标准的统一”;知、情、意分别是人脑对于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其中,价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行为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关系,因此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意志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从而实现了“主客观的统一”。三是实现了价值理论与整个社会科学的逻辑统一。价值理论是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都自觉不自觉地以某种价值理论为假设前提,许多社会科学理论之间所存在的巨大矛盾与差异,都可追溯到价值理论上所存在的细微矛盾与差异。统一价值论以物理学的“耗散结构论”所提出的“最大有序化法则”为假设前提,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推导出“广义价值规律”,再把广义价值规律推广应用到不同的社会领域,可以推导出一切社会规律,其中包括商品交换规律、人际交往规律和社会历史规律,确立了广义价值规律作为一切社会规律的“母规律”的基础地位,从而实现了价值理论与整个社会科学的逻辑统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