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甲山自然村 |
释义 |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小湾镇甲山自然村村情概况甲山自然村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小湾镇锦秀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0.80公里,距离镇32.00公里。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土面积4.10平方公里,海拔2,030.00米,年平均气温19.00 ℃,年降水量1,200.00毫米。 自然资源据相关资料显示,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45.00亩(其中:田65.00亩,地280.00亩),人均耕地0.71亩,主要种植包谷、小麦等作物;拥有林地4,905.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961.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4.90亩,主要种植茶叶、核桃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105.00亩,其他面积800.00亩。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100户通自来水。有100户通电,有81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8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1%和81%);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8户(分别占总数的66%和38%)。 据相关资料显示,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弹石路;进村道路为弹石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0.6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00公里。全村共拥摩托车7辆。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65.00亩,有效灌溉率为34%,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65.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6 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之一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3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6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61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1.0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9.00万元,占总收入的39%;畜牧业收入35.00万元,占总收入的3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10头,肉牛5头,肉羊76头);林业收入8.00万元,占总收入的8%;第二、三产业收入19.00万元,占总收入的19%;工资性收入8.00万元,占总收入的8%。农民人均纯收入1,440.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7.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8人(占劳动力的14%),在省内务工20人,到省外务工8人。 人口卫生据相关资料显示,该村有农户100户,乡村人口405人,其中男性205人,女性200人。其中农业人口400人,劳动力192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彝族195人,汉族210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2人,占人口总数的3%;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97人,参合率98%;享受低保73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0.5公里,距离镇卫生院33公里。 文化教育据相关资料显示,该村小学生就读到锦秀完小完小,中学生就读到马街中学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60公里,距离中学9.00公里。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66 人,其中小学生40人,中学生26人。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6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00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430.0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 基层组织据相关资料显示,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7人,党员中男党员7人,该村团支部设在村委会,团员5人。 发展重点据相关资料显示,该自然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田水利设施老化。蚕桑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部份农户只能种桑,不能养蚕,无力建设及购置蚕房蚕具。该自然村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在巩固好传统产业同时,计划大力发展蚕桑、泡核桃产业。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甲山自然村村情概况甲山自然村隶属于田园镇达仁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田园镇东边,距离达仁村委会4公里,距离田园镇25公里。国土面积有4.58平方公里,海拔2000米,年平均气温12.5℃,年降水量1100毫米,适宜种植茶叶、泡核桃等作物。有常用耕地570亩,其中人均耕地0.84亩;有林地6069.3亩。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61户,有乡村人口692人,其中农业人口678人,劳动力43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85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5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9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茶叶、泡核桃为主。 自然资源全自然村有常用耕地总面积570亩(其中:水田287亩,旱地283亩),人均耕地0.84亩,主要种植茶叶、泡核桃等作物;拥有林地6069.3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149亩,人均经济林果地3.17亩,主要种植泡核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230亩,其中养殖面积0亩;草地0亩;荒山荒地0亩,其他面积0亩。 基础设施该自然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话。全村有34户通自来水,有5户饮用井水,有122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75.78%)。有161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44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0%和89.44%);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5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45户(分别占总数的93.17%和90.06%)。 该自然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均为未硬化的土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4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辆,拖拉机7辆,摩托车109辆。 全自然村建有沼气池农户8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41户;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8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87亩,有效灌溉率为50.35%,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30亩,人均拥有高稳产农田0.34亩。 该自然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6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0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农村经济该自然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250.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83万元,占总收入的72.9%7;畜牧业收入19万元,占总收入的7.5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408头,肉牛117头,肉羊0头);渔业收入0.3万元,占总收入的0.12%;林业收入9.5万元,占总收入的3.79%;第二、三产业收入23万元,占总收入的9.17%。农民人均纯收入2190元,农民收入以茶叶、泡核桃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89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9人(占劳动力的2.80%),在省内务工15人,到省外务工4人。 人口卫生该自然村现有农户158户,共乡村人口694人,其中男性351人,女性343人。其中农业人口673人,劳动力414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汉族689人,布朗族3人,其它族2人。 到2010年底,全自然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38人,占人口总数的65.08%;参加农村合作医疗650人,参合率96.58%;享受低保42人(人员名单附后),五保户10人(人员名单附后)。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4公里,距离乡(镇)卫生院25公里。该村建有公厕0个,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无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84户,占农户总数的53.16%。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石鼓完小,中学生就读到第四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0.5公里,距离中学2.5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41人,其中小学生28人,中学生13人。 该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8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21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21.8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0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0.00元(人均0.00元),一事一议筹劳52个(劳均1个)。年末集体总收入0.00万元,有固定资产6.13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0.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社会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情况;财政对农民补贴情况;民政救济情况等。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人居环境差,宅基拥挤;公益事业基础建设薄弱,人畜饮水水源不足,饮水管网严重老化,急需改造;农村电网没有进行农网改造,用电安全难以保证;乡村道路晴通雨阻;村内道路硬化程度较低,需要完善;村内排水沟渠、垃圾池、公厕、文化娱乐场所等急需建设,村容村貌差,须待整治,群众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畜牧业及二三产业。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群众思想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力推广农村实用科学技术,积极发展农村畜牧产业,努力提高牲畜养殖科学技术含量,提高养殖效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