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加沃特舞曲
释义

《加沃特舞曲》,如今,“戈赛克”这个名字,仅因为这首加沃特舞曲而著名。沃特舞曲起源于法国的加普,其实,戈赛克在音乐史上,尤其在法国交响乐的发展史上,是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曲家。《加沃特舞曲》是以长句组成的,可以说都是只有一句,尽管一首短一首长;一首像大提琴一样低诉、线条简单,一首像小提琴协奏曲一样不同彩色、意象和节奏交织,以至时空不仅交错而且互相超越。这样说好像是刻意经营的,但实际上当时完全是无意的,即是说,纯粹是由内心的音乐启动并由内心的音乐带着走的。

加沃特

加沃特是一种法国古代的民间舞曲,也被译为嘉禾舞曲,节奏并不活泼,4/4拍,以弱拍子开始。

简介

《加沃特舞曲》是源于民间而后流行于宫廷、贵族社会的一种法国舞蹈音乐,到18世纪后半叶虽然不流行了,但它的音乐仍作为纯粹的器乐作品被演奏着。加沃特舞曲的特点是2/4或4/4拍子,通常是小快板的速度,由短促的顿音构成跳荡的节奏,性格生动活泼。

著名的加沃特舞曲有 戈赛克《加沃特舞曲》、托玛《加沃特舞曲》。

戈赛克《加沃特舞曲》本曲在平易的演奏技巧中,充满了优雅的表现,令人不知不觉地跟着旋律随口哼唱,是一首极可爱的小品。乐曲为d大调,4/4拍子。乐曲采用三步曲式,第一段由对称的乐曲组成,紧凑跳跃的八分音符和顿挫有力的四分音符一前一后,相辅相成,形成活泼明快又略含幽默的色彩。第二段旋律较平稳,带有歌唱性,跟前后两部分形成对比。随着乐曲的发展,第二段旋律出现大跳,情绪也越来越活泼,然后进入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在原有的情绪中结束全曲。

托玛《加沃特舞曲》原本是托玛做所歌剧《迷娘》第二幕前的间奏曲。常单独演奏,并被改编为弦乐四重奏,钢琴独奏曲等。乐曲短小精炼,采用加沃特舞曲的双拍子和弱起拍的特点写成。轻捷的断奏和休止符以及后半部的旋律进行,表现出轻快高雅的气氛。

赏析

加沃特舞曲沃特舞曲就是为这种舞蹈而伴奏的乐曲后来加沃特舞传入宫廷,王公贵族们茶余酒后发现跳跳加沃特舞能使人心情愉悦,还可消食(这是我猜想的),自然有助健康,后来还成了一种社交的方式。

这种舞曲为中速,4/4或2/4拍子,常起于后半小节,结束在前半小节,通常称为不完全小节,

加沃特舞曲活泼欢快、富有弹性。 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音乐家为钢琴、小提琴、长笛等等器乐写过加沃特舞曲,这类乐曲都属于通俗易懂的小品,广为流传,深受音乐爱好者们的喜爱.

本曲在平易的演奏技巧中,充满了优雅的表现,令人不知不觉地跟着旋律随口哼唱,是一首极可爱的小品。乐曲为d大调,4/4拍子。单纯的曲调以断奏的轻快旋律开始,带有轻快、幽默的情绪(片段1);中间部有平易的新旋律出现,节奏依然单纯( 片段2),经过第一部分再现之后,全曲结束。这里选用的是现代轻音乐改编版。

加沃特的舞曲的特点就是2/2拍,有时候当作4/4拍演奏。节奏上比较规矩,换句话说就是比较原始毕竟出身寒门;速度中等---按现在的话说,顶多也就每分钟百八十拍;经常由第三排开始----如果按4/4拍演奏的话。

加沃特【又称加伏特】gavotte。一种古老的法国宫廷舞。是十六、十七世纪宫廷大臣跳的。据说原本属于居住在多凡的加沃特民族。4/4或2/2拍子,中速、旋律轻盈优雅,常以弱起小节开始,三段体结构,中段常插入风笛舞曲,前后形成对比。吕利曾将其采用于歌剧、舞剧音乐中。可独立成曲,也常用为器乐组曲的一个乐章。

在民间,它是一种轻快的轮舞,队形为打开或闭合的圆圈,每个圆圈由一对技巧高超的舞伴领舞。这对舞伴中的男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情绪和技巧发挥,别人须跟随舞蹈。

16纪起由民间舞蹈演变为巴洛克风格的宫廷舞,一般排在小步舞之后。进入宫廷后,失去了其淳朴之风,变得彬彬有礼,但同时也提高了它的技巧难度和规范,表演形式也成为单纯的对舞。

“加沃特”曾一度被忽视,玛历亚·安东妮特使它得以复兴。她的老师克利斯多夫·格鲁克(1714-1787,以“法国歌剧之父”著称)专为她写了这种舞曲,于是凡尔赛宫盛行“加沃特”。革命后,加沃特再次复兴。

巴赫的两首加沃特舞曲

加沃特舞曲这种舞曲也被作曲家当作组曲中的一个章节,跟在萨拉班德舞曲的后面。巴赫的这两首加沃特就是大提琴组曲BMV1012的两个章节,也是跟在一首撒拉班德的后面。巴赫的曲子,如果是弱拍起的,绝不能演奏成弱起。一些演奏家的录音和现场,似乎也是这样诠释的,包括这首曲子。

作为这类题材性的曲子,如舞曲,其节奏型是要贯穿整个曲子的始终的。

巴赫演绎的这首加沃特舞曲,其基本节奏型,我理解是第三派最强,第一拍次强?当然,这是把它完全当作一种舞曲来感受的。随着音乐的展开,作适当的调整。但是总的模式不应该有太大变化。

巴赫除了乐谱之外,很少有文字的东西流传下来,更鲜见对某支曲子的解释。那只好通过看原谱来自己琢磨了。其实,遵循追本溯源的其他演奏家、研究人员,也是看原谱来分析的。

首先,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技巧和演奏效果。

提琴圆滑线,在技巧层面上,一般可以简单理解为右手“一弓子拉下来”,音与音之间没有断裂,并且是可以通过拉弓来控制力度的渐强或渐弱的;如果没有圆滑线,两个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间隙,听起来有点像顿音。

而吉他的圆滑线,在技巧层面上,大家都是专家,我就不多说了;他与提琴类的区别就是,很难做到渐强。

基于这两点,吉他就很难用圆滑音表现提琴类乐器的。比较突出的就是表现在1006a和恰空里面。所以建议大家在演奏者两首曲子的时候,要多看看原谱---如果我们希望更贴近原作的话---很多吉他改变版,是有问题的,比方说原谱是圆滑线渐强,而吉他也用了圆滑线。一般来说,那些不符的地方就不能用圆滑音来表现

这首曲子是为大提琴写作的,那么就看看大提琴的原谱吧。当然,我们看到的谱子有误---这种可能也不排除。但是,我们的能力也就如此了。首先分别将第一首加沃特舞曲的吉他谱与大提琴谱的前十小节,进行一下对比。通过谱号很容易分辨出各自对应的铺子。

加沃特舞曲大提琴的原谱是D大调,吉他的是C大调。而且,基本上是原位移过来,音符和织体上基本没有什么重大的改动。所以从结构上讲,就没有什么变化问题可以分析和注意的。

需要提出一点的是,我认为没有必要把原作下声部的时值作太大改动---听起来有些拖沓。也许是为了展现吉他丰富的和声特性吧。也请大家分别按照吉他版和大提琴版的下声部时值做对比演奏。

主要是要注意,原大提琴谱上圆滑线里的音符(除了第一个音符之外),在吉他上演奏的时候,千万不要演奏成音头,否则,原作的意思就变了。---这也是看原谱的重要原因之一。能用保留指的,尽量用保留指,以夸张地表现音与音之间的连续性。这一点,主要指几个红色圆圈部分。

再有,为了展示舞曲律动,对应大提琴谱中没有圆滑线的音符部分,在吉他上演奏的时候,可以适当作跳跃性处理。比如几个蓝色的圆圈。

戈塞克简介

如今,“戈赛克”这个名字,仅因为这首加沃特舞曲而著名。其实,戈赛克在音乐史上,尤其在法国交响乐的发展史上,是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曲家。

弗朗索士·约瑟夫·戈塞克1734年1月11日生于汉诺。过去人们以为他是比利时作曲家,但是据《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介绍,他是荷兰人。成长在法国,早在海顿之前,他就发表了采用古典套曲形式的交响曲。

戈塞克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仅交响曲就有几十部之多。此外,还有歌剧、室内乐、合唱以及其它体裁和形式的作品。戈塞克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还是一位有名的指挥,但是,他的作品除了《加沃特舞曲》这支小曲子之外,后人很少演奏。如果没有这首《加沃特舞曲》,戈塞克的名字恐怕早被人遗记了。戈塞克1829年2月16日逝世于巴黎,享年九十五年。

《加沃特舞曲》创作于1786年。他是作曲家用法国南部民间加沃特舞的节奏和素材写成的。原来是一首小提琴曲,用在一部名叫《罗西纳》的歌剧上,后来许多乐队来演奏它。乐曲是单三部曲式结构,D大调,4/4拍,A段用了许多断奏、装饰音和八度大跳,情绪活泼、欢快。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28:55